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吴瑞景  王欣 《癌症》2003,22(2):224-224
术后镇痛是开胸术后病人康复的重要辅助手段之一.皮下或肌肉注射镇痛药(吗啡、度冷丁)镇痛效果欠佳,易成瘾.硬膜外镇痛术镇痛效果好,但技术操作复杂,有低血压、尿潴留等合并症,对一些脊柱疾患病人不能采用.本文介绍一种目前国内尚少用的镇痛方法-胸膜外肋间神经阻滞麻醉镇痛术.我们体会这种方法使用简便、副作用少,对非正中开胸切口手术后的镇痛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罗哌卡因肋间神经阻滞对胸部肿瘤病人开胸手术后镇痛的效果。方法80例ASAⅠ~Ⅱ级行开胸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于关胸前用罗哌卡因行切口附近胸椎处肋间神经阻滞麻醉,对照组未行此处理。两组病人术后均采用静脉病人自控镇痛泵(PCA),术后测定不同时间点的视觉疼痛评分(VAS)、记录首次应用PCA的时间、术后48hPCA有效按压次数及镇痛药累积使用量,并记录每组病人术后因肺不张而行支气管镜吸痰的人次。结果罗哌卡因肋间阻滞可以大大减轻开胸术后伤口的疼痛,减少术后镇痛药物的用量及肺不张的发生。结论罗哌卡因肋间神经阻滞使用方便,镇痛效果好,可作为常规开胸术后的镇痛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  比较胸腔镜手术后不同途径给予罗哌卡因肋间神经阻滞对患者术后镇痛效果。  方法  选取2018年8月至2018年11月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60例接受胸腔镜手术治疗的肺癌患者, 手术结束时使用0.25%罗哌卡因阻滞肋间神经, 采用改良式胸腔外经胸壁阻滞(试验组)和传统式胸腔内阻滞(对照组)。观察手术后12 h (T1)、24 h (T2)、48 h (T3)及72 h (T4)时两组患者静息时疼痛VAS评分及疼痛评分(Prince Henry Pain Scale, PHPS); 同时观察手术后追加吗啡剂量和相关不良反应事件。  结果  两组患者术后镇痛效果均较满意, 试验组术后T1~T4各时间点VAS和P-H疼痛评分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 术后吗啡用量及带管时间两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 试验组在穿刺后胸膜下血肿发生例数较少。  结论  胸腔镜下改良式罗哌卡因肋间神经阻滞与传统式胸腔内阻滞均能起到术后较好镇痛效果, 改良式肋间神经阻滞的方法具有操作简便, 并发症少的优点。   相似文献   

4.
2002年我们对高龄(≥65岁)和肺功能有一定障碍的开胸手术患者采用罗比卡因(或布比卡因)肋间神经阻滞的方法进行术后镇痛,现将12例观察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背景与目的:全麻联合胸段硬膜外麻醉是近年来开胸手术常用的麻醉方法,但有减弱缺氧性肺血管收缩(hypoxic pulmonary vasoconstriction,HPV)的作用,易导致缺氧的发生.肋间神经阻滞在开胸术后运用,能提供良好的镇痛效果.本文旨在评价肋间神经阻滞联合全麻在开胸术中的镇痛效果以及对HPV的影响.方法:择期行肌肉非损伤性开胸肺癌根治术的患者40例,随机分成2组,单纯全麻(generalanesthesia,GA)组和肋间神经阻滞(intercostal nerve block,INB)联合全麻组.术中测量血氧、CO2含量以及舒芬太尼和异丙酚的用量.结果:两组患者肺内分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NB组舒芬太尼和异丙酚的用量显著少于GA组.结论:在肌肉非损伤性开胸术中,肋间神经阻滞联合全麻在开胸手术中能提供较好的镇痛作用,同时在单肺通气中对缺氧性肺血管收缩的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罗哌卡因肋间神经阻滞对肺癌患者胸腔镜术后镇痛效果的影响。  方法  分析2016年10月至2016年12月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60例接受肺癌胸腔镜手术治疗的患者,男性35例,女性25例,随机分为2组,分别为0.25%罗哌卡因阻滞组(试验组)和对照组,关胸前行肋间神经阻滞,每一肋间给药3 mL,拔出气管插管后行PCIA镇痛。记录拔管后12 h(T1)、24 h(T2)、48 h(T3)、72 h(T4)时试验组及对照组静息时疼痛VAS评分及Prince-Henry(P-H)评分;以及术后吗啡追加剂量和不良反应事件。  结果  试验组术后T1~T4各时间点VAS和P-H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1)。术后试验组咳嗽费力、肺部感染、肺不张等呼吸系统并发症发生率较低(P<0.05)。  结论  罗哌卡因肋间神经阻滞可有效减轻肺癌术后患者疼痛并降低术后呼吸系统并发症。   相似文献   

7.
肺癌等胸腔肿瘤开胸术后可引起严重的术后疼痛,常规使用麻醉性止痛药如吗啡、杜冷丁等,止痛效果不够理想,且有一定的副反应。我院应用胸膜外置管肋间神经阻滞对开胸术后止痛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肋间神经阻滞复合全身麻醉用于乳腺癌改良根治手术的临床效果及对其术后镇痛的影响.方法:选择择期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手术的患者60例,ASA Ⅰ-Ⅱ级,随机分为A、B两组,A组为实验组(30例),即肋间神经阻滞复合全身麻醉组.B组为对照组(30例),即单纯全身麻醉组.观察两组患者术中及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术中麻醉药物用量、术后镇痛药物的用量、术后镇痛效果(VAS评分和患者满意度评分).结果:B组患者术中心动过速及高血压发病率大于A组(P<0.05),术后恶心呕吐发病率大于A组(P<0.05).B组术中瑞芬太尼的用量大于A组(P<0.01),术后24h内舒芬太尼的使用量多于A组(P<0.01).A组患者在术后1h、4h、8h和12h的VAS评分低于B组(P<0.05),患者满意度高于B组(P<0.05),两组VAS评分在18h、24h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组患者术后住院天数少于B组患者,术后第二周生活质量评分高于B组患者(P<0.05).结论:肋间神经阻滞复合全身麻醉用于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可明显减少阿片类药物的使用量,减少术中及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提高术后镇痛的效果及患者的满意度,同时可促进患者术后康复.  相似文献   

9.
不同镇痛方式对开胸术后的镇痛效果及肺部并发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肋间神经冷冻镇痛、静脉自控镇痛泵及肌注杜冷丁三种方法对胸部肿瘤手术后患者镇痛效果、镇痛相关并发症及对肺部并发症的影响.方法:对138例开胸患者术前随机分为:A组(46例)肋间神经冷冻组;B组(46例)静脉自控给药组;C组(46例)肌注给药组.观察术后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咳嗽咳痰、镇痛相关并发症及肺部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A组VAS 明显低于B组(P<0.05)和 C组(P<0.01);A组咳嗽、咳痰明显优于B组和C组;A组镇痛相关并发症发生率(2.17%)明显低于B组(10.87%)及C组(23.91%);A组肺部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低于B组(P<0.05)和C组(P<0.01).结论:肋间神经冷冻是开胸术后一种安全有效的镇痛方法,优于静脉自控给药及肌注给药,并可有效减低肺部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冷冻肋间神经在食管癌术后镇痛中的效果。方法:将40例食管癌手术患者随机分成两组,一组患者采用冷冻肋间神经方法术后镇痛,一组患者采用自控镇痛(PCA)方法术后镇痛,用Prince—Henry(P-H)疼痛评分标准对患者术后8天内的疼痛情况进行测评,并对副作用、镇痛药物使用进行比较,评价镇痛效果。结果:两种镇痛方式术后疼痛均减轻,肋间神经冷冻术后自觉疼痛以背部肩胛骨周围为主,自主起坐及活动上肢时明显,但较轻,前胸壁、侧胸壁切口不痛,咳嗽及深呼吸不痛。PCA镇痛以全伤口疼痛为主。Prince-Henry疼痛评分冷冻肋间神经后疼痛均在2分以下,PCA组除术后2小时和术后第8天外均在2分以上,各时间点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冷冻镇痛持续时间长,可以覆盖整个围术期。冷冻镇痛无副作用,PCA镇痛发生嗜睡2例、尿潴留1例、呼吸轻度抑制1例。结论:冷冻肋间神经镇痛效果较PCA好,且副作用少、持续时间长,有利于提高食管癌手术患者围术期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老年胃癌术后静脉自控镇痛(PCIA)及硬膜外自控镇痛(PCEA)的效果及对炎性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 收取进行胃癌切除术的患者83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进行分组,其中42例患者纳入A组,术后接受PCIA;41例患者纳入B组,术后接受PCEA.对比2组患者PCA按压次数,疼痛、镇静、舒适评分,炎性因子水平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A组术后各时间点PCA按压次数明显高于B组(P<0.05);A组术后各时间点疼痛、镇静评分均显著高于B组,舒适评分显著低于B组(P<0.05).2组患者术后各项炎性因子表达水平均显著高于手术前,A组各项指标均明显高于B组(P<0.05).A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3.3%,明显高于B组的1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CEA较PCIA具有更好的镇痛及镇静效果,有利于减轻术后炎症反应,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不同麻醉及镇痛方法对老年直肠癌根治术患者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C,VEGF-C)及前列腺素E2(prostaglandin E2,PGE2)的影响。方法: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纳入的86例患者随机分为A组43例与B组43例。A组患者采用全身麻醉,且于术后实施自控静脉镇痛;B组患者采用硬膜外阻滞复合全身麻醉,且于术后实施自控硬膜外镇痛。比较两组麻醉效果,术后3 h、术后12 h及术后24 h患者VAS评分,及术前和术后3 d患者血清VEGF-C和PEG2含量变化。结果:B组麻醉优良率(100.00%)高于A组(86.05%),且有统计学差异(P<0.05);B组术后3 h、术后12 h及术后24 h患者VAS评分低于低于同期A组(P<0.05);两组术后3 d患者血清VEGF-C和PEG2含量降低(A组:t=35.450 0、7.789 3,B组:t=67.800 6、15.495 2,P<0.05);B组术后3 d患者血清VEGF-C和PEG2含量低于A组(t=34.095 1、7.711 9,P<0.05)。结论:采用硬膜外阻滞复合全身麻醉及术后实施自控硬膜外镇痛对老年直肠癌根治术患者麻醉效果良好,镇痛效果良好,降低血清VEGF-C和PEG2含量,具有重要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静脉麻醉自控镇痛(PCIA)联合超声引导下椎旁神经阻滞(PVB)在肺癌开胸患者术后镇痛中的效果.方法 选取行全身麻醉下开胸肺癌根治术的6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联合组(术后采用PCIA联合PVB)和对照组(仅采取PCIA),每组各30例,对比两组在术后不同时间点的疼痛程度、术后舒芬太尼用量、患者血流动力学指标、血清炎性因子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术后4、8、16、24 h,联合组患者的VAS评分低于同时间点的对照组(P﹤0.05);术后即刻及术后4、8、16、24 h,联合组和对照组的SBP、DBP、HR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24 h,联合组患者的血清TNF-α、IL-6、IL-10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联合组患者术后24 h的舒芬太尼用量及不良反应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PCIA联合PVB在肺癌开胸患者术后镇痛中的效果优于单用PCIA,并且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超声引导下腹直肌鞘阻滞复合静脉自控镇痛用于胃癌术后镇痛的疗效.方法 将行胃癌切除术的患者40例,分为采用超声引导下腹直肌鞘阻滞复合静脉镇痛组(复合镇痛组)、静脉镇痛组,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术后2 h、6 h、12 h、24 h静息痛、运动痛的VAS评分,两组患者术后的躁动及镇静情况,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复合镇痛组患者在2 h、6 h、12 h、24 h静息痛、运动痛的VAS评分均较静脉镇痛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复合镇痛组在术后2 h、6 h、12 h、24 h的躁动发生率明显低于静脉镇痛组,Ramsay评分较静脉镇痛组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复合镇痛组并发症发生率较静脉镇痛组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超声引导下腹直肌鞘组织复合静脉自控镇痛,能够明显缓解胃癌患者术后的静息痛、运动痛,降低术后躁动的发生,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全身麻醉复合硬膜外麻醉对胃癌手术病人术后镇痛的影响。方法:90例择期行胃癌根治术患者,ASA I-II级,年龄33-60岁,随机均分为2组:G+E(全麻+硬膜外)组和G(单纯全麻)组。均采用超前镇痛和PCIA。观察术后48h内(2,4,8,24,48h)的镇痛评分(VAS),PCA使用次数,不良反应。结果:术后2,4,8h G+E(全麻+硬膜外)组的VAS评分明显低于G(单纯全麻)组(P〈0.05)。术后24h内PCA按压次数G+E(全麻+硬膜外)组明显低于G(单纯全麻)组(P〈0.05)。G+E(全麻+硬膜外)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G(单纯全麻)组(P〈0.05)。结论:胃癌手术时应用全身麻醉复合硬膜外麻醉可以明显加强术后镇痛效果,降低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全身麻醉复合硬膜外麻醉对胃癌手术病人术后镇痛的影响。方法:90例择期行胃癌根治术患者,ASA I-II级,年龄33-60岁,随机均分为2组:G+E(全麻+硬膜外)组和G(单纯全麻)组。均采用超前镇痛和PCIA。观察术后48h内(2,4,8,24,48h)的镇痛评分(VAS),PCA使用次数,不良反应。结果:术后2,4,8h G+E(全麻+硬膜外)组的VAS评分明显低于G(单纯全麻)组(P<0.05)。术后24h内PCA按压次数G+E(全麻+硬膜外)组明显低于G(单纯全麻)组(P<0.05)。G+E(全麻+硬膜外)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G(单纯全麻)组(P<0.05)。结论:胃癌手术时应用全身麻醉复合硬膜外麻醉可以明显加强术后镇痛效果,降低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超声引导下竖脊肌阻滞对胸腔镜肺癌根治术患者术后镇痛的效果。方法择期胸腔镜肺癌根治术患者15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神经阻滞组(N组)和PCIA组(P组)。N组在麻醉开始前对患者进行超声引导下竖脊肌阻滞;P组在手术结束后连接PCIA泵,药物配方为舒芬太尼100μg+昂丹司琼8 mg。记录术后4、12、24、48 h的静息和活动VAS疼痛评分,补救镇痛次数以及神经阻滞相关并发症等。结果与P组比较,N组术后4~24 h静息和活动VAS评分均明显降低,并且补救镇痛曲马多的用量更少,术后3天内,每天的最大疼痛评分均更低(P<0.05)。术后48 h内未发生穿刺部位出血、感染及局麻药不良反应;N组发生恶心呕吐3例(4.0%),P组发生恶心呕吐19例(25.3%),N组术后48 h内恶心呕吐的发生率明显低于P组(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竖脊肌阻滞对胸腔镜肺癌根治术患者术后镇痛效果良好,不良反应小,可以作为术后镇痛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癌性疼痛患者经鞘内镇痛系统按需注射吗啡治疗癌性疼痛的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5月至2020年5月间盘锦市辽油宝石花医院收治的120例癌性疼痛患者,依照患者采用镇痛方式的不同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60例。对照组采用硬膜外注射吗啡镇痛治疗,研究组采用经鞘内镇痛系统按需注射吗啡镇痛治疗,对比两组临床治疗与镇痛效果。结果研究组患者镇痛起效时间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研究组患者镇痛后1周、3周、6周视觉模拟评分(VAS)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对照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11.7%(7/60)低于对照组1.7%(1/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研究组患者镇痛后1周、3周、6周生活量表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结论经鞘内镇痛系统按需注射吗啡治疗癌性疼痛效果显著,患者经过镇痛治疗后疼痛明显好转,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低,患者生活质量提高,适于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围术期使用小剂量氯胺酮对于子宫肿瘤切口痛的影响,评价全身静注和硬膜外腔滴注两种用药方式的镇痛效果。方法100例在硬膜外加全麻下行子宫肿瘤切除术的患者随机分成5组。手术结束时停止硬膜外麻醉,记录术后72h内疼痛VAS评分,测量术后24、48和72h切口机械刺激痛,随访一年了解患者切口残留痛情况。结果第3组患者切口痛敏感区和VAS评分明显少于其它组,随访1年内第三组切口残留痛均低于其它组。结论麻醉期间给予小剂量氯胺酮可降低切口疼痛的敏感性,用于术后镇痛是一种良好的方式,而且氯胺酮全身静脉用药较硬膜外腔给药术后镇痛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腹横肌平面阻滞对全身麻醉下结直肠癌根治术患者术中循环、应激、炎症反应及术后镇痛效果的影响。方法根据麻醉方法的不同将80例于全身麻醉下行结直肠癌根治术的结直肠癌患者分为腹横肌组和硬膜外组,各40例。腹横肌组给予全身麻醉+腹横肌平面阻滞,硬膜外组给予全身麻醉+硬膜外阻滞。观察两组患者手术不同时刻[入室即刻(T1)、气管插管5 min(T2)、建立气腹5 min(T3)、术毕(T4)]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皮质醇(Cor)、去甲肾上腺素(NE)、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6(IL-6)的变化情况,术中丙泊酚、瑞芬太尼的用量及术后24 h舒芬太尼的用量,术后不同时刻[麻醉复苏时(T5)、术后6 h(T6)、术后24 h(T7)、术后48 h(T8)]的疼痛和镇静情况;比较两组患者术后24 h内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T2、T3、T4时刻的MAP、HR、Cor、NE水平与本组T,时刻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腹横肌组T3、T4时刻的MAP、HR、Cor、NE水平均低于硬膜外组(P<0.05)。两组患者T4时刻的血清CRP、IL-6含量均高于本组T,时刻(P<0.05)。腹横肌组患者术中的丙泊酚、瑞芬太尼使用量及术后24 h的舒芬太尼使用量均明显少于硬膜外组(P<0.01)。两组患者术后不同时刻的Ramsay镇静评分(RSS)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腹横肌组患者术后T5、T6、T7时刻的视觉模拟评分量表(VAS)评分均低于硬膜外组(P<0.05)。术后24 h内,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横肌平面阻滞辅助全身麻醉在结直肠癌根治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优于硬膜外阻滞,其能保证患者术中血流动力学更平稳,对术中循环、应激、炎症反应的影响相对较小,可有效减轻患者的术后疼痛感,对术后舒适度的影响较小,且未增加术后24 h内的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