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索学龄儿童周边眼轴长度及视网膜曲率半径与屈光状态之间的关联性。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设计, 纳入2021年7—10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进行眼科检查的6~15岁儿童287人287眼, 其中男154人, 女133人。采用标准对数视力表测定受检眼裸眼视力及最佳矫正视力;采用复方托吡卡胺滴眼液点眼行睫状肌麻痹, 采用电脑验光仪测量等效球镜度(SE)。根据SE不同将受检者分为远视组90眼、正视组82眼和近视组115眼, 分别为SE>+0.5 D、SE>-0.5 D~≤+0.5 D和SE≤-0.5 D。采用Lenstar LS900分别测量受检者中央和周边30°颞侧、鼻侧、上方、下方眼轴长度。采用部分相干光测量建模法计算视网膜坐标并转化为视网膜曲率半径。根据水平方向(鼻颞侧)周边眼轴长度差值绝对值(中位数)作为临界值将受检眼分为H1组(眼轴长度差值<0.35 mm)和H2组(眼轴长度差值≥0.35 mm);根据垂直方向(上下方)周边眼轴长度差值绝对值(中位数)分为V1组(眼轴长度差值<0.32 mm)和V2组(眼轴长度差值≥0.32 mm)。依据上述水平和垂直...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针刺防控青少年轻中度近视的临床效果。方法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将甘肃省人民医院2021年8月至12月于眼科门诊就诊的10~16岁轻中度近视青少年60例(120眼)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针刺组, 每组各30例。针刺组采用一次性华佗牌针灸针(规格为25.00 mm×0.25 mm), 选取睛明穴、攒竹穴、丝竹空穴、四白穴、风池穴及合谷穴作为研究穴位进行干预;对照组不予处理, 日常仅佩戴普通近视框架眼镜。针刺组在非干预时间常规佩戴普通近视框架眼镜, 期间规律复诊, 每次3个月, 共2次, 观察两组干预前、干预后3个月和6个月患者的裸眼视力、屈光度以及眼轴长度。结果对照组及针刺组两组裸眼视力在干预后3个月(0.65±0.36 vs 0.51±0.18)、6个月(0.69±0.30 vs 0.45±0.11)相比,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个月=2.63,P=0.010;t6个月=5.92,P<0.001);两组屈光度在干预后3个月[(-2.92±0.65)D vs (-2.75±0.65)D],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43,P=0.154), 在干预后6个月[(-3.14±...  相似文献   

3.
低浓度硫酸阿托品滴眼液点眼已成为儿童及青少年近视控制的主要方法之一, 其眼用制剂已越来越多地用于控制儿童近视进展, 但目前国内尚无上市的低浓度硫酸阿托品眼用制剂产品, 临床上常用的滴眼液多为院内制剂, 各家在制备过程中尚无统一标准, 给其临床应用的安全性和疗效评价带来一定的不确定性, 有必要对相应的眼用剂型的制备方法进行规范指导。为保证低浓度硫酸阿托品眼用制剂的临床防控效果和安全性, 上海市眼病防治中心/上海市眼科医院组织上海市医学会视光学专科分会常务委员会、上海市药学会医院药学专委会医院制剂学组以及国内视光学研究者、眼科药物制备的药学专家, 针对低浓度硫酸阿托品眼用制剂在制备上的要点和目前国内临床工作的需求, 深入讨论并制定《低浓度硫酸阿托品防控近视进展眼用制剂制备的专家共识(2023)》, 以供眼科医师、药学工作者以及低浓度硫酸阿托品眼用制剂使用者参考。  相似文献   

4.
白内障是全球主要的可治疗性致盲眼病, 目前手术摘除混浊晶状体并植入人工晶状体(IOL)是治疗白内障的主要方法, IOL屈光力的准确计算是提高术眼术后视觉质量的关键, 其计算涉及术眼术前眼球生物学参数的准确测量。白内障术前应重点关注眼球生物学参数的测量和应用, 主要包括精准的眼球生物学参数测量设备的选择和IOL屈光力计算公式的选择等。为了更好地满足术眼术后视觉质量和生活质量的需求, 本专家共识依据国际上的重要文献和循证证据对白内障术前眼球生物学测量参数的选择和测量方法提出推荐意见, 既包括传统的眼轴长度、角膜曲率、前房深度、晶状体厚度、角膜直径及中央角膜厚度等眼球结构参数, 还纳入了Kappa角、Alpha角及波前像差等视光学参数。本共识同时还推荐了IOL屈光力计算公式需要的参数, 旨在规范临床医生对白内障患者实施白内障手术术前眼球生物学测量参数的选择、测量和应用, 从而提高白内障手术后的屈光效果和视觉质量。  相似文献   

5.
目前已有大量研究支持户外活动为近视的独立保护因素, 其保护效应与户外活动时间呈正相关。户外活动可预防近视发生, 但是否能够控制近视进展尚存在争议。"光-多巴胺"假说为户外活动防控近视最可能的潜在生物学机制, 户外日光照射可刺激视网膜分泌多巴胺增多从而抑制眼轴增长。室外光谱中大量的短波长光成像在视网膜之前, 眼球接受到这一信号后通过正视化机制延缓近视进展。皮肤在阳光照射下增加合成维生素D等因素, 也可能在户外活动防控近视的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国际眼科纵览, 2022, 46:554-559)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质量分数0.01%和0.02%阿托品滴眼液控制青少年近视进展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双盲对照研究方法, 纳入2016年6月至2017年6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的6~12岁青少年近视患者280例280眼, 等效球镜度(SE)为-1.25~-6.0 D。试验前受试者均配戴全矫单焦框架眼镜矫正屈光不正。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受试者分为0.01%阿托品组(142例142眼)和0.02%阿托品组(138例138眼), 受试者于睡前用相应质量分数阿托品滴眼液点眼1滴, 均将右眼研究资料纳入分析。分别于用药后第1、4、8和12个月进行随访。采用电脑验光仪测定受试者用药前后SE以评估屈光度变化;采用IOLMaster测量受试者用药前后前房深度、角膜曲率和眼轴长度;采用问卷调查记录受试者用药后不适症状。结果 0.01%阿托品组23例失访, 0.02%阿托品组21例失访, 随访完成率分别为83.8%和84.8%。用药1年内, SE随用药时间的延长均逐渐增加, 0.01%阿托品组和0.02%阿托品组用药1年SE分别进展(-0.47±0.32)D和(-0.38±0.35)D,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7.
近视在我国青少年间十分普遍, 流行率80%~90%, 而高度近视流行率为10%~20%。这意味着我国青少年的视力健康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值得受到更多的关注。尤其近视的预防和控制领域备受瞩目, 当下取得的全新成就或进展也随之成为行业焦点。本研究着重回顾了2017至2022年关于近视防控的文献资料, 对当前最前沿的青少年近视防控途径及思路进行了整理归纳, 包括角膜塑形(OK)镜、多焦点眼镜、阿托品及重复低强度红光照射等, 并对以上内容进行归纳和总结。  相似文献   

8.
脉络膜是眼部重要的血管层, 位于巩膜和Bruch膜之间。早期对动物和人类的研究表明, 脉络膜是一个动态的、多功能的结构, 其厚度调节直接和间接地受到各种生理学和视觉刺激的影响。本综述总结了脉络膜的解剖学特征和功能, 并讨论了动物模型中显示的脉络膜、眼球生长调节和近视之间的联系;描述了量化人眼脉络膜厚度的方法和相关挑战;总结了研究脉络膜变化与各种视觉刺激和屈光不正相关差异的文献;并考虑了上述情况对近视的潜在影响。本综述还允许对以下假设进行检验:由药物、光学或环境刺激引起的脉络膜厚度的短期变化可预测未来眼轴增长的长期变化, 以及短期脉络膜增厚可作为近视控制疗法疗效的生物标志物的推测, 但总体结论是目前的证据尚不充分。  相似文献   

9.
目前, 近视的高发生率是全球范围内共同面临的公共卫生问题, 近视相关并发症的发生风险日益凸显。国际近视研究院(IMI)于2015年成立, 旨在推动近视防控领域的科学研究和临床实践, 且已陆续发表了近视诊疗和管理的近视防控白皮书。IMI于2023年发布了第3系列近视防控白皮书, 进一步加深和拓展了近视研究和管理的关键问题, 重点介绍了轴性近视眼的非病理性眼组织变化及脉络膜在眼球生长发育和近视防控管理中的作用, 深入研究了不太典型人群(婴幼儿和青年成人)中近视的发病、进展和管理证据, 调查报告了临床实践中近视管理的建议和策略, 总结了自2019年以来近视研究中重要的新发现, 并将其整合为IMI 2023文摘。本文对IMI第3系列近视防控白皮书的重点内容进行解读, 帮助与近视防控相关的专业工作者了解国际相关研究提供的最新证据并优化近视相关疾病的防治策略, 推动我国近视防控研究和管理工作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近视已经成为全球范围内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问题, 高度近视所产生的并发症是导致低视力和盲的主要原因之一。作为临床和公共卫生领域中严重威胁眼健康的慢性疾病, 高度近视的防控应积极采取三级预防策略, 同时积极采用最新的眼底影像学技术和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方法加强"近视→高度近视→病理性近视"发生机制和演变规律的探究, 建立科学的近视预测模型, 精准开展高度近视眼健康监测和管理, 早期发现和治疗高度近视并发症, 降低低视力和盲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1.
在世界范围内, 病理性近视是视力损害的主要原因。病理性近视与高度近视有明显差异。高度近视是指高度近视性屈光不正, 而病理性近视是指眼底存在典型的并发症(相当于或比弥漫性脉络膜萎缩更严重的后巩膜葡萄肿或近视性黄斑病变)。病理性近视通常发生在高度近视眼, 但其并发症, 特别是后巩膜葡萄肿, 也可能发生在非高度近视眼中。由于近年来眼科成像技术的进展, 客观和准确地诊断病理性近视已成为可能。特别是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发现了一些新的病变, 如圆顶状黄斑和近视牵引性黄斑病变。广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已能成功地显示大葡萄肿的整个范围。针对并发症的新疗法已经被证明是有效的, 如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治疗近视性黄斑新生血管和玻璃体视网膜手术治疗近视牵引性黄斑病变。近视, 特别是儿童近视, 在世界范围内呈快速增长趋势。在近视增加的同时, 高度近视的患病率也在增加。然而, 尚不清楚病理性近视是否会随着近视发病率的增加而增加。此外, 还不清楚的是导致病理性近视的基因是否与一般近视相同, 或者病理性近视是否与其他近视在基因上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2.
本指南是从国际近视研究所(IMI)白皮书中提取出来的有关近视管理方面的建议[1,2]。本指南所提供的内容都是根据现有最新数据(截至2022年3月)而来, 其治疗可行性和执业范围因地区而异, 应根据实际情况做调整。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近视患者配戴角膜塑形镜后离焦环大小及其与瞳孔直径(PD)的关系是否会影响眼轴长度(AL)增长速度。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 纳入2020年1—6月在北京茗视光眼科配戴角膜塑形镜的近视患者100例100眼, 分别于戴镜前及戴镜后3、6、9和12个月采用光学生物测量仪测量眼轴长度(AL)和中央角膜厚度(CCT), 采用角膜地形图仪测量角膜陡峭曲率(Ks)和角膜平坦曲率(Kf)。根据配戴角膜塑形镜后1年角膜地形图差异图模式上离焦环直径(PPRD)与PD关系, 将研究对象分为较大PPRD(LPPRD)组(PD相似文献   

14.
高度近视是一种全球范围内不可逆性视力损害疾病, 发病率高, 且呈逐年增长的趋势。近视牵引性黄斑病变(MTM)是高度近视的主要并发症之一, 同时也是导致患者视力严重损害甚至失明的重要原因之一。近年来, 基于光相干断层扫描的影像学特征提出的新分级方法, 可有效评估患者病情变化, 为临床诊疗提供帮助。除此之外, 内界膜剥除方式的改良、黄斑扣带材料的革新等在传统内外路手术的基础上为MTM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新的治疗方式如激光后玻璃体牵引松解、酶促玻璃体溶解、后巩膜交联等也开始受到关注, 通过联合人工智能技术、3D打印技术以及玻璃体切除设备的改良, 未来有望为MTM患者寻求一种更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 激光在临床治疗中的应用日益广泛, 激光角膜屈光手术已成为矫治近视及老视等屈光不正的重要方式之一, 为我国成年人屈光不正的矫正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目前, 不断提高相关患者的视觉和生活质量仍是激光角膜屈光手术追求的最终目标, 而精确的术前验光和单眼视耐受性模拟是保证手术有效性、实现患者最优视觉质量、同时达到患者术后舒适性的重要环节, 但目前我国仍缺乏规范的验光流程、术前相关检查项目及结果判断的标准化, 以及术前与患者进行有效沟通的要点。为规范从事屈光临床研究者及相关从业人员的术前检查流程和检查方法, 中国民族卫生协会眼学科分会屈光学组组织我国相关领域专家, 在复习和研究国内外循证医学研究文献的基础上, 归纳我国临床存在的、亟待解决的相关问题, 结合本专业领域专家的临床实践, 充分讨论并制定《中国激光角膜屈光手术术前验光及单眼视模拟专家共识(2023)》, 就激光角膜屈光手术前主觉验光、客观验光、主客观结合验光、主视眼判断、双眼视觉功能检查及单眼视耐受性试戴模拟等临床问题提出专家推荐意见, 旨在提高从事屈光诊疗的专业人员及相关从业人员对激光角膜屈光手术术前验光和单眼视试戴模拟的精...  相似文献   

16.
目的描述人眼的非病理性近视相关特征。方法基于组织形态学与临床研究, 分析与近视眼轴增长相关的定性和定量研究结果。结果在轴性近视眼中, 眼球形状由球形变为长椭球体, 光感受器、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密度和视网膜总体厚度均减少, 以赤道后部最为明显, 其次为赤道部。脉络膜和巩膜变薄, 以后极部最为明显, 锯齿缘最不显著。巩膜成纤维细胞活性发生改变, 细胞外基质成分变化与重塑。Bruch膜(BM)体积增加, 但其厚度与眼轴长度无明显相关性。中度近视时, BM开口发生移位, 通常朝向中心凹的方向, 导致BM突出至鼻侧视乳头内区而在颞侧(如视乳头旁gamma区)缺失;视盘呈垂直椭圆形, 中心凹至视盘的距离增大但不伴黄斑区BM的延长, kappa角减小;视乳头黄斑的视网膜血管和神经纤维变直拉长。高度近视时, BM开口和视盘增大, 筛板、视乳头周巩膜缘(如视乳头旁delta区)和视乳头周围脉络膜边界组织变长变薄, 形成圆形gamma区和delta区。结论全面描述非病理性近视的眼部变化对于更好地了解近视眼轴增长的机制、病理性结构改变, 以及近视导致的心理生理后遗症对视功能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学龄期儿童青少年近视患者及其父母的生存质量并分析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病例对照研究。运用中小学生视力相关生存质量量表和家长生存质量调查表对335例近视患者及其家长(近视组)和110例视力正常者及其家长(对照组)进行问卷调查, 同时记录患者视力、近视度数等眼部信息及个体和家庭信息。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等分析儿童青少年近视患者的量表得分及个体家庭因素和近视情况对生存质量的影响。结果: 近视组儿童青少年视力相关生存质量量表得分为95.90±8.37, 明显低于对照组(104.59±5.2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73, P<0.001)。近视组家长生存质量调查表得分为46.85±13.61, 对照组得分为60.59±6.57, 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32, P<0.001)。近视戴镜的儿童青少年生存质量在生理功能维度和情感功能维度得分明显低于近视不戴镜者(t=2.17, P=0.034;t=2.31, P=0.024)。近视戴镜患者的家长生存质量调查表得分明显低于近视不戴镜患者的家长(t=2.56, P=0.013)。...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婴幼儿高度近视(≤-6 D)的流行病学、病因、临床评估、辅助检查、治疗方法和视觉结果。发现高度近视在学龄前儿童中很少见, 患病率低于1%。学龄前儿童近视的病因与年龄较大儿童不同, 较高比例为与早产或遗传原因有关的继发性近视。儿童高度近视诊断后的首要任务是通过对近视综合征相关最常见特征的临床评估, 确定是否存在可能对儿童整体健康更为重要的相关医学诊断。生物特征评估(包括眼轴长度和角膜曲率)对于区分轴性近视和与眼前节异常发育相关的屈光性近视很重要。其他检查包括眼部照相、电生理检查、基因检测, 并且通常需要儿科医生和临床遗传学家的参与。在检查之后, 光学矫正必不可少, 但这可能比年龄较大的儿童更具挑战性和复杂性。由于婴幼儿高度近视的疗效证据缺乏和具有临床异质性, 这类儿童应用近视控制干预措施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结论婴幼儿高度近视是一种罕见疾病, 其病因模式与大龄儿童不同。就检查、光学矫正和应用近视控制措施治疗而言, 此类儿童的临床管理是一个复杂且通常需要多学科一起合作的过程。  相似文献   

19.
近视牵引性黄斑病变(MTM)是高度近视眼黄斑部视网膜劈裂(MRS)、黄斑裂孔(MH)及黄斑部视网膜脱离(MD)等多种病理改变的总称。近年来, 基于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根据外层MRS累及的部位和范围、MTM与后巩膜葡萄肿的关系以及是否发生MH、MD等提出的新的MTM分级方法, 加深了对疾病的认识, 可有效评估病情及预后。MTM的发病机制可能与玻璃体视网膜粘连、内界膜牵拉及后巩膜葡萄肿产生的垂直及切线方向的牵引力有关。在MTM的自然病程中, 多数MRS的形态和视功能保持稳定, 劈裂的进展与劈裂的严重程度以及外层视网膜微结构的损害有关。处于进展期、视力明显受损的MTM可行手术治疗, 玻璃体切割术是主要的治疗手段, 对于发生MH和/或MD的MTM可选择黄斑扣带术或联合手术, 对于合并长眼轴、后巩膜葡萄肿及玻璃体切割术效果不佳的MTM可选择后巩膜加固术, 以达到解除内外向牵引力、复位视网膜的目的, 手术效果也与多种因素有关。酶促玻璃体溶解、巩膜交联技术等也为治疗MTM提供了新思路。本文就MTM的临床特点和治疗策略进行归类总结, 以指导诊疗。  相似文献   

20.
近视是我国乃至于全球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 延缓近视进展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但目前光学镜片、化学药物以及激光手术等治疗、干预手段的效果不甚令人满意, 且有一定的副作用, 提示近视的发病和调控机制尚不明确, 近视治疗缺乏精准而有效的对因治疗靶点。完整的视觉体验取决于从视网膜到视皮质的整个视觉通路, 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结构和功能障碍均可导致视觉异常。近年来, 随着红外光谱和磁共振技术的进步,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近视的发展与视皮质有关, 通过改善视皮质不同区域之间的功能连接和血流量可能缓解近视进展。深入认识近视与视皮质之间的相互作用, 有助于探寻精准而有效的近视治疗靶点以及新型干预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