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研究偏瘫步态特征与下肢异常肌力之间的内在关系,阐明导致偏瘫步态的肌力原因并为临床治疗提供建议。方法以偏瘫步态和正常步态为研究对象进行建模仿真,通过正常步态下仿真模型与实测数据对比验证模型有效性,对两种模型的运动学数据、地面反作用力(ground reaction force,GRF)及肌力等特征曲线进行差异分析。结果 LifeMOD仿真结果与测力台实测GRF曲线复相关系数为0.922,动力学模型合理有效。偏瘫步态患者初始着地期胫前肌肌力小导致踝关节背屈不足,摆动前期腓肠肌肌力小,起不到蹬离推动作用。结论胫前肌、腓肠肌软弱无力是偏瘫患者出现足下垂等偏瘫步态特征的主要原因,LifeMOD建模仿真可协助诊断偏瘫患者的异常肌力。 相似文献
2.
正常成人步态与偏瘫步态的比较与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首先介绍了步态分析的基本概念,正常步态与偏瘫步态进行的比较分析在临床上具有重要意义。步态分析系统对正常受试者和偏瘫患者进行检测。给出了人体下肢关节,地面反作用力等参数的测试结果,并对下沉成人与偏瘫患者的测试结果进行比较和分析,得出了初步结论。 相似文献
3.
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步态异常会严重影响其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步态分析作为定量评估方法已广泛应用于步态异常的科学研究,但步态分析数据繁杂,如何高效且规范化进行偏瘫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的临床评估仍有待研究。目的探究脑卒中偏瘫患者步态特征,并通过步态特征及脑卒中康复运动评价(STREAM)量表下肢运动部分评分的相关性分析筛选出一些步态的定量指标为偏瘫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的临床评估和诊断提供规范化数据。方法 选择2021年5月至2022年6月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康复医学科接受治疗的脑卒中后偏瘫患者21例为卒中组,其中男性12例,女性9例;年龄14~77岁,平均年龄49.29岁;身高153~181 cm,平均身高168.90 cm;体质量53~94 kg,平均体质量69.88岁;其中脑出血恢复期患者9例,脑梗死恢复期患者12例。选取同时间段自愿参与该研究的健康者21例作为健康组,其中男性11例,女性10例;年龄24~71岁,平均年龄49.14岁;身高155~183 cm,平均身高167.67 cm;体质量48~80 kg,平均体质量65.95 kg。应用步态分析系统及运动障碍数字化测试平台分别采集两... 相似文献
4.
背景:量化脑梗死偏瘫患者步态特征能够作为其后期康复治疗的重要参考依据,而RSSCAN步态系统能够实时定量地采集受试者行走时的步态参数。目的:探究脑梗死偏瘫患者的步态特征及健、患侧足之间的步态差异。方法:纳入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与北京中医医院怀柔医院收治的脑梗死偏瘫患者134例,其中男102例,女32例,年龄(60±9)岁。通过RSSCAN步态系统采集受试者步行时的步态参数,选取中间段测试中两对步态周期连续的清晰足印,并将受试者双侧足底手动分成十分区(第1趾区、第2-5趾区、第1跖骨区、第2跖骨区、第3跖骨区、第4跖骨区、第5跖骨区、中足区、足跟内侧区、足跟外侧区),获取偏瘫患者步态时-空参数及生物力学相关参数进行分析。结果与结论:(1)步态时-空参数:健侧足支撑时间大于患足(P <0.01),患侧足摆动时间、步长均大于健足(P <0.05);Pearson或Spearman秩相关分析表明,健侧足与患侧足的支撑时间、步态周期、步长、步宽、步幅具有显著正相关关系(P <0.01);(2)生物力学相关参数:与患侧足相比,健侧足在第1趾区、第2-5趾区、第1跖骨区的最大压...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早期康复护理对脑卒中患者康复的影响与效果.方法 将5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25例.实验组有针对性地进行早期康复护理,对照组则给予常规护理,3个月后对患者进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肌力进行重新评估,了解2组患者功能障碍恢复情况.结果 经3个月的康复训练,实验组患者在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肌力恢复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注重早期康复护理,有计划地指导患者功能锻炼,能促进康复,缩短疗程. 相似文献
6.
随着我国人口逐渐老年化,特别是近几年脑卒中发病率有上升趋势,并趋向年轻化。大部分脑卒中患者不能及时得到康复治疗,给家庭和社会都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因而,脑卒中后的早期康复越来越受到重视。 相似文献
7.
背景:根据脑卒中偏瘫患者病情选用合适的矫形器,可以提高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功能的恢复效果。
目的:通过对不同类型矫形器对矫治脑卒中肢体偏瘫患者运动功能的效果进行评价,以指导临床应用。
方法:通过查阅文献资料,了解矫形器在偏瘫患者中的应用,特别是不同类型矫形器在脑卒中偏瘫患者治疗过程中的应用,以及各种矫形器对偏瘫患者的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和作用。
结果与结论:通过矫形器的辅助治疗能够减轻脑卒中偏瘫肢体的肌张力和肌痉挛,提高运动功能和整体的日常生活能力,起到稳定支持、固定保护、矫正畸形及代偿丧失功能的作用,但由于病例数相对较少,治疗观察时间较短,缺乏长期随访,远期疗效未能进行考证,有必要通过随访进一步验证其长期疗效,同时对选择什么时机脱离矫形器合适,还有待进一步观察和探讨。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激励原理在脑卒中偏瘫患者康复锻炼中的作用.方法将6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和实验组30例,两组均采用常规的康复锻炼护理,实验组在常规康复锻炼的过程中运用激励原理进行护理.采用Barthei指数分别对患者康复锻炼前和锻炼四周后的ADL进行评定.结果康复锻炼四周后实验组比对照组Barthei指数明显提高(p<0.01).结论应用激励原理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进行护理,可促使患者坚持锻炼,减轻残疾程度,恢复生活自理能力,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 通过对精神分裂症伴发脑卒中偏瘫患者在药物治疗的同时接受早期康复训练,探讨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对患者肢体功能及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 选择100例分裂症伴发脑卒中偏瘫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52人为康复组,在发病72小时,生命体征平稳以后开始实施早期康复训练.另48人为对照组,行常规康复训练.比较两组患者生活能力恢复情况.结... 相似文献
10.
背景:脑损伤和脑卒中存活者有相当部分遗留有足下垂内翻畸形,需要借助于踝足矫形器进行治疗。
目的:探讨早期使用前置式踝足矫形器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功能的影响及优势。
方法:回顾分析常熟市第二人民医院2008年6月至2009年10月治疗的54例脑卒中偏瘫患者的临床资料,佩戴前置式踝足矫形器为前置组28例和佩戴后置式踝足矫形器为后置组26例。所有患者进行10 m最大步行速度测试,每天观察两组患者步行功能恢复情况。
结果与结论:所有患者在观察期间,无退出及死亡,前置式踝足矫形器组日常生活能力的Barthel指数评分(60.0±12.9)明显高于后置踝足矫形器组日常生活能力的Barthel指数评分(59.1±10.9),但两组间没有显著差异(P > 0.05),在10 m最大步行速度测试中,前置式踝足矫形器组步行速度(39.6±11.6) m/min较后置踝足矫形器组步行速度(33.0±12.4) m/min明显加快(P < 0.05)。说明前置式踝足矫形器更合适用于脑卒中偏瘫患者改善步行速度。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臀肌挛缩症患者步态的功能量化指标为该疾病的诊断提供参考与依据。方法:2011年8月-2011年11月,选取臀肌挛缩症患者16例作为研究组,同期选取健康自愿者16例作为对照组,应用三维步态系统对两组进行三维步态对比分析。结果:①步态周期时间参数:研究组在常速、快速行走时步态周期较对照组明显延长(P〈0.01),步幅、步速较对照组均明显减小(P〈0.01)。②下肢关节角度特征: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在常速、快速行走时髋关节摆动期最大屈曲角度及研究组快速行走时髋关节屈伸角度变化范围均减小(P〈0.05);研究组常速、快速行走时膝关节冠状面角度变化范围均增大(P〈0.05),而膝关节支撑相最大屈曲角度和膝关节屈伸角度范围均减小(P〈0.01);研究组常速行走时重心左、右位移增大(P〈0.05),快速行走时重心上、下位移减小(P〈0.05)。结论:应用三维步态分析系统对臀肌挛缩症患者进行功能量化评价,可以更为准确地观察臀肌挛缩症患者步态的生物力学变化,为患者的诊断提供了参考和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首发脑卒中偏瘫患者给予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对其肢体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我院收治的132例首发脑卒中偏瘫患者根据住院单双号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每组66例。对照组采用常规临床护理措施,干预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开展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患者护理前后上下肢肌力评分、Barthel指数和Fugl-meyer评分。结果 护理干预后,两组患者的肌力水平均较护理前有所改善,但干预组患者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Fugl-meyer评分和Barthel指数评分均较护理前有所改善,但干预组患者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首发脑卒中偏瘫患者给予早期康复护理干预,能够促进其肢体功能的恢复,降低患者的致残率,从而有效提高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3.
脑卒中偏瘫患者早期康复护理干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脑卒中留下不同程度的残疾,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康复训练的目的在于如何更加自如的使用患侧,最大限度地提高生活质量。我科2004年10月至2007年10月收治147例偏瘫患者。现就脑卒中偏瘫患者早期康复护理干预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药熨配合中医推拿促进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康复的效果。方法 选取2016年3月~2019年2月在我院治疗的108例脑卒中偏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4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联合药熨配合中医推拿,比较两组治疗效果、肢体功能评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分。结果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6.29%,高于对照组的79.6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肢体功能评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分较治疗前改善,且观察组改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药熨配合中医推拿可提高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康复效果,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进一步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意向性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患侧肢体运动功能的恢复有促进作用。方法实验组采用常规康复治疗与意向性训练干预,而对照组仅以常规康复治疗。患者高级认知功能及听理解功能均正常,偏瘫侧的肢体均无随意运动,训练2个月,均采用肢体运动功能及ADL评价量表相互对照。结果两组患者在治疗前的一般资料无显著差异而治疗2个月后有显著差异。结论早期采用意向性训练对偏瘫患者的康复训练有促进作用,值得临床康复中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偏瘫患者使用“健上患下”和“患上健下”步态模式通过障碍物的生物力学特征,为降低患者跌倒发生率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Qualisys动作捕捉系统和三维测力台采集15名偏瘫患者正常行走、健上患下、患上健下通过障碍物的运动学和动力学数据,并对数据进行处理与分析。结果 与正常行走相比,健上患下和患上健下通过障碍物都不同程度增加了双侧的下肢活动幅度;与正常行走和健上患下相比,患上健下模式下患侧腿垂直地面反作用力出现较大波动,步态稳定性较差,具有较大跌倒风险。结论 患者通过障碍物时,对接触障碍物的一侧肢体关节活动幅度要求较高,患侧肢适应能力较差。在触地后单腿支撑期,垂直方向地面反作用力变化较大。当身体重量完全转移到该侧时,容易导致患者跌倒。相比患上健下,患者使用健上患下方式通过障碍物时能容易保持步态稳定性,降低跌倒风险。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究早期康复护理应用于脑卒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6年7月~2017年7月收治的94例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依照护理方式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47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研究组实施早期康复护理,比较两组临床疗效、肢体功能与心理状态。结果 研究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3.62%,高于对照组的70.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护理后的偏瘫肢体功能评分为(69.72±21.04)分,高于对照组的(53.11±16.0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护理后焦虑评分和抑郁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早期康复护理对脑卒中患者生活能力有很好的改善效果,可以促进偏瘫肢体功能恢复,降低病发后致残率,值得普及。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早期干预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康复的临床价值。方法采取2012年5月~013年7月本院收治的7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按照随机分配的原则,将这70例患者随机平均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35例患者,对对照组患者采用一般护理,对观察组患者在一般护理的基础上进行早期干预,护理结束后,对两组患者的疗效进行比较。结果对对照组采用一般护理措施后,35例患者中15例患者的肢体功能得到恢复,而对观察组患者在一般护理的基础上采取早期干预,35例患者中28例患者的肢体功能得到恢复,患者及家属对护理疗效感到满意。两组患者护理后的效果相比有着明显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康复进行早期干预有着积极的作用,促进了患者的健康,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结合我院脑卒中偏瘫患者治疗中,运用康复训练帮助患者恢复下肢功能的相关情况,对其效果进行分析。方法按照患者入院顺序和国际随机数字排列法,将从我院接诊脑卒中患中,选取54例偏瘫患者,随机将其分为两组,给予对照组常规训练方法,给予康复组康复训练方法,观测两组患者各项指标评估结果对比。结果训练后,对照组ADL评估结果为(19.00±5.04),NIHSS为(5.00±1.13),FMA为(21.00±3.05);康复组ADL评估结果为(28.54±4.57),NIHSS为(1.24±1.54),FMA为(28.00±1.63)。结论在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功能治疗中,康复训练可有效给予患者相应的训练,促进肌群活动,提高下肢功能恢复效果,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综合康复治疗对脑卒中偏瘫合并心理障碍患者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脑卒中导致偏瘫合并心理障碍患者112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6例,两组患者入院后均行神经内科常规治疗、肢体功能康复训练及低频电刺激治疗;治疗组在康复治疗的基础上再进行认知功能和心理治疗。在患者治疗前和治疗1个月时应用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积分(FMA)、简易精神状态检查(MMSE)、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进行评定。结果治疗1个月后,治疗组FMA和MMSE评分明显提高(t=-7.93,P0.01,t=2.98,P0.01),HAMD评分显著下降(t=-7.93,P0.01)。结论对于脑卒中偏瘫合并心理障碍的患者,在进行早期康复训练的同时,积极开展心理治疗,不仅有利于患者的认知功能和心理状态的改善,同时也能促进其肢体运动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