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探讨大肝癌实施规则性肝段切除能否提高大肝癌术后的无瘤生存率和总体生存率、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0年1月~2004年12月实施的大肝癌规则性肝段切除病例的手术情况,1、3、5年的无瘤生存率及总体生存率进行分析并与同期实施不规则肝切除术的患者比较:结果:实施规则性肝段切除的患者术后1、3、5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90.0%、62.5%、47.5%;术后1、3、5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75.0%、50.0%、30.0%。实施不规则性肝段切除的患者术后1、3、5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90.9%、65.5%、49.1%,术后1、3、5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80.0%、47.3%、27.3%,两组之间比较无统计学上显著性差异:结论:虽然从肿瘤学上来讲规则性肝段切除比不规则性肝切除更具有优势.但在临床实践中并不能提高术后的无瘤生存率和总体生存率,肝癌肝切除术后的无瘤生存率和总体生存率可能同受损的肝脏本身情况有关。  相似文献   

2.
从肝癌肝内转移是以门静脉系统为主这一基点出发,规则性肝段切除比不规则肝切除更具有根治性,但是在临床实践中规则性肝段切除是否可提高肝癌的无瘤生存率和总生存率尚未定论。有研究认为规则性肝段切除对小肝癌的1、3年无瘤生存率和总生存率同不规则肝切除无显著性差异,但对大肝癌实施规则性肝段切除术是否能提高术后无瘤生存率和总生存率尚未见文献报道。本文对我院收治的大肝癌肝切除病人进行分析,观察规则性肝段切除术是否可提高术后无瘤生存率和总生存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美蓝染色标记法联合Glisson蒂横断式肝切除与非规则性肝切除治疗肝癌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美蓝染色标记法联合Glisson蒂横断式肝切除25例(联合组)与非规则性肝切除23例(非规则组)治疗肝癌作前瞻性研究,比较两组患者围手术期情况,包括平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1 d和4 d AST的水平、肿瘤标本切缘阳性率、并发症发生率、术后1年复发率和1年生存率等,并分析其临床疗效。结果 两组患者均无围手术期死亡病例。联合组平均手术时间较非规则组少[(120.16±15.45) min vs(130.26±8.48) min,t=2.77,P<0.05];联合组术中出血量较非规则组少[(252.40±81.25) ml vs (493.44±100.96) ml,t=8.42,P<0.05];联合组术后1 d、4 d AST水平上升幅度较非规则组小[(1 d AST:(143.76±49.48)U/L vs (253.82±77.79) U/L,t=5.90,P<0.05;4 d AST:(79.36±24.51) U/L vs(129.57±45.66) U/L,t=4.80,P<0.05];肿瘤标本切缘阳性率分别为4.0%和8.7%(P>0.05);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联合组较非规则组低(12.00% vs 39.13%,P<0.05);术后1年复发率联合组较非规则组低(20.00% vs 47.83%,P<0.05);术后1年生存率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0.00% vs 78.26%,P>0.05)。结论 美蓝染色标记法联合Glisson蒂横断式肝切除较非规则性肝切除治疗肝癌的术中出血量和术后并发症少,患者术后恢复快,复发率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随着B型超声、CT及血管造影技术在临床上不断推广应用,近年来发现的肝海绵状血管瘤病例数明显增多。对于本病的治疗是否采用外科手术,迄今各家评论不一。本文报告我院近年来外科治疗的肝海绵状血管瘤35例,其结果显示,在经过认真选择的病例采用外科治疗,不仅安全,而且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临床资料 35例中,男性27例,女性8例;年龄为25~64岁,平均41岁。床临表现,首发症状为肝区或右上腹疼痛者24例,上腹部饱胀不适4例;上腹部包块5例;体检发现者2例。所有病例均作过一项或一项以上影象学检查,均证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腹腔镜肝海绵状血管瘤(肝血管瘤)切除的可行性及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采用超声刀为主要切肝器械,并结合pringle法阻断第一肝门,完成腹腔镜肝血管瘤切除7例.包括局部切除4例,左外叶切除3例.结果: 全部顺利完成手术,无中转开腹.手术时间75-225min,(156±47.9)min,术中出血200-1200ml,(460.0± 302.5)ml,术后住院时间3-10d,(6.6±3.0)d,除一例出现广泛皮下气肿外,其余病例未发生严重并发症.术后病理均证实为肝海绵状血管瘤. 结论: 腹腔镜下肝海绵状血管瘤切除对于经选择的病例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6.
曾新桃  吴硕东  田雨 《陕西肿瘤医学》2009,17(10):1940-1941
目的:探讨腹腔镜肝海绵状血管瘤(肝血管瘤)切除的可行性及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采用超声刀为主要切肝器械,并结合pringle法阻断第一肝门,完成腹腔镜肝血管瘤切除7例。包括局部切除4例,左外叶切除3例。结果:全部顺利完成手术,无中转开腹。手术时间75—225min,(156±47.9)min,术中出血200~1200ml,(460.0±302.5)ml,术后住院时间3-10d,(6.6±3.0)d,除一例出现广泛皮下气肿外,其余病例未发生严重并发症。术后病理均证实为肝海绵状血管瘤。结论:腹腔镜下肝海绵状血管瘤切除对于经选择的病例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完全腹腔镜解剖性右半肝切除术在治疗肝肿瘤中的安全性和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我院完全腹腔镜解剖性右半肝切除治疗的肝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并发症等.采取右半肝人肝血流完全阻断,断肝方式为超声刀联合双极电凝.其中2例原发性肝癌,1例肝血管瘤.结果 3例患者均成功施行手术.手术时间分别为385 min、320 min和265m in,出血量分别为500 mL、400 mL和230 mL,其中1例输浓缩红细胞1.0u.3例患者术后均无胆漏发生.1例患者术后出现右侧胸腔积液,1例患者术后出现双侧胸腔积液,均行胸腔穿刺置管引流.术后住院时间分别为11d、11d、12 d.3例患者术后恢复均顺利.2例原发性肝癌患者术后随访分别为26个月和17个月,均未发现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结论 完全腹腔镜解剖性右半肝切除治疗合适的肝肿瘤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8.
背景与目的:随着腹腔镜技术在肝脏外科中的应用日渐广泛,腹腔镜肝切除的安全性和可行性逐步得到了认可,该研究旨在探讨腹腔镜肝肿瘤切除术与开腹肝肿瘤切除术的可行性与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2015年3月—2016年3月37例接受腹腔镜肝肿瘤切除术与74例接受传统开腹肝肿瘤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计量资料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统计值为Z,计数资料采用Fisher精确概率检验;分析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后胃肠道恢复时间、手术后引流管拔管时间、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和住院费用等临床资料.腹腔镜组:男性20例,女性17例,年龄18~76岁(中位年龄55岁);开腹组:男性42例,女性32例,年龄26~74岁(中位年龄54岁).切肝方式为超声刀+单极电凝,结合腹腔镜下切割缝合器.腹腔镜组的手术方式包括:局部切除13例;行肝段或肝叶解剖性切除24例.开腹组的手术方式包括:局部切除33例;行肝段或肝叶解剖性切除41例.结果:手术平均用时:腹腔镜组为149 min(40~204 min),开腹组为142 min(45~190 min).术中出血量:腹腔镜组为220 mL(30~570 mL),开腹组为360 mL(90~970 mL).平均住院时间:腹腔镜组为4.9 d(3.0~6.0 d),开腹组为6.8 d(5.0~9.0 d).手术后胃肠道恢复平均时间:腹腔镜组为1.1 d,开腹组为2.3 d.手术后引流管拔管时间:腹腔镜组为3.1 d,开腹组为5.8 d.平均住院费用:腹腔镜组为38760元,开腹组为39145元.手术后并发症:腹腔镜组为8.1%(3/37),开腹组为9.5%(7/74).结论:腹腔镜肝切除术是一种安全、有效、微创的手术,可安全用于局部、肝段及半肝切除术,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腹腔镜肝切除治疗肝脏恶性肿瘤的临床效果。方法按照手术方式不同将98例肝脏恶性肿瘤患者分为实验组(腹腔镜手术)50例和对照组(开腹手术)48例,比较2组近期疗效。结果实验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术后进食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术中输血率、术后使用杜冷丁率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术后1 d WBC、ALT、AST水平均显著升高,与同组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术后5 d WBC、ALT、AST水平均显著下降,与同组术后1 d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术后5 d WBC、ALT、AST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肝切除治疗肝脏恶性肿瘤创伤小、术中出血量低、使用杜冷丁率低、术后恢复时间短、并发症少,近期疗效显著,可作为临床优选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0.
手术切除治疗巨大肝海绵状血管瘤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肝海绵状血管瘤是最常见的良性肿瘤之一。对无论肿瘤大小,诊断不明恶性不除外,症状反复出现者;直径≥5cm,肿瘤位于肝脏表面,易受外力而致破裂出血者,直径≥10cm的巨大肝海绵状血管瘤;应采用肝叶、半肝切除术或血管瘤摘除术。对直径<5cm、无症状、偶然体检发现,非肝脏表面者,可以随访观察。自1984年8月-1987年8月,共完成14例巨大肝海绵状血管瘤的手术。采用常温下一次性阻断切肝法,左右半肝切除各4例,扩大右半肝切除、,右前叶切除各1例,左外叶切除3例,肝血管瘤摘除1例,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超选择性肝动脉插管技术,化疗及栓塞联合治疗巨大型肝血管瘤的疗效观察.方法 采用Seldinger经皮股动脉穿刺插管法,在引导导丝的导向下,导管超选择至2~3级肝动脉内,超选困难者,采用SP超微同轴导管,直到最接近肿瘤的主供血动脉;灌注平阳霉素8~16 mg,缓慢推注鱼肝油酸钠与超液状碘油混合硬化栓塞剂.结果 本组对11例巨大型肝血管瘤治疗后临床症状消失,有效率100%,治疗后肿瘤内皮细胞变性、萎缩、退化,微血管损害破坏,纤维化,复查B超及CT肿瘤平均缩小5.15 cm×8.95 cm,术后随访16个月以上均健在,未见肿瘤复发.结论 超选择性肝动脉插管治疗巨大型肝血管瘤操作简便,损伤性小,是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经皮微波消融(MA)治疗肝血管瘤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60例肝血管瘤患者,根据不同手术方法,将其分为微波消融术组和开腹肝切除组,每组患者30例,评价对比两种治疗方案的疗效及安全性。结果术后微波消融术组ALT低于开腹肝切除组,AST高于开腹肝切除组,且两种术后均降低趋向正常范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治疗后微波消融术组缓解率为80.00%,高于开腹肝切除组的70.00%,但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微波消融术组患者的各项手术指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均明显优于开腹肝切除组(P<0.05);微波消融术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7%,低于对照组的2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随访半年后微波消融术组复发率为3.30%,开腹肝切除组复发率为2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经皮微波消融治疗肝血管瘤治疗效果显著,并且创伤小,复发率低,具有一定安全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总结新生儿肝脏血管瘤的临床特点,指导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新生儿肝血管瘤的临床资料,并结合文献加以讨论。结果 16例新生儿肝脏血管瘤患儿中,7例手术完整切除,近期1例出现胆瘘,1例出现呼吸衰竭,远期并发症随访期间尚未发现,手术效果良好,术后随访3~36个月,复查肿瘤均未复发,肝功能及AFP恢复正常;9例未行手术进行临床动态观察,随访3~36个月,复查肿瘤逐渐增大。所有患儿生长发育同正常儿。结论新生儿肝脏血管瘤应根据患者病情选择个体化治疗方案,如术前能明确诊断,肿瘤较小、且无症状者可密切随访;如瘤体巨大、凝血功能异常、肝功能异常者,应早期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4.
分析1990年12月~1991年12月我院超声导向穿刺注射胶体~(32)P治疗肝血管瘤30例,动态观察疗效,取得满意效果,总有效率10O%.治愈率3o%,显效率53.3%,有效率16.7%.是目前临床上较为理想的治疗手段之一,优于肝叶切除或肿瘤剜出的大手术之痛苦.本疗法治疗的肝血管瘤无并发症发生,是一种简便、安全、可靠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术中超声引导下荷瘤门静脉置管染色指导肝癌切除手术的临床价值.方法:对45例肝癌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22例,对照组23例,试验组应用术中超声引导穿刺选择性荷瘤门静脉置管染色指导肝切除术,对照组应用术中超声定位行传统肝切除手术,观察试验组染色成功率,比较两组在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和手术合并症方面的差异;同时对全组45例患者的术前、术中超声以及病理结果进行比较观察.结果:试验组染色成功率86.4%(19/22),两组在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和手术合并症方面比较无显著性差异;45例肝癌63个癌肿结节的术中超声诊断率98.4%(62/63)明显高于术前超声的84.1%(53/63)(P<0.05),对静脉内瘤栓的诊断率94%(16/17)亦明显高于术前超声53%的诊断率(9/17)(P<0.01).结论:术中超声诊断率高,荷瘤门静脉染色对指导手术方案的制定有着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 6 7例肝海绵状血管瘤的MRI表现 ,探讨磁共振成像 (MRI)对肝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6 7例病人均应用德国西门子公司生产的 1 0T超导MR机 (Impact)行肝脏扫描 ,选用SE序列横断面成像 ,分别施行T1WI、PDWI和T2 WI ,扫描层厚10mm ,间隔 0 2mm。 18例施行了静脉团注Gd -DTPA增强扫描。结果  6 7例病人肝脏MRI共检出 12 7个病灶 ,单发者 47例 ,多发者 2 0例。病灶大小介于 8mm× 6mm~ 110mm× 80mm。全部病灶均呈长T1和明显长T2 信号 ,T2 WI 112个病灶信号均匀 ,15个病灶信号不均 ,后者均大于 6 0mm× 5 0mm。 18例行增强扫描者 ,平扫发现 2 3个病灶 ,增强则发现 2 7个病灶 ,多发现的 4个病灶直径均小于 8mm。肝海绵状血管瘤典型增强表现为自周边向中心强化 ,可持续 2 0分钟以上。结论 MRI是诊断肝脏海绵状血管瘤以及同其它肝脏占位病变鉴别的有效手段。MRI增强扫描对发现肝脏较小海绵状血管瘤更有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报告10例巨大肝癌行肝三叶切除术的治疗经验。方法:术前肝功能均为childA级。肿瘤直径12~27cm,平均13.7cm。行右三叶切除为5例,左三叶切除为3例,中叶为2例,肝血流阻断下成功修复下腔静脉和肝静脉各1例,结果:10例患者术中第一肝门阻断时间平均为21分钟(13~27分钟),全组无手术死亡病例,无因肝切除术后而致肝功能衰竭发生,术中平均失血为350ml(100~900ml),术后输  相似文献   

18.
94例大肝癌手术切除治疗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潘亚梁  李定耀 《中国肿瘤》2000,9(5):239-240
目的探讨原发性大肝癌的手术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2年2月至1999年10月间手术切除的94例原发性肝大肝癌。治疗方法分Ⅰ期手术切除(78例),肝动脉栓经呈劝脉结扎(HAL)后Ⅱ期切除(12例)及癌块中心挖除快速缩小后Ⅱ期切除(4例三种,。结果 全组手术死亡3例,总的1、3及5年生存率分别为63.7%、34.4%和30.0%。结论 尽量保留肝组织的不规则肝切除是原发性大肝癌的有效术式,TA  相似文献   

19.
Technetium-99m planar sulfur colloid scintigraphy, red blood cell imaging and ultrasonography were performed in eighteen patients of hepatic hemangioma to evaluate their diagnostic utility. Radiocolloid scans detected fourteen hemangiomas in 12 patients as focal hepatic defects but missed 9 lesions smaller than 2.5cm in the other 6 patients, accounting for a 61% sensitivity. All 23 lesions were avascular or normovascular on radionuclide flow study. Serial planar red blood cell scintigraphy showed characteristic gradually increasing focal isotopic accumulation in the 14 hemangiomas which had identifiable cold areas on the radiocolloid study. One of 6 patients with normal radiocolloid scan also showed the typical increasing blood pool pattern of hemangioma, five had normal planar scans till 11/2 hours. SPECT red blood cell imaging in these 5 patients detected an additional seven hemangiomas. All 7 lesions were smaller than 2.5cm. One 1.5cm hemangioma was missed on both planar and SPECT red blood cell imaging. Region of interest ratios in SPECT transaxial images confirmed gradually increasing concentration of labeled red blood cells in the lesions. Ultrasonography detected 22 of the 23 hemangiomas. Ten were hyperechoic, average size 2.25cm. Twelve were of mixed pattern, generally larger, average size 7.2cm. Sonography is useful in the detection of hepatic hemangiomas as a focal mass lesion, but the variable sonographic appearance precludes a definite pathological diagnosis. Technetium-99m red blood cell imaging appears a sensitive technique in detection of hepatic hemangioma, with SPECT being especially useful in locating smaller lesions. The addition of SPECT to planar red blood cell imaging considerably improves the sensitivity of this highly specific technique for an accurate non-invasive diagnosis in hepatic hemangiom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