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探讨颈侧区转移(cN1b)甲状腺乳头状癌Ⅱb区淋巴结转移特点及其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6月至2011年6月在汕头大学医学院附属肿瘤医院接受治疗性颈清扫(Ⅱ~Ⅴ区)的cN1b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共83例,颈清扫淋巴结标本按颈部分区(Ⅱa、Ⅱb、Ⅲ、Ⅳ、Ⅴ)收集并送术后常规病理检查。结果 83例中,Ⅱ、Ⅲ、Ⅳ及Ⅴ区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54.2%(45/83)、69.9%(58/83)、73.5%(61/83)和15.7%(13/83),Ⅱa区和Ⅱb区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51.8%(43/83)和14.5%(12/83)。多因素分析显示Ⅱa~Ⅳ区同时转移与否是Ⅱb区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影响因素(37.5%vs.5.1%,OR=10.8,P=0.032)。结论甲状腺乳头状癌Ⅱb区淋巴结转移率低,术中冰冻或术前CT提示Ⅱa~Ⅳ区非同时阳性时,cN1b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无需常规行Ⅱb区清扫。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颈淋巴结转移特点及相关危险因素在颈部不同区域淋巴结转移中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世纪坛医院2010年1月至2014年12月术后病理证实为甲状腺癌的40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就年龄、性别、术前TSH水平、肿瘤最大径、多灶病变、被膜侵犯、合并桥本甲状腺炎、合并结节性甲状腺肿等因素与颈部不同区域淋巴结转移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甲状腺癌发生淋巴结转移时,多数转移至中央区,其次为颈侧区,颈侧区淋巴结转移中Ⅲ区和Ⅳ区转移率相当,且明显高于Ⅱ区.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性别、肿瘤最大径、多灶病变、被膜侵犯、合并结节性甲状腺肿与中央区、颈侧区淋巴结转移均有关(P<0.05),而年龄和中央区淋巴结转移有相关性(P<0.05),合并桥本甲状腺炎与颈侧区淋巴结转移有相关性(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男性患者、年龄<45岁、肿瘤最大径>1cm、多灶病变是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而多灶病变、被膜侵犯、合并桥本甲状腺炎是颈侧区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甲状腺乳头状癌中年龄<45岁的男性患者、肿瘤最大径>1cm、多灶病变可增加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风险.而表现为多灶病变、被膜侵犯、合并桥本甲状腺炎、可疑跳跃性转移及中央区淋巴结转移阳性的患者,颈侧区淋巴结转移风险性增加.  相似文献   

3.
背景与目的:目前,在甲状腺癌颈淋巴结清扫方面存有较大分歧。该研究总结甲状腺乳头状癌淋巴结转移的特点,为择区淋巴结清扫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7月—2014年8月收治的462例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病历资料,分析其淋巴结转移规律及其影响因素,评判cN0标准的准确性。结果:全组患者均行患侧中央区(Ⅵ区)淋巴结清扫,320例行侧颈区淋巴结清扫术(Ⅱ~Ⅴ区)或择区淋巴结清扫(Ⅱ~Ⅳ区中的部分或全部),90例行对侧中央区淋巴结活检。73.2%(338/462)符合cN0标准,病理证实其中有184例淋巴结转移,cN0标准误诊率达60.9%。颈部淋巴结总转移率为65.4%(302/462),侧颈区淋巴结转移率为42.6%(197/462),“跳跃转移”率为13.1%(42/320),对侧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率为50%(45/90)。男性、肿瘤累及腺叶上1/3、肿瘤T3或T4、多中心病灶是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肿瘤累及腺叶上1/3是喉前淋巴结转移及“跳跃转移”的危险因素。喉前淋巴结转移及中央区淋巴结2个以上转移者侧颈区淋巴结转移率显著增加(分别为85.7%和83.3%, P<0.05)。结论:现行cN0标准不能作为确定淋巴结清扫范围的依据;甲状腺乳头状癌易发生淋巴结转移,其中Ⅵ区淋巴结转移率最高,依次为Ⅲ区、Ⅱ区、Ⅳ区、Ⅴ区;初次手术应常规清扫患侧中央区淋巴结,建议将Ⅵ区淋巴结送冰冻病理;当喉前淋巴结有转移或Ⅵ区2个以上淋巴结转移时,或肿瘤累及腺叶上1/3者,有必要行侧颈区(或择区)淋巴结清扫;对侧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率较高,需予以重视;中央区淋巴结再分亚区具有重要意义,应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肿瘤直径1 cm甲状腺乳头状癌的颈部淋巴结转移规律及其危险因素,为规范手术清扫范围提供临床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8年3月至2018年4月在解放军第960医院甲状腺乳腺外科行甲状腺全切+颈部中央区和侧区淋巴结清扫手术治疗的685例肿瘤直径1 cm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χ2检验分析不同临床特征患者的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率及侧区淋巴结转移率的差异,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甲状腺乳头状癌颈部中央区及侧区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因素。结果 685例肿瘤直径 1 cm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中,有542例出现颈部淋巴结转移,总转移率为79.1%;其中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率为71.5%(490/685),侧区淋巴结转移率为55.2%(378/685),“跳跃性”转移率为26.7%(52/195)。在中央区转移的490例患者中,有326例(66.5%)出现侧区淋巴结转移。患者男性、年龄55岁、肿瘤直径大、侵犯包膜、多灶性、双侧肿瘤和不合并结节性甲状腺肿患者的颈部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率较高(P0.05);患者的肿瘤直径大、侵犯包膜、多灶性、双侧肿瘤和不合并结节性甲状腺肿患者的颈部侧区淋巴结转移率较高(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年龄55岁、男性、双侧性、侵犯包膜是颈部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侵犯包膜、不合并结节性甲状腺肿是侧区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肿瘤直径1 cm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的颈部淋巴结转移率较高,应在常规进行规范的治疗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的同时,积极行预防性侧区淋巴结清扫,尤其是对于伴中央区淋巴结转移、侵犯包膜、多灶癌、双侧肿瘤、不合并结节性甲状腺肿的患者。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cN0甲状腺乳头状癌侧颈淋巴结转移特点及其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73例接受同侧预防性颈清扫(Ⅱ~Ⅵ区或Ⅱ~Ⅳ区联合Ⅵ区)的cN0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临床资料,颈清扫淋巴结标本按颈部分区收集并送术后常规病理检查.结果 73例cN0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中,侧颈淋巴结转移率为16.4 %(12/73),其中Ⅱa、Ⅱb、Ⅲ、Ⅳ、Ⅴa、Ⅴb和Ⅵ区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9.6%、O、13.6%、9.6%、0、4.8%和42.4%,多因素分析显示Ⅵ区淋巴结转移是影响cN0甲状腺乳头状癌侧颈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OR=7.3,P=0.020).结论 cN0甲状腺乳头状癌侧颈转移以Ⅱa、Ⅲ、Ⅳ区为主,预防性清扫应重点清扫上述三个分区;术中冷冻Ⅵ区阴性时,cN0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无需常规行侧颈预防性清扫.  相似文献   

6.
甲状腺乳头状癌颈后三角淋巴结隐匿转移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甲状腺乳头状癌颈后三角(Ⅴ区)淋巴结隐匿转移的发生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头颈外科475例Ⅴ区临床阴性的初治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其中275例临床颈部淋巴结阳性(cN+)患者颈清扫标本的病理资料,并按甲状腺乳头状癌危险度分为高危组(83例)、中危组(104例)和低危组(88例),分析Ⅴ区淋巴结转移情况;另对200例临床无淋巴结转移(cN0)患者进行随访,记录其颈部复发情况.结果 275例cN+患者的Ⅴ区淋巴结隐匿转移率为17.5%,其中低、中、高危组分别为9.1%、19.2%和24.1%,(P<0.05).按颈静脉链淋巴结(Ⅱ~Ⅳ区)阳性数目分为1枚、2~10枚和>10枚组,其Ⅴ区隐匿转移率分别为0、4.5%和24.6%.结论 甲状腺乳头状癌颈转移的患者如临床未发现Ⅴ区有肿大淋巴结,需结合患者情况慎重决定是否清扫Ⅴ区,低危患者和其他区域淋巴结转移较少者可考虑密切观察.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颈部中央区淋巴结转移与颈侧区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01-01-2021-12-31于解放军第九六〇医院经手术确诊为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伴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447例患者的术后病理资料。患者均至少行一侧颈侧区淋巴结清除,分析患者中央区及颈侧区淋巴结转移情况。结果 447例伴有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患者中,颈侧区淋巴结转移率为37.58%(168/447)。颈部中央区淋巴结转移数目随中央区淋巴结清除数目的增加而增加,r=0.264,P<0.001。随着颈部中央区淋巴结转移数目的增多,颈侧区淋巴结转移率增加,r=0.772,P<0.001。当颈部中央区淋巴结转移数目≥5枚时,颈侧区淋巴结转移率>54%。结论 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患者颈部中央区淋巴结转移与颈侧区淋巴结转移关系密切,颈侧区淋巴结转移率随中央区淋巴结转移数目的增加而增加。当颈部中央区淋巴结转移数目≥5枚时可考虑行颈侧区淋巴结清除术。  相似文献   

8.
甲状腺乳头状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目的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的方式及处理原则.方法回顾分析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1983~1993收治的202例甲状腺乳头状癌的临床资料.根治原发灶的同时,对颈部淋巴结阴性(N0)患者进行随访观察,对颈部淋巴结阳性(pN1)患者行颈清扫术,并对转移淋巴结进行分区(Ⅰ~Ⅵ区)研究.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对可能的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全组总的5年、10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94.8%和89.5%,累积颈部复发率分别为8.3%和11.1%.首次治疗时,全组颈淋巴结转移率为60.9%(123/202).原发灶肿瘤无包膜以及多发病灶对颈部转移有显著影响.多数患者的颈部淋巴结转移累及多个分区(81.3%),转移淋巴结主要分布在Ⅱ、Ⅲ、Ⅳ和Ⅵ区.pN1 b患者远处转移显著增多,预后较差(P均<0.05).结论对甲状腺乳头状癌颈部N0患者可观察,不主张做选择性颈清扫术,单纯Ⅵ区转移患者,也不主张做选择性颈清扫术,有对侧颈转移的患者,清扫范围应包括Ⅱ、Ⅲ、Ⅳ、Ⅴ和Ⅵ区.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PTC)颈部淋巴结转移特征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96例PTC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统计PTC患者颈部淋巴结转移情况,并收集患者临床资料,依据是否存在中央区、颈侧区淋巴结转移分组,分析PTC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因素。结果 96例PTC患者中颈侧淋巴结转移28例(29.17%),中央区淋巴结转移42例(43.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45岁、男性、多发灶、肿瘤直径>1.0 cm、侵及被膜均是颈侧区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年龄<45岁、男性、多发灶、肿瘤直径>1.0 cm、侵及被膜、伴结节性甲状腺肿、不伴甲状腺瘤均是颈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PTC颈部淋巴结转移以中央区为主,其次为颈侧区,年龄<45岁、男性、多发灶、肿瘤直径>1.0 cm、侵及被膜均是颈部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临床应结合以上危险因素制定淋巴结清扫方案,以延长患者生存时间。  相似文献   

10.
甲状腺乳头状癌是甲状腺癌中最常见的病理类型,具有恶性程度低、进展缓慢、病程长、预后好等生物学特点,但易发生颈侧区淋巴结转移.甲状腺乳头状癌颈侧区淋巴结转移与年龄、性别、肿瘤大小、肿瘤部位、被膜受累/腺外侵犯、多灶性、中央区转移淋巴结数量等因素相关.了解甲状腺乳头状癌颈侧区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因素对甲状腺乳头状癌颈淋巴结清扫范围的确定及其适应证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颈部淋巴结转移阳性的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颈淋巴结转移特点及其相关临床特征,为甲状腺癌的诊治提供一个参考依据。方法统计分析我院行甲状腺癌根治+颈淋巴结功能性清扫术的41例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颈淋巴结转移特点。结果本组共41例,颈淋巴结转移阳性38例;Ⅱ、Ⅲ、Ⅳ、Ⅵ区淋巴结转移常见(Ⅳ区转移率为56.1%,Ⅱ、Ⅲ、Ⅵ区均为46.3%)这四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Ⅰ区、Ⅴ区少有淋巴结转移(转移率分别为9.7%、12.2%),与Ⅱ、Ⅲ、Ⅳ、Ⅵ区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分化型甲状腺癌颈淋巴结转移者Ⅱ、Ⅲ、Ⅳ、Ⅵ区转移常见,Ⅰ区、Ⅴ区少有淋巴结转移,建议手术中常规清扫Ⅱ、Ⅲ、Ⅳ、Ⅵ区颈淋巴结。  相似文献   

12.
背景与目的:基于鼻咽癌颈部各区淋巴结转移相关性的放疗临床靶区(clinical target volume,CTV)勾画研究尚未见报道.回顾性分析709例鼻咽癌患者颈部各区淋巴结转移间的相关性,为鼻咽癌基于颈部各区淋巴结转移相关性的放疗靶区勾画提出初步意见.方法:纳入2011年12月—2018年6月在西部战区总医院经病...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cN0甲状腺乳头状癌侧颈淋巴结转移特点及其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73例接受同侧预防性颈清扫(Ⅱ~Ⅵ区或Ⅱ~Ⅳ区联合Ⅵ区)的cN0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临床资料,颈清扫淋巴结标本按颈部分区收集并送术后常规病理检查。 结果 73例cN0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中,侧颈淋巴结转移率为16.4 %(12/73),其中Ⅱa、Ⅱb、Ⅲ、Ⅳ、Va、Vb和Ⅵ区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9.6 %、0、13.6 %、9.6 %、0、4.8 %和42.4 %,多因素分析显示Ⅵ区淋巴结转移是影响cN0甲状腺乳头状癌侧颈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OR=7.3,P=0.020)。结论 cN0甲状腺乳头状癌侧颈转移以Ⅱa、Ⅲ、Ⅳ区为主,预防性清扫应重点清扫上述三个分区;术中冷冻Ⅵ区阴性时,cN0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无需常规行侧颈预防性清扫。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肿瘤位置、体积及甲状腺被膜浸润情况等临床病理特征与分化型甲状腺癌颈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7月至2013年7月四川省肿瘤医院头颈外科收治的初次手术治疗的248例患者临床及病理资料。结果 肿块位置、最大直径、数量、浸出腺体外膜及受累腺叶数等特征对Ⅵ区和Ⅱ~Ⅴ区淋巴结状态均有影响;低龄与Ⅵ区淋巴结转移有关。肿块位于下极时,Ⅵ区阳转率最高达74.29%,Ⅱ~Ⅴ区仅45.00%,而当肿块位于上极时Ⅵ区为58.33%,Ⅱ~Ⅴ区却高达84.21%。肿块直径>1 cm和2 cm分别为中央区和颈侧区阳转率上升的临界值。结论 肿块位于下极、直径>1 cm、多发、多叶受累、浸出被膜、低龄这些特征可作为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高危因素;而肿块处于上极、直径>2 cm、多发、多叶受累、浸出被膜等特征可能为颈侧区淋巴结转移的高危因素;应当尤其注意肿块位置与不同区域淋巴结状态的关系以及肿块体积作为区域淋巴结转移的高危因素时其临界值可能不同。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BRAFV600E基因突变的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侧颈淋巴结转移相关危险因素,对存在基因突变高危因素的微小乳头状癌患者行侧颈淋巴结清扫的适应证进行探索.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19年8月于四川省肿瘤医院80例行甲状腺全切并行侧颈淋巴结清扫的微小乳头状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后均行石蜡病理切片BRAFV60...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伴颈部Ⅵ区淋巴结转移的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其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至2014年10月顺义区医院收治的121例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伴颈部Ⅵ区淋巴结转移者56例。结果:肿瘤最大径越大,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的颈部Ⅵ区淋巴结转移率越高( P﹤0.05),病灶位于峡部或肿瘤侵犯包膜的患者颈部Ⅵ区淋巴结转移率高( P﹤0.05)。患者性别、年龄、甲状腺结节数目与是否伴颈部Ⅵ区淋巴结转移无关(P﹥0.05)。结论:甲状腺肿瘤大小、病灶位置及是否侵犯包膜是辅助评估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是否伴有颈部Ⅵ区淋巴结转移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索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纳米炭示踪侧颈部淋巴结的应用价值。  方法  前瞻性地入组2016年3月至2017年11月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接受甲状腺癌手术患者,术前超声或CT提示侧颈部淋巴结可疑转移,术中应用纳米炭混悬注射液进行侧颈部淋巴结示踪。  结果  共67例患者接受了70例/侧颈部淋巴结示踪手术,侧颈部淋巴结转移57例(81.4%)。炭阳性淋巴结的中位检出数量为6枚。Ⅳ区炭染淋巴结无论在送检例数、送检淋巴结枚数以及转移淋巴结比例均为最高。Ⅲ~Ⅳ区淋巴结中炭阳性淋巴结的转移比例显著高于炭阴性淋巴结(P < 0.001)。将最终颈清扫结果作为金标准,计算Ⅲ~Ⅳ区炭阳性淋巴结活检敏感度为86.0%。  结论  纳米炭是甲状腺癌侧颈部淋巴结示踪的潜在方法。联合侧颈部Ⅲ~Ⅳ区炭阳性淋巴结活检,可以达到较高的敏感度,是较为合理的前哨淋巴结活检范围。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鼻咽癌颈部淋巴结转移在2013版颈部淋巴结分区的分布特点,探讨2013版Ⅴ区影像学特征,为鼻咽癌颈部临床靶区勾画提供初步参考。方法:回顾分析2012—2020年间可调阅鼻咽及颈部MRI、定位CT图像的鼻咽癌患者1110例,并参照2013版颈部淋巴结分区指南重新分区,分别对Ⅴa、Ⅴb、Ⅴc区淋巴结转移与其他淋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