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观察吉西他滨膀胱灌注预防高危非肌层性浸润膀胱癌术后复发的疗效。方法90例高危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TURBt)术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5例,分别采用吉西他滨(治疗组)和吡柔比星(对照组)膀胱灌注。术后定期行膀胱镜检查,观察两组患者肿瘤复发情况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患者随访期间有7例复发,总复发率为15.5%;对照组患者随访期间有16例复发,总复发率为35.5%,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发生不良反应10例,对照组发生不良反应9例,主要为尿频、尿急、尿痛和血尿等,对症治疗后缓解,两组患者均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结论 TURBt术后膀胱灌注吉西他滨预防高危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术后复发的疗效确切,患者耐受性好,是较理想的膀胱灌注化疗药。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TUR-BT术后吉西他滨(GEM)膀胱灌注联合白介素-2预防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复发的临床效果及辅助治疗后免疫功能状态变化。方法: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322例,均行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TUR-BT)。术后按肿瘤复发危险度分为低危、中危、高危组,各组内又随机分为两部分,分别行单纯GEM膀胱灌注、联合GEM膀胱灌注+白介素-2治疗。比较各危险组内部随访期内的复发率,并检测辅助治疗后患者外周血中T淋巴细胞亚群数量变化。结果:全部病例随访2年。在中危组和高危组中,联合GEM膀胱灌注+白介素-2免疫治疗组复发率低于单纯GEM膀胱灌注组(P均<0.05),而在低危组中复发率无明显差异(P>0.05)。单纯膀胱灌注组和联合治疗组患者经过辅助治疗后,单纯灌注组CD4+细胞百分比及CD4+/CD8+比值明显低于联合治疗组,而CD8+细胞百分比高于联合治疗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联合GEM膀胱灌注及白介素-2免疫治疗可以有效降低中高危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的术后肿瘤复发率,并提高患者术后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3.
程全科  王凯  朱向伟 《癌症进展》2021,19(3):268-271
目的 探讨吉西他滨膀胱灌注化疗对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NMIBC)患者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TURBT)术后复发的影响.方法 依据膀胱灌注化疗药物将76例NMIBC患者分为研究组(n=42)和对照组(n=34),两组患者均接受TURBT术,术后研究组患者接受吉西他滨灌注化疗,对照组患者接受吡柔比星灌注化疗.比较两组患者膀...  相似文献   

4.
王晓天  宋永胜  崔军 《现代肿瘤医学》2012,20(11):2328-2330
目的:观察表柔比星(EPI)、吉西他滨(GEM)序贯膀胱灌注辅助手术治疗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临床效果。方法: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118例,均行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TUR-BT)。术后分别行EPI(EPI组,40例)、GEM(GEM组,36例)和EPI、GEM序贯(序贯组,42例)膀胱灌注治疗,观察三组膀胱癌复发、进展和不良反应情况。结果:全部病例随访二年,序贯组膀胱癌复发率低于EPI组和GEM组(P均<0.05),EPI与GEM组复发率无明显差异。各组膀胱癌进展率无明显差异(P均>0.05)。EPI组、GEM组、序贯组分别有3、3、4例出现轻度膀胱刺激症状,无其他不良反应。结论:EPI、GEM序贯膀胱灌注辅助手术治疗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可降低术后二年内复发率,但不能改变膀胱癌的进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吉西他滨与表柔比星序贯治疗对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TURBP)术后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YKL-40和DKK-1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4月至2015年4月间辽宁省阜新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90例接受TURBT术治疗的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5例。对照组患者在TURBP后术采用表柔比星灌注治疗,观察组患者在TURBP术后采用吉西他滨与表柔比星序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术后无复发生存率、肿瘤进展率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术前、术后1年及术后2年YKL-40和DKK-1水平。结果观察组患者无复发生存率为91.1%,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的5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肿瘤进展率为2.2%,与对照组患者的4.4%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两组患者YKL-40和DKK-1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年,两组患者YKL-40和DKK-1水平均显著低于术前,且观察组患者的(52.24±1.54)ng/m L和(4.96±1.67)ng/ml,均低于对照组的(90.54±7.32)ng/ml和(7.06±2.32)ng/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吉西他滨与表柔比星序贯治疗,可降低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TURBP术后复发率,可能与其可降低患者的YKL-40和DKK-1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 评价髂内动脉灌注化疗+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膀胱内灌注化疗综合治疗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临床疗效.方法 比较64例采用髂内动脉灌注化疗(吡柔比星40 mg/m2、5-FU 1000 mg/m2、羟喜树碱30 mg/m2)+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膀胱内灌注化疗(综合治疗组)和62例采用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膀胱内灌注化疗(对照组)的肌层浸润性膀胱癌(T2N0M0期)患者经治疗后的肿瘤复发/转移率、死亡率及治疗相关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 至随访截至日期,综合治疗组的无复发/转移率为93.75%(60/64),明显高于对照组的45.16%(28/6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转移死亡率为3.13%(2/64),低于对照组的16.13%(10/6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5);非膀胱癌死亡率为10.94%(7/64),与对照组的12.90%(8/62)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髂内动脉灌注化疗+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膀胱内灌注化疗的综合治疗方案,能够降低肌层浸润性膀胱癌(T2N0M0)患者肿瘤复发率和死亡率,不增加非癌性死亡风险,值得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7.
吴洵柱  肖尚文  胡正鲜 《癌症进展》2023,(3):283-285+289
目的 探讨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后吉西他滨+表柔比星灌注化疗在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根据化疗药物的不同将97例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分为观察组(n=50)和对照组(n=47),观察组患者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后给予吉西他滨+表柔比星灌注化疗,对照组患者术后给予表柔比星灌注化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Dickkopf相关蛋白1(DKK-1)水平、人类软骨糖蛋白39(YKL-40)水平、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和预后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86.00%,高于对照组患者的68.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DKK-1、YKL-40水平均低于本组治疗前,且观察组患者DKK-1、YKL-40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16.00%,与对照组患者的10.64%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年,观察组患者的总生存率为88.00%,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的55.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后吉西他滨+表柔比星灌注化疗能够有效改善临床疗效,降低DK...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卡介苗(bacillus calmette guerin, BCG)、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 PA)-MSHA菌毛株交替膀胱灌注对高危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non-muscular invasive bladder cancer, NMIBC)术后患者的肿瘤复发率、不良反应及灌注前后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自2017年10月至2019年10月收治的120例诊断为膀胱癌并行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transurethral resection of bladder tumor, TURBT),且术后病理提示为高危NMIBC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为BCG、PA-MSHA交替灌注组(实验组,60例)及吉西他滨单药灌注组(对照组,60例)。术后2年不同阶段对患者进行随访,针对两组患者治疗后肿瘤复发率、不良反应及灌注前后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进行比较分析。结果:经过术后12个月的灌注治疗,两组患者肿瘤复发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 0.05);灌注18个月及24个月,实验组肿瘤复发率(11.67%、15.00%)均低于对照组(26...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吉西他滨与吡柔比星行膀胱灌注化疗治疗膀胱癌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膀胱癌患者100例,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试验组,各50例。对照组进行膀胱灌注吡柔比星,试验组采用吉西他滨进行膀胱灌注化疗,分析比较2组的临床效果、复发率、不良反应及满意度情况。结果试验组的1年复发率和32月累积复发率分别为6.00%、8.00%,对照组的1年复发率、32月累积复发率分别为16.00%、18.00%,12~32月2组复发率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的无复发生存时间为(30.08±1.12)月,远远长于对照组(20.24±4.82)月,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465,P=0.028)。试验组的膀胱刺激与血尿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8.00%、2.00%,较对照组(50.00%、18.00%)显著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试验组未出现白细胞数异常减少和皮疹症状,而对照组各出现1例;试验组仅出现1例过敏反应,而对照组发生8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试验组总满意度(96.00%)远远高于对照组(84.00%),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对于膀胱癌患者,使用吉西他滨进行膀胱灌注化疗可明显改善患者症状,延长了患者无复发生存时间,效果显著,不良反应较少,患者较为满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正>膀胱癌是泌尿系统常见恶性肿瘤,尤以中老年人居多。膀胱癌治疗主要以手术为主,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术后1年复发率为10%67%,5年内复发率为24%67%,5年内复发率为24%84%;而浸润性膀胱癌复发率更高,对患者生存质量及生存率影响较大。术后辅助放化疗是预防复发的关键。宿主的免疫系统在防御肿瘤发生、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羟基喜树碱对肿瘤有明显地抑制作用。对134例膀胱癌患者行羟基喜树碱(HCPT)+结核菌素(BCG)膀胱内灌注化疗,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辛锋  杨斌  程伟  张明聪  刘久华 《癌症进展》2017,15(11):1348-1350
目的 探讨应用1470 nm半导体激光联合膀胱灌注在治疗非肌层浸润性膀胱肿瘤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84例经术后病理证实为非肌层浸润性膀胱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手术方式分为研究组即应用1470 nm半导体激光联合膀胱灌注治疗组(40例)和对照组即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TURBT)联合膀胱灌注治疗组(44例).收集并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平均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及术后肿瘤复发率等指标.结果 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研究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的术后并发症比较,除闭孔反射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 d,两组患者的血清C反应蛋白(CRP)及白细胞水平均有所升高,但研究组患者的血清CRP及白细胞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两组患者术后3个月、6个月和1年时的复发率和平均复发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用1470 nm半导体激光联合膀胱灌注在非肌层浸润性膀胱肿瘤中操作简单,术后恢复快,是治疗非肌层浸润性膀胱肿瘤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值得临床上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力尔凡膀胱灌注预防浅表性膀胱尿路上皮癌术后复发的临床效果。方法对152例浅表性膀胱尿路上皮癌术后患者,随机分成2组。试验组:力尔凡+顺铂+放疗;对照组:单纯顺铂+放疗。对其复发率、复发间隔时间进行组问比较,对T细胞亚群和白细胞总数进行治疗前后的对比观察。结果试验组与对照组的复发率与复发间隔时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试验组治疗前后NK细胞、CD4/CD8计数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后明显高于治疗前;对照组治疗前后白细胞总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明显低于治疗前。结论力尔凡不但可以杀灭肿瘤细胞,而且有免疫复苏作用,在体内与其他免疫因子和化疗药物起协同作用,在膀胱尿路上皮癌的综合治疗中,不失为一种化疗配伍的安全、有效的药物选择。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膀胱内灌注吡柔比星后对正常膀胱组织和膀胱癌组织细胞凋亡的影响,探讨吡柔比星膀胱内灌注预防非肌层浸润性膀胱尿路上皮癌复发的机制.方法 将40例非肌层浸润性膀胱尿路上皮癌患者随机分为3组,15例于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TUR-BT)前1h、15例于TUR-BT术前24 h行膀胱内灌注(30 mg吡柔比星,在膀胱内保留30 min),对照组10例仅行TUR-BT术.取患者的正常膀胱组织和膀胱癌组织,以荧光显微镜观察吡柔比星的分布,原位末端标记(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免疫组化染色检测bcl-2和bax的蛋白表达.结果 吡柔比星膀胱内灌注后1h,正常膀胱组织黏膜层偶见吡柔比星荧光,膀胱癌组织可见弥漫分布的吡柔比星荧光,可达肌层.24 h后,在膀胱癌组织内仍可见到吡柔比星的荧光.TUNEL检测结果显示,实验组膀胱癌的凋亡指数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bcl-2/bax比值与凋亡指数具有相关性.结论 吡柔比星灌注化疗中可选择性作用于非肌层浸润性膀胱尿路上皮癌.通过影响膀胱癌组织bcl-2/bax表达,诱导肿瘤细胞发生凋亡,可能是吡柔比星膀胱内灌注预防非肌层浸润性膀胱尿路上皮癌复发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浸润性膀胱癌保留膀胱术后放疗联合顺铂膀胱灌注预防复发的疗效。方法 全组共 46例 ,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 2 4例 ,采用术后放疗加顺铂膀胱灌注。对照组 2 2例 ,于膀胱部分切除术后行顺铂膀胱灌注。并观察分析 2组的复发率、全膀胱切除率及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组局部复发 4例 ,复发率 16.7% ,其中 1例 (4 .2 % )行全膀胱切除 ;对照组局部复发 9例 ,复发率 40 .9% ,其中 4例 (18.2 % )行全膀胱切除。治疗组复发率及全膀胱切除率较对照组均降低 ,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结论 浸润性膀胱癌保留膀胱术后行放疗加顺铂膀胱灌注能有效降低复发率 ,并能降低全膀胱切除率 ,从而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吡柔比星与吉西他滨膀胱内灌注预防膀胱癌术后复发的疗效。方法:将42例保留膀胱手术治疗的膀胱癌患者分为A、B组,A组24例,B组18 例。分别使用吡柔比星与吉西他滨进行预防灌注,全部患者均术后即刻膀胱内灌注化疗,每周1次,共6次;以后每月1次直至1~2年,并做随访和疗效比较。结果:A、B两组生存率均为100%;A组复发率为25%(6/24),B组复发率为27.8%(5/18),两组患者2年生存率、复发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A组和B组用药后膀胱刺激症状发生率、尿道狭窄发生率、全身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吡柔比星与吉西他滨均可降低膀胱癌术后复发的机率,两者疗效无明显差异。膀胱内灌注预防浅表性膀胱癌术后复发近期疗效满意,副作用较轻,耐受性良好。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比较保留膀胱的综合治疗与根治性膀胱切除术治疗肌层浸润性膀胱癌(T2N0M0)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比较162例保留膀胱的综合治疗,即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髂内动脉灌注化疗+膀胱内灌注化疗(A组)与117例根治性膀胱切除术组(B组)的肌层浸润性膀胱癌(T2N0M0)患者经过治疗后的生存率及术后生活质量评分.结果 A组1年、3年、5年生存率分别为94.44%、79.62%、62.96%,B组1年、3年、5年生存率分别为94.87%、76.92%、64.10%,两组患者1年、3年和5年生存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和B组生活质量总健康状况评分分别为(63.12±11.69)分、(35.68±8.47)分,A组健康状况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躯体功能、角色功能、情绪功能、认知功能、疲倦、恶心呕吐、疼痛、失眠及便秘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肌层浸润性膀胱癌(T2N0M0)的保留膀胱综合治疗与根治性膀胱切除术患者的生存率无差异,但保留膀胱的综合治疗组的术后生活质量优于根治性膀胱切除术组.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评价吉西他滨膀胱灌注化疗治疗常规膀胱灌注化疗(包括丝裂霉素、表阿霉素和羟基喜树碱)失败的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NMIBC)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将72例在持续常规膀胱灌注化疗1年内出现肿瘤复发的NMIBC患者分为A、B、C 3组,每组24例.A组给予吉西他滨1000 mg灌洗,B组给予吉西他滨2000 mg灌洗,C组继续采用原化疗方案灌洗.观察并记录肿瘤复发时间及化疗不良反应.结果 A、B、c组患者的2年肿瘤无复发生存率分别为66.7%、75.0%和45.8%,采用吉西他滨灌洗患者的2年无瘤生存率达70.8%,显著高于传统化疗方案(45.8%,P<0.05),但A组与B组间未见明显差异.A组与B组中各有I例患者发生肾功能不全,其余不良反应主要为尿频、尿急、尿痛、血尿等,经对症治疗后缓解,各组间未见有明显差异,未发生严重的血液学不良反应.结论 对于常规膀胱灌注化疗后复发的NMIBC患者可考虑采用吉西他滨膀胱灌注化疗,但需注意观察患者的肾功能改变.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评价吉西他滨膀胱灌注化疗治疗常规膀胱灌注化疗(包括丝裂霉素、表阿霉素和羟基喜树碱)失败的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NMIBC)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将72例在持续常规膀胱灌注化疗1年内出现肿瘤复发的NMIBC患者分为A、B、C 3组,每组24例.A组给予吉西他滨1000 mg灌洗,B组给予吉西他滨2000 mg灌洗,C组继续采用原化疗方案灌洗.观察并记录肿瘤复发时间及化疗不良反应.结果 A、B、c组患者的2年肿瘤无复发生存率分别为66.7%、75.0%和45.8%,采用吉西他滨灌洗患者的2年无瘤生存率达70.8%,显著高于传统化疗方案(45.8%,P<0.05),但A组与B组间未见明显差异.A组与B组中各有I例患者发生肾功能不全,其余不良反应主要为尿频、尿急、尿痛、血尿等,经对症治疗后缓解,各组间未见有明显差异,未发生严重的血液学不良反应.结论 对于常规膀胱灌注化疗后复发的NMIBC患者可考虑采用吉西他滨膀胱灌注化疗,但需注意观察患者的肾功能改变.  相似文献   

19.
Cao M  Ma CK  Ma J  Chen HG  Xue W 《中华肿瘤杂志》2011,33(5):385-387
目的 评价吉西他滨膀胱灌注化疗治疗常规膀胱灌注化疗(包括丝裂霉素、表阿霉素和羟基喜树碱)失败的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NMIBC)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将72例在持续常规膀胱灌注化疗1年内出现肿瘤复发的NMIBC患者分为A、B、C 3组,每组24例.A组给予吉西他滨1000 mg灌洗,B组给予吉西他滨2000 mg灌洗,C组继续采用原化疗方案灌洗.观察并记录肿瘤复发时间及化疗不良反应.结果 A、B、c组患者的2年肿瘤无复发生存率分别为66.7%、75.0%和45.8%,采用吉西他滨灌洗患者的2年无瘤生存率达70.8%,显著高于传统化疗方案(45.8%,P<0.05),但A组与B组间未见明显差异.A组与B组中各有I例患者发生肾功能不全,其余不良反应主要为尿频、尿急、尿痛、血尿等,经对症治疗后缓解,各组间未见有明显差异,未发生严重的血液学不良反应.结论 对于常规膀胱灌注化疗后复发的NMIBC患者可考虑采用吉西他滨膀胱灌注化疗,但需注意观察患者的肾功能改变.
Abstract: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efficacy and safety of intravesical instillation with gemcitabine after first-line intravesical chemotherapy failure, including mitomycin ( MMC), epirubicin (EPB) and camptothecin- (CPT), in the treatment of non-muscle-invasive bladder cancer (NMIBC). Methods From June 2007 to October 2008, 72 patients with NMIBC, who had tumor recurrence within one year of first-line intravesical chemotherapy, were assigned to 3 groups (24 cases each). Croup A received intravesical gemcitabine in a dose of 1000 mg, Group B received 2000 mg gemcitabine, and Group C received original intravesical chemotherapy. The time of reccurrence and adverse effects were recorded. Results The 2-year tumor free survival rates of the 3 groups were 66.7% , 75.0% and 45.8% , respectively. The 2-year TFS rate of the patients who received gemcitabine was 70.8% ,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45.8% of the patients treated by original chemotherapy. There was one case with renal function impairement in the groups A and B, respectively.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rates of low urinary tract symptoms in the 3 groups. No severe hematological side effects were observewd in this study. Conclusion The intravescal chemotherapy with gemcitabine in patients with recurrent bladder tumor after first-line intravesical chemotherapy is effective and well tolerated, however, renal function should be routinely assess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