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豆小妮  张兆元 《中国医药》2013,8(10):1490-1491
湿热在皮肤外科疾病中较常见,且易反复发作,缠绵难愈。湿热郁于皮肤,可发生痤、疖、疮、疡等多种疾患。当归拈痛汤出自《医学启源》,是张元素向门人示教制方并对其方义作过注解的方剂,由羌活、当归、黄芩、茵陈、升麻、葛根、苍术、人参、苦参、白术、防风、知母、猪苓、泽泻、炙甘草15味药组成。  相似文献   

2.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技术,探究中医温阳法论治银屑病的组方用药规律,为银屑病的中医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资料来源于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自建库至2023年4月10日收录的临床研究文献,使用Excel 2019、SPSS Statistics 20.0和SPSS Modeler 18.0等软件对符合纳入标准的中药复方进行频次分析、关联规则分析和系统聚类分析等。结果:共纳入方剂71首,包含药物156味,药性以寒、温、平者最为多见,药味以苦、甘、辛为主;多归肝、肾经。用药频次居前10位的中药为附子、桂枝、麻黄、当归、黄芪、白芍、丹参、防风、鸡血藤和牡丹皮;功效类型主要为补虚药、解表药和活血化瘀药;关联分析显示,常见配伍为附子-细辛、麻黄-细辛、附子-细辛-麻黄、当归-川芎及当归-红花-桃仁等;聚类分析发现,将上述药物分为6类聚类效果较好。结论:根据病机特点,温阳法涵盖温阳益气、温阳散寒、温阳化瘀和温阳利水等范畴。本研究通过数据挖掘技术初步明确了中医温阳法论治银屑病的用药规律,可为临床用药及新处方研发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研究恶性肿瘤患者静脉血栓的中药用药规律。方法 通过检索中国期刊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和维普中文期刊平台创刊至2022年12月使用中医药治疗恶性肿瘤患者静脉血栓的相关临床文献,收集中药组方,用Excel表格整理数据,统计药物的频数、性味归经,再用SPSS 26.0、SPSS Modeler 18.0进行系统聚类分析及关联规则分析。结果 检索并整理中医药治疗恶性肿瘤患者静脉血栓的文献,共纳入文献50篇,组方50个,含药物90味,药物使用频次为428次,其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是牛膝、当归、红花;药性以寒性药占比最高;药味以苦味药占比最高;药物归经以肝经最多。二阶关联规则分析出3个常用药对,分别为桃仁-当归、牛膝-赤芍、当归-赤芍;三阶关联规则出10个常用药物组合,桃仁-红花-当归、牛膝-红花-当归、桃仁-牛膝-当归是支持度最高的药物组合。高频聚类分析挖掘出4个聚类方,分别为:活血化瘀类:桃仁、当归、牛膝、赤芍、川芎、红花;补气活血类:丹参、黄芪;破血逐瘀类:水蛭;清利湿热类:芒硝、大黄。结论 中医药治疗恶性肿瘤静脉血栓患者主要采用活血化瘀,清热利湿,软坚散结之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应用文献提取、关联度分析和聚类分析方法,筛选治疗多发性骨髓瘤(MM)的高频药物组合,揭示中医治疗MM用药特点,为临床辨证用药提供参考。方法:以中医药和多发性骨髓瘤为关键词,探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网(2009年1月至2019年11月)相关文献,整理文献记载的方剂,建立数据库进行统计分析;以2015年版中国药典对所纳中药进行药性药味及归经分类。使用Excel 2016、Clementine 12.0、SPSS Statistics 21.0统计软件对纳入的中药进行关联规则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共纳入109首方剂,共含中药285味,频数共1492次。在纳入的133味中药中:频数≥10的中药共42种,频数≥15的中药共26种,前三种分别是熟地黄、当归和黄芪;功效分类以补虚药(尤其是补肾阳药)、活血化瘀药和理气药最为常见;药性药味中,药味以甘、苦居多。药性以温、平、寒居多;归经分类中,以肝、肾、脾经居多。通过关联规则分析可以得到13种关联强度较高的药对组合,通过聚类分析可提取5个聚类。结论:多发性骨髓瘤的中医治疗用药以补虚药尤其是补肾药为主,且多与活血化瘀药联合应用。  相似文献   

5.
延生胶囊为一种治疗恶性肿瘤的中药制剂,由当归、自芷、制何首乌、独活、羌活、川芎、荆芥、苍术、防风、柴胡、麻黄、甘草、细辛十三味中药材组成,具有软坚散结、疏通经络,清洁血液,凉血化瘀,促进免疫细胞、增强提高NK细胞肿瘤杀伤活力的作用,对于肝癌、胃癌、肠癌、乳癌、宫颈癌患者,有明显的抗癌效果。中药治疗具有价格低,毒副作用小,标本兼治的优势。深得广大患者的青睐。该制剂目前没有质量检验标准,为了有效控制该制剂的质量,作者应用薄层色谱法,分别用5-O-甲基维斯阿米醇苷对照品、盐酸麻黄碱对照品对制剂中主要药味防风、麻黄进行鉴别。用来控制处方中防风、麻黄的质量。  相似文献   

6.
杜鹃  贾波  李培  陈刚 《中国医药指南》2008,6(24):267-269
目的了解当归四逆汤的临床运用范围,初步探对其运用频次较高的血痹、痹证、胸痹的证治规律。方法搜集225例现代期刊的验案,利用Microsoft Excel建立资料数据表,录入成都中医药大学与西南交通大学联合开发的"中药复方分析"软件,对其病名、证候、药物加减、剂量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当归四逆汤临床运用范围主要涉及内科、妇科、皮肤科、骨伤科、外科、五官科,其中据频次的高低,居前6位的病症为血痹、痹证、胸痹、头痛、脱疽、痛经。血痹、痹证、胸痹应用当归四逆汤的基本证候为疼痛,肢冷或手足不温,面色不华或面白,舌淡苔薄白,脉沉细或沉细弱;应用原方最多的药物是当归、桂枝、细辛、炙甘草、大枣;常加味的药物是黄芪、丹参、鸡血藤、附子、牛膝。  相似文献   

7.
目的:拟挖掘分析中药内服复方专利制剂治疗便秘的用药规律,为研发中药新方提供参考。方法:通过检索国家专利数据库中治疗便秘的内服中药复方,运用Excel表格建立数据库并对药物频数、性味归经进行统计,运用SPSS26.0软件进行聚类分析、因子分析,IBM SPSS Modeler 18.0软件进行Apriori关联规则分析。结果:纳入治疗便秘的中药内服复方专利数据1156项、涉及中药1051味,得到核心药物:当归、火麻仁、白术、大黄、枳实、肉苁蓉、厚朴、黄芪、白芍;高频药物多归肺、肝、脾胃经,性味多为甘、寒,药物类别以补虚药、泻下药为主。核心对药有当归-黄芪、当归-白芍等,角药有当归-黄芪、白术;当归-肉苁蓉、白术等;并得到4组新的药物组合。结论:国家中药复方专利制剂治疗便秘有规律可循,多以益气养血、滋阴润燥、泻热通便等为治疗原则,得到的核心药物和药物组合有助于指导临床用药。  相似文献   

8.
《中国药房》2017,(16):2292-2295
目的:探究抗实验性肝损伤中药复方的用药规律。方法:以"实验性肝损伤""中药复方""保护作用"等为主题,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与抗实验性肝损伤中药复方用药规律有关的相关文献,对纳入研究基本信息、中药分类、单味中药使用率与共现频率进行描述性分析;采用K-means聚类模型和SPSS Modeler中的Apriori算法对使用率排名前10位的药物进行聚类分析(聚类方与重要性)和关联分析。结果:检索到相关文献498篇,最终纳入有效文献70篇,涉及51种中药复方,包括111味中药。用药种类以清热药、补虚药、活血化瘀药为主;其中药物种类最多的是清热类,有34味;使用频次最高的是补虚药,有63次(使用率为25.82%);使用率最高的单味中药是柴胡(占总数的25.49%);共现频率最高的药对是柴胡-丹参。聚类分析结果共得到5个聚类方,即柴胡-丹参-当归-甘草、黄芪-当归-白花蛇舌草、茵陈-郁金-虎杖、柴胡-丹参-茵陈、五味子-甘草;重要性预测结果显示,在聚类方中五味子最重要、虎杖最不重要。关联分析共得到13条药组关联规则,但支持度与置信度均较低。结论:抗实验性肝损伤中药复方的组成以清热药、补虚药为主,但是用药配伍多样,相互关联度较低。  相似文献   

9.
目的 通过对《中医方剂大辞典》中含威灵仙方剂的深入挖掘,分析组方规律,为推广其临床应用及新药研发提供参考。方法 首先收集整理《中医方剂大辞典》中含威灵仙的方剂,并构建临证方药数据库,运用IBM SPSS Modeler 18.0软件建模后实施Apriori关联规则分析,并应用Cytoscape3.7.2软件对其结果进行可视化展示。结果 根据纳入及排除标准进行筛选,共筛选出708首含威灵仙的方剂,涉及病证51种,其中高频病证为风湿痹症、百杂疮肿、四肢痉挛、痰饮、便秘;配伍的高频药物主要为当归、防风、羌活、川芎,功效类别以解表药、祛风湿药、补虚药、活血化瘀药为主,药味多为辛、苦、甘,药性以温、寒、平居多,药物归经主肝、脾、心、肾经;且威灵仙与当归、防风、羌活、川芎、白芷、甘草和独活具有密切配伍关联;对高频病证和性味归经采用关联规则分析,显示威灵仙在不同病证和配伍中可发挥不同功效。结论 利用数据挖掘方法探究含威灵仙方剂组方规律,为威灵仙的临床合理应用提供参考,探索其后续方剂开发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基于数据挖掘技术分析中药复方治疗慢性前列腺炎的用药特点及组方规律。方法: 检索中国知网以中药复方治疗慢性前列腺炎患者(试验组)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文献,并根据纳排标准筛选文献,建立中药复方治疗慢性前列腺炎的方药数据库,然后进行频数分析、关联规则分析及系统聚类分析。结果: 共纳入文献460篇,方剂483首。经频数统计发现慢性前列腺炎最常见的证型是湿热瘀阻型(96),其次是气滞血瘀型(48)、湿热蕴结型(44)。共涉及277味中药,出现药物频次共5 396次,高频核心药物有34味,排名前5位的药物分别为:甘草、黄柏、丹参、赤芍、败酱草;高频核心药物四气以平、寒、微寒为主;五味以苦、甘、辛为主;归经以肝、脾、肾、胃为主;功效分类以活血化瘀药、清热药、利水渗湿药为主。关联规则得到核心药对组合20个,其中二项12个,三项8个。系统聚类分析得到中药聚类组合6个。结论: 中药复方治疗慢性前列腺炎以活血化瘀、清热利湿为主,辅以补肾助阳、疏肝理气、益气健脾。数据挖掘得出的用药和组方规律对临床治疗慢性前列腺炎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同时为新药开发和新方组合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中药治疗乳腺增生处方进行分析,总结用药规律。方法:将治疗乳腺增生处方的中药按药物分类、药名、用量、味药频次录入Excel进行统计。结果与结论:治疗乳腺增生用药使用频次最多的前20味药中柴胡位居榜首,其余依次是香附、甘草、当归、赤芍等。所用药物种类主要分布在活血化瘀药、理气药、化痰止咳平喘药等。疏肝理气、调畅气机,活血化瘀、疏通乳络,化痰软坚、消肿散结是我院治疗乳腺增生的主要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2.
刘蓉 《家庭用药》2011,(12):72-72
强力天麻杜仲胶囊是由天麻、杜仲、草乌、附子、独活、藁本、玄参、当归、地黄、川牛膝、槲寄生、羌活共12味中药经提取加工制成。气微香,味略苦、麻。其中天麻、杜仲、牛膝、槲寄生具有熄风、补益肝肾、引血下行的功效;当归、赤芍则具有活血化瘀功效:羌活、独活具有祛风、化瘀、通络功效。因此。强力天麻杜仲胶囊可全方位熄风化痰、祛风通络、活血化瘀。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索全国各地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中医药防治方案以及中医养生指引中预防期和医学观察期用药规律,为防控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2020年10月11日前全国各地区防控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方案,将方案中预防期与医学观察期的适用人群、分期、中成药、方剂名称和方剂组成等录入Excel表中,并将这些数据整理后导入古今医案云平台V2.2.2软件,对方剂进行中药关联规则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 分析国家及各省颁布的66个新冠肺炎预防期与医学观察期用药方案,使用频次最高的中成药是藿香正气水。预防期使用频次排名前5的中药分别为黄芪、甘草、金银花、白术和藿香;频次分析处方中药多以性寒,味甘、苦、辛,归肺、胃、脾经为主;关联规则分析得到以"白术-防风""防风-黄芪""桔梗-甘草"为主的一系列关联药物组合;聚类分析得到"桔梗-黄芪-白术-防风-甘草"等5个聚类方。医学观察期使用频次排名前5的中药分别为苍术、藿香、金银花、陈皮和甘草;频次分析处方中药多以温,味辛、甘、苦,归肺、脾、胃经为主;关联规则分析得到以"苍术-藿香""藿香-陈皮""生姜-藿香"为主的一系列关联药物组合;聚类分析得到"苍术-生姜-藿香-陈皮"等4个聚类方。结论 预防期用药是以清热药、补气药和化湿药为主,以扶正祛邪为目的,并从固护正气和散寒祛湿2个方面调整体质偏颇状态,达到最佳的预防效果;医学观察期患者是用化湿药、清热药、化痰止咳平喘药和理气药从宣肺散寒、清热解毒和理气化湿3个不同方面祛除湿寒表邪,达到调畅气机的目的,防止疾病进一步传变。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中药治疗桥本甲状腺炎(HT)的配伍规律及特点。方法 检索并筛选出中药治疗HT的文献,根据文献纳入与排除标准最终共纳入文献238篇,提取方剂共计240首,运用相关统计学软件进行频数频率分析、聚类分析、因子分析及关联分析。结果 中药治疗HT多用补虚药,常用中药为夏枯草、柴胡、黄芪、甘草、茯苓、白术、浙贝母,药味多为苦、甘、辛味,药性多以寒、温、平性为主,所用中药多入肝、脾二经。通过聚类分析、因子分析、关联分析及中医相关知识共得出5个常用配伍,分别为G1:香附、郁金;G2:浙贝母、夏枯草;G3:玄参、牡蛎;G4:地黄、牡丹皮、赤芍;G5:柴胡、白芍、白术、茯苓、当归。结论 中药治疗HT采用扶正补虚辅以清热散结、化痰消痈、活血化瘀等治法,发挥中医辨证施治之长,其主要是通过调节脏腑功能及机体免疫功能,减少激素用量,减轻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5.
摘要:目的:探讨中医药治疗神经性皮炎的用药规律。方法:以中药和神经性皮炎为主题词,搜索中国知网数据库及万方数据库(2010~2020年)相关期刊文献,收集文献中所涉及的相关方剂,建立神经性皮炎数据库,对统计的结果进行分析。使用Excel2013、SPSS Modeler 14.1、SPSS Statistics 19.0统计软件对纳入的中药进行关联规则分析。结果:符合纳入标准的治疗神经性皮炎的方剂中,共含中药133味,中药频数516次。在纳入的133味中药中:频数≥5的中药共32味,白鲜皮(31,8.91%)、苦参(28,8.04%)、防风(21,6.03%)、当归(20,5.74%)、荆芥(16,4.59%)和生地黄(15,4.31%)的用药频次较多;与其对应的清热药、解表药、补虚药在功效分类中出现最多,占比达到67.53%;药性药味中,药味以苦味、辛味、甘味的中药居多,药性以寒、温、平的中药居多;归经分类中,归肝经、脾经、胃经的中药较多。关联规则分析中发现关联强度较高的药对组合为白鲜皮-地肤子(清热药-利水渗湿药)、白鲜皮-蒺藜(清热药-平肝熄风药)、白鲜皮-赤芍(清热药-清热药)等。系统聚类分析得到新的中药核心组方5类。结论:中医药治疗神经性皮炎多以清热药为主,与解表药联合运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通过整理、挖掘古代典籍和现代文献中促进创面修复的用药规律,为促进修复的临床用药提供新思路。方法 收集文献中记载的促进创面修复方剂,建立数据库,采用数据挖掘技术进行分析。结果 在关于中医药促进创面修复的古籍文献中,纳入75首方剂和203味中药,促进创面修复的核心药物有乳香、甘草、当归、白芷、黄柏、没药等,用药种类以清热药、活血化瘀药、补虚药、解表药、拔毒化腐生肌药为主。对16味核心药物进行聚类分析和关联规则分析,得出4个聚类组合和15组药对及药组关联规则。结论 创面修复方剂的用药规律以清热、活血化瘀、补虚、解表、拔毒化腐生肌为主,中医治疗创面应针对热病、血瘀、虚证、腐烂溃破、表证、中毒等因素进行辨证论治。  相似文献   

17.
笔者以“血府逐瘀汤”为基础方对2例皲裂性湿疹进行辨证治疗,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于下: 基础方药:当归30g、红花9g、熟地80g、赤芍15g、桃仁9g、柴胡9g、枳壳9g、川芎15g、桔梗9g、怀牛夕6g、甘草6g。有湿热征象加黄柏、苍术;痒甚者加白癣皮、僵蚕、防风;脾虚加党参、茯苓;失眠加柏子仁、枣仁。每日1剂,分3次水煎服。 例1:男性,44岁。双手掌侧、掌背患部皮肤粗糙变硬增厚,皲裂,触之疼痛。面黄,舌中部有瘀斑,苔腻,脉弦滑。辨证属气滞血瘀夹湿。治以活血化瘀、养血润燥,基础方加黄柏10g、苍术12g、党参20g、白癣皮18g、僵蚕9g。服药2个月(计61剂),面色渐红润,增厚皮肤,皲裂完全消失。跟踪观察近10个月未见复发。  相似文献   

18.
补中益气汤出自李东垣《脾胃论?饮食所伤始为热中论》.补中益气之药为黄芪、炙甘草、人参、当归、白术,升举之药为柴胡、升麻,二者药量之比为4︰5;功效为补中益气,升阳举陷 [1].主治脾胃气虚,症见:饮食减少,体倦肢软,少气懒言,面色萎黄,大便稀薄,脉虚软,气虚甚者见身热自汗,气短乏力,舌淡,脉虚大无力.  相似文献   

19.
摘要:目的:运用数据挖掘方法分析益母草组方配伍规律。方法:计算机检索CNKI数据库,搜集含益母草的临床应用方剂文献,经筛选文献和提取资料后,使用Excel 2013、SPSS Statistics 19.0、SPSS Modeler 14.1等软件对文中的中药进行频数分析、关联规则分析、配伍规律分析。结果:在纳入的299首方剂里,频数分析中发现单药益母草、当归、甘草最为常见;药性四气以温性为主,五味以苦、甘为主;归经中肝经、脾经居多;主治疾病共有9类,其中妇女经带杂病类最多;关联规则分析中发现以益母草为核心的药对组合9个,治疗"妇女经带杂病类"的药对组合11个,系统聚类分析得到治疗妇女经带杂病共5类。结论:益母草常应用于治疗"妇女经带类杂病"且多与当归、甘草、川芎等中药联用,为益母草的临床配伍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20.
九味羌活制剂中挥发性成分的气相色谱-质谱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九味羌活不同剂型各组方药材复方后挥发油的成分变化。方法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九味羌活各制剂及其富含挥发油药材羌活、川芎、防风、苍术和细辛的挥发油,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 - MS)仪分析鉴定。结果九味羌活制剂挥发油的 GC - MS 、薄层色谱(TLC)化学信号主要来源于组方药材羌活、川芎、防风、苍术的贡献,但也发现单味药材中一些化学信号在复方的九味羌活制剂中未检测到。结论采用 GC - MS 联用法研究九味羌活制剂各组方药材复方后挥发性成分的变化,为揭示其效应物质基础和配伍机理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