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目的: 对2个汉族遗传性牙本质发育不全II型家系中的DSPP基因突变进行检测。方法: 对2个遗传性牙本质发育不全II型( DGI-II) 家系的成员进行全身基本情况及口腔专科检查,拍摄口内照,全景片,以及牙片,采集外周静脉血并抽提基因组DNA,应用PCR及DNA 测序技术,结合序列分析方法,对2个家系共15名家系成员(其中患者10名)的外周静脉血基因组DNA牙本质涎磷蛋白(DSPP)基因1~5号外显子及其邻近序列进行序列分析。结果: 家系A中的患者在DSPP的第2外显子发生错义突变c.50C>T(p.P17L);家系B的患者在DSPP第4外显子发生错义核苷酸改变c.506A>G(p.D169G)。结论: DSPP基因突变可能是导致两个DGI-II家系发病的分子基础。[关键词] 牙本质发育不全II型( DGI-II) 牙本质涎磷蛋白(DSPP) 基因突变  相似文献   

2.
遗传性牙本质发育不全Ⅱ型DSPP基因新突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帆  陆瑛  俞萍  赵士芳 《口腔医学》2006,26(3):226-228
目的分析我国遗传性牙本质发育不全Ⅱ型(dentinogenesisimperfectatypeⅡ,DGI-Ⅱ)患者DSPP基因突变特征,从分子水平探讨DGI-Ⅱ的发病机制。方法抽提2个汉族遗传性牙本质发育不全Ⅱ型家系患者外周静脉血基因组DNA,应用聚合酶链反应及DNA测序技术,结合序列分析方法,对2个家系共13名家庭成员的DSPP基因1~4号外显子及其邻近序列进行突变分析。结果家系A中的患者在DSPP的第4外显子发生Asn164Tyr突变;家系B的患者在DSPP第4外显子发生Cys159Trp突变。结论这两个突变系是国内外尚未报道的新突变。  相似文献   

3.
牙本质发育不全Ⅱ型的遗传异质性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目的:明确牙本质涎磷蛋白(dentin sialophosphoprotein,DSPP)是否为该家系的致病基因,并对该家系做进一步的基因定位研究。方法:通过DNA测序方法对DSPP基因进行突变检测,用位于4q21区域的7个微卫星位点对家系进行遗传连锁分析。结果:测序结果显示DSPP在该家系中不存在突变,基因定位研究表明致病基因在该家系位于IMS1534和DSPP之间。结论:DSPP在该家系不是致病基因,牙本质发育不全Ⅱ型存在遗传异质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2个遗传性牙本质发育不全Ⅱ型(DGI—Ⅱ)家系的DSPP启动子和DPP基因编码序列进行突变检测。方法:在DPP两端设计引物拉出DPP全长,以此为模板在DPP序列内部设计引物,同时在DSPP启动子内部设计引物,经PCR(聚合酶链反应)和DNA测序进行突变检测。结果:在DPP内发现插入、缺失等变化,但未找到与表型完全一致的突变。结论:在所测DGI—Ⅱ型家系的DPP编码区及启动子未发现与表型相关的突变。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遗传性牙本质发育不全Ⅱ型家系的牙本质涎磷蛋白基因启动子和非高度重复序列编码区进行突变分析,试图在基因水平说明其致病原因。方法:使用PCR技术扩增牙本质涎磷蛋白基因启动子区和非高度重复序列编码区,通过DNA直接测序方法对基因序列进行分析。结果:在牙本质涎磷蛋白启动子区和非高度重复序列编码区未检测到与疾病表型相关的特异性改变。但在牙本质涎蛋白编码区检测到不同个体之间具有多态性。结论:该遗传性牙本质发育不全Ⅱ型家系的牙本质涎磷蛋白基因启动子和非高度重复序列编码区序列未发现导致疾病的突变。  相似文献   

6.
遗传性乳光牙本质致病基因DSPP的突变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遗传性乳光牙本质又名牙本质发育不全Ⅱ型(dentinogenesisimperfectatypeⅡ ,DGI Ⅱ或DGI1 ) (MIM1 2 5490 )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 ,表现为牙齿结构异常。我们拟就新发现的一个DGI Ⅱ家系进行牙本质涎磷蛋白(dentinsialophosphoprotein ,DSPP)致病基因的突变检测 ,以证实是否有新的突变位点 ,从而进一步阐明该病基因型和表型间的相互关系。一、材料和方法1 .研究对象 :为天津医科大学口腔医院牙体牙髓科发现的一个DGI Ⅱ回族家系 ,可追溯 5代 ,现存活 4代 ,共 31人 ,1 0人受累 ,5例乳光牙表现 ,其他患者已作修复治疗。先证者前…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遗传性乳光牙本质治疗修复的特殊性、可行性及操作中应注意的问题。方法:通过对1例遗传性乳光牙本质患者的家系调查,治疗修复及双颌的咬合重建,恢复患者的最适颌位,并随访观察疗效。结果:遗传性乳光牙本质家系中涉及4代9人患病。对先证者进行治疗,并经6年临床随诊观察,患者对修复体较满意。结论:遗传性乳光牙本质患者采用多种治疗修复方法可恢复牙齿美观及咀嚼功能。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双胞胎姐妹遗传性乳光牙本质的临床表现及探讨修复治疗。方法征询调查1例双胞胎姐妹遗传性乳光牙本质家系患病情况。结果追溯双胞胎姐妹遗传性乳光牙本质4代家系,共20人,男8人,女12人,其家系中共有7人罹患遗传性乳光牙本质。结论双胞胎姐妹同时罹患遗传性乳光牙本质者未见报道,对家族性遗传性疾病具有一定的临床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遗传性乳光牙木质的特殊临床表现并讨论并讨论发病机制。方法追踪报告1例患儿遗传性乳光牙本质家系,结合相关文献复习。结果本例幼儿属症状较重的遗传性乳光牙本质,其家系中共有7人罹忠遗传性乳光牙本本质。结论遗传性乳光牙本质低龄患者不可姑息观察,应积极对症治疗与综合预防。  相似文献   

10.
遗传性牙本质发育不全Ⅱ型是一种常见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牙本质缺陷病,牙本质涎磷蛋白基因(DSPP)的突变已被证明是其致病原因.现今在DSPP编码区已发现了超过30个突变位点,可分为信号肽编码区突变、牙本质涎蛋白基因(DSP)编码区突变和牙本质磷蛋白基因(DPP)编码区突变等3组,本文对以上各组突变位点及突变机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1.
遗传性乳光牙本质是一种牙本质发育异常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发病率低。本文报道1例遗传性乳光牙本质患者的家系调查及修复治疗,并探讨该病的发病机制和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遗传性乳光牙本质(又名牙本质发育不全Ⅱ型,DGI-Ⅱ)的遗传特征,探讨其治疗方法。方法:调查在上海发现的1例遗传性乳光牙本质患者的家系成员,进行系谱分析。对先证者作金瓷修复体治疗,并调查该家系受累者的修复情况。结果:该遗传性乳光牙本质家系中,患者连续5代出现,子代患病率接近50%。该家系子代义齿修复率90%,修复方式包括金瓷修复体和可摘局部义齿,以金瓷修复体为主,修复后美观和咀嚼功能良好。结论:遗传性乳光牙本质家系发病率高,金瓷修复体能达到预防牙体磨损和崩裂、恢复美观和咀嚼功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检测牙本质磷蛋白基因在牙本质发育不全Ⅱ型患者中是否存在突变,并对其序列多态性进行分析。方法:采用PCR方法扩增牙本质磷蛋白基因编码区,通过DNA直接测序方法对其核苷酸序列进行分析。结果:在牙本质磷蛋白基因序列中未发现与疾病相关的特异性改变,但检测到该基因的核苷酸序列在不同个体间具有多态性,存在部分核苷酸的缺失以及广泛的单核苷酸多态现象。结论:牙本质磷蛋白基因在牙本质发育不全Ⅱ型患者中不存在突变,但牙本质磷蛋白基因序列具有多态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克隆小鼠牙本质涎磷蛋白(dentin sialophosphoprotein,DSPP)基因启动子片段。方法 培养MDPC一23细胞,从培养的细胞中提取基因组DNA,利用设计的上下游引物,进行PCR反应。将扩增得到的DSPP基因启动子片段克隆到pMD18-T栽体,酶切鉴定后,进一步进行DNA序列测定。结果 酶切结果表明成功构建重组质粒,序列分析结果与国外报道一致。结论 成功克隆获得小鼠DSPP基因的启动子片段。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克隆并测定小鼠牙本质涎磷蛋白(DSPP)基因上游启动子的序列。方法 提取成年Balb/c鼠基因 组DNA,设计引物,通过聚合酶链反应(PCR)得到小鼠牙本质涎磷蛋白基因上游启动子的序列。再将目的片段定向 连入T载体,酶切鉴定并测序。结果 将小鼠牙本质涎磷蛋白基因上游启动子序列分3段克隆,分别得到997 bp、 1 004 bp及674 bp大小的目的片段。连入载体后,酶切结果测定重组质粒成功。其测序结果与小鼠基因组染色体 位置5q21处的相应序列99%一致。结论 成功克隆到牙本质涎磷蛋白基因上游启动子的序列,为进一步研究 DSPP基因的转录调控机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中国江苏淮阴一个遗传性牙本质发育不全Ⅱ型家系的致病基因进行定位,同时对该疾病的侯选基因之一DMP1进行突变检测。方法:用位于4q21区域的7个微卫星位点对家系进行遗传连锁分析,并通过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态分析(PCR-SSCP)和DNA测序方法对DMP1基因进行突变检测。结果:所选的7个位点,除D4S451和D4S1534之外,最大Lod值Zmax均大于3(θ=0);PCR-SSCP和测序结果显示DMP1Exon2-6均无突变。结论:遗传性牙本质发育不全Ⅱ型与位于4q21区域的微卫星位点GATA62A11、DSP、DMP1、SPP1和D4S1563连锁;排除DMP1做为该病致病基因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一个遗传性釉质发育不全(amelogenesis imperfecta, AI)家系的临床表型和致病基因,为该病的临床诊断和遗传咨询提供依据。方法:收集先证者及其家系成员的临床资料,同时采集家系成员的外周血,提取全基因组DNA,全外显子组测序检测可能的致病基因,进一步对候选变异进行Sanger测序验证。结果:该家系患病成员的临床表现为全口牙呈黄褐色,釉质质地较软,剥脱磨损,牙面粗糙不规则,釉质密度接近牙本质,符合AI中的亚型钙化不全型的临床表型;同时该家系患病成员在FAM83H基因第5外显子上均存在c.1366C>T(p.Gln456~*)的无义突变,已有该变异致病性的相关报道,且未患病的家系成员未发现上述突变。结论:该家系患有常染色体显性遗传钙化不全型AI,FAM83H基因第5外显子c.1366C>T(p.Gln456~*)的无义突变是该家系的致病原因,本研究为该家系的诊断和遗传咨询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8.
外胚层发育不全无汗综合征患者基因突变的检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检测外胚层发育不全无汗综合征患者的EDA基因的突变。方法:提取外胚层发育不全无汗综合征患者的基因组DNA,采用PCR方法扩增EDA基因的第5、9外显子,直接将PCR产物送测序。结果:确证该患者是X染色体隐性遗传的外胚层发育不全无汗综合征,患者EDA基因的第5外显子存在突变位点:918位碱基C突变为A,致使226位线氨酸变为终止码,结论:该患者是X染色隐性遗传的外胚层发育不全无汗综合征,其EDA基因5外显子存在突变。  相似文献   

19.
一个范德伍德综合征家系的IRF6基因突变检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对收集的1个湖北Van der Woude综合征(VWS)家系进行临床和遗传特点分析,并进行IRF6基因的突变检测。方法:通过先证者及现场家系调查、临床检查和系谱分析收集VWS家系。在IRF6基因的外显子-内含子接头及9个外显子编码区分别设计引物,经聚合酶链式反应扩增并纯化后直接测序。结果:收集的VWS家系符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特征,家系受累患者共3名(1名男性和2名女性),患者表现为典型的下唇瘘管或凹陷,且合并有唇腭裂和先天缺牙。患者表型在同一家系内有明显差异,且呈逐代加重趋势。在所有患者IRF6基因第412位密码子发现与表型一致的CGA>TGA(c.1234C>T)改变,经查证为一个已知的无义突变。结论:该VWS家系疾病表现度极不一致,是由IRF6基因的1个已知无义突变导致,IRF6是参与颌面部发育的重要基因。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筛查中国遗传性牙龈纤维瘤病(hereditary gingival fibromatosis,HGF)家系中SOS1基因,为寻找HGF致病基因突变提供线索.方法 收集到两个中国非综合征性HGF家系,患者表现出典型而且一致的临床表型.采取受试对象的外周血,提取基因组DNA.针对SOS1基因的23个外显子序列设计引物,PCR扩增纯化后进行Sanger测序.结果 两个中国HGF家系的患者均未携带已知SOS1基因的插入突变(c.3248-3249insC),在SOS1基因的外显子区,以及外显子与内含子交接的剪接区,均未发现其他的突变位点.结论 SOS1基因不是HGF中国家系的致病基因,中国HGF具有不同的遗传背景,存在其他潜在的致病基因和突变.应该利用全外显子组测序等方法,在中国HGF家系中寻找新的致病基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