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研究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及内镜黏膜下隧道肿瘤切除术(STER)在食管平滑肌瘤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2例经ESD或STER治疗、术后病理及免疫组化确诊为食管平滑肌瘤的患者的基本情况、病变部位、临床表现、治疗情况、组织学特征以及术后随访结果。结果14例经ESD治疗,8例经STER治疗。超声内镜示病变位于黏膜肌层9例,固有肌层13例。CT检查阳性率27.27%。所有病变均一次性完整切除。手术切除肿瘤大小为0.2~3.0cm,平均(1.35±0.78)cm。STER组的手术时间(51.50±7.61)min,比ESD组的(81.64±6.57)min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9);术中出血量STER组(50.00±8.66)mL,比ESD组的(81.42±7.10)mL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SMA及Desmin检测阳性率均为100.00%,CD117灶阳性率为68.18%,CD34血管阳性率为45.45%,DOG-1阳性率为9.09%,Ki-67为〈5%阳性。除1例患者STER术后出现食管脓肿,余2l例患者均未出现并发症,所有患者2个月后复查恢复良好,无复发。结论STER和ESD均可用于食管平滑肌瘤的治疗,相比ESD,STER在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上更有优势,有望成为治疗黏膜下肿瘤(尤其是起源于固有肌层)的主要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经内镜黏膜下隧道切除上消化道平滑肌瘤围手术期护理的重要性。方法对30例食管固有肌层平滑肌瘤患者用内镜经黏膜下隧道切除术后加强临床护理,同时给予术前评估、心理指导、正确的术后体位护理、饮食指导,关注患者的依从性。结果 30例患者均顺利实施内镜经黏膜下隧道切除术,2例术中出现皮下气肿,经对症处理后症状缓解;10例患者术后出现疼痛,疼痛评分3~6分,经对症处理后降至0~1分。术后未发生出血穿孔等急性并发症;睡眠情况良好,情绪稳定,24 h后进食流质,无哽噎感,36 h后可下床活动。结论正确的综合护理措施能有效改善并发症症状,降低疼痛程度,增加舒适感,提高满意度,是患者顺利康复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经黏膜下隧道内镜肿瘤切除术(STER)治疗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SMT)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回顾分析2014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内江市第一人民医院消化内镜中心接受STER治疗的SMT患者80例.在SMT上方3~5 cm建立黏膜下隧道,然后行内镜下剥离术,切除肿瘤后,采用金属夹封闭隧道入口.结果 80例...  相似文献   

4.
食管胃肠道间质瘤生物学行为较胃肠道间质瘤差,以手术治疗为主,包括内镜下治疗、肿瘤摘除术以及食管部分切除术等。内镜下治疗包括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内镜黏膜下隧道肿瘤切除术(STER)。随着微创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成熟,本着创伤最小、疗效最大的原则,对食管胃肠道间质瘤的手术治疗方式值得进一步深入探讨。近年来,包括新辅助治疗和术后辅助治疗的分子靶向治疗成为胃肠道间质瘤治疗的一大进步,分子靶向治疗的成功开创了肿瘤分子靶向治疗的一个新时代。  相似文献   

5.
背景与目的:食管内镜治疗近年来发展迅速,本研究旨在探讨新型多环黏膜切除器DT-6在食管内镜下切除术(endoscopic resection,ER)的应用价值。方法:2011年6月至今,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胸外科使用DT-6多环黏膜切除器完成了100例食管内镜下切除术。选取已有6个月以上随访期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对手术参数、围手术和术后随访情况作总结和分析,并比较食管切除术和内镜治疗在治疗食管癌前病变或早期癌的围手术参数。结果:2011年6月—2012年1月,共有32例患者在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胸外科接受食管内镜下切除术,术中均使用新型DT-6。32例患者中,男性22例,女性10例,平均年龄59.0岁(25~83岁)。共进行了34次内镜下切除术,包括31例内镜下黏膜切除(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和3例内镜黏膜下病变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平均每次手术切取标本数为(3.4±1.0)块,标本平均直径为(11.8±2.7)mm,术中出血量为(5.45±1.47)mL。术后中位随访时间8.3个月,无一例出现出血、穿孔或食管狭窄。食管癌前病变和早期癌行食管内镜下切除术相比食管切除术在手术用时、出血量、住院时间和并发症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型多环黏膜切除器行食管内镜下切除术具有简便、安全、有效的优势,值得进一步推广。内镜手术与食管切除术对早期食管癌(T1a之前)和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的远期治疗效果是否等同,还需要经过长期的临床随访。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经胃镜高频电切除术对食管微小平滑肌瘤诊断及治疗的意义.[方法] 54例食管微小平滑肌瘤患者,其中49例行高频电切除治疗,2例行外科手术治疗,3例随访观察.术后常规送切除组织行病理检查.[结果]在50例获得病理诊断中,确诊食管平滑肌瘤47例.临床诊断食管微小平滑肌瘤的符合率为94.0%(47/50),高频电切除成功率为90.7%(49/54).高频电切除治疗术后患者无食管穿孔等严重并发症发生,创面渗血2例(2/49);30例患者术后1个月~2年复查胃镜未见病变再发.[结论]胃镜下高频电切除微小食管平滑肌瘤安全、有效,有助于明确诊断,又可使其获得治疗.  相似文献   

7.
食管平滑肌瘤的诊断及外科治疗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探讨食管平滑肌瘤的诊断及外科治疗特点。方法 对 14 1例食管平滑肌瘤患者的术前影像学、内窥镜资料及外科治疗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食管平滑肌瘤患者的主要症状为吞咽不顺 (6 4 .5 % )及胸部或上腹部疼痛 (2 0 .6 % ) ,平均病史 15 .7个月。 11例术前误诊为食管恶性肿瘤、纵隔或腹膜后肿瘤。 13例行食管部分切除术 ,其中 2例肿瘤巨大 ,3例术中仍误诊为食管恶性肿瘤 ,8例并存食管癌或贲门癌。 12 8例行肿瘤摘除术 ,13例术中黏膜破裂并予以修补。肿瘤单发 130例 ,多发 11例。瘤体呈类圆形、马蹄形或不规则形 ,包绕食管周经 <1/ 2者 75例 ,>1/ 2者 5 9例 ,累及全周者 7例。肿瘤呈息肉状管腔内生长 1例 ,管壁外生长 2例 ,其余均管壁内生长。本组无手术死亡 ,手术并发症发生率 3.6 %。结论 食管平滑肌瘤易误诊为食管恶性肿瘤或纵隔肿瘤 ,应注意鉴别诊断。术式选择应尽可能行肿瘤摘除术。食管镜检查疑为平滑肌瘤时应避免活检。食管平滑肌瘤患者食管癌发病率较高 ,其原因有待探讨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内镜黏膜下隧道肿瘤切除术(STER)的疗效及适用的肿瘤直径大小进行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9年4月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起源于固有肌层的上消化道平滑肌瘤的191例采用STER治疗的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疗效及适用的肿瘤直径大小。结果:术后病理确诊上消化道平滑肌瘤191例,1例因病变巨大,继续操作存在大出血风险而终止操作。完整切除率99.5%(192/193);将肿瘤直径>3.5 cm但≤5 cm的患者设为研究组,肿瘤直径≤3.5 cm的患者设为对照组,共纳入病例188例。研究组患者的手术时间较长,住院天数较长,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其术中可闭合的穿孔、出血、皮下气肿、肺部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率比较中,研究组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STER能完整切除病变组织,手术创伤小,对于直径≤5 cm的上消化道固有肌层平滑肌瘤是安全有效的,但瘤体较大者,手术时间长,并发症亦增多,应谨慎操作。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应用腹腔镜推结器经阴道套扎巨大子宫黏膜下肌瘤的临床疗效。方法巨大子宫黏膜下肌瘤患者27例,根据临床表现、妇科检查和B超检查确诊,均为单发带蒂肌瘤,采用腹腔镜推结器经阴道套扎后切除肌瘤,观察手术时间、出血量和并发症发生率。手术后1个月、3个月随访患者的月经恢复情况、血红蛋白水平等。结果肌瘤摘除率为100%,平均手术时间为(61.4±5.8)min,平均出血量为(92.5±8.3)ml。所有患者术中生命体征平稳,术后无一例发生感染及严重并发症。手术后1个月随访,92.6%的患者月经恢复正常;手术后3个月随访,100%的患者月经恢复正常。结论应用腹腔镜推结器经阴道套扎是治疗巨大子宫黏膜下肌瘤的有效方法,操作简单,并发症少,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消化道黏膜下肿瘤(SMT)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选取据其临床表现及经内镜超声检查结果确诊为SMT的患者22例,肿瘤直径0.5 ~3.0 cm,均行ESD治疗,术后进行3个月、6个月、12个月及24个月的随访及内镜复查.结果 22例SMT患者行ESD均一次性完整切除,基底和切缘均未见病变累及.病理学诊断:食管平滑肌瘤6例,早期食管癌2例,胃平滑肌瘤3例,胃高级别上皮内瘤变4例,胃黏膜内癌2例,直肠腺瘤癌变4例,结肠脂肪瘤1例.手术时间(自进镜开始至完整剥离病变)35 ~ 116 min,平均53 min.22例患者均未出现皮下气肿、纵隔气肿、隔下游离气体等穿孔体征,无大出血及迟发性出血等严重并发症.所有患者术后住院时间为4~7d,平均5.5d.术后均随访3个月、6个月、12个月及24个月,复查胃肠镜,均未见复发.结论 ESD是治疗SMT的一项简单有效、并发症少、费用低、术后恢复快、安全可靠的治疗手段,在提供完整的病理学诊断资料的同时还可以完整切除病变,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及内镜全层切除术(endoscopic full-thickness resection,EFR)治疗胃黏膜下肿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09例胃黏膜下肿瘤患者资料,62例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组),4...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随着内镜技术的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健康意识的提高,胃肠镜、超声内镜等检查也得到相当程度的普及,越来越多黏膜下肿瘤被发现。目前超声内镜(endoscopic ultrasound ,EUS)可直视黏膜下肿瘤大小、起源、局部血流、局部浸润等情况,结合CT检查可观察肿瘤腔内、腔外、远处转移情况,病变可较早被发现,做好较完整的术前评估。既往多行外科手术治疗的黏膜下肿瘤,随着病变较早期即被发现和上消化道各种内镜术的发展,特别是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及其衍生技术内镜黏膜下挖除术(endoscopic submueosal excavation,ESE),内镜经黏膜下隧道切除术(submucosal tunneling endoscopic resection,STER),内镜全层切除术(endoscopic full-thickness resection,EFR)的开展,较多于内镜下直接微创治疗,现就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特别是具有恶性倾向的胃肠间质瘤术前常用诊断方法和内镜下治疗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13.

Background

A submucosal tumor (SMT) of the stomach, which is an occasional finding during routine upper gastrointestinal endoscopy, may pose diagnostic and therapeutic challenges.

Methods

To assess whether 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 (ESD) is a feasible approach to definitively cure SMTs, the authors performed a retrospective cohort study with two endoscopic italian centers.

Results

The study consisted of 20 patients with SMTs who underwent ESD. The patients underwent ESD and were followed up by endoscopy. We analyzed complete resection rate, frequency of complications, and survival. The overall rate of R0 resection was 90 % (18/20), with two endoscopic failures, one for a submucosal tumor and one for a neoplasm deeply infiltrating the proper muscle layer. The median procedure time was 119.1 min (range 40–240 min). The median size of the resected specimens was 29 mm (range 15–60 mm). Perforation occurred in 3 patients; all were treated conservatively. There were no cases of severe bleeding. Based on histopathological findings, 6 cases of ectopic pancreas, 1 of ectopic spleen, 3 of leiomyoma, and 10 of 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 (GIST) were diagnosed. Complete resection was obtained in all GIST cases. Among the 10 GIST cases treated by ESD, no death occurred: the 5-year disease-specific survival rate was 100 %.

Conclusions

The high success rate of 90 % and the low incidence of complications should indicate ESD is the correct diagnostic and definitive treatment in selected patients.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内镜下套扎器联合圈套器在胃底黏膜下微小肿瘤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6年3月至2020年12月于梅州市人民医院检查并择期行手术治疗的93例胃底黏膜下微小肿瘤患者,按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观察组(36例)与对照组(57例)。观察组采用套扎器联合圈套器辅助的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内镜下黏膜剥离术治疗,术后均给予质子泵抑制剂(PPI)、抗生素、抑酸等常规治疗,并于术后3个月复查胃镜。记录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中穿孔情况,比较两组肿瘤完整切除率、切缘阳性率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评估两组术后创面愈合情况。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较对照组更短[(3068±574)min vs. (4279±731)min],术中出血量较对照组更少[(211±054)ml vs. (365±067)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中穿孔率、肿瘤完整切除率、切缘阳性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复查胃镜,观察组创面愈合良好,见白色瘢痕,对照组溃疡1例,钛夹残留2例,其余患者创面瘢痕愈合良好,随访期间两组均无复发。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对照组降低(1667% vs. 3684%,P<005)。结论内镜下套扎器联合圈套器应用于胃底黏膜下微小肿瘤的治疗简化了手术程序,缩短了手术时间和患者住院时间,肿瘤完全切除率高,安全性佳。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食管早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中应用橡皮圈牵引辅助技术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01月至2022年05月本院收治的食管早癌患者86例,均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牙线组(43例,牙线牵引辅助技术)、橡皮圈组(43例,橡皮圈牵引辅助技术)。比较两组围术期相关指标;比较术前、术后1 d、术后3 d两组应激指标变化;比较两组手术结果,术中、术后并发症,随访结果。结果:与牙线组比较,橡皮圈组手术时间缩短,进镜及退镜次数、补充注射次数减少,止血夹脱离率降低(P<0.05)。术后1、3 d,与牙线组比较,橡皮圈组血清皮质醇(Cor)、前列腺素E2(PEG2)、P物质(SP)水平均降低(P<0.05)。所有患者均成功行ESD手术,牙线组病变整块切除率、完全切除率、一次性根治性切除率分别为100%、100%、97.67%,1例因黏膜下深浸润癌,未达到一次性根治性切除;橡皮圈组病变整块切除率、完全切除率、一次性根治性切除率均为100%。所有患者术中均无大量出血、穿孔,术后无狭窄发生。随访至2022年11月,随访时间6~34个月,中位随访时间16个月。牙线组有1...  相似文献   

16.
陈振道  陈浩 《现代肿瘤医学》2016,(15):2415-2418
目的:观察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于结肠神经内分泌肿瘤(neuro-endocrine neoplasms,NENs)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将2010年至2015年广东化州市人民医院收治的48例 NENs 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其病理特征、临床疗效、完整切除率、并发症预后等进行总结。结果:48例患者经 ESD 治疗后,肿瘤均得到切除,完整切除率为100%。手术时间为18~55min[平均(21.45±6.23) min],手术中出血量为(17~32)ml[平均(21.96±5.63)ml]。出血6例,穿孔1例,经治疗后情况均缓解,术后3至12个月后随访,无复发、残留的迹象。结论:ESD 对治疗未及固有肌层小于20mm 的结肠神经内分泌肿瘤有效安全,具有根治作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体外牙线牵引(dental floss clip traction,DFCT)对小于2 cm的胃底固有肌层肿瘤的内镜下全层切除(endoscopic full-thickness resection,EFTR)的作用。方法:连续收集我院2016年07月至2019年07月确诊固有肌层来源的胃底黏膜下肿瘤并行内镜下全层切除术的患者,按是否行术中牙线牵引分为DFCT组和传统内镜下全层切除术组(conservative EFTR,cEFTR)。通过倾向性匹配评分进行1∶1匹配,最终纳入40例患者,匹配后两组患者年龄、肿瘤大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EFTR组行常规内镜下全层切除术,DFCT组在内镜下全层切除术中行牙线+和谐夹牵引辅助,两组患者术后均用和谐夹完整闭合创面。结果:DFCT组手术时间为(44.6±5.5)min,穿孔时间为(10.0±2.0)min;cEFTR组手术时间为(67.2±12.3)min,穿孔时间为(24.8±6.8)min。两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手术相关并发症:DFCT组1例(5.0%),cEFTR组5例(25.0%),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18)。DFCT组仅有1例病例出现术后发热,cEFTR组有3例合并多并发症,分别为发热合并出血2例,发热合并气腹1例。两组在术中出血、术后发热、气体相关并发症方面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病例均未出现迟发性出血、穿孔及弥漫型腹膜炎等并发症。平均住院时间两组间无显著差异(P=0.86)。结论:牙线牵引辅助的胃底EFTR具有明显更短的手术时间及穿孔时间,减少了手术相关并发症,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8.
目的回顾性分析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早期胃粘膜下肿瘤的临床诊疗情况。方法收集接受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的112例早期胃粘膜下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效果、术后病理及并发症等情况。结果 112例患者平均手术时间为(68. 9±19. 4) min,治愈性切除率为91. 07%,病灶平均直径为(1. 4±0. 9) cm。术后发生迟发性出血9例。术中穿孔6例,内镜下治疗成功。治愈性切除标本102例,术后病理确诊为分化型腺癌。非治愈性切除标本10例。术后病理提示浸润黏膜下中层者3例,其中2例为中分化腺癌、1例为低分化腺癌,均追加外科手术治疗,术后外科治愈,腹腔未见淋巴结转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胃窦发病、合并溃疡是术中穿孔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病灶大小是迟发性出血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早期胃粘膜下肿瘤安全可行,创伤小、恢复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