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观察环磷酰胺联合强的松治疗复发难治性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AIHA)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复发难治性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病人采用环磷酰胺与强的松联合治疗,通过观察半年后血红蛋白(Hb)、总胆红素(TBiL)、网织红细胞(Ret)、不良反应等指标的变化,治疗前后自身对照,进行统计学分析,P〈0.05为有统计学差异。结果Hb的上升及TBiL、Ret指标的下降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且未见严重副作用发生。结论环磷酰胺联合强的松治疗复发难治性AIHA疗效可靠,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去除白细胞对添加剂红细胞质量影响及去除白细胞输血降低地中海贫血患者输血反应的效果。方法 对白细胞过滤前后的添加荆红细胞检测红细胞(RBC)、白细胞(WBC),及血红蛋白(Hb)、钾离子(K^+)浓度、游离血红蛋白细菌生长状况,观察分析2002年1月-2005年7月间20例地中海贫血患者使用未过滤及过滤添加剂红细胞后的输血状况。结果 过滤后的添加剂红细胞白细胞去除率99.99%,红细胞回收率96.83%,其它指标去白细胞过滤前后无统计学差异(P〉0.05);地中海贫血患者使用过滤的添加荆红细胞非溶血性输血反应发生率为0%,较应用前24.8%明显降低,两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 白细胞过滤器能高效地去除白细胞,对红细胞性质功能影响极少且能有效降低地中海贫血患者输血反应。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未成熟网织红细胞在小儿贫血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应用Syrsmex XE-2100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检测578例儿童血液病患儿的网织红细胞计数(RET)、网织红细胞百分比(RET)、未成熟网织红细胞比率(IRF)、低荧光强度网织红细胞比值(LFR)、中荧光强度网织红细胞比值(MFR)、高荧光强度网织红细胞比值(HFR)等参数。结果营养性缺铁性贫血、溶血性贫血、ABO溶血组和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儿RET,IRF等指标显著增高(P〈O.05),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患儿RET显著降低(P〈0.05),IRF显著增高(P〈0.05)。结论测定网织红细胞及未成熟网织红细胞比率有助于判断骨髓生成红细胞的活动度,对贫血类型的鉴别诊断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4.
谢一唯  李育  陈秉宇 《浙江医学》2016,38(16):1348-1350
目的探究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AIHA)患者的输血对策及其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206例AIHA患者根据治疗方案的不同分为A组和B组,各103例。A组患者予以糖皮质激素治疗,同时筛选ABO、Rh血型系统与患者相同的献血员进行交叉配血,采用反应强度最弱且凝集强度小于自身对照的红细胞悬液,制成洗涤红细胞进行输血治疗。B组患者仅予以糖皮质激素治疗。分析红细胞不相合输注治疗AIHA的疗效和安全性。结果A组患者输血治疗后Hb水平明显高于输血治疗前(P<0.05)。A组与B组患者治疗前Hb水平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治疗后,A组患者Hb水平高于B组患者(P<0.05)。A组患者均无溶血性输血反应发生。结论对于重度贫血的AIHA患者,采用糖皮质激素与最少不相合洗涤红细胞输注联合治疗能有效缓解贫血,是安全和有效的,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白细胞(WBC)滤器过滤悬浮红细胞(RBC)时对血液质量的影响及滤除WBC悬浮RBC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测定30份滤除WBC悬浮RBC血液的RBC回收率、血小板(PLT)过滤率、WBC滤除率、RBC渗透脆性,并统计分析临床患者输注滤除WBC血液后的输血反应发生率。结果采用WBC滤器过滤法RBC回收率为91.9%,PLT过滤率99.5%,WBC清除率99.96%,滤前和滤后比RBC渗透脆性无统计学差异(P〉0.05),临床患者输用滤除WBC血液后,非溶血性输血反应发生率显著减少(P〈0.01)。结论采用WBC滤器过滤血液后不影响RBC质量,滤除WBC和PLT效率高,能显著降低非溶血性输血反应的发生率,提高临床输血质量和输血安全,节约血液用量。  相似文献   

6.
何艳  高发平 《当代医学》2010,16(28):17-17,49
目的探讨红细胞及网织红细胞参数在地中海贫血患者中的变化。方法应用beckman-couler全自动血液分析仪检测50例正常人(对照组)和50例的地中海贫血患者(观察组)红细胞计数(RBC),红细胞平均体积(MCV),血红蛋白浓度(Hb),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量(MCH)和网织红细胞百分比(RET%),网织红细胞绝对值(RET#)参数,未成熟网织红细胞比率(IRF%),中荧光率网织红细胞(MFR%),并对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地中海贫血患者红细胞和网织红细胞各参数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其中网织红细胞百分比,网织红细胞绝对值,未成熟网织红细胞比率,中荧光网织红细胞比率显著性增高(P〈0.05),RBC、MCV、Hb明显下降(P〈0.05)。结论网织红细胞参数为反映骨髓造血功能较好的指标;血常规中红细胞参数以MCV为最有筛查、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参麦注射液对肝硬化患者血小板、网织红细胞及红细胞参数的影响。方法:将180例肝硬化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和观察组各90例,并纳入同时期健康志愿者90例作为正常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则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载参麦注射液。比较正常对照组和肝硬化患者以及治疗前后对照组和观察组间血小板、网织红细胞及红细胞参数的差异。结果:与健康人群比较,肝硬化患者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压积(PCT)显著降低,平均血小板体积(MPV)、大型血小板比率(P—LCR)显著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网织红细胞百分比(PET%)、未成熟网织红细胞指数(IRF)、平均红细胞体积(MCV)显著升高,而红细胞(RBC)计数、血红蛋白(Hb)浓度则显著降低(P〈0.05)。治疗7、21d后,观察组PLT、PCT显著高于对照组,而MPV、P—LCR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PET、IRF和MCV显著低于对照组,而RBC、Hb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参麦注射液能有效改善肝硬化患者血小板、网织红细胞及红细胞相关指标,有利于疾病的康复。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网织红细胞参数在妊娠期缺铁性贫血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用Sysmex XT-2000i血细胞分析仪测定妊娠期缺铁性贫血患者336例、正常妊娠者202例、非孕健康妇女196例的网织红细胞百分比(RET%)、网织红细胞绝对值(RET#)、未成熟网织红细胞比率(IRF)、低荧光强度网织红细胞比率(LFR)、中荧光强度网织红细胞比率(MFR)、高荧光强度网织红细胞比率(HFR)等6项网织红细胞参数及血红蛋白(HGB)、红细胞(RBC)、红细胞压积(HCT)、平均红细胞体积(MCV)、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MCH)、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红细胞分布宽度(RDW)等7项成熟红细胞参数,并对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①妊娠期缺铁性贫血患者的红细胞参数HGB、RBC、HCT、MCV、MCH、MCHC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或P〈0.01)。②网织红细胞6项参数除LFR外,RET%、RET#、IRF、MFR、HFR参数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5或P〈0.01)。结论应用网织红细胞参数与红细胞参数综合分析对于妊娠期缺铁性贫血的诊断和观察都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不同输血方案在极重度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3月至2021年2月莆田市第一医院收治的96例极重度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AIHA)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输血方案不同分为甲组(n=30)、乙组(n=32)和丙组(n=34)。甲组采用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输血,乙组采用洗涤红细胞输血,丙组采用洗涤红细胞输血联合血浆置换。比较三组治疗前后实验室指标[血红蛋白(Hb)、红细胞计数(RBC)、网织红细胞(Ret)和总胆红素(TBiL)]水平、临床疗效、不良事件发生率及住院时间。结果:治疗后,丙组Hb、RBC水平均明显高于甲、乙组,Ret和TBiL水平均低于甲、乙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甲、乙两组Hb、Ret、RBC和TBiL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丙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7.06%(33/34),分别高于甲组的76.67%(23/30)和乙组的78.12%(25/3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输血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丙组住院时间分别短于甲、乙组,差...  相似文献   

10.
王复字 《基层医学论坛》2009,13(28):873-875
目的研究少白细胞红细胞悬液和普通红细胞悬液引起的非溶血性输血不良反应。方法226例反复输血的患者分为观察组113例和对照组113例。观察组输注去白细胞红细胞悬液,对照组输注红细胞悬液。结果输注普通红细胞悬液的患者9例发生发热反应,反应率7.96%;输少白细胞红细胞悬液患者仅1例发生发热反应。反应率0.88%,2组间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少白细胞红细胞可有效预防输血反应的发生,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参附注射液对失血性休克患者减少红细胞(RBC)输注量以及输血相关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取APACHEⅡ评分≥15分并且≤25分的急性失血性休克患者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1组、对照2组,每组20例。三组均予常规止血早期液体复苏等治疗,对照1组设定血红蛋白(Hb)〈60g/L为输血指征;对照2组Hb〈80g/L为输血指征;治疗组应用参附注射液,同时设定以Hb〈60g/L为输血指征。观察各组血管活性药物维持时间、ICU治疗天数、RBC输注量,6、24h动脉血乳酸清除率,24、72h凝血酶原时间(PT)。结果治疗组血管活性药物维持时间、ICU治疗时间、RBC输注量,6、24h乳酸清除率及24、72h PT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1组(P〈0.05或P〈0.01);治疗组血管活性药物维持时间、6h乳酸清除率与对照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CU治疗天数、RBC输注量、24h乳酸清除率、24、72h PT等指标明显优于对照2组(P〈0.05或P〈0.01)。结论参附注射液能显著改善失血性休克患者的血流动力学状态,增加组织氧供,有效改善细胞氧代谢,从而减少失血性休克患者RBC输注量,改善凝血功能。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2:1球浆比换血疗法对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患者血常规影响规律。方法回顾2005-01~2009-04我科因高胆红素血症采用不同球浆比换血治疗的新生儿76例,观察组44例用2:1球浆比换血,对照组32例采用1:1球浆比换血;检测换血前后胆红素(Bil)、白细胞(WBC)、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B)、血小板(PLT)等指标。结果观察组换血后RBC、Hb均升高,对照组换血后RBC、Hb下降,两组WBC、PLT明显下降。结论2:1球浆比换血治疗重症胆红素血症可明显降低血胆红素水平及纠正贫血;但换血后易出现一过性WBC和PLT降低;提示换血后应预防感染、出血的发生,及时采取相应治疗措施,避免出现严重换血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自体血和异体血回输前后静脉血的红细胞数量和血液凝血功能的变化。方法54例肝脾破裂出血等突发性腹腔内出血患者,分为A,B两组,每组27例,A组输入自体血,B组输入异体血,分别检测血液回输前后血红蛋白(Hb)、红细胞计数(RBC)、红细胞压积(Hct)、血小板(PLT)、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FFF)、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时间(|rr)。结果①未输自体血或异体血前,两组患者的Hb、RBC、Hct、PLT、FIB明显降低(P〈0.05),PT、APTT、TT明显延长(P〈0.05);②回输自体血或异体血后,A,B两组患者的RBC、Hct有一定增高(P〈0.05),PT、APTT、TT进一步延长,PLT和FIB进一步降低。两组患者各项凝血功能指标无明显差异。结论自体血和异体血回输的效果相似,两者均能提高RBC和Hct,回输后患者的凝血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变。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静脉联合应用铁剂和促红细胞生成素对妇科贫血患者围术期异体血需求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8—11月于本院行妇科择期手术的子宫肌瘤贫血患者[术前血红蛋白(Hb)70~100~L16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不用药,实验组术前以及手术当日皮下注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各5000iU,同时静脉注射蔗糖铁。根据围术期患者Hb水平确定是否输注少量白、红细胞悬液,严密观察用药反应,记录患者术前4d、手术当天、术后第1、3、5天(记为-4,0,+1,+3,+5)的实验室检查f包括血红蛋白、血细胞比容(Hct)、网织红细胞百分比(RET%)、红细胞计数(RBC)、血清铁蛋白(SV)]、红细胞输入量及相关并发症,术后1个月电话随访并记录复查的血红蛋白值。结果围术期实验组Hb、Hct、RET%在0、+1、+3、+5d与对照组相比显著增高俨〈0.01),实验组术后的铁蛋白与对照组相比显著增高(P〈0.01)。实验组仅有2例接受异体输血,且每人1U,平均为0.07u/例;对照组10例输血,共20U,平均为0.67U/例,实验组异体输血率显著降低俨〈0.01)。结论围术期妇科贫血患者静脉联合应用蔗糖铁和促红细胞生成素可有效减少贫血并能减少异体血输入。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妇产科住院患者进行红细胞输注的情况,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2年12月我院妇产科符合红细胞输注指征的94例患者,根据疾病类型的不同分为4组:产科正常妊娠组(n=20)、产科病理妊娠组(n=32)、妇科肿瘤组(n=22)、妇科非肿瘤组(n=20)。4组患者基线资料无显著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采用日本SYSMEX-XE2100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比较4组患者红细胞输注前与输注后24 h的Hb含量。结果 4组患者红细胞输注后24 h的Hb含量较输注前均显著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其中产科正常妊娠组输注后24 h的Hb含量较产科病理妊娠组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妇科肿瘤组输注后24 h内Hb含量高于妇科非肿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94例患者输注后临床均未见溶血性输血反应。结论合理及时地输注红细胞能迅速、有效地提高妇产科住院患者的Hb水平,对于妇产科治疗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不同比例的红细胞与血浆换血对新生儿重症高胆红素血症的疗效。方法将55例高胆红素血症需换血的新生儿随机分为3组,采用红细胞与血浆换血1∶1组20例,2∶1组19例,2.5∶1组16例。换血量按(150~180)mL/kg双倍量换血。其中1∶1组、2∶1组换血结束后常规输注浓缩红细胞(15~20)mL/kg,2.5∶1组换血结束后不再常规输注浓缩红细胞,监测换血前后血清总直接胆红素、红细胞数量、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的变化。结果同组换血前及换血后总胆红素、间接胆红素有显著变化(P<0.05),1∶1组、2∶1组换血后红细胞数量、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均下降(P<0.05),而2.5∶1组换血后红细胞数量、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无明显下降(P>0.05);换血后三组间比较,1∶1组及2∶1组红细胞数量、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较2.5∶1组明显下降(P<0.01),其中1∶1组红细胞数量、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较2∶1组下降更明显(P<0.01)。结论 2.5∶1组换血后贫血发生率更低,2.5∶1球浆比例组合较2∶1、1∶1球浆比例组合换血更适合新生儿高胆红素换血的临床需要。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比采用换血方法治疗高胆红素血症患儿中应用三种不同血球血浆比例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高胆红素血症患儿153例,根据不同血球血浆比例随机分为A、B、C组,均给予换血方法治疗,A组采用新鲜全血,B组采用血球血浆1∶1成分血;C组采用血球血浆2.5∶1成分血,治疗后观察治疗效果。结果:3组治疗后总胆红素,间接胆红素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治疗后WBC,PLT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B组Hb及HCT水平明显低于A组和C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球血浆1∶1,2.5∶1成分血和全血均可有效治疗高胆红素血症患儿,但2.5∶1成分血换血后血红蛋白和红细胞比容高于1∶1成分血治疗患儿,且更接近全血,更适合治疗高胆红素血症患儿。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早期补充凝血底物治疗严重创伤合并创伤性凝血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72例严重创伤合并创伤性凝血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6例)和治疗组(36例):对照组在浓缩红细胞复苏或手术后输注血浆、血小板、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复合物等凝血底物,治疗组在输注首剂红细胞或术前给予凝血底物。分别分析两组在术后12h和5d的凝血、纤溶指标和15d病死率及致残率。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术后凝血、纤溶指标明显改善;治疗组病死率和致残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O.05)。结论 严重创伤合并创伤性凝血病患者早期实施凝血底物治疗对改善凝血功能、提高术后生活质量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促红细胞生成素与复方丹参滴丸合用对多发性骨髓瘤的贫血和高血黏的影响。方法:32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14例行化疗及大剂量EPO治疗,治疗组18例在如上治疗基础上加用复方丹参滴丸,两组疗程16周。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红蛋白(Hb)、红细胞比容(Hct)、红细胞计数(RBC)、血液流变学等指标的变化。结果:16周后,两组贫血明显改善,平均Hb、RBC无明显差异,但对照组治疗后Hct值高于治疗组(P〈0.05);两组全血高切、低切黏度升高,治疗组升高幅度小于对照组(P〈0.05)。结论:促红细胞生成素与复方丹参滴丸合用对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贫血及高血黏状态有良好的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