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比较半椎板入路显微手术与全椎板切除手术治疗脊髓肿瘤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脊髓肿瘤患者按照入院时间先后顺序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5例。对照组采用全椎板切除术治疗,观察组采用半椎板入路显微切除术治疗。统计与比较2组的平均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及术后下床活动时间、平均住院时间、临床疗效等。结果2组患者手术均获得成功。2组平均手术时间比较,P>0.05;观察组术中出血量、术后下床活动时间、平均住院时间分别为(141.21±42.61)ml、(7.22±0.91)d、(8.79±0.86)d,与对照组(278.63±52.89)ml、(24.36±1.27)d、(13.02±1.17)d比较,P<0.05。随访3~24个月,2组患者疗效和脊柱稳定性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P<0.05。结论脊髓肿瘤采用半椎板入路显微切除手术治疗,与全椎板切除术时间相近,但术中出血量较少,并发症发生率较低,临床疗效较好,患者住院时间和下床时间都明显缩短。  相似文献   

2.
目的 对半椎板入路切除与全椎板入路切除合并脊柱内固定治疗椎管内原发肿瘤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比较.方法 选取82例椎管内原发肿瘤患者,按照手术方式不同将其分为观察组43例及对照组39例.观察组患者行半椎板入路切除,无需合并脊柱内固定,对照组患者行全椎板入路切除合并脊柱内固定治疗.对两组患者的肿瘤切除情况、围手术期指标以及近远期疗效进行观察与对比.结果 观察组肿瘤全切除率为93.02%,对照组为92.31%,两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围手术期指标各方面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手术后近远期疗效均得到明显改善,其中以大小便障碍恢复较差,其他如神经根性疼痛、感觉及运动障碍则恢复较好;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7.67%,显著高于对照组(84.6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观察组患者脊柱不稳定发生率(0)显著低于对照组(10.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全椎板入路切除相比,半椎板入路切除具有创伤小、疗效好、利于脊柱稳定性的维持等优点,对于临床有手术指征的患者可考虑采用该术式进行治疗.  相似文献   

3.
椎管内肿瘤显微外科治疗56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椎管内肿瘤的显微外科治疗术式与方法选择,脊柱脊髓与神经功能的保护和重建,评价半椎板切除入路的优缺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至2007年7月经半椎板或全椎板手术切除椎管内肿瘤及对沟通性肿瘤部分采用附加切121手术共56例。椎管内外沟通性肿瘤8例;1例颈部与1例胸部沟通性肿瘤未切除椎板,余下均行椎板切除。结果手术后病理为:神经鞘瘤28例,脊膜瘤18例,神经节细胞瘤4例,星形细胞瘤4例,室管膜瘤2例;除星形细胞瘤2例外未能全切,其余均全切。半椎板切除入路者无手术并发症和脊柱畸形,术后下床早。结论经半椎板切除入路较全椎板入路显微外科手术切除椎管内肿瘤,能够尽可能减少对椎体损伤,保留脊柱后柱结构,组织的完整性;增强脊柱稳定性及减少脊柱功能损伤;患者术后效果好,卧床时间短;对椎管内外沟通性肿瘤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人路方法,同样可取得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半椎板入路显微外科切除椎管内肿瘤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33例椎管内肿瘤经半椎板入路,显微外科切除椎管内肿瘤的方法.结果:椎管内肿瘤33例,其中肿瘤全切32例,近全切除1例.无手术死亡,2例创腔积液,3例轻度脑脊液漏,经局部处理愈合.结论:经半椎板入路行椎管内肿瘤切除术,能充分暴露肿瘤,并在显微镜下安全切除肿瘤,并发症少,患者恢复快,适用于各级医院开展.  相似文献   

5.
颈椎管内髓外硬膜下肿瘤的传统手术采用后正中全椎板入路切除肿瘤,先切除肿瘤相应节段脊柱的棘突和椎板,再显露并切除肿瘤。手术需要切除全部椎管后部骨质,手术创伤大,容易引起术后脊柱不稳定。我们于2006年6月至2010年5月采用半椎板切除入路显微手术治疗21例颈椎管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小切口单侧半椎板切除入路治疗脊髓肿瘤的疗效.方法 选取脊髓肿瘤患者60例,按住院单双号分为两组,观察组(31例)行小切口单侧半椎板切除入路治疗,对照组(29例)行全椎板切除入路治疗,观察并记录患者围手术期指标,神经功能恢复,肿瘤切除情况及随访3个月期间并发症发生情况,评价小切口单侧半椎板切除入路治疗脊髓肿瘤的疗效.结果 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上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虽然两组医疗费用上相比,没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但观察组医疗费用仍低于对照组;术后3个月神经功能恢复方面,观察组患者恢复较好(P<0.05),神经功能处于Ⅰ级和Ⅱ级的患者居多,术后观察组患者肿瘤切除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完全切除达24例,多于对照组(15例),随访3个月期间,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综上所述,采用小切口单侧半椎板切除入路治疗脊髓肿瘤,术后患者神经功能恢复良好,肿瘤切除较完全,并发症较少.故患者恢复快,花费少,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椎管内肿瘤患者行半椎板切除术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5月至2013年2月收治的50例椎管内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试验组(半椎板切除)患者的手术时间低于对照组(全椎板切除),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试验组患者的住院时间比对照组短,术后脊柱稳定性良好的发生率高于对照组高,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椎管内肿瘤患者行半椎板切除术安全可行,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8.
【摘要】目的:探讨后正中入路显微治疗椎管内肿瘤的随访结果和手术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2018年间采取后正中入路显微治疗椎管内肿瘤24例,包括颈椎4例,胸椎11例,腰椎7例,胸腰椎2例。其中髓外硬膜下肿瘤21例,髓内肿瘤3例。术前McCormick脊髓功能评分Ⅰ级7例,Ⅱ级12例,Ⅲ级3例,Ⅳ级2例,根据肿瘤生长特点采用11例半椎板入路和13例全椎板入路手术。术中借助电生理监测皮质脊髓束电位变化,所有肿瘤均在显微镜下切除。结果:术后全切除21例,其中髓外19例,髓内2例,次全切除3例,髓外2例,髓内1例。24例患者症状术后均得到不同程度缓解。1例髓外肿瘤随访1年余复发予以再次手术切除。结论:后正中入路切除椎管内肿瘤,正确的显微切除技巧,合适的椎板暴露,电生理监测,必要时椎弓根内固定等方法有助于提高术中脊髓和神经根功能的保护,维持术后脊柱稳定性,是保证手术疗效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椎管内神经鞘瘤应用后入路椎板切除术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间收治的65例椎管内神经鞘瘤行后入路椎板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平均手术时间为(2.7±1.0)h,平均出血量为(482.8±114.4)ml。术后5例患者发生脑脊液漏,2例患者麻醉清醒后出现运动功能障碍。术后经1—2年的随访,无一例患者肿瘤复发。治疗后肌力均恢复到4级或5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依据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评分标准(JOA),治疗后患者JOA评分明显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椎管内神经鞘瘤后人路椎板切除术可充分暴露肿瘤,缩短手术时间,提高临床疗效和肌力,值得临床应用与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显微外科手术不同入路治疗鞍结节脑膜瘤的临床效果。方法 150例鞍结节脑膜瘤患者按不同手术入路分为治疗组(采用经纵裂入路显微切除术治疗)和对照组(采用额下入路显微切除术治疗),每组75例,比较两组患者临床切除总有效率、治疗前后格拉斯哥昏迷(GCS)评分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治疗组患者临床切除有效率为92.0%,对照组为89.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手术前GCS评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GCS评分均明显优于治疗前,且治疗组更加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4.0%,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的20.0%(P<0.05)。结论经纵裂入路显微切除术在治疗鞍结节脑膜瘤疾病临床上效果显著,可明显降低对患者带来的损伤和并发症发生率,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总结岩斜区脑膜瘤行显微手术治疗的临床疗效,探究影响肿瘤切除程度及术后生存质量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于我院神经外科行显微手术治疗的45例岩斜区脑膜瘤患者临床资料、影像学资料及手术和随访资料。分析肿瘤全切与非全切术后并发症、新发神经功能障碍率的差异。经单因素及Logistic回归多因素探究影响肿瘤切除程度及生存质量的因素。结果:45例患者肿瘤完全切除率为64.4%,次全切除率为20.0%,部分切除率为15.6%。全切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新发神经功能障碍率高于非全切组,但未见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枕下乙状窦后入路肿瘤全切除率高,术后新发神经功能障碍率较低。肿瘤非全切患者术后行伽马刀辅助放疗,45例患者随访期均未见肿瘤复发、进展病例出现。45例患者末次随访时KPS评分较术前、术后3个月时明显提高(P<0.05)。肿瘤大小、肿瘤质地、是否累及海绵窦、是否包绕神经血管及脑干是否水肿是影响肿瘤切除程度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肿瘤质地、是否累及海绵窦、是否包绕神经血管、脑干是否水肿及肿瘤切除程度是影响患者预后KPS评分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显微外科手术是岩斜区脑膜瘤治疗的首选方案,但目前仍是神经外科医师面临的巨大挑战。枕下乙状窦后入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入路。综合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及选择最佳手术入路,找到肿瘤最大切除率与保护患者神经功能间的平衡点,有助于降低术后并发症及神经功能障碍率,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2.
13.
目的:研究肺癌根治性袖状切除术对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炎症因子及预后的影响。方法对60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分别采用袖状切除术(观察组)和全肺切除术(对照组)进行治疗,比较2组患者的手术相关信息、术后并发症、术后1、3、5年生存率和手术前后炎症因子等差异。结果观察组在手术时间、手术中出血量和手术后住院时间方面都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方面,观察组都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1、3、5年生存率都比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患者手术前后炎症因子的比较中,2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肺癌根治性袖状切除术治疗非小细胞肺癌,效果明显优于全肺切除术,且在对炎症因子的影响少。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比较显微外科与常规手术治疗功能区矢状窦镰旁脑膜瘤的疗效.方法 80例功能区矢状窦镰旁脑膜瘤患者,根据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常规手术)和观察组(显微外科手术),每组各40例,比较两组手术情况、肿瘤切除情况以及手术治疗的临床疗效.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术中出血量明显减少,术区出血发生率显著降低,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肿瘤全切率明显增高,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手术治疗的有效率显著提高,P<0.05.结论 显微外科手术治疗功能区矢状窦镰旁脑膜瘤的疗效显著、安全性高,值得临床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内窥镜辅助下小切口行腮腺良性肿瘤切除术的临床价值及相关技术.方法:选取2009年4月至2014年10月于我院住院治疗腮腺肿瘤的患者78例,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两组.实验组应用改良耳垂、乳突后小"C"隐蔽切口入路,借助内窥镜在腮腺咬肌筋膜下分离建腔,找到面神经主干,根据肿瘤位置解剖相应分支,行肿瘤及区域性腮腺切除;对照组采用传统术式.通过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住院时长、术后引流量、术后并发症以及患者术后满意度来评价内窥镜辅助小切口入路腮腺良性肿瘤切除术的临床应用价值.结果:实验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明显缩短,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术中出血量和术后引流量明显减少,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手术切口长度明显变短,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结果显示,实验组与对照组患者的口干、凹陷畸形、Frey综合征、暂时性面瘫以及术区麻木等并发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对术后面部外观的满意度,实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内窥镜辅助下耳后小切口径路行腮腺良性肿瘤切除术安全可行、切口小、瘢痕隐蔽,达到了微创美容效果,且并发症少,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乙状窦后入路切除听神经瘤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保护面神经的应用方法与效果。方法将88例听神经瘤患者根据随机抽签原则分为治疗组44例与对照组44例。2组都采用显微手术治疗,对照组采用经中颅窝入路,治疗组采用经乙状窦后入路。结果2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住院时间等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治疗组后组颅神经功能障碍、耳鸣、泪腺分泌异常、平衡障碍等并发症发生情况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术后3个月的面神经功能明显较好(P<0.05);治疗组的生活质量评分为(83.44±4.13)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2.14±4.98)分(P<0.05)。结论显微手术治疗听神经瘤具有很好的微创性,采用乙状窦后入路能有效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的应用有利于保护患者的面神经功能,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7.

Background

Endoscopy is being increasingly used in skull base surgery. The issue of its safety, however, has not been definitely solved.

Methods

We evaluated the risk of thermal or mechanical iatrogenic nerve injury related to endoscope application during microsurgical removal of vestibular schwannomas (VS) in a prospective group of 30 patients (Group A). Main analysed parameters were electrophysiological monitoring data (auditory evoked potentials and EMG) during and after endoscopic observation. The structural and functional preservation of facial and cochlear nerves, radicality of tumour removal, and CSF leak rate were evaluated and compared to historical group of 50 patients (Group B), operated consecutively with classical microsurgical technique.

Results

No electrophysiological changes directly related to endoscope were registered. The rate of loss of waves I, II, and V did not depend on application of endoscope and was similar in both groups. The functional and general outcome was also similar. Endoscopic inspection provided early and detailed view of anatomical relations within cerebellopontine angle and internal auditory canal and confirmed completeness of tumour removal. Total tumour removal was achieved in all patients from Group A and in 49/50 from Group B. Useful hearing after the surgery had 17/30 patients in Group A and 26/50 in Group B.

Conclusions

The application of endoscope during microsurgical removal of VS is a safe procedure that does not lead to heat-related or mechanical neural or vascular injuries. The actual significance of this additional endoscopic information, however, is related to the particular operative technique and experience of the surgeon.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矢状窦旁脑膜瘤的显微手术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2例上矢状窦旁脑膜瘤患者的影像学资料、显微手术及其疗效。[结果]按Simpson切除标准,Ⅰ级切除7例,Ⅱ级切除12例,Ⅲ级切除1例,Ⅳ级切除2例,无手术死亡。随访1~3年,1例复发。[结论]充分的术前影像学检查及评估,采用先进的显微外科技术,提高了肿瘤全切率,减少了各种手术并发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神经导航在切除脑功能区海绵状血管瘤手术中的临床价值及显微手术技巧。方法:应用神经导航技术,对脑重要功能区的21例海绵状血管瘤行显微外科手术切除。结果:在神经导航辅助下,病灶全切除率为100%,无手术死亡,病人临床症状有不同程度改善,无明显神经功能受损表现。结论:对位于脑功能区的海绵状血管瘤,采用神经导航辅助下的显微手术,可明显提高脑功能区海绵状血管瘤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