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预见性护理在预防胸部肿瘤患者开胸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232例行开胸手术治疗的胸部肿瘤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116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预见性护理,比较两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静脉通畅评分和下肢静脉血流速度。 结果 观察组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3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时间为(9.0±1.3) d,住院时间为(36.7±3.5) d。对照组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11例,发生时间为(5.2±0.9) d,住院时间为(46.0±5.9) d,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观察组静脉通畅评分和下肢静脉血流速度分别为(5.2±1.2)分、(18.3±4.1)cm/s,对照组分别为(9.0±2.3)分和(14.0±3.3) cm/s,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采用预见性护理可促进胸部肿瘤开胸术后患者深静脉血流通畅,对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及减轻患者经济负担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2.
王芬  陈美华 《肿瘤学杂志》2014,20(9):775-777
[目的]探讨妇科盆腔手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LDVT)的病因、诊治方法及预防措施。[方法]回顾分析妇科盆腔手术后发生LDVT的35例患者的临床特点及诊断、治疗的方法。[结果]临床诊断LDVT的首选方法为血管多普勒超声(82.86%)。全部病例确诊后即进行抬高患肢,给予抗凝、溶栓、祛聚等综合治疗及手术治疗,症状均明显改善,无肺栓塞发生。[结论]老年、手术时间长、特别是妇科恶性肿瘤患者是LDVT形成的高危人群;术前纠正贫血、术中操作精细、术后鼓励患者早期下床活动是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主要方法;早期诊断、及时进行抗凝治疗能有效地降低LDVT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不同药物预防妇科盆腔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方法检索国内外已发表的相关文献,选择比较药物预防妇科盆腔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所有随机对照试验,提取资料后对疗效、副反应进行Meta分析,计算不同药物对妇科盆腔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的影响。结果从1988年-2014年,组①观察组为单一药物,对照组为不采用预防性用药预防妇科盆腔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有5项研究入选,共969例患者,观察组509例,对照组460例,分析结果显示药物可有效预防妇科盆腔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OR=0.2,95%CI为0.09~0.44, P<0.0001);术后引流物量比较无统计学意义(MD 7.61,95%CI为-11.71~26.93,P=0.44)。组②去纤肽与肝素钙对比研究的3篇,纳入患者313例。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OR=0.19,95%CI为0.01~4.11,P=0.29)。结论预防性使用低分子肝素、丹参、去纤肽等可降低妇科盆腔手术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的风险,未增加术后引流物量及出血。去纤苷与低分子肝素钙效果相当。  相似文献   

4.
综述 血栓性疾病(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是骨科手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下肢择期髋膝关节置换手术更容易引起VTE的发生,如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如果同时出现肺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将对患者的生命产生威胁[1].美国胸科医师协会(ACCP)认为药物治疗能够有效地预防VTE的发生[2].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分级心理干预联合气压泵气压治疗对宫颈癌术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效果。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08例宫颈癌手术患者分为对照组(n=54)和观察组(n=54),对照组患者予以气压泵气压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予以分级心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的凝血指标[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以及纤维蛋白原(FIB)水平]、血流速度、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及满意度。结果 干预后,两组患者PT、APTT、TT均短于本组干预前,FIB水平均低于本组干预前,观察组患者PT、APTT、TT均短于对照组,FIB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患者下肢股静脉和足背静脉血流速度均高于本组干预前,且观察组患者下肢股静脉和足背静脉血流速度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宫颈癌术后患者应用分级心理干预联合气压泵气压治疗,能够改善患者的凝血指标,加快患者血流速度,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且患者满意度较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能有效地降低或避免胸部肿瘤手术后肺栓塞并发症的围手术期补液方案。方法补液新方案包括,改变术中、术后输液径路;术后放弃所有止、凝血药物的使用;术后第3天始常规应用抗凝药物;比较新补液方案实施前后为两组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及肺栓塞发生率。结果实施新补液方案前,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0.60%(16/2676),肺栓塞发生率为0.41%(11/2676),死亡率为0.30%(8/2676);实施新补液方案后,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及肺栓塞发生率均为0(0/1210)(P〈0.001)。结论预防性新补液方案可以降低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率和肺栓塞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腹部肿瘤患者围手术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和合理的护理对策。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4年4月间收治的腹部肿瘤患者420例,根据护理方法的不同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21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围手术期护理,实验组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进行预防性护理干预措施,比较分析两组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和护理满意度。结果对照组患者围手术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3例,占1.4%;实验组患者围手术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1例,占0.5%;实验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降低。实验组的护理满意度(96.7%)明显高于对照组(77.1%)。结论预防性护理干预可以降低腹部肿瘤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提高护理满意度。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恶性肿瘤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相关因素和防治体会.方法对28例恶性肿瘤患者术后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成因和治疗进行分析和总结.结果证实恶性肿瘤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明显高于非肿瘤患者,经积极治疗,28例患者均得到有效的缓解.结论对于这些深静脉血栓的高危人群,术前、术中、术后采取相应措施,确能减少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有效缓解病情、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能有效地降低或避免肺癌术后的肺栓塞并发症的围手术期治疗方案。方法新方案包括:全肺者肺动脉处理术式改变;改变术中、术后输液径路;术后放弃所有止、凝血药物的使用;术后24h开始常规应用抗凝药物;早期下床活动;比较新治疗方案实施前后为两组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及肺栓塞发生率。结果实施新治疗方案前,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2.84%(9/316),肺栓塞发生6例,发生率为1.8%,死亡4例率;实施新治疗方案后,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及肺栓塞发生率均为0(0/169)(P〈0.05)。结论预防性治疗方案可以降低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率和肺栓塞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恶性肿瘤患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相关因素和防治体会。方法 对28例恶性肿瘤患术后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成因和治疗进行分析和总结。结果 证实恶性肿瘤患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明显高于非肿瘤患,经积极治疗,28例患均得到有效的缓解。结论 对于这些深静脉血栓的高危人群,术前、术中、术后采取相应措施,确能减少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有效缓解病情、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肺癌患者术中配合低分子肝素抗凝时加用巴曲亭对预防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137例行肺叶或全肺切除术治疗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术中注射巴曲亭,对照组给予相同剂量的安慰剂,两组患者均在术后12小时内开始预防性使用低分子肝素.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术后总引流量、血液凝固水平及下肢静脉血流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术后总引流量分别为(354.32±75.20) mL、(211.52±72.16) mL,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前后血液凝固水平两组差异不明显(P>0.05).术后5天下肢深静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示,观察组2例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对照组1例,其余患者的下肢深静脉回流速度和回流血量差异不明显(P>0.05).结论 术中应用巴曲亭能够明显减少应用低分子肝素抗凝的肺癌术后患者的出血量,且不会增加下肢静脉血栓的发生率,具有一定的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2.
正经后路椎体间融合术(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是治疗包括腰椎管狭窄症、腰椎滑脱、腰椎间盘突出症、退变性侧凸等腰椎疾患最常用的手术方式。PLIF术后并发严重肺栓塞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虽然少见,却是致命的并发症。文献报道PLIF术后肺栓塞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在0.022%~2.1%[1-4],但是其死亡率在8.5%~17.5%[3,5-8]。单节段PLIF术后早期严重肺栓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行为护理干预对宫颈癌手术患者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方法选取2011年9月至2013年12月间收治的200例宫颈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实施常规的护理干预,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行为护理干预,2周后,通过观察患者下肢肿胀消退情况、血管彩超检查血管通畅程度和侧支循环情况、血中检验纤维蛋白原(FIB)和D-二聚体(D-Dimer)水平,评价行为护理干预对宫颈癌手术患者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结果观察组相较于对照组肿胀明显消失,主要表现为周径变小、皮肤有明显皱褶且张力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FIB和D-Dimer水平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1.0%,对照组为7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行为护理干预对宫颈癌手术患者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值得肯定。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脑胶质瘤患者术后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影响因素,为临床防治提供参考和依据。方法将76例脑胶质瘤患者根据术后是否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分为下肢深静脉血栓组(n=21)与非下肢深静脉血栓组(n=55)。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脑胶质瘤患者术后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结果 下肢深静脉血栓组中年龄>60岁及合并高血压、脑血栓、下肢静脉曲张的患者比例均高于非下肢深静脉血栓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 60岁及合并高血压、脑血栓、下肢静脉曲张均为脑胶质瘤患者术后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1)。结论年龄>60岁及合并高血压、脑血栓、下肢静脉曲张均为脑胶质瘤患者术后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独立危险因素,可针对上述因素制订相关临床措施,预防脑胶质瘤患者术后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应用超声监测胸外科肿瘤术后给予低分子肝素预防深静脉血栓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10年1月至2010年12月间80例行胸外科恶性肿瘤手术治疗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40例。观察组患者术后给予低分子肝素治疗,对照组患者术后未给予低分子肝素治疗,对两组患者进行超声检查,观察深静脉血栓发生的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手术时间、胸腔引流量、拔管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静脉血栓形成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D-二聚体、血小板计数(PLIT)和纤维蛋白原(FIB)治疗后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d后两组患者的观察指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治疗3天后,FIB和D-二聚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上胸外科肿瘤手术后给予低分子肝素能够有效预防深静脉血栓的形成,超声能够作为早期监测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16.
糖尿病与非糖尿病患者下肢动脉旁路移植术后移植血管闭塞原因分析;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下肢动脉缺血性疾病的临床应用;血管外科;钬激光下肢静脉曲张腔内治疗临床研究;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的外科治疗.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全程健康教育联合气压辅助治疗对膀胱癌术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效果.方法 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将110例膀胱癌术后患者分为观察组(n=55)和对照组(n=55),对照组患者予以气压辅助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予以全程健康教育,两组患者均干预1个月.比较两组患者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情况、凝血指标[D-...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老年肺癌胸腔镜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 建立列线图预测模型并进行内部验证。方法选择2018年2月至2022年2月在南充市中心医院行胸腔镜根治术治疗的183例老年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术后1个月内有无下肢深静脉血栓将患者分为下肢深静脉血栓组(n=61)和非下肢深静脉血栓组(n=122)。对老年肺癌胸腔镜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 根据多因素分析结果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 并对模型进行验证。结果下肢深静脉血栓组与非下肢深静脉血栓组患者吸烟史(χ2=13.40, P<0.001)、术前化疗(χ2=8.79, P=0.003)、手术方式(χ2=7.97, P=0.005)、手术时间(t=7.23, P<0.001)、术后卧床时间(t=10.40, P<0.001)、合并糖尿病(χ2=6.37, P=0.012)、合并高脂血症(χ2=9.58, P=0.002)、术前D-二聚体(t=13.08, P<0.001)、术前纤维蛋白原(t=5.84, P<0.001)、术前血小板计数(t=7.01, P<0.001)差异均具有...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学龄期下肢骨折患儿血浆D-2聚体对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的诊断和治疗措施。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6年6月我科收治的4岁及4岁以上下肢骨折患儿127例,年龄4~14.5岁,平均11.8岁。患儿入院后常规抽血化验血浆D-2聚体浓度及行双下肢深静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对查出有DVT的患儿进行抗凝溶栓治疗,治疗方法主要是使用低分子肝素钙皮下注射及我院自制制剂活血化瘀汤治疗,定期复查血浆D-2聚体浓度和彩超检查,治疗疗程2~4周;对于D-2聚体浓度超过500μg/L,行下肢深静脉彩超检查无血栓者,不予抗凝治疗,给予定期复查D-2聚体及下肢深静脉彩超,直至D-2聚体浓度下降至500μg/L以下。结果本组中共查出血浆D-2聚体浓度超过500μg/L者127例,其中彩超查出DVT 6例,1例骨盆骨折合并股骨骨折,3例股骨干骨折,1例股骨髁部粉碎骨折,1例股骨部粉碎骨折合并髌骨骨折,血栓位于静脉和(或)胫后静脉。经2~4周抗凝溶栓治疗,血栓消失,术后复查未见血栓再形成。结论术前筛查血浆D-2聚体十分必要,围手术期血浆D-2聚体浓度的动态监测对术后并发DVT早期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宫颈癌放疗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发生时间及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2011年在我院行体外照射加252Cf中子腔内根治性放疗的宫颈癌病例,共516例。分析下肢深静脉的发生率和发生中位时间,单因素分析同步化疗、临床分期、年龄、血清D-二聚体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关系以及治疗效果。结果:共发生下肢静脉血栓12例,发生率为2.33%。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中位年龄为45岁。放疗后至确诊发生严重深部静脉血栓的中位时间为6个月。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和临床分期在有血栓和无血栓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是否行同步化疗差异显著(P=0.022)。结论:宫颈癌放疗后可能出现有明显临床症状的下肢深静脉血栓,血栓的发生与患者的年龄和临床分期无明显相关,但同步化疗可能增加血栓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