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采用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MSCTA)了解腹腔动脉(CA)、肠系膜上动脉(SMA)主干的活体解剖情况,为影像学诊断及临床诊治提供影像解剖学资料。方法选取符合条件的200例成人增强扫描于动脉期采集的容积数据,应用薄层横断性多平面重组(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和容积重建(VR)法重建,观察CA、SMA主干相对于脊柱的开口位置,测量CA和SMA主干的直径、与矢状面夹角及与矢状面的夹角、两动脉开口在身体长轴线的间距。结果 200例中CA、SMA主干均能清楚显示并测值。结论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能反映CA、SMA主干的解剖细节和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肠系膜上动脉疾病多层螺旋CT的影像学特点,为临床提供相应诊断依据。方法选择肠系膜血管病变患者92例,均进行多层螺旋CT检查后使用MIP、MPR、VR等后处理技术成像,研究其血管病变影像学特点。结果本组92例患者肠系膜上有动脉栓塞者60例,其中8例形成血栓,42例管腔狭窄,且有20例合并胰腺癌。经多层螺旋CT显示肠系膜上动脉主干充盈缺损,在薄层图像中发现明显病变且肠壁明显水肿同肠系膜血管造影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另外32例患者发现肠系膜上静脉栓塞,12例广泛血栓,薄层横断面显示门静脉主干及系膜上静脉内有高密度阴影,MPR下可清晰显示广泛充盈缺损。结论多层螺旋CT肠系膜血管成像对于诊断其动脉病变是一种有效的检查方法,对临床诊断具有较高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病例影像学平扫及CTA检查资料,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急性上腹痛8例患者行平扫和CTA检查,应用容积再现(VR),曲面重建(CPR)、最大密度投影(MIP)等方法重建血管分析血管病变情况。结果:SISMAD 8例CT平扫见SMA增粗,密度增高,周围模糊。较同一层面肠系膜上静脉密度增高10hu以上提示假腔内血栓形成。Sakamoto分型:I型3例,II型2例,III型1例,IV型2例。横断面图像显示线状撕裂内膜片提示夹层6例,假腔内大量血栓形成2例。夹层第1破口位于近段1.5~3.0cm,最大不超过5.5cm。结论:MSCTA可明确诊断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  相似文献   

4.
杨天富 《河北医学》2013,19(7):1048-1050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在肠系膜上动脉栓塞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经外科手术证实肠系膜上动脉栓塞患者的多层螺旋Crr血管成像资料。结果:ll例患者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提示肠系膜上动脉内充盈缺损,MPR、MIP的后处理图像亦可显示充盈缺损,表面遮盖显示可见血管截断,远端血管不显影,部分病例可见薄纸样肠壁改变、腹腔内游离液体、肠腔淤积扩张等间接征象。结论: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对肠系膜上动脉栓塞进行快速、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5.
孙波文   《中国医学工程》2012,(1):116-116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对肠系膜上动脉栓塞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09年1月~2010年12月诊治的肠系膜动脉栓塞11例的临床表现及CT征象。结果肠系膜上动脉局部增粗7例,正常4例;增强扫描充盈缺损7例,无充盈4例。肠腔广泛的扩张、积气积液6例;节段性肠管壁均匀增厚、不强化或强化减弱、延迟10例。肠管壁变薄、周围渗出1例。肠系膜脂肪密度增厚,血管影显示增多3例,腹水5例。结论 CT能对肠系膜上动脉栓塞进行快速、正确诊断,对指导临床治疗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 对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在肠系膜动脉缺血性疾病中的诊断价值进行评价分析.方法 选择2015年1月—2016年12月间我院收治临床拟诊肠系膜动脉缺血性疾病患者47例,进行MSCTA检查,并对其影像学表现进行评价分析.结果 47例患者中肠系膜动脉栓塞15例,肠系膜动脉附壁血栓12例,肠系膜动脉粥样斑块11例,动脉狭窄5例,动脉夹层3例,动脉瘤1例.影像学表现为栓塞处肠系膜动脉血管腔突然截断,多数位于分叉处,CT上表现为血管腔内低密度充盈缺损.MSCTA检查对肠系膜动脉大部分病变可以较清晰地显示.结论 采用MSCTA检查,可以对肠系膜动脉缺血性疾病进行准确的诊断,操作简单,快速,结果可靠,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是诊断肠系膜动脉缺血性疾病的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肠系膜淋巴结炎患儿腹部多层螺旋CT的影像征象,为CT临床诊断该病提供理论依据。方法:16层螺旋CT观察肠系膜淋巴结炎患儿(34例)的肠系膜及其周围组织、血管、神经丛及淋巴结等组织的变化。结果:本组可观察到云雾状肠系膜(MM)征象,23例淋巴结肿大,治疗后复查MM征象均好转或消退。结论:腹部多层螺旋CT可作为肠系膜淋巴结炎临床诊断依据之一。  相似文献   

8.
螺旋CT对肠系膜上动静脉的研究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准确认识系膜上动脉(superior mesenteric artery,SMA)、肠系膜上静脉(superior mesenteric vein,SMV)横断面解剖,及其与胰腺钩突、十二指肠水平部解剖关系。方法 对行上腹部螺旋CT(spiral CT,SCT)动脉期及门脉期双期扫描的100例正常成人,在门脉期图像上,先确定呈苹果状突起的肠系膜上动脉与腹主动脉交界平面作为定位平面,以其下方1~2cm作为测量与分析平面,对SMA、SMV横断位大小、形态、位置及有关间距加以测量分析,并对胰腺钩突及十二指肠与它们的关系进行了观察。结果 SMA、SMV多均呈管壁光滑的圆形(83%),只有少部分SMV呈椭圆形(17%)。管径SMV绝大多数大于SMA(95%),少数相等,未见一例相反。两者关系方面,绝大多数(94%)SMV位于SMA之右侧,少数情况下两者呈前后平行关系(6%)。SMV偏前者(51%),SMA偏前者(24%),两者左右并行(19%)。两者中心间距平均15.31mm左右。SMV与正中矢线距离平均18.09mm左右,SMV、SMA距椎体前缘水平线之垂直距离平均41.30、40.10mm。而胰腺钩突全部位于SMV与下腔静脉之间。20例胰腺病变者,主要表现为血管周围脂肪模糊不清,血管受压、变形、推移及包绕破坏。结论 SCT增强检查可清楚显示SMV、SMA及其与周围脏器的关系,对胰腺钩突的定位及胰腺病变的诊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对成人肠套叠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经手术治疗证实的成年人肠套叠患者CT检查资料。所有患者均采用多平面重组(MPR)、曲面重组(CPR)技术进行图像后处理。结果小肠套叠3例,回盲部套叠7例,结肠套叠5例。14例为顺行性肠套叠。13例手术发现原发病灶,良性病变5例(38%),恶性病变8例(62%),原发病术前CT检出率为86%(13/15)。结论多层螺旋CT轴位薄层结合MPR和CPR能明确诊断成人肠套叠,应常规实施。  相似文献   

10.
多层螺旋CT诊断急性肠系膜上动脉栓塞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建立犬急性肠系膜上动脉栓塞的动物模型,通过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检查,并与DSA对照,探讨MSCTA对急性肠系膜上动脉栓塞的诊断价值。方法①术前对选用的实验动物进行MSCTA检查。②应用Seld ing技术,经犬股动脉穿刺成功后对肠系膜上动脉进行选择性血管造影;之后将导管选择性插入肠系膜上动脉,以无水乙醇栓塞其远端主干,建立犬急性肠系膜上动脉栓塞模型;随之再次进行肠系膜上动脉选择性血管造影。③术后再次对实验动物进行MSCTA检查。④利用工作站对CT图像进行后处理,选择最佳后处理方式。⑤分析术前及术后DSA和CT图像,进行对照。结果实验动物均成功建立急性肠系膜上动脉栓塞模型;DSA和MSC-TA均能清晰显示肠系膜上动脉及其内栓塞情况。结论采用Seld inger技术,利用无水乙醇栓塞可以建立急性肠系膜上动脉栓塞模型;MSCTA可以诊断急性肠系膜上动脉栓塞。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自发性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SISMAD)的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影像表现。方法回顾分析2008年5月至2013年5月间13例SISMAD患者[男12例,女1例,年龄44-87岁,平均(70.4±14.1)岁]的临床和MSCTA资料,并作相应分型。结果根据Yun分型,Ⅰ型5例,Ⅱ型7例(ⅡA型2例,ⅡB型5例),Ⅲ型1例;其中1例Ⅲ型按Sakamoto分型不能分型,曾误诊为栓塞。5例ⅡB型病变特殊,与其余病变表现不同。MSCTA显示内膜片、真假腔及破口良好,破口距离肠系膜上动脉(SMA)起始部0.3-5.5cm,平均2.3cm,其中3例超过2.5cm。结论 SISMAD有典型MSCT血管造影表现,良好分型可以显示病变特点,有助于临床处置。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螺旋CT血管造影(CT angiogaphy,CTA)及其后处理技术在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superior mesenter-ic artery,SMA)夹层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CTA诊断的孤立性SMA夹层病例临床资料及影像特征。结果 5例患者CT轴面源像及后处理重建图像可清晰显示SMA夹层真假腔、动脉瘤样扩张、剥离内膜片、继发血栓范围、有无肠道缺血表现、分支血管受累情况等。结论 CTA技术能够精确评估孤立性SMA夹层病变情况,可作为孤立性SMA夹层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比较腹腔镜与开腹治疗肠系膜上动脉压迫综合征的效果。方法通过回顾性分析和总结我院2005年1月~2014年1月所诊治过的手术治疗患者(均经保守治疗无效的患者)40例,按手术方式分为两组,每组20例,对比两组临床手术效果得出适合的治疗方案。结果腹腔镜组的手术时间、术后排气时间、术后下床时间及住院时间、术后疼痛程度均短于开腹组,且术中出血量少于开腹组(P<0.05),切口长度明显短于开腹组,同时腹腔镜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腹腔镜下治疗肠系膜上动脉压迫综合征与开腹相比有更理想的临床效果,应得到广泛的应用。  相似文献   

14.
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的病例荟萃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跃鑫  刘昌伟  刘暴 《中华医学杂志》2008,88(47):3345-3348
目的 探讨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的病例特点,治疗方法和措施选择.方法 回顾性分析北京协和医院血管外科中心诊治和文献报道的共101例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病例,分析其临床特点、治疗方案及预后.结果 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病例中男性占84.16%.平均发病年龄53.95岁.保守治疗成功率约70%,36例手术和16例腔内治疗症状缓解率100%,腔内支架治疗再狭窄率12.50%.结论 与保守治疗相比,手术和腔内治疗疗效确切,临床有效率高.治疗策略的制定有赖于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检查.  相似文献   

15.
《中国现代医生》2017,55(18):131-134
肠系膜上动脉栓塞是肠系膜上动脉被栓子完全阻塞所致的疾病,大多数患者有风湿性心脏病、心房颤动病史。此种疾病临床少见,临床表现各有差异。其诊断困难,若诊治不及时容易导致肠管梗死,甚至死亡,死亡率高达70%~80%。现提供参考病例1例。  相似文献   

16.
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在冠状动脉瘤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在冠状动脉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冠状动脉瘤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资料。结果:冠状动脉瘤的形态表现为圆形、橄榄状、纺锤状、串珠状等,在心脏表面形成光滑的增强性团块和结节,有入瘤动脉和出瘤动脉及迂曲扩张的血管团,分布与冠状动脉走行区域相一致。结论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是一种安全、无创、快速、准确的诊断方法,可替代冠脉造影成为生前诊断冠状动脉瘤的首选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自发性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SISMAD)患者治疗前后的CT血管成像(CTA)影像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期间6例在海南省人民医院经CTA诊断为SISMAD(其中2例经DSA确诊,1例行支架置入,5例行保守治疗后复查)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其治疗前后的CTA表现.结果 6例CTA扫描5例均见真假腔及破口,4例见假腔血栓形成,2例显示假腔出口,真腔小,假腔大.5例保守治疗后3例无明显变化,2例缩小.1例介入下溶栓加支架置入后,管腔复通.结论 CTA能够清晰显示SISMAD的破口、内膜片及血栓等,是确诊SISMAD及评价其治疗效果的首选影像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测定肠系膜上动脉夹闭(SMAO)休克兔动脉血的丙二醛(MDA)含量来探讨米力农在休克情况下对氧自由基的影响。方法 16只健康家兔被复制成SMAO休克模型后,随机分成2组,每组8只:对照组(A组),于松夹后休克时经颈外静脉持续泵入生理盐水0.1mL·kg-·1mim-1;治疗组(B组),于松夹后休克时经颈外静脉缓慢静脉注射米力农50μg/kg,继续以0.5μg·kg-1·min-1持续泵入,2组液体总量相同,实验期间于夹闭前(-1h)、松夹后休克即时(0h)、松夹后1、2h定时记录心率、平均动脉压(MAP)及SMAF;测定动脉血的MDA含量。结果松夹后0h,2组MAP、心率及SMAF较-1h时均显著下降(P<0.05或P<0.01);松夹后1~2h,B组较A组动脉血的MDA含量显著降低(P<0.01),B组较A组的MAP、SMAF显著升高(P<0.01)。结论米力农有抑制SMAO休克动物氧自由基的产生或/和清除其氧自由基的作用,对休克、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治疗有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