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红细胞沉降率和C反应蛋白与脑白质疏松症的相关性。方法选取124例脑白质疏松症患者,按患者头颅MRI Mirsen等用记分法表示脑白质疏松症的严重程度分为A组(1分,1或2个斑点状病灶)、B组(2分,3~5个病灶)、C组(3分,多于5个病灶)、D组(4分,大片状融合)。另选30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比较五组患者红细胞沉降率和C反应蛋白水平,并分析红细胞沉降率和C反应蛋白与脑白质疏松症严重程度的关系。结果五组研究对象红细胞沉降率和C反应蛋白水平比较及五组间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红细胞沉降率和C反应蛋白增加与脑白质疏松有显著相关性。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红细胞沉降率和C反应蛋白与脑白质疏松症严重程度均呈正相关(r红细胞沉降率=0.746,rc反应蛋白=0.869,P<0.05)。结论脑白质疏松症患者随病情加重,红细胞沉降率和C反应蛋白水平升高,年龄、红细胞沉降率和C反应蛋白是脑白质疏松症的独立危险因素,红细胞沉降率和C反应蛋白可在一定程度上预测脑白质疏松症的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2.
目的 评价H型高血压对脑白质疏松症(LA)严重程度的影响。方法 前瞻性顺序入选2016年3月至2017年3月沧州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脑白质疏松症患者,按照脑白质疏松程度Wahlund分级将患者分为轻中度脑白质疏松组和重度脑白质疏松组,比较两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以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影响脑白质疏松严重程度的危险因素。随访1年,以全因死亡及新发脑血管病为主要研究终点。结果 共计入选患者864例,其中男性535人(62%),平均年龄(68.3±3.2)岁,失访12人,共计852(98.6%)人完成最终随访。重度脑白质疏松组的年龄,同型半胱氨酸,痴呆史,高血压史,H型高血压史,吸烟史显著高于轻中度脑白质疏松组(P0.05)。年龄、痴呆史及H型高血压是脑白质疏松的独立危险因素。随访1年发现重度脑白质疏松组全因死亡率显著高于轻中度脑白质疏松组,而两者新发缺血性脑血管病方面无显著差异。结论 H型高血压是脑白质疏松症的独立危险因素,与脑白质疏松症严重程度相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合并不同严重程度脑白质疏松症的脑梗死患者梗死复发的可能性。方法:对332例合并脑白质疏松症的住院脑梗死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评价脑白质疏松症的严重程度并进行1年跟踪观察。结果:332例脑白质疏松症患者,轻、中、重度脑白质疏松症1年内脑梗死复发率分别为5.1%、10.8%、15.4%,重度复发率高于轻度(P<0.05,RR=3.04);不同程度脑白质疏松症患者1年内病死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脑白质疏松症能增加脑梗死复发的可能性,对合并脑白质疏松症的脑梗死患者,应当积极预防和治疗。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脑白质疏松症(LA)与脑梗死的关系及脑白质疏松症发病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脑梗死患者102例,根据是否并发脑白质疏松症将其分为LA组与非LA组,比较2组临床资料。结果 LA组中高血压病史10年以上、腔隙性梗死的患者数显著多于非LA组,超敏C反应蛋白(hs-CRP)、D二聚体(D-D)水平亦显著高于非LA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长期高血压病史、D-D增高是脑白质疏松症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脑白质疏松的严重程度与腔隙性脑梗死的数目具有正相关性。结论在脑梗死患者中,长期高血压病史、腔隙性脑梗死、高hs-CRP及D-D水平与并发脑白质疏松症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选择我院168例神经内科急性脑梗死住院患者,脑白质疏松组105例,非脑白质疏松组63例。通过MMSE,MOCA和NIHSS来评估各组认知功能。结果非脑白质疏松组MMSE评分(27.39±2.31)与各级脑白质疏松组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脑白质疏松组分别为22.41±3.72,16.39±3.54,10.17±3.15,6.12±3.64;非脑白质疏松组MOCA评分(28.24±2.04)明显高于脑白质疏松组(P0.05)。脑白质疏松组分别为23.78±2.76,20.31±2.19,18.22±2.03,15.69±2.51;脑白质疏松组NIHSS评分显著高于非脑白质疏松组NIHSS评分(3.14±1.58)(P0.05)。脑白质疏松组分别为6.15±2.49,8.19±2.83,10.71±2.24,13.93±2.17。脑梗死患者伴有脑白质疏松症更容易发生认知障碍。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脑白质疏松症的发病机理及CT表现与临床症状的关系,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可靠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145例脑白质疏松症的CT及临床表现。结果脑白质疏松症的CT表现为双侧侧脑室额角和/或枕角周围对称性低密度区、双侧侧脑室周围斑片状对称性低密度区或脑白质弥漫性低密度区。此病尚可合并有基底节、丘脑腔隙性梗塞及出血。结论脑白质疏松症常发生于双侧侧脑室额角和枕角周围,严重病例可累及双侧侧脑室周围全部脑白质区。本病病理基础为双侧侧脑室周围白质脱髓鞘,其决定因素可能为脑白质的血供特点及高血压。  相似文献   

7.
背景:单纯脑白质疏松症和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的认知功能是脑血管病神经心理研究的一部分,但目前关于两者的对比研究还是空白。目的:探讨单纯脑白质疏松症、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及单纯脑白质疏松症合并脑梗死认知功能的不同特点。设计:随机对照观察。单位: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神经内科。对象:选择1997-03/2000-05在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神经内科就诊的脑血管病患者91例,均自愿参加观察。按疾病类型分为3组,其中单纯脑白质疏松症组27例,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组33例,单纯脑白质疏松症 脑梗死组31例。另外选择健康对照组30例。以上各组观察对象均自愿参加观察。方法:对各组观察对象进行认知功能及记忆能力评定,并进行对比分析。认知功能测定采用简易精神状态量表,按不同文化程度(文盲、小学、中学、大学)评分分别低于17,20,22,23分为痴呆。记忆能力测查采用中国医学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等编制的临床记忆量表甲式,测查内容包括联想学习、指向记忆、无意义图形再认、图像自由回忆和人像特点联系回忆,将上述5项测查成绩换算成量表分并算出记忆商。主要观察指标:各组观察对象认知功能障碍情况及简易精神状态量表、临床记忆量表评分。结果:纳入脑血管病患者91例及健康对照者30例,全部进入结果分析,无脱落。①各组观察对象认知功能障碍情况比较:单纯脑白质疏松症组轻度认知功能障碍21例(77.8%);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组中度认知功能障碍8例(24.2%),痴呆25例(75.8%);单纯脑白质疏松症 脑梗死组中度认知功能障碍6例(19.4%),痴呆24例(77.4%)。②各组观察对象简易精神状态量表及临床记忆量表评分比较:单纯脑白质疏松症组、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组、单纯脑白质疏松症 脑梗死组两量表评分均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t=2.14~3.81,P<0.05~0.01)。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组和单纯脑白质疏松症 脑梗死组评分显著低于单纯脑白质疏松症组(t=2.13~3.37,P<0.05~0.01)。结论:①单纯脑白质疏松症认知损害以轻度认知功能障碍为主。②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和单纯脑白质疏松症 脑梗死的认知障碍以中度认知功能障碍和痴呆为主,其程度明显重于轻度认知功能障碍。认知功能可以作为评估单纯脑白质疏松症和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8.
脑白质疏松症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高国栋  莫建伟 《实用医学杂志》2006,22(17):2030-2031
目的:研究脑白质疏松症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关系.方法:分别对92例脑CT或MRI检查确诊的脑白质疏松症患者(观察组)和81例脑CT或MRI正常者(对照组)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检查,测量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部位、形态、大小、回声特点和颈动脉管腔的狭窄程度及Crouse积分.结果:观察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为70.7%,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1.0 mm者占23.9%,颈动脉狭窄发生率为16.3%,Crouse积分410.1;对照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为32.1%,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1.0 mm者占12.3%,Grouse积分210.2.经统计学分析,两组间上述各指标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白质疏松症明显相关,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是脑白质疏松症的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脑白质疏松症患者载脂蛋白 E基因多态性与血脂水平的关系。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片段长度多态性对 50例脑白质疏松症患者和 1 0 8例正常对照者载脂蛋白 E基因型进行分析并进行血脂水平测定。结果 脑白质疏松症患者 Apo E2等位基因频率为 0 .1 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 0 .0 74(P<0 .0 5) ;含 Apo E2等位基因患者的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 ;载脂蛋白 B的含量均高于 Apo E3等位基因患者。结论 载脂蛋白 E2等位基因可能是脑白质疏松症的一种遗传易感因子 ,Apo E基因多态性可能通过影响血脂水平而影响脑白质疏松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背景:脑白质疏松症是一组影像学所描述的变化,由于其确切发病机制尚不清晰,因此,早期评估普遍重视不足,对其电生理系统的改变认识更少。目的:探讨单纯脑白质疏松症与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的临床特征及影像学和诱发电位改变,并与健康人做差异比较。设计:以患和健康体检为观察对象,回顾性病例-对照。单位:一所大学医院的神经内科和一所铁路中心医院的神经内科。对象:选择1995-08/2000-03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门诊或住院的脑血管病患,其中包括114例脑白质疏松症患,男79例,女35例。41例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患,男28例,女13例。随机选择来本院门诊查体的正常健康老年人50例为对照组。方法:对114例脑白质疏松症患、41例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患的危险因素及临床特点和CT检查进行分析,对其中74例脑白质疏松症患,35例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患行颅脑MRI检查;选择43例伴有高血压的单纯脑白质疏松症患、30例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患,50例正常对照组进行体感诱发电位、脑干听觉诱发电位、视觉诱发电位检查。主要观察指标:①各组患既往发生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高脂血症、吸烟及脑卒中等危险因素情况。②主要临床特征及头颅CT或MRI表现。③体感诱发电位、脑干听觉诱发电位、视觉诱发电位改变情况。结果:按实际处理分析,114例脑白质疏松症患,41例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患,50例正常对照组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单纯脑白质疏松症组危险因素多样化,仅以轻度记忆力减退、步态欠平稳为主要特点。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组危险因素以高血压为主(95.1%),均有神经局灶体征,均有较明显的认知功能障碍,脑卒中样发作为主要特征。②单纯脑白质疏松症患CT显示脑白质异常1型占70.2%(80/114),MRI显示脑白质异常1型占72%(53/74),2型占27%(20/74)。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患CT显示脑白质异常2型占27%(11/41),3型占73%(30/41).MRI显示脑白质异常3型占54%(19/35),4型占46%(16/35),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组均有双侧脑室对称性扩大。③单纯白质疏松组患体感诱发电位异常率84%(36/43),其中轻度异常占60%(26/43),中度异常占23%(10/43);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异常率63%(27/43),视觉诱发电位异常率54%,(23/43),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组患体感诱发电位异常率97%(29/30),其中轻度异常占7%(2/30),中度异常占47%(14/30),重度异常占43%(13/30);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异常率87%(26/30),视觉诱发电位异常率83%,(25/30)。结论:单纯脑白质疏松症患危险因素多样化,无明显神经局灶体征,诊断主要以影像学描述1型脑白质异常为依据,有明显的脑电生理功能异常。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患以高血压、较明显的认知功能障碍、常见脑卒中样发作为主要特征,CT显示脑白质异常3型,MRI显示脑白质异常3型或4型为影像学诊断依据,脑电生理表现亦存在明显异常,其中尤以体感诱发电位异常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