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谢文英 《中医药学刊》2003,21(12):2150-2151
朱丹溪是一位富于创新精神的医学家。他在深入钻研《内经》理论的基础上,继承了河间、子和、东垣等前贤的学术精华,立足于自己的医疗实践,又融理学于医学中,从而创造性地提出了“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等医学理论。首先,从“天人相应”的理论,通过分析自然界天、地、日、月的运行状况而得出这一结论;其次,是根据人体之阴精迟成而早竭的生理现象;再其次,是根据人体相火易动的病理特点。  相似文献   

2.
“阳有余阴不足”是朱震亨对人体生理病理认识的基本观点。内经云:“阴阳平秘,精神乃治999强调阴阳的不偏不盛,而朱氏运用天人相应的理论,通过分析天地、日月、阴阳的状况,认为人身之阴阳在正常情况下,亦有一定差异,即人身之阴常不足而阳有余。故尔在疾病发展过程中应注意到这一特点,以指导人的健康保健和医生对疾病的认识与洽疗。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朱丹溪"阳有余阴不足论"对当今慢病防控及养生抗衰老的指导意义。方法:以《格致余论·阳有余阴不足论》为研究对象,分析该理论的历史背景,朱丹溪原意,当今阐释,重视"阳有余阴不足论"研究的现实意义,提出养生方法。结果:根据"阳有余阴不足论",从饮食养生、房事养生、情志养生等多方面顾护阴气。结论:"阳有余阴不足论"具有丰富的内涵,对慢病防控、养生保健有重要指导意义,须进一步挖掘,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4.
谢文英 《中华中医药学刊》2003,21(12):2150-2151
朱丹溪是一位富于创新精神的医学家。他在深入钻研《内经》理论的基础上 ,继承了河间、子和、东垣等前贤的学术精华 ,立足于自己的医疗实践 ,又融理学于医学中 ,从而创造性地提出了“阳常有余 ,阴常不足”等医学理论。首先 ,从“天人相应”的理论 ,通过分析自然界天、地、日、月的运行状况而得出这一结论 ;其次 ,是根据人体之阴精迟成而早竭的生理现象 ;再其次 ,是根据人体相火易动的病理特点。  相似文献   

5.
"疏泄"源流释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中医学术界对“疏泄”这一重要概念的理解存在分歧,探询“疏泄”概念产生与变化的源流,以阐明其本义。“疏泄”最早见于《内经》,但仅指土疏泄,并仅为一种病理现象,与肝脏的生理功能无关。金元时期,程朱理学昌盛,朱丹溪受此影响,以“相火”说来表征人的欲求冲动;以“疏泄”概念阐释临床“郁症”,最先提出“肝主疏泄”的理论。明清医家把“疏泄”与肝相联系,从欲求冲动来诠释“疏泄”概念及肝主疏泄理论,更符合原意。也更切合临床实际。  相似文献   

6.
论肝主疏泄     
笔者根据中医典籍对肝主疏泄的记载,论述了肝主疏泄的理论起源、功能表现、病因等。  相似文献   

7.
本文针对肝主疏泄出于《内经》“土疏泄,苍气达”一语的认识,考究源流,认为《内经》“疏泄”的涵义,乃脾土因肝木发生太过所致飧泄、食减、肠鸣、呕吐等病理现象,与后世演化发展,赋予“疏泄”以肝脏生理作用的内涵完全不同;肝主疏泄的理论源于《素问·五常政大论》“木曰敷和”的有关论述,然而是建国后得以完善并正式提出来的。  相似文献   

8.
肝主疏泄机理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月香 《国医论坛》2005,20(1):11-13
解剖学中的肝脏是肝主疏泄形成的形态学基础。通过古代的解剖观察,古人认识了肝的名称、大体解剖部位和大体解剖形态,在对肝脏形态学观察的基础上,认识了肝主藏血的生理功能。中医学的整体观念是表象综合、援物类比肝主疏泄的主要依据,人与自然界的整体统一观以及其在自然环境的影响下所表现出来的宏观的生理、病理现象和对治疗的反证,是认识肝主疏泄功能的主要基础。  相似文献   

9.
肝主疏泄即肝特有的疏散宣泄功能。肝功能活动正常 ,气机调畅 ,人精神焕发 ,诸脏器功能无异。且人无病 ,少病或有病易愈 ,增寿延年。吾近年来重温经典复习文献 ,结合临床 ,体会到肝主疏泄司理着精神、消化及疼痛和生殖其他众多面 ,今不揣浅陋 ,报告如下 ,以飨读者。1 精神情志肝宜条达恶抑郁。肝气舒畅时 ,人精神愉快 ,气血调和 ,经脉通利 ,心旷神怡 ,情绪稳定 ,精力充沛 ,自感人生可贵 ,需要珍惜 ,反之精神抑郁 ,情绪悲观 ,肝气郁结是临床肝失疏泄功能异常常见的代表病症 ,临床治疗多单重视药物调理 ,忽略了对病人心理疗法 ,即觅始病原因 …  相似文献   

10.
巨守仁 《陕西中医》2012,(9):1192-1193
祖国医学以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的联系,将人体构成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其中五脏中的肝脏则是人体的重要脏器之一,特别是肝的疏泄功能,事关人体精神情志、饮食消化、水液输布、气血运行及生殖作用;病理上涉及到精神情志异常、消化功能紊乱、气血运行不畅、水液代谢及生殖功能障碍等病理变化,病理范围比较广泛。其病因大多是情志伤肝,以致肝失疏泄,气机不畅。  相似文献   

11.
肝主疏泄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肝主疏泄刍议保德县人民医院(036600)高玉章太原市第二人民医院雷海胜笔者查阅古今文献、结合自己临证体会,认为肝主疏泄的生理作用应包括:调畅气机,调畅情志,调畅血行,分泌排泄胆汁,维持脾胃升降功能,助脾散精,泄浊解毒,疏利三焦水道,调畅月经,疏泄肾...  相似文献   

12.
"疏泄"一词最早见于《黄帝内经》,可理解为涉及"脾土"与"肝木"之间的密切关系,是土与木关系的统论;至金元明时期,朱丹溪的"相火论"对"肝主疏泄"的内涵发展影响巨大;此后近代医家在此基础上又对该理论进行完善补充;新中国成立以后,"肝主疏泄"的理论被统一为肝的生理功能之一写进教材;此外,现代西医研究也从不同角度如心理应激角度,边缘系统理论,激素论等对肝主疏泄进行了合理阐释。  相似文献   

13.
肝主疏泄,调畅气机,情志与糖尿病的发生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压力的增大,人们长期的精神紧张导致情志失调,使肝主疏泄,气机紊乱,化火灼阴,影响机体正常代谢,从而引发消渴,并进一步引出诸多并发症。临床上从肝主疏泄出发,应用调肝之法,取得了较好的疗效;故其在糖尿病的防治方面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从肝主疏泄谈肝脾相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肝主疏泄实质上是对气机的疏泄。中焦脾升胃降的气机有赖于肝疏泄气机来斡旋。气机疏泄太过,木旺克土,土受克而动;气机疏泄不及,木不疏土,土无力以运。肝失疏泄有太过、不及之分,故对脾运化的影响也不同。"木不疏土"较"木旺克土"使脾运化功能减退得更加严重。  相似文献   

15.
王希林 《山西中医》1995,11(1):51-52
浅谈从肝主疏泄治水肿神池县中医院(036100)王希林关键词水肿,肝主疏泄水肿一症,临床颇为多见。前贤多从肺、脾、肾三脏论治,而从肝主疏泄着手治疗则甚少。临床上确有一类水肿,其病机之关键为肝气郁滞,以疏肝理气法治疗效果满意。1肝主疏泄与水液代谢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肾主封藏与肝主疏泄是肝肾重要的生理功能。肾主封藏主入主静 ,肝主疏泄主出主动 ,二者对立统一、相反相成 ,在发生学上又有渊源的一致性。肝肾藏泄理论的研究 ,对丰富“肝肾同源”理论的内涵和临床“肝肾同治”的治疗原则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朱丹溪,名震亨,字彦修(公元1281—1358年),婺州义乌(今浙江义乌县)人,为金元四大家之一。丹溪著作甚丰,以《格致余论》为其学术思想代表作,其中阐述“阳有余阴不足论”、“相火论”等医理,与现代糖尿病的中医论治有诸多相通之处,现就此初探如下,望能为糖尿病的中医论治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8.
传统医学认为"肝主疏泄"功能的正常发挥依赖于五脏的协同作用,而缺乏解剖学与生理学分析,现代医学认为"肝主疏泄"的生理学机制与肝窦内皮功能、金属硫蛋白、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等有关,以此为基础展开论述,通过全新视角诠释"肝主疏泄"的含义。  相似文献   

19.
魏凤琴 《国医论坛》2008,23(1):12-13
主疏泄是肝的主要生理功能之一,肝主疏泄意味着肝气既通畅又协调.肝失疏泄包括肝气失调与失畅两方面,结合肝气主升主动的生理特点,疏泄太过以肝气失常基础上的上升太过为主;疏泄不及以肝气失畅为主,气机升降出入失调的方向性表现不明显,调理肝失疏泄有疏肝和舒肝之分.疏泄太过,治以疏肝;疏泄不及,治以舒肝.兹探讨如下.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