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背景与目的: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具有扫描速度快、覆盖范围大、肝脏血管图像清晰.多角度三维显示等特点,对肝脏病变的诊断和治疗已显示出重要价值。目前对于多层螺旋CT肝脏血管三维成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肝脏肿瘤、肝移植术前评价及肝脏血管系统解剖,对于指导肝癌动脉化疗栓塞的研究仍然有限。本研究通过对比分析肝癌患者肝脏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uhislice CT angiography,MSCTA)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图像.探讨MSCTA在肝癌肝动脉化疗栓塞治疗中的临床指导作用。方法:本组50例肝癌患者行多层螺旋CT肝脏双期增强扫描。采用最大密度投影(maximal intensitypmjection,MIP)和容积再现(volume rendering technique,VRT)重建技术行肝动脉、门静脉血管成像,再经股动脉插管分别行腹腔动脉、肠系膜上动脉、肾动脉、膈动脉DSA造影及TACE治疗,对比分析肝癌MSCTA与DSA图像。结果:肝动脉解剖分型和肿瘤供血动脉来源的DSA与MSCT的MIP、VRT血管成像显示符合率达到100%,χ^2检验,两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而对肝动门脉瘘及门脉癌栓的显示MSCTA比DSA更有优势。结论:MSCTA检查无创、简单易行,其图像的三维重建立体感强,可准确提供肝动脉、门静脉及肿瘤供血来源等信息,对指导肝癌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有很好的临床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原发性肝癌(primary liver cancer,PLC)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治疗尤其是介入治疗前,需详细了解肝脏及肝脏肿瘤的血管准确解剖.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ultislice spiral CT angiography,MSCTA)具有扫描速度快,覆盖范围广,后处理技术成熟等优势,本研究旨在探讨MSCTA在PLC患者肝动脉-门静脉瘘(hepatic artery-portal vein fistula,HAPVF)及肝外供血动脉术前评估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10-01-2015-10-01山东大学附属山东省肿瘤医院介入科收治的90例PLC患者MSCTA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临床资料,评价HAPVF和肝动脉-肝静脉瘘(hepatic artery-hepatic vein fistula,HAHVF)发生率及其与肿瘤大小、部位和肝硬变程度的关系;肝外供血动脉与毗邻肿瘤的关系.以DSA结果为金标准,分析MSCTA评估PLC血管异常的准确性.结果 90例PLC患者中,共发现HAPVF 48例,发生率为53.3%,其中A组0例,B组5例(10.4%),C组17例(35.4%),D组26例(54.2%);中心型28例(58.3%),周围型20例(41.7%);Child-Pugh A级34例(70.8%),Child-Pugh B级12例(25%),Child-Pugh C级2例(4.2%).HAHVF 4例,发生率为4.4%.二元Logistics回归分析显示,肿瘤大小及肝硬变程度是HAPVF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MSCTA共检出HAPVF 45例,中央型28例,准确率为100.0%(28/28);周围型17例,准确率85.0%(17/20);总体准确率为93.8%(45/48),与DSA结果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097,P>0.05.19例患者存在24条肝外供血动脉,均发生于C组和D组,周围型和中心型分别为 87.5%和12.5%,MSCTA发现22条,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087,P>0.05.结论 MSCTA技术可准确显示HAPVF及肝外供血动脉,肿瘤大小及肝硬化分级是肝动-静脉瘘的独立危险因素.肝外供血动脉多发生于块状型、巨块型且位于多肝脏边缘区域的肝癌.  相似文献   

3.
CT对原发性肝癌碘油栓塞后的随访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肝癌介入治疗后CT平扫、双期增强及3DCT对肝癌肝动脉插管化疗及碘油栓寨治疗(LP-TACE)术后的随访价值.方法 43例肝癌LP-TACE治疗后行CT平扫及双期增强扫描,10例同时行MIP、曲面重建.结果 43例肝癌LP-TACE治疗后碘油沉积形态分4个类型:完全型、缺损型、簇集型和稀少型.35例LP-TACE治疗后肿瘤内见非坏死低密度区,增强后18例动脉门静脉双重供血型,10例动脉供血型.4例门静脉供血型,3例少血供型.10例肝动脉及门静脉血管MIP、曲面重建可显示肝动脉及门静脉与非坏死低密度区的关系.结论 CT三期扫描及三维重建是显示肝癌LP-TACE治疗后残留病灶、反映其血供变化的有效方法,对制订新的治疗方案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 CT 肝脏动脉早期扫描 CT 血管造影(MSCTA)在中晚期肝癌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63例临床确诊的中晚期肝癌病例,用 Trigger Bolus 对比剂示踪软件行自动触发全肝动脉早、晚期(一次屏气完成)和门脉期扫描,动脉早期图像数据经后处理获得肝脏 CT 血管造影图像。分析肝脏及癌肿血供系统 MSCTA 表现,以及静脉癌栓、动静脉瘘的MSCTA 表现。结果动脉早期扫描 MSCTA 能完整显示中晚期肝癌肝脏及癌肿供血动脉起源、形态、数目,显示动静脉瘘征象优于标准肝脏双期扫描。结论动脉早期扫描 MSCTA 在中晚期肝癌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可作为中晚期肝癌治疗前进行综合评估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5.
雷静  韩丹  邓亚敏 《现代肿瘤医学》2019,(21):3891-3894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ulti-slice spiral CT angiography,MSCTA)供血动脉成像在肝脏常见肿瘤诊断及术前评估中的应用。方法:收集2010年至2013年间肝脏肿瘤性病变患者30例,常规平扫后增强扫描。扫描完成后薄层重建原始数据,行VR、MPR、MIP等重建方式,观察肝脏肿瘤供血动脉情况及肝动脉变异征像。结果:30例患者中,26例发现供血动脉,其中肝癌14例,肝母细胞瘤2例,肝血管瘤6例,局灶性结节增生(focal nodular hyperplasia,FNH)3例,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1例,其中1例发现肝动脉变异。结论:运用MSCTA技术,可以确切的观察肝脏肿瘤一支或多支供血动脉及其形态表现,并可清晰显示动脉变异,对肿瘤病变术前诊断及手术、介入治疗方案设计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螺旋CT肝双期扫描及3DCT对肝癌LP-TACE治疗后肿瘤非坏死低密度区血供的诊断价值。方法 34例肝癌患者D-TACE治疗后行螺旋CT肝双期扫描,5例同时行肝动脉MIP、SSD及门静脉MIP三维重建。结果 34例肝癌LP-TACE治疗后非坏死低密度区分为4个类型:周围型、侧边型、中心型和弥漫型。17例肝动脉期及门静脉期均强化;8例肝动脉期强化,门静脉期无强化;3例肝动脉期无强化,门静脉期强化;6例肝动脉及门静脉期均无强化。2例肝静脉参于供血。5例肝动脉及门静脉血管MEP、SSD成像可较好显示肝动脉及门静脉血管与非坏死低密度区的关系。结论 螺旋CT肝双期扫描及3DCT是评价肝癌LP-TACE治疗后肿瘤非坏死低密度区血供无创伤性的有效方法,对其治疗效果的评估及继续治疗方案的制定有一定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肝脏动脉早期扫描CT血管造影(MSCTA)在中晚期肝癌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63例临床确诊的中晚期肝癌病例,用Trigger Bolus对比剂示踪软件行自动触发全肝动脉早、晚期(一次屏气完成)和门脉期扫描,动脉早期图像数据经后处理获得肝脏cT血管造影图像。分析肝脏及癌肿血供系统MSCTA表现,以及静脉癌栓、动静脉瘘的MSCTA表现。结果动脉早期扫描MSCTA能完整显示中晚期肝癌肝脏及癌肿供血动脉起源、形态、数目,显示动静脉瘘征象优于标准肝脏双期扫描。结论动脉早期扫描MSCTA在中晚期肝癌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可作为中晚期肝癌治疗前进行综合评估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 评价多层螺旋CT(MSCT)肝动脉三维成像的临床价值。方法 用16层螺旋CT对26例肝癌患者进行全肝增强双期扫描,使用最大密度投影(MIP)和容积再现技术(VRT)对肝动脉进行三维重建。结果 三维重建可清楚显示肝动脉的形态、肿瘤供血动脉及其变异情况。MIP对一级、二级和三级及其以下分支肝动脉的显示率分别为96.2 %、84.6 %和73.1 %,VRT对一级、二级和三级及其以下分支肝动脉的显示率分别为88.5 %、69.2 %和42.3 %。MIP对三级及其以下肝动脉分支的显示优于VRT。结论 MSCT三维重建可以较好地显示肝动脉解剖及变异,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肝癌的血供特点并进一步观察肝癌肝动脉、门静脉双重化疗栓塞治疗的不良反应。方法:选择22例巨块型原发性肝癌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和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瘤体体积、白细胞和肝功能、生活质量变化。结果:MSCT(Multi-SlicesCT)肝癌肝动脉、门静脉血管重建成功率均为100%,可清楚显示Ⅳ~Ⅴ级肝动脉血管,结合肝动脉DSA造影,发现肝动脉供应肿瘤组织中心部分,门静脉包绕肿瘤,供应周边组织;两组有效率、治疗前后白细胞和肝功能变化、生活质量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MSCT可用于肝癌血管重建;肝动脉、门静脉双重化疗栓塞治疗肝癌,未见明显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三维重建技术在肝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拟诊为肝癌患者81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给予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三维重建,记录造影参数,判断诊断价值。结果在81例患者中,病理诊断为肝癌67例,肝硬化14例,肝癌患者的BF值显著高于肝硬化患者,BV、TTS与TTP值显著低于肝硬化(P<0.05)。CT三维重建图像均可清晰所有患者的肝动脉,MIP、DSA、MPR/CPR重建方法显示肝血管有高度一致性,重建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三维重建诊断肝癌的敏感性、特异性与准确性分别为95.5%、81.3%和95.1%。结论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三维重建技术在肝癌诊断中的应用具有很高的诊断敏感性、特异性与准确性,可反映肝脏血流的灌注状况,可清晰肝脏血管结构。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三维血管成像(3D-MSCT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价值。 方法 对31例3D-MSCTA诊断的颅内动脉瘤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4例经手术证实, 13例经脑血管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证实。MSCTA图像后处理包括容积重建(VR)、最大密度投影(MIP)、多方位重组(MPR)及曲面重建(CPR)。结果 3D-MSCTA在31例患者中, 共发现38个动脉瘤。其中3例为两个动脉瘤, 2例为三个动脉瘤。38个动脉瘤中大脑中动脉瘤9个, 大脑前动脉瘤7个, 大脑后动脉瘤2个, 后交通动脉瘤3个, 颈内动脉瘤12个, 基底动脉瘤3个, 胼周动脉瘤1个, 小脑上动脉瘤1个。MSCTA均清晰显示瘤体的大小、位置、形态及瘤颈宽度、瘤轴指向、载瘤动脉、动脉瘤与周围重要解剖结构的关系。动脉瘤最小1.0mm×1.3mm, 最大59mm×73mm。有DSA资料对照的13例中, MSCTA发现16个动脉瘤中DSA只发现13个, 另外DSA发现1个动脉瘤而MSCTA漏诊。3D-MSCT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2.9%、97.1%、81.3%、99.0%。结论 3D-MSCTA在颅内动脉瘤临床诊断和术后随访中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肝脏血管系统与肝内占位病灶的MR三维重建与融合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Li Y  Liang BL  Zhang R  Xu XM  Ren JJ  Ye RX  Zhong JL 《癌症》2006,25(7):888-891
背景与目的:肝内血管和肝内占位病灶解剖关系的确立,直接影响到治疗计划的选择。本研究利用三维动态增强磁共振血管造影(three dimensional dynamic contrast enhanced 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3D DCE MRA)序列重建肝门及肝内血管系统并与肝内的占位病灶进行融合,探讨其对临床治疗的指导作用。方法:利用上腹部3D DCE MRA扫描技术,采用最大密度投影(maximum intensity projection,MIP)和表面容积再现(surface shaded display,SSD)的方法重建血管及肝内占位病灶,并将两者融合及三维重建,共27例得到理想图像,包括血管瘤2例,局灶性结节增生3例,腺瘤1例,巨结节性再生结节2例,肝囊腺癌2例。肝细胞癌17例;其中23例有手术证实,4例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straction angiography,DSA)对照。结果:肿块与血管的显示及相互关系包括:肝内血管系统主分支未见异常5例,可见由肝动脉发出的供血动脉6例,肝内血管主干受压移位13例,肝内血管主干受侵6例。门静脉或下腔静脉内癌栓11例。9例合并有肝硬化门脉高压症的表现。MIP法在显示重建血管的级数方面高于SSD法。结论:肝脏血管系统和肝内占位病灶的三维重建和融合技术可较好地显示病灶和血管的立体解剖关系.有助于临床医生确定能否手术及手术的方式、范围。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术前256层螺旋CT血管造影(256-slice spiral CT angiography,256-SCTA)常用后处理方法在肝门部胆管细胞癌肝动脉、门静脉侵犯评估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纳入2015年3月至2017年8月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35例经病理证实的肝门部胆管细胞癌患者,所有患者术前均行256层螺旋CT血管造影检查,并采用动态容积扫描及Philip EBW后处理工作站对肝动脉及门静脉行容积再现(volume rendering,VR)、最大密度投影(maximum intensity projection,MIP)及多平面重组(multi-planar-reformatting,MPR)重建,在相应后处理图像中评估肿瘤周围血管有无受侵,以术中探查结果作为金标准,分别计算三种后处理方法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并行Kappa检验以比较三种后处理方法的诊断效能。结果:判断肝动脉有无受侵时,诊断效能以MPR最佳,其诊断灵敏度、特异度、准确性分别为92.3%、86.4%、88.6%,阳性预测值80.0%,阴性预测值95.0%,Kappa值0.763(P<0.001),ROC曲线下面积0.893(P<0.01)。判断门静脉有无受侵时,诊断效能同样以MPR最佳,其诊断灵敏度、特异度、准确性分别为94.4%、100.0%、97.1%,阳性预测值100%,阴性预测值94.4%,Kappa值0.943(P<0.001),ROC曲线下面积0.972(P<0.01)。结论:256-SCTA三种常用后处理方法在判断肝门部胆管细胞癌血管有无受侵时以MPR诊断效能最高,VR及MIP次之。因此,在日常影像后处理工作中应合理应用这些后处理方法以便为临床术前血管评估提供更准确的信息。  相似文献   

14.
Tan LL  Han MJ  Li YB  Jiang JD  Li SX  Zhou SP 《癌症》2007,26(1):73-77
背景与目的:以往主要靠主动脉或支气管动脉血管造影了解肺癌的供血血管及血供,但该方法具有较大的创伤性且操作复杂,部分病人不易接受,一次血管造影不能保证显示全部供血血管,且支气管动脉血管造影成功率较低.本研究探讨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及三维重建和CT仿真内镜技术诊断与评价肺癌供血血管和血供的临床应用价值,为肺癌血供诊断提供一种无创伤性、安全、简便、全面有效的检查方法.方法:对72例经病理证实肺癌患者行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及三维重建,血管三维重建方法包括容积再现技术(volume rendering,VR)、最大密度投影(maximum intensity projiection,MIP)和表面遮盖成像(surface shaded display,SSD).其中25例行支气管动脉CT仿真内镜(CT virtual endoscopy,CTVE)成像.每个肺癌病灶同时行VR彩色三维成像,用肺癌病灶VR彩色图像红色色彩程度代表其血供状况.结果:68例肺癌血管三维重建显示供血血管,其中59例肺癌仅见支气管动脉;5例肺癌仅见肋间动脉:4例肺癌呈混合型,包括支气管动脉、肋间动脉和锁骨下动脉分支血管.4例肺癌纵隔转移淋巴结见支气管动脉进入其内.25例肺癌支气管动脉CTVE可较好显示其开口及血管内腔状况.72例肺癌VR彩色图像红色色彩程度分为4种类型:无色彩(11例),轻度(17例),中度(32例)和重度(12例),其增强后增加CT值分别为(6.16±2.23)Hu,(15.71±3.13)Hu,(25.47±2.71)Hu,(44.31±19.68)Hu.72例肺癌VR彩色成像红色色彩分布形态与其CT强化形态两者一致率为86.1%.结论: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及三维重建和CT仿真内镜技术可较好显示肺癌供血血管及血供状况,是诊断与评价肺癌血供一种无创伤性、简便、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5.
季一娟#  巢益群  卞婕 《癌症进展》2016,14(12):1255-1257
目的:探讨肝癌合并肝动脉-门静脉瘘(HAPVF)患者上消化道出血的诊断和介入治疗。方法选取肝癌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104例,其中一般性上消化道出血58例,顽固性出血46例,均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伴HAPVF患者行肝动脉栓塞术。结果顽固性出血组患者HAPVF发生率为82.61%(38/46),高于一般性出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04例患者中,有48例患者为肝癌合并HAPVF,其中29例为中央型,19例为周围型;肝动脉栓塞术后,所有患者瘘口均封堵成功,术后1~2 d停止出血,1周后粪便隐血阴性,1个月后无消化道出血复发者。结论 HAPVF是肝癌患者发生上消化道出血的主要原因,肝动脉DSA检查可明确诊断HAPVF,瘘口栓塞术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6.
欧新伟 《癌症进展》2018,16(5):591-593
目的 探讨时间特异性MRI多期动态增强扫描在原发性肝细胞癌(HCC)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48例HCC患者,所有患者均行时间特异性MRI多期动态增强扫描,测定各个时期感兴趣区的信号强度,绘制时间-信号强度曲线,比较不同时相、不同部位的信号强度.结果HCC病灶的信号强度于肝动脉晚期到达峰值,之后逐步降低,且在门静脉早期后较周围肝组织低;腹主动脉、肝动脉的信号强度均于肝动脉中期到达峰值;门静脉、肝组织的信号强度于门静脉期到达峰值,之后逐步降低;下腔静脉的信号强度在肝动脉晚期到达峰值.不同时相的HCC病灶及肝组织的信号强度相对增加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24.651,P=0.004;F=32.874,P=0.001).p2、p3期的HCC病灶信号强度相对增加值均高于同时相的肝组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扫描时相内,HCC病灶及肝组织的信号强度相对增加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MRI扫描结果显示,多数患者的T1信号强度低、T2信号强度高(62.5%),且内部信号改变多数为均匀(39.6%)或坏死(37.5%),包膜形态一般不可见(43.8%).结论时间特异性MRI多期动态增强扫描可有效提高HCC诊断的准确率,能够准确客观地获得各时期图像,可应用于临床指导后期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