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目的 探讨甲磺酸阿帕替尼治疗晚期胃癌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接受甲磺酸阿帕替尼治疗的晚期胃癌患者28例,既往均接受过二线及二线以上治疗.14例患者作为对照组接受甲磺酸阿帕替尼模拟片,14例患者作为观察组接受甲磺酸阿帕替尼片,剂量均为850 mg,1次/天,早餐后服用.采用RECIST、NCI以及CTC标准对比分析2组患者治疗疗效以及药物不良反应.结果 观察组患者PR、SD、PD、RR以及DCR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但2组患者OS和PFS相比较,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中AFP阳性胃癌患者OS和PFS显著高于AFP阴性胃癌患者,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甲磺酸阿帕替尼主要不良反应表现为骨髓抑制等血液毒性和手足综合征等非血液毒性,其中高血压发生率为64.3%、骨髓抑制发生率为78.6%,不良反应发生多为Ⅰ~Ⅱ级,无Ⅳ级不良反应发生.结论 甲磺酸阿帕替尼治疗晚期胃癌,疗效确切,不良反应患者可耐受,可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2.
郭军  刘登湘  王娜 《肿瘤学杂志》2019,25(9):841-843
摘 要:[目的] 探讨阿帕替尼联合替吉奥治疗二线晚期胃癌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 选取2015年2月至2017年8月经病理确诊且一线治疗失败的70例晚期胃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照组给予阿帕替尼治疗,观察组给予阿帕替尼联合替吉奥治疗。采用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RECIST)对患者疗效进行评价,观察并统计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结果] 完全缓解0例(0%),部分缓解20例 (28.57%),疾病稳定34例(48.57%),疾病进展16例(22.86%),客观缓解率为28.57%,疾病控制率为77.14%,中位PFS为5.2个月。观察组疗效和PFS均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2.86%,低于对照组22.86%(P<0.05)。[结论] 阿帕替尼联合替吉奥用于二线晚期胃癌患者治疗有较好的疾病控制率,不良反应可控。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阿帕替尼治疗难治性乳腺癌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 回顾性分析29例经多线治疗失败后进行阿帕替尼化疗的转移性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阿帕替尼单药化疗和阿帕替尼联合化疗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PFS)、客观有效率(ORR)和疾病控制率(DCR).结果 29例患者中,1例死亡,1例由于血小板降低而停止用药,可评价疗效的患者共27例.27例患者的中位PFS为3.1个月(1.0~6.1个月).阿帕替尼联合化疗患者的PFS为3.10个月,阿帕替尼单药化疗患者的中位PFS为3.46个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部分缓解3例,疾病稳定12例,疾病进展12例,ORR为11.11%,DCR为55.56%.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既往化疗方案数是影响乳腺癌患者PFS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化疗后患者的3~4级不良反应包括手足综合征2例(6.90%),高血压2例(6.90%),低血小板血症1例(3.45%).结论 阿帕替尼单药及联合化疗治疗转移性乳腺癌有一定疗效,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4.
  目的  评价阿帕替尼单药或联合化疗治疗转移性结直肠癌的近期疗效及耐受性。  方法  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唐山市人民医院收治的化疗失败的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23例,病理均经肠镜或手术证实,术后按结直肠癌诊疗规范行化疗,一线或二线化疗进展后进入阿帕替尼单药或联合化疗。单药阿帕替尼组16例,口服阿帕替尼联合化疗组7例,前3个月剂量250~500 mg,每个月评价可测量病灶,3个月以后每3个月应用CT评价疗效,评估阿帕替尼治疗的有效性及不良反应。  结果  所有患者中,无完全缓解(complete response,CR),部分缓解(partial response,PR)9例,病情稳定(stable disease,SD)7例,疾病进展(progressive disease,PD)7例,客观缓解率(overall response rate,ORR)为39.13%,疾病控制率(disease control rate,DCR)为69.56%,疾病无进展生存时间(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为1~19.0个月,中位PFS为5.0个月。单药阿帕替尼组无CR,PR 5例,SD 5例,PD 6例,ORR为31.25%,DCR为62.50%,中位PFS为4.5个月。阿帕替尼联合化疗组无CR,PR 4例,SD 2例,PD 1例,ORR为57.10%,DCR为85.70%,中位PFS为12.0个月。Log-Rank单因素分析显示,同步化疗、阿帕替尼剂量、LDH升高、低蛋白血症及疗效评价与PFS相关(均P < 0.05);同步化疗、阿帕替尼剂量、血红蛋白降低、CD4+淋巴细胞下降及疗效评价与OS相关(均P < 0.05)。Cox回归多因素分析显示,LDH升高为PFS的独立影响因素,上述因素与O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以轻度高血压、蛋白尿、手足综合征为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结论  阿帕替尼联合化疗可改善化疗失败的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PFS,可作为转移性结直肠癌治疗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阿帕替尼联合化疗治疗晚期胃癌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 2014年7月至2016年7月,选择既往化疗失败、疾病进展或复发转移入住江苏省肿瘤医院的晚期胃癌患者,分别采用阿帕替尼加以紫杉类、伊立替康类和氟尿嘧啶类药物为基础的化疗方案,另选择同期未接收阿帕替尼的化疗患者作为对照组,评价阿帕替尼联合化疗的治疗效果,并对不良反应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共入组71例,均可以评价疗效。其中39例仅接受化疗(对照组),32例为阿帕替尼加化疗(实验组)。对照组的客观缓解率为15.4%,疾病控制率56.4%;实验组的客观缓解率为50.0%,疾病控制率84.4%。治疗过程中可见蛋白尿、高血压、白细胞减少、贫血等不良反应,但多为0~Ⅱ度。结论阿帕替尼联合化疗能够提高晚期胃癌的治疗效果,且不良反应可控。  相似文献   

6.
杨盼  张卫东 《现代肿瘤医学》2021,(24):4323-4327
目的:总结并分析我科39例肺癌性淋巴管炎的临床治疗特点,评估阿帕替尼对肺癌性淋巴管炎的治疗效果,为肺癌性淋巴管炎的治疗寻找有效的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18年6月至2019年6月经治的39例肺癌性淋巴管炎患者,口服甲磺酸阿帕替尼片治疗,每日剂量为425 mg,连续口服6周,总结并分析其治疗效果,随访患者无进展生存期(PFS)和总生存期(OS),以治疗前后CT影像学表现为主要指标,辅以肿瘤标志物、血气分析、临床症状指标的变化、药物不良反应等分析。结果:39例肺癌性淋巴管炎患者疗效均可评价,其中部分缓解(PR)18例,占比46.2%,稳定(SD)9例,占比23.1%,进展(PD)12例,占比30.8%。有效率(RR)(CR+PR)为46.2%,疾病控制率(DCR)(CR+PR+SD)为69.2%。平均无进展生存期(PFS)为5.2个月,中位OS为10.2个月。部分患者治疗前后的CT影像学表现明显好转,肿瘤标志物及血气分析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表现包括胸腔积液、呼吸困难等症状均不同程度的缓解,不良反应均可耐受。结论:肺癌性淋巴管炎是一种肺恶性肿瘤晚期的淋巴管扩散疾病,阿帕替尼不仅疗效良好,带来了明显的生存获益,而且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低,患者耐受良好。与传统的肺癌性淋巴管炎经典治疗方案相比,阿帕替尼已经成为其主要的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阿帕替尼治疗晚期胃癌患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6年1月至2017年2月接受阿帕替尼治疗的28例化疗失败的胃癌患者,给予阿帕替尼500 mg/d,直至患者出现疾病进展或不可耐受的不良反应,分析其疗效和安全性。结果:阿帕替尼治疗晚期胃癌的有效率(RR)为10.7%,疾病控制率(DCR)为42.8%,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PFS)为3.6个月,中位总生存时间(OS)为5个月,患者耐受性良好,常见的不良反应为高血压、手足综合征和蛋白尿。结论:阿帕替尼治疗二线或以上化疗失败的晚期胃癌具有良好的疗效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阿帕替尼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近期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选择我院2016年1月至2016年10月收治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32例,随机分为阿帕替尼治疗组(实验组)和最佳支持治疗组(对照组),观察治疗后的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阿帕替尼组治疗客观缓解率(ORR)为11.8%、疾病控制率(DCR)为52.9%,与最佳支持治疗组比较疾病控制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间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分别为3.1个月、1.8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患者不良反应较轻,主要为高血压、蛋白尿及手足综合症,发生率分别为58.8%(10/17)、52.9%(9/17)、29.4%(5/17), 经治疗后可缓解。结论:阿帕替尼是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有效的治疗方法,不良反应小,患者易于耐受。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甲磺酸阿帕替尼治疗晚期胃癌的临床疗效和毒副反应。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01月至2018年01月在我院接受二线或以上的单纯化疗或甲磺酸阿帕替尼单独治疗的晚期胃癌患者,单纯化疗组56例作为对照组,甲磺酸阿帕替尼组34例。收集两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分析其临床近期疗效、无进展生存期和毒副反应。结果:对照组和甲磺酸阿帕替尼组患者在性别、年龄、ECOG评分、肿瘤位置、分化程度和是否手术治疗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近期疗效:达到CR、PR和SD的患者分别为0例、5例和10例,甲磺酸阿帕替尼组患者近期疗效:达到CR、PR和SD的患者分别为1例、7例和9例。对照组ORR(8.9%)与甲磺酸阿帕替尼组ORR(23.5%)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对照组DCR(26.8%)显著低于甲磺酸阿帕替尼组DCR(50.0%)(P=0.026)。对照组患者中位无进展生存期显著低于甲磺酸阿帕替尼组(P=0.020)。对照组出现乏力和骨髓抑制的比例显著高于甲磺酸阿帕替尼组(P=0.009,P=0.000)。结论:甲磺酸阿帕替尼二线治疗晚期胃癌与对照组相比近期疗效较好,无进展生存期较长,毒副反应较少,具有较好的疗效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阿帕替尼在甲胎蛋白(AFP)阳性晚期胃癌中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收集本院2009年9月至2017年1月的AFP阳性胃癌患者7例,均接受阿帕替尼,联合或不联合全身化疗,阿帕替尼具体剂量为250~850 mg/d。分别采用RECIST 1.1版与NCI CTC 4.0版标准评价近期疗效和不良反应。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结果 7例患者均可评价疗效和安全性,获PR 1例、SD 3例和PD 3例,有效率为 14.3%,疾病控制率为 57.1%。中位无进展生存期为 4个月(95%CI:0~9.1个月),中位总生存期为7个月(95%CI:5.7~8.3个月)。7例患者中AFP下降5例。主要不良反应包括高血压、蛋白尿、血小板减少及粒细胞减少等,主要为1~3级。除1例出现3级高血压停止用药外,其他患者的不良反应可控,耐受性良好。结论 阿帕替尼治疗AFP阳性晚期胃癌疗效显著,不良反应可控、耐受性良好。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阿帕替尼联合替吉奥在晚期一线化疗失败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2月至2018年12月衡阳巿中心医院收治的76例一线化疗失败的胃癌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8例。试验组采取阿帕替尼联合替吉奥方案化疗,对照组采取FOLFIRI方案化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药物不良反应及营养状况。结果试验组的近期疗效高于对照组(658% vs. 447%,P<005),但两组的疾病控制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95% vs. 789%,P>005);试验组患者的无病生存期(PFS)为76~87个月,高于对照组的62~87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的总生存期(OS)为81~91个月,高于对照组的68~81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出现白细胞减少、腹泻、口腔黏膜炎的几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但I级蛋白尿发生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经治疗后营养风险均得到缓解,但试验组对于改善患者营养状况更具优势。结论与FOLFIRI方案对比,阿帕替尼联合替吉奥在晚期一线化疗方案失败患者中临床疗效更优,能有效提高患者的PFS和OS,减轻药物不良反应,改善患者营养状况,但尚不能改善患者的疾病控制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估卡瑞利珠单抗联合白蛋白紫杉醇(以下简称白紫)对比阿帕替尼联合白紫二线治疗晚期胃癌的疗效与不良反应,进一步探讨胃癌后线免疫治疗的获益人群。方法:随机选择2019年06月至2021年05月我院局部进展/远处转移胃癌一线应用L-OHP+卡培他滨/替吉奥,或者FOLFOX方案治疗进展后的112例患者分为两组,研究组55例予卡瑞利珠单抗联合白紫,对照组57例予白紫联合阿帕替尼二线治疗,观察客观缓解率(objective response rate, ORR)、疾病控制率(disease control rate, DCR)、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free survival, PFS)、生存时间(overall survival, OS)和不良反应。采用Kaplan-Meier及COX回归分析进行生存分析。结果:平均随访12.8个月,研究组和对照组的ORR为45.5%、26.3%,DCR为76.4%、57.9%(P<0.05);mPFS为5.6个月、4.4个月(P<0.05),mOS为13.1个月、11.6个月(P<0.05)。ECOG PS评分=0、E...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多西紫杉醇联合替吉奥、奥沙利铂治疗晚期胃癌患者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11年4月-2014年5月来我院治疗的40例晚期胃癌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奥沙利铂、5-氟尿嘧啶和亚叶酸钙诊治,实验组患者采用多西紫杉醇联合替吉奥、奥沙利铂治疗。结果:实验组完全缓解(CR)10例,部分缓解(PR)7例,稳定(SD)1例,进展(PD)2例,临床有效率为90.0%。对照组完全缓解(CR)4例,部分缓解(PR)4例,稳定(SD)2例,进展(PD)10例,临床有效率为50.0%,两组患者的临床有效率存在明显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均发生消化道反应、白细胞减少、口腔黏膜炎、周围神经毒性、肝功能异常等不良反应,但实验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0.0%,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的65.0%的不良反应发生率(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均有提高,但实验组的Karnofsky's评分升高更具优势,两组有明显差异性(P<0.05)。结论:多西紫杉醇联合替吉奥、奥沙利铂治疗晚期胃癌患者,能够显著提高临床有效率,明显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是晚期胃癌患者治疗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4.
童斯浩  汪超 《现代肿瘤医学》2022,(16):2956-2960
目的:观察阿帕替尼对二线及以上治疗失败晚期胃癌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01月-2020年01月本院收治的110例二线及以上治疗失败晚期胃癌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n=55)和观察组(n=55),对照组给予支持治疗,观察组给予阿帕替尼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肿瘤标志物[癌胚抗原(CEA)、糖链抗原199(CA199)、糖链抗原125(CA125)]、生活质量(EORTC-QLQ-C30)评分、无进展生存期(PFS)、中位生存期(OS)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治疗后观察组ORR为34.55%,DCR为63.64%,均高于对照组的14.55%和30.91%(P<0.05);治疗后观察组血清CEA、CA199、CA125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躯体功能、角色功能及情绪功能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PFS和OS长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蛋白尿和高血压发生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恶心呕吐、腹泻、白细胞减少及手足综合征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帕替尼对二线及以上治疗失败晚期胃癌患者疗效较好,可延伸患者生存期,提高生存质量,降低血清CEA、CA199、CA125水平,但对于血压控制不佳和合并肾功能障碍的晚期胃癌患者应慎重使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评估肝动脉灌注化疗(HAI)联合姑息性胃切除术治疗胃癌同时多发性肝转移的疗效。 方法 按治疗方法不同将29例胃癌同时多发性肝转移患者分为HAI组和non-HAI组,回顾性分析HAI化疗的疗效。 结果 HAI化疗后CR4例,PR7例,有效率78.6%; HAI组的中位生存期为13.7月,non HAI组中位生存期为9.4月,经Log rank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HAI化疗能有效控制胃癌同时多发性肝转移患者的转移灶,可作为此类患者的治疗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