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反流性食管炎食管内pH值与胆汁反流的关系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研究反流性食管炎(RE)患者食管内pH值与胆汁反流的关系。RE患者85例,应用便携式pH及胆汁监测仪同步监测食管下端24h pH值及胆红素吸收值。结果发现,胃酸反流时,胆红素吸收值与pH值无相关性(r=-0.067,P〉0.05);胆汁反流时,食管内pH值与胆红素吸收值呈负相关性(r=-0.276,P〈0.01)。可见,单纯监测食管下端pH值能反映是否有胃酸反流,但不能判断是否合并有十二指肠胃食管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胃内胆汁反流与上消化道症状之间的关系。方法 使用Bilitec 2 0 0 0型便携式胆汁监测仪 ,分别对无症状对照组(2 2例 )及上消化道症状组 (4 4例 )进行胃内胆汁反流监测 ,观察胃内胆汁反流与上消化道症状之间的关系。结果 无症状对照组与上消化道症状组胃内胆汁反流 ,总时间百分比、总反流面积及反流次数 ,分别为 1 5 6 %± 1 4 0 %、2 0 6± 1 8 7、2 2 3± 1 3 6次 ,及 2 6 4 %±2 1 3%、4 8 7± 6 0 8、4 2 9±4 4 5次。结论 上消化道症状组胃内胆汁反流监测结果明显高于无症状对照组 ,提示胃内胆汁反流的程度对上消化道症状的发生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内镜检出的军人胆汁反流性胃炎的临床表现及内镜特征,探讨其发病情况及病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消化内镜室2007年5月—2008年5月53例胆汁反流性胃炎患者的临床和胃镜资料,并与同期慢性胃炎进行比较。结果我院消化科门诊及住院军人患者内镜检查共723例,内镜诊断胆汁反流性胃炎53例,检出率达到7.33%,病变部位以胃窦、胃体为主,内镜下主要表现为黏液糊呈黄色或黄绿色胆汁样,胃黏膜上可见胆汁淤块,黏膜充血,变脆或糜烂、出血、斑点。主要病理改变为:黏膜下层水肿,黏膜层血管扩张充血,炎性细胞浸润。快速尿素酶试验单纯性胆汁反流性胃炎患者与同期慢性胃炎患者幽门螺杆菌检测,阳性率分别为39.2%,58.6%。经4周规律性治疗后临床症状消失。结论本病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同慢性胃炎),内镜特征具诊断意义。胆汁反流性胃炎患者Hp感染率较慢性胃炎低,认为胆汁反流是本病独特的致病因素。军人因职业特点,胆汁反流性胃炎具有较高发病率。  相似文献   

4.
胆汁反流性胃炎与胆囊疾病的关系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胆汁反流性胃炎是临床常见病,近2年来我院在内镜下诊断胆汁反流性胃炎116例,现分析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2004年4月—2006年4月,我院消化科门诊及住院患者行电子胃镜检查共3100例,内镜下诊断为胆汁反流性胃炎者116例,男45例,女71例,年龄21~68岁,平均39.3岁;其中合并胆  相似文献   

5.
胆汁反流性胃炎是由幽门括约肌功能失调或胃肠吻合术后所致,主要是含胆汁酸的十二指肠液反流入胃引起胃粘膜充血、水肿、糜烂等炎症性病变.用有效的药物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笔者使用思密达(Smecta)法国搏福一盖普生制药集团生产,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30例,取得良好疗效.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笔者利用核医学胆汁反流测定和14 C 尿素呼气试验 ,研究了 88例各种胃疾患中胃胆汁反流 (BGR)与幽门螺杆菌 (Hp)是否在胃内同时存在及Hp感染与BGR的关系 ,并分析其临床意义。一、资料与方法1.临床资料。正常对照组 17例 ,胃镜检查、BGR及14 C 尿素呼气试验均为阴性。患者组 88例 ,其中胃镜及病理检查证实胃癌 7例 ,胃癌术后 10例 ,胆囊切除术后 11例 ,经胃镜证实慢性胃炎 40例 ,胃溃疡 2 0例。2 .方法。胃胆汁反流测定采用脂餐改良法 ,即常规显像后受检者进脂餐 ,餐后 2 0~ 30min行腹部平面显像。14 C 尿素呼气试验 :采…  相似文献   

7.
董为民  吴本俨  李园 《武警医学》2008,19(2):144-146
 目的 通过对不同程度黏膜损伤患者胃内胆汁反流情况的监测,研究胃内胆汁反流与黏膜损伤程度之间的关系.方法 分别对11例无黏膜病变患者,16例浅表黏膜病变患者,17例溃疡病患者进行胃内24 h胆汁监测.分析胆汁反流总时间百分比<20%或≥20%、反流面积<20或≥20、反流次数<20次或≥20次、长反流次数<10次或≥10次等指标.结果 以总反流时间百分比20%为界限 ,各组中低于或超过此标准的病例数之间,无显著差异;以总反流面积20为界限,各组中低于或超过此标准的病例数之间,溃疡病组与无黏膜病变组及浅表黏膜病变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总反流次数20次为界限,各组中低于或超过此标准的病例数之间无显著差异;以长反流次数10次为界限,各组中低于或超过此标准的病例数之间,溃疡病组及浅表黏膜病变组与无黏膜病变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胃内胆汁反流强度的大小以及长反流次数的多少,与形成不同程度的胃黏膜损伤具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8.
胆汁反流性胃炎相关精神因素病因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胆汁反流性胃炎(Bilerefluxgastric,BRG)是由于幽门松弛,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胃引起的胃黏膜炎症,临床在胃镜检查中此类胃炎并不少见。近年来,我们在对因上消化道症状来院做胃镜的武警战士做检查同时,对其相关精神心理因素做了一些调查,试图探讨胆汁反流发生与之二者间的关系,现报告如下。1对象和方法1.1对象258例患者均系武警某部战士,年龄17~28岁,平均20.2岁,为统计需要及便于对比,均选择男性士兵(含士官),多因上腹疼痛、烧灼感、腹胀、早饱、口苦、恶心、呕吐等上消化道症状来诊并做胃镜检查,均除外肝胆胰疾病,且无胃及腹部手术病史,…  相似文献   

9.
胆汁反流性胃炎是消化系统常见病、多发病,临床药物治疗多有报道,疗效不一。我们用镁加铝咀嚼片联合莫沙必利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疗效满意,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潘宇  李崖雪 《航空航天医药》2011,22(8):1021-1022
胆汁反流性胃炎是由于幽门闭合功能失调,导致包括胆汁在内的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胃,使胃黏膜遭受胆汁酸的侵蚀而引起的胃黏膜炎性病变。胆汁反流性胃炎是临床常见的消化道疾病,属中医"胃脘痛"、"嘈杂"等范畴。  相似文献   

11.
食管运动功能与酸反流的关系及对食管炎发生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探讨食管压力测定及食管 2 4hpH监测的各项指标与胃食管反流病 (GERD)患者食管炎发生的关系。方法 用Bio LAB消化道测压系统和Biostar2 4hpH监测系统检测了反流性食管炎与非食管炎GERD患者的各项食管运动功能及反流指标 ,并对这些指标进行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结果 食管炎组 2 4hpH监测各项指标均明显高于非食管炎组 ,二者的总积分分别为 113 2 9± 2 6 73和42 6 6± 11 2 5 (P <0 0 0 2 ) ,两组的LESP分别为 7 5 8±0 98和 10 16± 1 0 2 ,均明显低于正常人 (15 31± 0 99,P <0 0 0 1,P <0 0 5 ) ,且食管炎组明显低于非食管炎组 (P <0 0 5 )。食管炎组食管中、下段蠕动波压力明显低于正常人与非食管炎组 (P <0 0 0 1) ,非食管炎组与正常人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将以上单因素比较的 7项有显著性差异的指标进行Logitic多元回归分析 ,结果显示其中 3项指标对于食管炎的发生具有显著性意义 ,即食管下段蠕动波压力 (P <0 0 5 )、pH <4时间 %(P <0 0 3)及DeMeester Johnson总积分 (P <0 0 1) ,食管下段蠕动波压力越低 ,食管pH越低 ,DeMeester Johnson总积分越高 ,发生食管炎的可能性越大。结论 食管内酸清除能力的降低是造成食管内酸反流时间长 ,从而引起食管炎的重要的病理因素。  相似文献   

12.
胆汁反流性胃炎胃排空和促胃液素改变及其意义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18例胆汁反流性胃炎病人(BRG组)和17例非胆汁反应胃炎病人(NRG组)10例健康志愿者(HC组)进行双核素胃排空检测,用γ照相机以及1帧/2min连续动态照相120min根据拟合曲线计算固相延滞期(SLP)滞后期半排空时间(HSET)和液体半排空时间(HLET)。于餐前和餐后30min,120min抽取外周血测定血浆促胃液素(Gas)的浓度,结果:BRG组有明显的固,液体双相排空延迟,以SLP  相似文献   

13.
为探讨胆汁返流性胃炎的发病机理和应用中药治疗此病的效果,作者进行了胃粘膜超微结构观察。在治疗前、后取胃粘膜做光、电镜检查,发现本病胃粘膜变化突出的特点是淋巴细胞侵入腺细胞内,溶解腺细胞,破坏细胞间联接装置,使腺腔破溃,腺管萎缩。以上变化可占全部病例的87.5%。另一特点是腺细胞内出现微囊(8例中有4例),这在慢性胃炎尚未见有电镜观察报道。作者认为胆汁返流性胃炎可以是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前驱,而腺体萎缩的原因是由于淋巴细胞的浸润破坏;这为由细胞介导引起的胃腺细胞损伤提供了形态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对10茶犬作胃一空肠吻合术,建立胆汁返流性胃炎实验模型。可见该模型胃液中胆酸明显高于术前(P<0.01),同时游离酸和Na+均有不同程度升高,pH值降低;胃粘膜表现糜烂、溃疡、炎细胞浸润。作者认为在胆汁返流性胃炎的发病中,胆酸对胃粘膜的破坏起着主要作用,且返流时间与病变程度成正比。结合58例舰员病例观察研究,结果与动物模型相符,从而证实了本文对胆汁返流性胃炎发病机理的基本论点。  相似文献   

15.
胃食管反流病的食管运动与胃肠激素及雌激素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探讨胃食管反流病 (GERD)的食管运动功能及其与消化道激素、雌激素的关系 ,用SGY 3型消化道动力测定仪检测了 2 0例食管炎和 2 5例内镜阴性GERD患者的食管运动功能 ,并用RIA测定了各组患者血浆胃动素、胃泌素、胰高糖素及雌激素水平。结果发现 ,内镜阴性GERD患者下食管括约肌压力 (LESP) [( 2 12±1 0 0 )kPa]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 [( 3 2 3± 0 72 )kPa ,P <0 0 1] ,食管炎组LESP[( 1 2 8± 0 5 6 )kPa]又明显低于内镜阴性GERD组 (P <0 0 1) ;GERD患者食管中下段蠕动波压力较正常人也明显减低 (P <0 0 1) ,食管炎组的下段食管蠕动波压力又明显低于内镜阴性GERD组 (P <0 0 1) ;食管炎组与内镜阴性GERD患者血浆雌激素[( 4 70 42± 6 7 5 5 ) pmol/L ,( 396 5 9± 5 5 17) pmol/L]较正常人有明显增高 [( 91 2 3± 33 2 9)pmol/L ,P <0 0 1) ] ,并与LESP呈中等度负相关 (r =0 443,P <0 0 2 )。  相似文献   

16.
反流物对食管组织内细胞增殖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用不同手术方式制作单纯胃食管反流(G组)、单纯十二指肠食管反流(D组)、十二指肠胃混合食管反流(DG组)及无反流对照组(C组)动物模型,于术后不同时期取出食管,用免疫组化法检测p16、PCNA、Cyclin D1、CDK4等基因的表达。结果显示:D组、DG组大鼠食管组织中PCNA、Cyclin D1、CDK4基因表达显著高于G组,并随反流时间延长而明显增强,反流组与C组相比均有显著差异;各组不同时  相似文献   

17.
为研究不同类型反流对食管上皮细胞增殖及DNA倍体的影响在食管肿瘤诱发过程中的作用。制作单纯胃食管反流(G组),单纯十二指肠食管反流(D组)、胃十二指肠混合液食管反流(DG组)及无反流对照(C组)大鼠模型。于术后4周开始腹腔内注射食管致癌剂甲基戊基亚硝胺(MANA),5mg/kg,1次/周,共15周,于术后20、26、40周分批取出食管标本,用SABC法免疫组化染色检测食管上皮中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表达,制备食管粘膜组织单细胞悬液,经DNA染色后行流式细胞仪检测,分析样品的DNA指数(DI),增值指数(PI)及DNA非整倍体率,结果显示,各组的PCNA标记指数(LI)均随时间延长而显著增加,各时间点反流组的LI增加均较对照组更为明显,D、DG组又较G组高,随反流和诱癌时间的延长各组食管上皮的平均DI及PI亦逐渐增加,非整倍体率逐渐增高,反流各组的增加程度比C组显著更高,其中D组、DG组最为显著,提示各种类型食管反流均可致食管上皮细胞增殖异常及DNA含量异常,并促进细胞恶性增殖的发生,有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的组内细胞增殖异常更为明显,细胞增殖异常与食管肿瘤的发生率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重庆地区胃癌人群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 (MTHFR)基因 6 77CT多态性及其与幽门螺杆菌 (H .pylori)感染的关系。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和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PCR RFLP) ,检测 6 6例胃癌和 10 1例正常人组织的 6 77CT多态性 ,采用PCR和Warthin Starry银染色检测幽门螺杆菌。结果 MTHFR基因 6 77CT多态性可分为 3种基因型 ,即 6 77CC、6 77CT和 6 77TT。胃癌组 3种基因型频率分别为 4 5 5 %、4 0 9%和 13 6 %。等位基因频率 6 77C为 6 9 8% ,6 77T为 30 2 %。对照组中 6 77CC、6 77CT和 6 77TT频率分别为 4 8 5 %、4 2 6 %和 8 9% ,等位基因频率 6 77C为 6 8 8% ,6 77T为 31 2 % ,胃癌组与对照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以 6 77CC基因型作为参考 ,胃贲门癌 6 77CT基因型OR为 0 2 1,95 %CI(0 0 3~ 0 99) ,6 77CT TT基因型OR为 0 2 6 ,95 %CI(0 0 7~ 0 98) ;胃体癌6 77TT基因型OR为 3 6 3,95 %CI(1 0 2~12 72 )。3种基因型胃癌中H .pylori的检出率无统计学差异 (P>0 0 5 )。结论 重庆地区人群中 ,MTHFR基因 6 77CT多态性是胃贲门癌的保护因素 ,是胃体癌的危险因素 ;胃癌MTHFR基因 6 77CT多态性与H .pylori感染无关  相似文献   

19.
为了解反流性食管炎(RE)患者胃底压力改变对下食管括约肌(LES)和食管体下部运动功能的影响,采用自行设计的胃食管一体式导管,在不断增加胃底压力时,同步测量8名健康志愿者和13例RE患者的LES压力改变与食管体下部运动功能的改变,结果发现,RE组在空腹时和胃气囊充气后的LES压力,食管体下部运动功能显著低于正常组,RE组在胃底膨胀后有LES持续松弛、频发和持续时间过长的一过性下食管括约肌松弛(TLESR)。提示RE是由多种因素促成的上消化道动力障碍性疾病。其LES的基础压力降低,食管体下部运动功能减弱和胃底膨胀后LES持续松弛、频发和持续时间过长的TLESR是RE发生的主要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