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伴精神病性症状抑郁症和不伴精神病性症状抑郁症之间存在着各种生物学特性和治疗反应的不同。为了解此两者临床相,病程和预后是否存在差异,进行此研究。入且和患者均符合CCMD-2-R抑郁症诊断标准。一直接受家庭病床的治疗,每个月上门服务,每半年全面评估一次,共完成三年随访。入组者共89例,其中18例伴精神病性症状者为研究组,不伴有精神病性症状的71例为对照,结果发现,在三年随访中研究组每年缓解期短些,抑郁  相似文献   

2.
利培酮治疗伴精神病性症状抑郁症的对照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研究利培酮对伴精神病性症状抑郁症的治疗作用。方法:对45例伴精神病性症状的抑郁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给予利培酮结合抗抑郁剂治疗(研究组)或单独抗抑郁剂治疗(对照组)。同时应用Hamilton抑郁量表(HAMD)和Beck抑郁自评量表(BDI)在治疗前、治疗后2、4、8周分别给予评定。结果:对伴有精神病性症状抑郁症,利培酮结合抗抑郁剂治疗的疗效要明显优于单独抗抑郁剂治疗。结论:利培酮可作为伴有精神病性症状抑郁症的辅助治疗。  相似文献   

3.
抑郁症伴有精神病性症状的临床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了探讨抑郁症伴精神病性症状的临床特征,对121例抑郁症患者按照伴有精神病性症状和不伴有精神病性症状分为2组,进行临床对照分析。结果显示,伴有精神病性症状的47例(38.8%),其绝望、精神运动性抑制、自责自罪、自杀行为显著高于不伴有精神病性症状者,自杀行为是不伴有精神病性症状者的3.9倍。在36~55岁的抑郁症患者中,精神病性症状显示频数较高(25例/41例,61.0%)。这提示对伴有精神病性症状的抑郁症患者需谨防自杀发生,并需要联合治疗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伴与不伴精神病性症状抑郁症患者的人口学及临床特点。方法数据来源于"中国双相障碍患者诊断评估服务研究"项目,将来自全国13个研究中心的1172例抑郁症患者,根据有无精神病性症状,分为伴精神病性症状组和不伴精神病性症状组,采用自制调查问卷收集患者社会人口学及临床特征方面的资料,比较两组差异,并分析抑郁症患者伴精神病性症状的影响因素。结果 13.3%(156/1172)的抑郁症患者伴有精神病性症状。与不伴精神病性症状组相比,伴精神病性症状的抑郁症患者起病早,年龄小,更多已婚,既往抑郁发作次数多,因精神疾病住院次数多,抑郁发作频繁,更多患者伴非典型特征、有周期性或季节性特点、伴自杀观念及精神障碍家族史(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起病年龄(OR=0.972,95%CI:0.957~0.987)、抑郁发作频繁(OR=2.099,95%CI:1.233~3.573)、伴非典型特征(OR=1.937,95%CI:1.277~2.939)、伴自杀观念(OR=1.654,95%CI:1.147~2.385)与抑郁症患者伴精神病性症状相关(均P0.05)。结论伴精神病性症状的抑郁症患者具有起病年龄早、抑郁发作频繁、更常伴非典型特征、伴自杀观念的特点。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动力取向治疗方法对伴有精神病性症状的抑郁症患者的治疗效果及对患者生活质量、睡眠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3月~2016年10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80例伴有精神病性症状的抑郁症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给予抗抑郁症、抗精神病药物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动力取向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焦虑抑郁得分、睡眠质量和生活质量的差别。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焦虑抑郁情绪、睡眠质量、生活质量组间无明显差别(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睡眠质量及生活质量均较治疗前改善,且观察组上述指标改善程度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满意率为97.50%明显高于对照组82.5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动力取向治疗可有效改善伴有精神病性症状的抑郁症患者有的焦虑抑郁情绪,改善其睡眠质量和生活质量,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抗抑郁剂维持性治疗过程中抑郁症病人复发或复燃的因素。方法将140例坚持服用抗抑郁剂治疗者分为A、B两组(A组42例,为一年内复发或复燃者;B组98例,为一年内未复发或复燃者),对两组进行一般情况,伴精神病性症状,伴躯体化症状、伴焦虑症状、双重抑郁等对照。结果两组在年龄、家族史、婚姻质量、慢性心因、伴精神病性症状、躯体化症状、双重抑郁和焦虑症状等方面比较均有显著差异。且发现45-55岁年龄段妇女复发率最高。使用SNRI、三环类及四环类药物维持性治疗者,其复发率低于使用SSRI类药物者。更多的应激存在于A组中。入组时HAMD的分值与复发无相关性,但缓解时HAMD的分值与复发有相关性。结论预防抑郁症的复发,既要重视药物维持性治疗,又要改善其他方面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7.
伴有焦虑的抑郁症临床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旨在探讨伴有焦虑的抑郁症患者特点。1 对象对1995年1月~1999年5月期间住院,符合CCMD-2-R抑郁症诊断标准的患者进行分析。共99例,其中伴有焦虑症状者(研究组)48例,不伴有焦虑症状者(对照组)51例。2 结果研究组男26例,女22例;年龄16~70岁,平均(38.1±14.4)岁。对照组男27例,女24例;年龄17~72岁,平均(34.2±12.9)岁。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职业,文化程度和病前性格等均无显著差异;两组患者的有无精神病性症状,单次、反复或双相发作等亦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个体化全病程干预对伴精神病性症状抑郁患者的疗效及预后的影响。方法将符合入组标准的81例伴精神病性症状的抑郁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研究组39例,对照组42例),研究组实施个体化全病程干预,对照组进行常规治疗及随访,分别于入组时,治疗3个月后、6个月后、1年后进行评估比较,采用简明精神病量表(BPRS)、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GQOLI-74)及治疗副反应量表(TESS)作为评定工具。结果两组患者入组时简明精神病量表(BPRS)、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GQOLI-74)及治疗副反应量表(TESS)评分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在治疗3月、6月、1年后两组间各量表评分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和P0.01)。结论个体化全病程干预能够有效缓解伴精神病性症状抑郁症患者的病情,能有效提高患者的社会功能、健康状况及生活质量,提高患者服药依从性及再就业率,降低复发率。  相似文献   

9.
87例抑郁症患者的脑CT和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87例抑郁症患者和45例常人的脑CT作了对照研究,结果发现抑郁症患者CT异常18例,对照组仅1例异常,两组对比差异显著,抑郁症患者有精神病性症状者脑CT异常率明显高于无精神病性症状者,脑CT异常与病程、年龄、性别、精神疾病家族史及接受治疗与否无关。提示伴精神性症状的抑郁症比其他亚型更可能有发病的生物学基础,额叶损害可能与抑郁症的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10.
影响抑郁症慢性化的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近年来研究证实某些抑郁症有病情慢性化的趋势 ,这类病人时常处于反复发作或迁延不愈的状态 ,呈现难治性 ,同时伴有社会功能的减退。为探索引起抑郁症慢性化的因素 ,本文对 10 6例出院抑郁症病人进行了有关因素的调查分析 ,报告如下。1 对象和方法1 1 入组病例 为 1996年 1月~ 1998年 1月住我院的情感性精神病 (抑郁症 ) ,共 10 6例 ,诊断均符合CCMD— 2—R中情感性精神病 (抑郁症 )之标准 ,其中男 48例 ,年龄 14~ 76岁 ,平均( 4 8 0 1± 15 2 5 )岁 ,病期 5天~ 48年 ,平均 ( 8 14± 10 19)年 ;女5 8例 ,年龄 16~ 78岁 ,平均 …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齐拉西酮治疗伴有精神病性症状抑郁症的临床疗效。方法:60例伴有精神病性症状的抑郁症患者随机分为合用组28例(齐拉西酮联合帕罗西汀治疗)和单用组32例(单用帕罗西汀治疗),疗程6周。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临床疗效总评量表(CGI)和治疗中出现的症状量表(TESS)评定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两组HAMD、BPRS及CGI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或P〈0.01);两组比较,以合用组降低更为显著(P〈0.05或P〈0.01)。合用组TESS评分(2.11±1.20)分和单用组TESS评分(1.9±0.16)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齐拉西酮联合帕罗西汀治疗伴有精神病性症状的抑郁症临床疗效优于单用帕罗西汀。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伴与不伴精神病性症状躁狂首发双相障碍I型患者人口学特征、疾病特征、治疗情况,以及7年后的整体功能水平。方法纳入2011年10月至2013年10月首次躁狂发作患者147例,根据首次发作是否伴精神病性症状,分为伴精神病性症状组和不伴精神病性症状组。收集首次发作时人口学特征,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ocial support rating scale,SSRS)评分、精神疾病家族史、是否伴自杀行为、是否伴3级及以上危险行为、是否伴精神病性症状等疾病特征,复发情况和治疗情况。于第2年、第4年、第7年进行随访,收集复发情况、复发次数、是否伴精神病性症状、是否伴自杀或3级及以上危险行为、治疗情况等资料。第7年末次随访时采用整体功能评定量表(global assessment function,GAF)评估整体功能水平。结果101例(68.7%)患者完成7年随访。伴精神病性症状组33例(32.7%)。伴精神病性症状组与不伴精神病性症状组相比,首次发作时SSRS总分(36.85±9.81 vs.40.93±8.57)、主观支持分(21.24±5.37 vs.23.72±4.85)、客观支持分(7.27±3.10 vs.8.78±3.35)较低(P<0.05);首次发作接受治疗时,伴精神病性症状组首选抗精神病药物者比例高(60.6%vs.36.8%,P=0.024);伴精神病性症状组首次急性期治疗时间长于不伴精神病性症状组[(42.58±20.92)d vs.(35.13±14.04)d,P=0.039]。7年间伴精神病性症状组伴精神病性症状发作次数占比[0.67(0.33,0.95)vs.0.00(0.00,0.25)]、伴自杀行为的抑郁发作次数占比[0.00(0.00,1.00)vs.0.00(0.00,0.00)]、伴3级及以上危险行为躁狂发作次数占比[0.33(0.00,0.58)vs.0.00(0.00,0.33)]高于不伴精神病性症状组(P<0.05)。7年后,伴精神病性症状组GAF分低于不伴精神病性症状组(64.18±10.15 vs.68.54±9.71,P=0.039)。结论与不伴精神病性症状首发躁狂患者相比,伴精神病性症状首发躁狂患者自杀、暴力攻击行为发生率高,首次治疗时以抗精神病药物为主、急性期治疗时间长,7年后功能结局差。  相似文献   

13.
抑郁症与焦虑障碍共病临床特征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调查抑郁症和焦虑症障碍的共病率,以及对临床严重程度的影响.方法 采用前瞻性、多中心、队列研究.入组对象符合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抑郁症的诊断标准, 采用17项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和焦虑量表(HAMA),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SSDS)和临床大体量表(CGI)评估.观察流行病学资料,焦虑和抑郁症状群、自杀状况.用情感性障碍和精神分裂症检查提纲中有关焦虑障碍的诊断清单评定患者合并的焦虑障碍.结果 共入组508例患者,首次抑郁发作为269例(53.0%),294例(57.9%)有过自杀观念,55例(10.8%)曾有自杀行为.45例(8.9%)伴精神病性症状.HAMD量表总分平均为(32.6±7.7)分;HAMA量表平均为(21.0±7.3)分,其中78.5%患者大于14分.抑郁症患者焦虑障碍的共病发生率为68.9%(350例),16.7%共病多种焦虑障碍.焦虑障碍种类分布以广泛性焦虑障碍为主,为56.1%.焦虑对抑郁症的临床严重程度有显著统计学意义,但自杀观念和自杀行为在共病与非共病之间未见统计学意义.36.0%患者同时伴有躯体疾病.结论 抑郁症与焦虑共病在临床上是常见的现象,合并的焦虑障碍以广泛性焦虑障碍为主,1/3的患者合并躯体疾病,应引起临床医生重视.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估利培酮合并帕罗西汀治疗有精神病性症状的抑郁症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符合入组标准的有精神病性症状的抑郁症患者100例,随机分配到利培酮并帕罗西汀组(研究组)和单用帕罗西汀组(对照组),应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及副反应量表(TESS),在治疗前,治疗后2、4、6、8周末分别评定其疗效及安全性。结果研究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其副反应如肌强直、锥体外系副反应、月经异常及体重增加也较对照组多见。结论利培酮对伴有精神性症状的抑郁症有肯定的增效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伴焦虑症状抑郁症患者自杀未遂的人口学资料及临床特征方面的危险因素。方法来自全国13个中心的728例伴有焦虑症状抑郁症患者,根据简明国际神经精神访谈(mini international neuropsychiatric interview,MINI)5.0中文版自杀模块,评估其是否有自杀未遂行为。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伴焦虑症状抑郁症患者在性别、年龄、民族等人口学资料及伴精神病性症状、伴不典型特征等临床特征方面可能与自杀未遂相关的危险因素。结果伴焦虑症状抑郁症患者中,135例(18.5%)有自杀未遂,593例(81.5%)无自杀未遂。有自杀未遂组与无自杀未遂组相比,起病年龄早[(32.3±11.9)vs.(35.3±13.1)],既往抑郁发作次数多(中位数:2 vs.2),既往住院次数多(中位数:1 vs.0),更多患者出现抑郁发作频繁(14.8%vs.7.4%),更常伴不典型症状(25.9%vs.15.0%)和伴自杀意念(78.5%vs.50.3%),应用抗抑郁剂治疗者更多见(81.5%vs.71.2%),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伴焦虑症状抑郁症患者既往住院次数多(OR=1.18,95%CI:1.02~1.37)、抑郁发作频繁(OR=2.05,95%CI:1.14~3.68)、伴自杀意念(OR=3.55,95%CI:2.28~5.54)与自杀未遂相关联(P0.05)。结论既往住院次数多、抑郁发作频繁、伴自杀意念可能是伴焦虑症状抑郁症患者自杀未遂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6.
汤华  王绍华 《上海精神医学》1992,4(3):152-154,146
对40例原发性抑郁症与70例伴有抑郁症状的精神分裂症、19例伴有抑郁症的器质性及酒中毒性精神病进行临床抑郁症状的比较,发现他们抑郁症状的严重程度和症状出现频率均有显著差异,并分析了各组疾病的症状特征和临床鉴别要点。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难治性抑郁症患者的临床特征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采用自编一般情况量表、汉密顿抑郁量表、汉密顿焦虑量表、社会支持量表、及生活事件量表,对入组的难治性抑郁症和非难治性抑郁症进行调查和评定,并做相关统计分析。结果难治性抑郁症组在伴有其他慢性躯体疾病和慢性起病者的频率显著高于非难治性抑郁症组。两组在发作次数、住院次数、起病形式、绝望感、躯体焦虑方面有显著差异(P〈0.05)。多元逐步回归显示影响难治性抑郁症因素依次为:伴有其他慢性躯体疾病、首次发病年龄、慢性起病形式及躯体焦虑因子。结论发作次数频繁,病中绝望感重、躯体焦虑明显可能是难治性抑郁症的有效预测因子,临床上仅凭患者的症状严重程度不足以区分两组患者。抑郁症伴有其它慢性躯体疾病、首次发作年龄偏小、起病形式缓慢且躯体焦虑症状严重者,可能是导致抑郁症难治性的潜在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8.
有无妄想的抑郁症患者的比较张玉梅卞加德我院于1994年1月~1996年1月期间,共收治抑郁症患者95例,符合CCMD—2—R诊断标准者90例。其中42例(妄想组,46.7%)伴有妄想,以无妄想者48例(非妄想组,53.3%)为对照作比较。发现在性别,...  相似文献   

19.
苗族、布依族和汉族抑郁症症状比较欧阳杏娟袁平谈琳对1968~1995年住院的抑郁症病例以CCMD—2—R标准再诊断,符合者179例。少数民族共32例(苗族19例,布依族13例),汉族147例。少数民族组与汉族组相比,两组的性别、起病年龄、婚姻、病前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误诊为抑郁症的双相障碍Ⅰ型患者自杀风险的社会人口学与临床特征方面的危险因素。方法来自全国13个中心患者共1478例,收集社会人口学及临床特征等信息,通过简明国际神经精神访谈(the Mini International Neuropsychiatric Interview,MINI)5.0中文版确定诊断,其中116例被诊断为双相Ⅰ型。此116例患者采用MINI中自杀模块界定自杀风险,比较有、无自杀风险两组之间特征有无差异,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自杀风险的危险因素。结果与无自杀风险组相比,有自杀风险组发作频繁、更多伴不典型特征、自杀观念及精神病性症状、周期性或季节性、起病有诱因、更多次发病。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精神病性症状(OR=6.127)、伴有自杀观念(OR=3.940)及频繁发作(OR=3.283)与误诊为抑郁症的双相Ⅰ型患者自杀风险高相关(均P0.05)。结论精神病性症状、自杀观念及频繁发作可能是误诊为抑郁症的双相Ⅰ型患者自杀风险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