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背景:人工关节置换后感染是人工关节置换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但有关感染发生相关危险因素的研究报道较少。 目的:分析影响全膝关节置换后感染的危险因素。 方法:对122例全膝关节置换后感染发生情况进行分析。其中男25例,女97例,平均年龄63.1岁(27~82岁),平均随访3.6年。采用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方法对性别、年龄、肥胖程度、关节原发病(是否为免疫相关性疾病)、糖尿病/高血压、肿瘤、关节内注射类固醇类消炎药史、假体类型、术中失血量、手术持续时间、术后伤口引流量、术后发热(> 38 ℃)持续时间、术后1 d血色素13项临床因素与全膝关节置换后感染的相关性进行分析。 结果与结论:置换后发生感染9例,发生率为7.4%。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表明,与感染相关的因素中手术持续时间长、术后伤口引流量多及术后发热持续状态长者,置换后发生感染的风险分别增加到5.823,10.561,7.757倍(P < 0.05)。提示手术持续时间、术后伤口引流量及术后发热持续状态是预测全膝关节置换后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早在19世纪人们就期望通过置换膝关节表面来改善膝关节的功能。1860年,Verneuil开始用软组织包裹充当关节面,其结果不令人满意,但为人们修复损坏的关节面,提供了思路。受到髋关节成功置换的影响,Gunston设计了第一个骨水泥固定膝关节假体,但膝关节真正成熟还是在1970年后,  相似文献   

3.
背景:膝关节外翻畸形的病例较少见而手术难度大,目前国内外的截骨及软组织平衡技术规范尚不统一。目的:探讨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治疗膝关节外翻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6年8月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膝关节外翻畸形初次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患者的病历资料,根据外翻程度进行分组,选择个体化软组织松解、精准截骨、合适假体及手术入路。评估患者术前、术后3年西安大略和麦克马斯特大学骨关节炎指数、膝关节协会评分、股胫角、膝关节活动度、EQ-5D量表评分,定期复查X射线片,观察膝关节有无松动和移位,并记录生存率及并发症情况。结果与结论:①共纳入32例患者(32膝),随访时间3-9年;②术后3年随访膝关节协会临床和功能评分均较术前明显增加,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术前不同畸形组别的膝关节协会临床和功能评分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术后3年不同畸形组别的膝关节协会临床和功能评分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且轻度畸形组、中度畸形组评分要高于重度畸形组;③术后3年EQ-5D量表评分与术前相比明显增加,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术前不同畸形组别的EQ-5D量表评分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术后3年不同畸形组别的EQ-5D量表评分差异有显著性意义,且轻度畸形组、中度畸形组评分高于重度畸形组;④术后3年西安大略和麦克马斯特大学骨关节炎指数与术前相比明显降低,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术前不同畸形组别的西安大略和麦克马斯特大学骨关节炎指数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术后不同畸形组别的西安大略和麦克马斯特大学骨关节炎指数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且轻度畸形组、中度畸形组骨关节炎指数低于重度畸形组;⑤患者置换后膝关节活动度均明显增大,与术前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术后不同畸形组别的膝关节活动度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⑥随访期内膝关节假体固定良好,未出现松动及脱位,无明显深静脉血栓事件、假体感染等情况发生,假体生存率为100%;⑦提示在个体化软组织平衡技术及精准截骨的指导下,选择合适的膝关节假体进行全膝关节置换治疗膝关节外翻畸形安全有效,中长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4.
背景:传统的人工膝关节假体已成功在临床应用。有报道高屈曲后稳定型固定平台人工膝关节假体置换后有较高的高分子聚乙烯垫磨损,而高屈曲后稳定型旋转平台人工膝关节假体的设计能更好地解决这一问题。 目的:回顾性分析高屈曲后稳定型旋转平台PFC sigma RPF人工膝关节假体全膝关节置换后的近期效果。 方法:78例(113膝)行高屈曲后稳定型旋转平台PFC sigma RPF人工膝关节假体置换,采用骨水泥固定假体,髌骨不进行置换。随访3年,分别比较置换前、置换后膝关节活动度及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功能评分。 结果与结论:随访3年,膝关节活动度从置换前平均110.7°改善到置换后平均124°,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功能评分从置换前平均54.2分改善到置换后平均95.4分,优良率达93.58%,各种并发症发生率低。提示高屈曲后稳定型旋转平台PFC sigma RPF人工膝关节假体的近期置换效果满意,置换后的持续疼痛是患者不满意的主要因素,长期效果还需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5.
背景:全膝关节置换后围置换期急性疼痛广泛存在,阻碍了早期康复锻炼,增加并发症发生。虽然有研究者提出一系列的新方式并证实了其有效性,但滥用药物及神经阻滞的并发症无法避免,寻找一种安全而有效的镇痛方案成为当前关节置换的重要课题。 目的:观察包括关节周围注射复合麻醉药物的多模式镇痛方案在全膝关节置换患者中的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05/2011-05常州市中医医院骨科收治的行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患者80例,分为2组,对照组(n=38),接受股神经阻滞或硬膜外自控镇痛治疗;实验组(n=42),采用包括关节周围注射复合麻醉药物的多模式镇痛方案。 结果与结论:在置换后6 h,12 h,24 h,2 d,3 d内,实验组较对照组疼痛评分降低(P < 0.05)。但在置换后第4,5天两组间疼痛评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实验组置换后短期内疼痛减轻明显,置换后主动、被动屈膝90°时间明显缩短,且助行器辅助下地行走时间明显提前(P < 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相似,由于引流合理使用,未见伤口感染或延迟愈合出现。提示多模式镇痛方案可作为一种安全镇痛方案,能显著减少置换后疼痛。  相似文献   

6.
背景:人工膝关节置换作为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等各类终末期关节疾患最有效的方法,广泛应用于关节外科领域。有限元分析是随着计算机技术不断进步而逐渐发展而来的一种生物力学研究方法,具有强大的建模功能和三维仿真特点。目前,有限元分析已广泛应用于骨科生物力学研究。目的:综述有限元分析技术在各类人工膝关节置换术中的应用现状与进展。方法:使用计算机检索PubMed、CNKI、万方数据库发表的关于有限元分析与人工膝关节置换的相关文献,文献发表时间为从各数据库建库至2022年8月,英文检索词:finite element analysis,TKA,UKA,revision total knee arthroplasty,knee osteoarthritis,knee joint,femoral component,tibia component;中文检索词:有限元分析,全膝关节置换术,单髁置换术,膝关节翻修术,膝关节,股骨假体,胫骨假体,最终共纳入53篇文献进行综述。结果与结论:(1)在全膝关节置换过程中,活动平台较固定平台降低了胫股关节接触面应力,从而减少了聚乙烯垫片的磨损;相对于机...  相似文献   

7.
背景:感染造成的骨缺损、骨质疏松、皮肤伤口问题以及多次清创后导致的软组织丢失和瘢痕增生使翻修变得非常困难。 目的:综述全膝关节置换后感染的预防、诊断、有效治疗及康复评价的最新进展,从而建立标准化的临床预防与治疗机制。 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1990-01/2010-12 CNKI数据库、Pubmed数据库相关文章,检索词为“total knee arthroplasty, infection”共检索到文献2 346篇,并参阅其他相关的著作,最终纳入符合标准的文献30篇。 结果与结论:感染的预防比感染的治疗更为有效。目前在诊断上,还缺乏明确诊断的特异性指针。在治疗上,彻底清创、选择有效抗生素及翻修术能够有效地治疗感染。同时新方法的应用有望提高全膝置换后感染的成功率。康复锻炼是治疗延续,也是治疗的重要步骤。为此,在全膝关节置换的基础上应该建立置换后感染的早期预防、早期诊断、有效治疗及康复评价体系,以尽量减少感染的发生及对感染进行及时有效的治疗。  相似文献   

8.
背景:血友病性膝关节炎患者行全膝关节置换的疗效与凝血因子替代治疗方案以及手术技术有直接关系。目的:总结12例血友病性关节炎患者行全膝关节置换的效果,对患者围手术期的全程凝血因子Ⅷ监测和替代治疗方案进行阐述。方法:以瑞金医院凝血因子替代方案为标准,结合患者实际凝血因子水平,搭配有经验的医生,对12例(17膝)男性血友病关节炎患者实施全膝关节置换,采用Cleveland膝关节评分和膝关节协会评分(KSS评分)进行功能评估。结果与结论:根据Cleveland膝关节评分,优8膝,一般3膝,差3膝,1例大腿截肢患者和2例关节融合患者不参与该评分。根据KSS评分,膝关节评分从置换前(23.6±9.0)分增加到末次随访时的(86.7±12.1)分,平均膝关节功能评分从置换前(25.2±28.4)分增加到末次随访时的(65.7±39.8)分。结果可见对于血友病膝关节病患者,围手术期应用合理的凝血因子替代方案,关节功能得到了良好的恢复,但是风险较大,需要谨慎进行。  相似文献   

9.
文题释义:类风湿关节炎早期表现:滑膜炎、软骨破坏,不常累及膝关节,但65%-75%的患者最终将累及双侧膝关节,90%以上的慢性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出现膝关节受累。关节活动度:指关节运动时所通过的运动弧或转动的角度。背景:以往有关全膝关节置换治疗类风湿关节炎临床疗效的研究报道较多,而关于全膝关节置换对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关节功能及相关生化指标的影响研究较少,因此需要更多的临床证据支持。目的:分析全膝关节置换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对患者关节功能及相关生化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接受全膝关节置换的患者64例(64膝),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比分析术前与术后1年患者美国特种外科医生膝关节评分、膝关节活动度及生活质量评分结果,检测患者C-反应蛋白、类风湿因子及血沉等生化指标的变化,并记录患者术后1个月并发症发生情况。该研究已获得常州市中医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结果与结论:①与术前相比,患者术后1年HSS评分、膝关节活动度、生活质量评分明显升高(P < 0.01),C-反应蛋白、类风湿因子及血沉水平明显降低(P < 0.01);②术后1例患者发生感染,2例患者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经对症治疗后得到缓解。结果证实,全膝关节置换对类风湿关节炎有较好的临床效果,可改善患者膝关节功能,降低C-反应蛋白、类风湿因子及血沉水平,具有良好的安全性。ORCID: 0000-0003-1810-3780(周祺)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10.
背景:近年来全膝关节置换在临床应用普遍,置换技术及假体设计理念均获得极大改善和提高,但尚无截骨顺序方面的研究。 目的:探讨改良截骨方法在全膝关节置换过程中应用的临床效果。 方法:对60例患者的60膝行全膝关节置换,原发疾病包括骨关节炎52例,类风湿性关节炎6例,创伤性关节炎2例,均为后稳定型膝关节,应用强生PFC-Sigma PS型假体或LINK Gemini PS型假体。在极度屈膝下,先行股骨截骨,包括股骨远端前方后方斜面截骨(某些类型还包括股骨髁间截骨)。髌骨不常规置换,再行胫骨平台截骨。记录手术时间,置换后引流量,置换前及置换后6,12周膝关节活动度及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评分,并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与结论:60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3-14个月。手术时间平均(51.3±12.5) min,置换后引流量平均(302±39) mL。置换后6,12周患者膝关节活动度及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评分均较置换前明显改善(P < 0.01)。2例患者置换后1个月出现低度感染,经抗感染治疗后好转,未出现假体排异反应。提示全膝关节置换过程中先行股骨截骨可以为胫骨的操作获得更大的空间,方便切除半月板,并可安全地进一步松解周围软组织。操作简便,可以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失血,具有良好的修复效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关节假体周围感染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以及红细胞沉降率表达情况不符合美国肌肉骨骼感染协会(American Musculoskeletal Infection Association,MSIS)诊断标准的有关因素。方法:选取2017年3月至2020年3月在菏泽市立医院因关节假体周围感染而进行住院治疗的50例患者作...  相似文献   

12.
背景:多项研究证实了局部浸润镇痛法的优良镇痛效果,但从文献分析其最佳效果往往限于全膝关节置换后第1天或更短时间内。 目的:在全膝关节置换后较低浓度局麻药硬膜外镇痛的基础上应用局部浸润镇痛法,观察静息状态下和运动时的镇痛效果。 方法:将全膝关节置换患者分为对照组和局部浸润镇痛组,均给予口服非类固醇抗炎药塞来昔布和置换后低浓度甲磺酸罗哌卡因硬膜外镇痛。2组患者均选择腰硬联合麻醉下行全膝关节置换,置换过程中对照组给予150 mL生理盐水于关节周围注射,局部浸润镇痛组给予同等容量的混合药液,其中包括罗哌卡因300 mg、吗啡5 mg和肾上腺素10 μg。采用目测类比评分法评估2组患者置换后6,12,24,36,48 h的静止痛及运动痛,观察置换后恶心、呕吐、下肢麻木感和肌无力感的发生率及严重程度。记录患者置换后切口愈合情况。 结果与结论:除置换后48 h的静止痛在2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局部浸润镇痛组患者运动痛、静止痛目测类比评分在各时间点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 < 0.05),局部浸润镇痛组在6,12 h的静止痛与运动痛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患者均未见恶心、呕吐症状,2组各2例患者主诉下肢曾有轻微的麻木感,但并未因肌无力影响功能锻炼。2组切口均为甲级愈合,无切口感染。提示联合口服非类固醇抗炎药和置换后低浓度甲磺酸罗哌卡因硬膜外镇痛,关节周围局部浸润镇痛技术可以在全膝关节置换后提供优良且持续的镇痛效果,且无镇痛相关不良反应出现。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13.
全膝关节置换治疗晚期骨性关节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全膝关节置换(totalknee arthroplasty,TKA)在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治疗中的疗效,手术要点及注意事项。方法对35例(41膝)晚期骨性关节炎患者行初次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采用膝前正中纵形切口和内侧髌旁入路,术后进行随访,对比术前术后膝关节功能评分(the Hospital for Special Surgery Knee Score,HSS)及膝关节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以观察疗效。结果全部病例均得到平均24个月的随访,均未出现感染、下肢静脉血栓等并发症。HSS评分由术前平均(69±7)分提高到术后平均(91±4.6)分。膝关节活动范围由术前平均95°提高到术后平均115°。结论全膝关节置换是治疗晚期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最佳治疗手段。选择恰当的病例,良好的假体设计,精确的手术技术,术后积极的康复锻炼是影响术后结果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
文题释义: 隐性失血:一般是指较大的创伤或手术后,排除手术创面失血、术中及术后引流丢失等可计算的显性失血之外,患者机体内丢失的血量。试验中由于所有患者术后均未放置引流管,未观察到显性失血,所以术后第4,21,42天的总失血量为隐性失血量,用血红蛋白和红细胞比容数值变化来体现隐性失血的变化。 显性失血:一般是指较大的创伤或者手术后,手术创面失血、术中及术后引流丢失等可计算的失血量。 背景:单髁置换相较于全膝关节置换的术中失血量相比较低,但二者之间的术后隐性失血量差异尚未得到广泛研究。 目的:对比单髁置换与全膝关节置换后隐性失血的差异,分析术前贫血患者是否也可以在无输血风险的情况下进行单髁置换手术。 方法:选择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联勤保障部队第904医院收治的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148 例,其中58例进行单髁置换手术,90例进行全膝关节置换手术。术前及术后第1,4,21,42天,检测两组血红蛋白水平、红细胞比容,计算隐性失血量与输血率。试验获得联勤保障部队第904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批准号:2019-01-03。 结果与结论:①单髁置换组术后第1,4天的血红蛋白水平高于全膝关节置换组(P < 0.01),两组术前及术后21,42天的血红蛋白水平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②单髁置换组术后第1,4天的红细胞比容高于全膝关节置换组(P < 0.01),两组术前及术后21,42天的红细胞比容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③在术后第1,4天之间,单髁置换组中女性没有隐性失血,男性平均血红蛋白下降量为 4 g/L;全膝关节置换组中女性平均血红蛋白下降量为 10 g/L,男性为 7 g/L,单髁置换组男性与女性的隐性失血量均低于全膝关节置换组的对应性别患者(P < 0.05或P < 0.01);④单髁置换组的输血率为0%,全膝关节置换组的输血率为4.4%;术前中度贫血的患者(血红蛋白60-89 g/L),单髁置换组3例均无需输血,而全膝关节置换组6例中2例(33%)需输血;⑤结果表明,单髁置换较全膝关节置换在术后隐性失血方面有明显优势。 ORCID: 0000-0002-7314-5548(彭超)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15.
背景:全膝关节置换中髌骨置换与否一直存在争议。 目的:对临床全膝关节置换中是否进行髌骨置换进行对比观察。 方法:随机选取2009年7月至2012年4月在盐城市第一人民医院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56例,共60膝,按全膝关节置换时是否进行髌骨置换分为髌骨置换组和髌骨未置换组。 结果与结论:全膝关节置换3个月后,髌骨置换组患者在膝关节功能评定量表评分、髌骨评分、活动度和Q角与髌骨未置换组比明显降低(P < 0.05),而膝前痛评分和膝外翻角与髌骨未置换组患者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提示全膝关节置换中合理进行髌骨处理可有效改善髌股关节运动轨迹,明显降低髌骨并发症。对于髌股关节匹配及力线良好的患者保留髌骨可提高关节的功能恢复,在全膝关节置换中进行髌骨置换较髌骨不置换总体效果好。  相似文献   

16.
背景:Deluxe-PS型人工膝关节假体是根据中国人膝关节解剖特点尤其是股骨髁的形态特征而设计的,其膝关节假体股骨髁内外侧距(M-L)较进口假体少3.5 mm。 目的:探讨Deluxe-ps膝关节假体行一期双膝关节置换中的近期疗效。 方法:纳入使用Deluxe-ps型膝关节假体行一期双侧膝关节置换的膝关节炎患者15例(30膝)设为实验组,对照组为同期采用P.F.C.Sigma膝关节假体行一期双侧膝关节置换的20例患者(40膝)。采用KSS评分和关节功能HSS评分、膝关节关节活动度评估两组手术前、后膝关节功能,对比两组手术时间、及术中输血量。 结果与结论:两组患者置换后均得到12-24个月随访,平均16个月。置换后患者膝关节疼痛均缓解,关节功能恢复满意。两组膝关节置换后与置换前KSS评分、HSS评分及膝关节关节活动度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 < 0.05)。置换后,两组间KSS评分和HSS评分及膝关节关节活动度,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 > 0.05),两组间置换过程中出血量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 > 0.05),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说明采用Deluxe-ps膝关节假体行一期双膝关节置换近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7.
背景:在全膝关节置换过程中对假体旋转对位争论的焦点目前仍集中在旋转对位的参照地标如何设定。 目的:综述全膝关节置换手术中假体旋转对位的相关临床和基础研究进展。 方法:广泛查阅全膝关节置换手术中假体旋转对位的解剖定位标志、定位方法、旋转对位的匹配、手术精确度等临床上遇到的相关文献。 结果与结论:许多研究表明,旋转对位不良,会导致膝前痛,胫股骨和髌股关节间的稳定性失衡,髌骨的运动轨迹失调,步态异常,胫骨侧聚乙烯平台的磨损加速,假体过早松动,出现关节半脱位和脱位,甚至需进一步手术翻修等问题。术中胫股骨侧假体的旋转对位时要综合利用所获得的各种信息,个别校正,必要时结合置换前的CT扫描来进行,以改善全膝关节置换疗效和远期生存率。  相似文献   

18.
背景:假体周围感染是关节置换后医生及患者最不愿意遇到的并发症之一,其顽固性和难治性一直是让关节科医生头痛的难题。目的:综述国内外近年临床最新治疗髋、膝关节置换后假体周围感染的常用临床治疗手段,包括抗生素治疗、手术治疗、生物治疗、中医药治疗等,以期促进国内治疗假体周围感染的研究进展。方法:第一作者检索中国知网(CNKI)、万方、维普、PubMed等数据库2000年1月至2022年10月的文献,通过阅读题目初筛获得762篇文献,然后通过阅读摘要,排除内容重复、数据可靠性低、观点过时的文献后获得194篇文献,再通过精读原文最终纳入88篇文献。结果与结论:(1)治疗假体周围感染过程中,组合型抗生素给药方案或有助于根除感染;(2)Ⅱ期翻修术仍是治疗假体周围感染的金指标;(3)Ⅰ期翻修术缺乏大样本的临床研究,需要更多的临床观察;(4)生物治疗中的噬菌体疗法、新式载药系统已少量应用于临床,在假体周围感染的预防和根除上表现出其优势特点;(5)中医药配合抗生素、手术治疗手段能提高预防、治疗假体周围感染的效果,但缺乏高等级的循证医学证据。  相似文献   

19.
背景:人工全膝关节置换后关节活动度是评价患者对治疗是否满意的关键,是患者膝关节功能恢复的主要观察指标。 目的:分析人工全膝关节置换后关节活动度研究领域的发展趋势,探讨人工全膝关节置换后关节活动度的影响因素。 方法:由作者用计算机检索CNKI数据库2002/2011收录的有关人工全膝关节置换后关节活动度的相关文献,检索时间为2002/2011,中文检索词为“膝关节,人工关节,人工假体,关节活动度”,英文检索词为“knee,artificial joint,prosthesis,range of motion”。共检索到244篇文章,按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对文献进行筛选和分析,共纳入211篇文章。从膝关节置换前膝关节活动度、人工假体类型和置换后康复训练等方面来分析其影响因素。 结果与结论:近10年来,CNKI数据库学术期刊收录膝关节置换后关节活动度研究文献数量呈上升趋势,2010年发表文献量最多为38篇,占总文献量的18.0%;从检索的关键词可见膝关节置换在骨关节炎疾病的治疗中应用最多;相关研究文献的基金资助项目较少;《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杂志因设有硬组织植入物栏目,发表的相关文献量最多为41篇,占全部文献量的19.4%。文献计量学的分析为中国从事人工全膝关节置换的临床医务工作者提供更有价值的参考信息,影响人工全膝关节置换后关节活动度因素有很多,而且存在很多争议,临床医生应该不断提高治疗技术和康复训练方法,尽可能的恢复患者的膝关节活动功能。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采用高屈曲与旋转平台假体的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早期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2月~10月首次行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分为RPF组和RP组,随访时间为6个月。记录术前、6个月的关节活动度与HSS评分。结果 RPF组与RP组术前活动度、HSS评分、一般资料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 RPF组术后6个月活动度较R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01;HSS评分RPF组较R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28;术前活动度大于等于100o的RPF假体术后6个月增加的活动度小于术前小于100o的术后6个月增加的活动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前小于100o和大于等于100o的RPF假体术后6个月活动度均大于相对应的术前小于100o和大于等于100o的RP假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前小于100o的RPF假体术后6个月增加的活动度大于术前小于100o的RP假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前大于等于100o的RPF假体术后6个月增加的活动度与RP假体无统计学差异。结论术后6个月活动度及功能评分高屈曲假体优于一般假体;术前活动度小于100o采用高屈曲假体在术后6个月能获得更多的活动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