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甲状腺机能亢进症(简称甲亢)是由多种病因引起的一种常见的内分泌疾病,属中医“瘿病”范畴。历代医家把瘿病责之于肝,强调气滞、痰浊、瘀血等邪实因素为主要病机;现代医家多认为甲亢的病机是以气阴两虚为本,以火郁痰凝血瘀为标,表现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的证候。笔师从陈如泉教授学习,发现甲亢患多存在不同程度的“毒邪”表现,渐悟甲亢从“毒”论治之思路,现浅述于后。  相似文献   

2.
<正> 肝病无论新旧,都可以有发热的症状出现,而以低烧为最常见。一般规律,急性肝病或肝胆合病,多见发热,热势偏高,表现为实热,慢性肝病之发热,热势偏低,表现为虚热。所以,临床应首先分清虚实,治疗方有规可循。一.肝病低烧肝病低烧,以虚实分之,因郁而热者多责之于实,因热而伤阴者多责之于虚。丹溪创六郁之说,提出气郁则湿郁,湿郁则热郁,热郁则痰郁,痰郁则血郁,血郁则食郁,而六郁皆从火化。我们在实践中体会到,六郁皆可致热,但总以气郁为主导。因  相似文献   

3.
胃痞之病机多责之于胃气不和,气机失于和降,但又有气滞、湿阻、寒凝、热郁、气虚、津亏等证候之别,临证需明辨寒热、气血、燥湿、虚实之差异,灵活立法处方。  相似文献   

4.
肉芽肿性乳腺炎属中医学“粉刺性乳痈”范畴,其发病主要责之于肝,病机为木失条达,乳络郁阻,致使气血瘀滞,津停痰生,聚结成块,最终郁蒸腐肉酿脓,溃后不愈成瘘而成。中医依据“木郁达之”,分期辨治:初期以肝气郁结为主,治以疏肝理气、化痰散结以达之;中期郁火酿脓,治以清泻肝火、消痈托脓以达之;末期木气失和,脾土受累,治以养肝解郁、培土和中以达之。附验案1则以佐证。  相似文献   

5.
王松珍 《河南中医》2001,21(3):62-63
生脉注射液是由祖医学益气复脉 ,养阴生津 ,救逆固脱的经典处方“生脉散”改革研制而成。临床上广泛用于治疗各型休克、心脏疾病、微循环障碍等疾病。笔者根据其益气养阴之功效 ,灵活运用于临床治疗肝炎、甲亢、肠梗阻恢复期等 ,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1 益气养阴降酶以治肝炎肝炎归属祖国医学“胁痛”之范畴。肝居肋下 ,其经脉布于两胁 ,胆附于肝 ,其脉循经胁 ,故胁痛之病主要责之于肝胆。《景岳全书·胁痛》篇说 :“胁痛之病本属肝胆两经 ,以两经之脉皆循胁肋故也。”又因肝主疏泄 ,性喜条达 ,所以 ,若情志失调 ;或湿热内郁 …  相似文献   

6.
湿温病是感受湿热病邪而引起的一种病证,其特点是病势缠绵,病程较长,病变中心在脾胃。本病的病因是湿与热,湿性氤氲粘浊,热邪则具升散透外炎上之性,热蒸则湿动,湿粘而遏热,形成湿热互结,难分难解。在湿与热这对矛盾中,其主要方面是湿而不是热。《温病条辨》论湿温病机的十九条条文中,因湿邪阻遏的就有十条之多。如“气分痹郁”;“吸受秽湿”;“三焦湿郁”;“湿郁三焦”;“秽湿着里”;“湿热久羁”;“湿凝气阻”;“湿郁久留”等等。可见《湿病条  相似文献   

7.
下肢静脉性溃疡(VLUs)常见且复发率高,属中医学“臁疮”范畴。吕培文教授认为臁疮病性为本虚标实,本虚责之于气血亏虚,标实责之于湿、热、瘀、毒。治疗上运用臁疮生肌三法,分证论治、全程干预,有效促进溃疡愈合、防止复发,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8.
六郁证治验     
<正> 郁证是临床常见的一种病证。所谓郁者,滞而不通之义。人体气机贵乎调达,血脉贵乎流畅。“一有怫郁,诸病生焉”。故丹溪说“人身诸病,多生于郁。”戴思恭在丹溪的理论基础上,结合临证经验,对郁证的理论作了较为详细的论述,进一步指出了气郁、血郁、痰郁、火郁、湿郁、食郁等“六郁之病”的证候与治疗,对后世具有一定影响。笔者禀前贤之说,对乳房囊性增生等几种疾病,按郁证辨证施治,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朱仁康辨证治疗皮肤湿疹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先师朱仁康,我国著名中医皮外科专家。自幼师从江南名医章治康先生,学术上主张中西医汇通。朱老省疾问病,疗效卓著,尤其在湿疹的治疗方面,自成体系,独树一帜。1病因病机湿疹的发病,朱老非常重视内在因素,他常说:“内因、外因互相关联,不能截然分开,而以内因为主。”朱老认为,湿疹的病因不外乎风、湿、热三邪,但有内、外之分。内风、内湿、内热系由脏腑气血功能失调所生,为发病的基础,内风的产生多责之于肝,内湿的产生多责之于脾....  相似文献   

10.
近几年来,笔者以石膏为主治疗中消证23例,兹介绍如下。中医学将消渴病分上、中、下三消,其病机主要责之于肺、脾、肾三脏。然中消主要责之于脾胃,因脾主运化、胃主受纳、脾为胃行其津液,脾湿困阻、湿阻阳遏、湿郁化热、热盛伤气伤阴(津)、气虚津伤则出现消渴。石膏在组方中能治消渴之原因,因本药既能清阳明胃热,且能生津止渴,因此石膏是治疗中消证要药。如治谌某某,男,52岁。患者身高体胖,因于一次  相似文献   

11.
<正>越鞠丸又名芎术丸,出自《丹溪心法·卷三》[1],明代医家王绍隆称其“治郁之圣药也”。朱丹溪认为“气血冲和,万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故人身诸病,多生于郁”,故创此方。全方由苍术、香附、川芎、神曲、栀子5味药组成,主治“六郁”之证,即“气郁、血郁、痰郁、火郁、食郁、湿郁”。方中香附为君,朱丹溪谓“香附子,凡血气药必用之”,为疏肝理气解郁之要药,醋炙可增强止痛之效。  相似文献   

12.
"郁病"从中焦论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郁病是以心情抑郁、情绪不宁、易怒易哭等为主要表现的一类病证,包括现代医学的抑郁症、焦虑症。“郁”在中医学中的概念经历了五气之郁、五脏之郁、气血痰火湿食六郁、情志之郁的演变过程。“郁证”在现代中医学中的涵义主要指情志郁结,亦可称之为“郁病”。  相似文献   

13.
朱丹溪乃金元四大家之一,其总结毕生临床经验,创立新说,提出了"六郁学说",为后世临床丰富了理论基础及论治经验。丹溪认为"郁"是诸多疾病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郁之见症,实则责之于中焦,然泄泻一疾,亦主在中焦矣;故临床见泄泻之苦,也可从气郁、血郁、痰郁、火郁、湿郁、食郁为病因的角度出发,升提中焦,分而治之,亦可获良效。  相似文献   

14.
慢性腹泻是指病程在两个月以上大便性状、次数及便意等的异常改变。病因复杂、病种繁多、临床治疗棘手 ,属中医“泻泄”、“痢疾”范畴。目前西医多采用灌肠、抗菌消炎及对症治疗 ,中医多责之于脾虚和湿盛 ,根治疗效均不甚理想。笔者深究中医基本理论 ,联系临床 ,乃以温肾和中的治疗原则 ,组方遣药验之病人 ,每获独特良效。1 理论根据认为本病的病本在肾 ,脾肾两虚是其基本病机。根据主要有以下几点 :1 1 “五脏之伤 ,穷必及肾。”对于长期不愈之慢性腹泻 ,除由于其基础病因未除而损脾伤肾或伤肾损脾之外 ,其自身病程就已导致肾阳的亏虚—…  相似文献   

15.
基于形神、双心理论,探讨冠心病合并焦虑抑郁的病机特点与治则治法。焦虑抑郁是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积极地识别、干预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对降低冠心病不良事件发生有着重要意义。冠心病在传统医学中称为“胸痹”,焦虑抑郁属“郁病”范畴,胸痹与郁病并存,构成“形体之心”与“神明之心”共病的双心疾患。本病病机责之于瘀毒郁互结,双心失调,形神俱伤。形体之心因瘀毒所阻,神明之心因郁所伤,两者生理相依,病理互损。瘀、毒、郁常相兼为患,互为因果。其中“瘀”贯穿冠心病的始终,为病情转变的始动环节,“毒”为病情转变和恶化的关键,“郁”为冠心病发病及其病情转折的促进因素。该病以瘀、毒、郁为病理因素,故而确立活血解毒以治形,解郁安神以调神的治疗原则。本文将从中医对冠心病合并焦虑抑郁的认识、冠心病合并焦虑抑郁的主要病机和治则治法进行阐述,旨在为冠心病合并焦虑抑郁的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16.
排卵障碍性不孕发生多由"郁""湿""寒"引起肾-天癸-冲任-胞宫轴的紊乱导致,责之于肝、脾、肾三脏的失调。治疗上强调交姌水木,权在中土,以"培土畅郁、交济心肾"为不易之法,重视情志对本病的影响,注意心理调节,治疗排卵障碍性不孕,疗效颇佳。  相似文献   

17.
论中医药治疗食管癌的思路与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食管癌属疑难重病 ,属中医“噎膈”之范畴。笔者通过大量的临床病例统计分析 ,探索中医中药治疗本病的证治规律 ,积累了一定的治疗经验。本文拟从以下四个方面对中医药治疗食管癌的思路与方法作一探讨。1 病因之虚郁痰瘀说及以虚为主论关于本病的成因 ,古代医家多责之于虚、郁、痰、瘀四端。如《素问·通评虚实论》曰 :“膈塞闭绝 ,上下不通 ,则暴忧之病也。”《诸病源候论》曰 :“忧恚则气结 ,气结则不宣流 ,使噎”。李用粹《证治汇补》谓 :“胃脘之血 ,为痰浊所致 ,日积月累 ,渐成噎膈反胃。”朱丹溪也曰 :“噎膈反胃虽各不同 ,病出一体 …  相似文献   

18.
答:小儿腹泻是临床极为常见的病证,尤其好发于2岁以内的婴幼儿。运用辨证论治常可收到满意的效果。但在具体实施治疗时,尚有以下五点应予重视。一、分利须防伤阴。“凡泄泻皆属于湿”。而湿的产生责之于脾运失调。水湿内蕴是形成腹泻的重要原  相似文献   

19.
探析刘英锋教授辨治疲劳综合征的临床经验思路。西医学对慢性疲劳综合征的发病原因及病理机制未明,尚缺乏特效性的防治方法。刘教授长期从事中医内科杂病诊疗研究,认为CFS的病机焦点为气血不振,虚责之于气衰血少,不能充达全身,实责之于气滞、湿痰,气机升清降浊不利。因此,针对“因虚致疲”“因郁致疲”“因湿致疲”和“因痰致疲”提出了“治气调血,化湿消痰,补通防壅”的三原则,在临床中形成了“辨证论治,攻补有度,摄生断源”的动态平衡诊治观和防治观。  相似文献   

20.
苏建华 《陕西中医》2013,(11):1550-1550
<正>中医古有"怪病多责之于胆"、"怪病多责之于痰""怪病多责之于瘀"之说,而今天,我们应当与时俱进根据临床实践经验,再加一条:怪病亦当责之于"郁"笔者临床三十余载,和所有同样经历过的同道们一样遇见"怪病"无数。笔者所理解的怪病、就是那些症状与病机(医理)不符、用现有的中西医理论无法解释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