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目的 了解某市单村供水工程水质卫生状况,为保障农村居民饮用水安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对某市单村供水工程设置监测点并分析水质影响因素,筛查饮用水超标指标并应用主成分分析综合评价。结果 2020年和2021年某市单村工程水质合格率分别是28.57%、36.22%,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份(OR=2.36, 95%CI:1.05,5.31)、丰枯水期(OR=3.43, 95%CI:1.51,7.82)、供水能力(OR1=2.69,95%CI:1.27,5.70;OR2=3.58, 95%CI:1.54,8.34)是影响水质的重要因素。主成分分析提示不合格指标主要是微生物和感官指标。结论 微生物污染是影响单村供水工程水质合格率的主要因素,应加强水质消毒、规范制水操作,减少或控制介水传染病风险。  相似文献   

2.
雷佩玉  丁勇  郑晶利  常锋 《中国学校卫生》2019,40(11):1715-1717
了解陕西省2018年农村学校供水工程水质消毒和微生物指标污染情况,为改善农村学校饮用水水质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2018年陕西省农村学校供水工程水质监测数据,参照《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 5749-2006)对消毒剂余量和微生物指标达标率进行分析.结果 陕西省农村学校供水工程微生物指标整体达标率为68.09%,地下水微生物指标整体达标率(71.97%)高于地面水(61.42%)(x2=15.68,P<0.01);丰水期微生物指标整体达标率(71.85%)高于枯水期(64.34%)(x2=7.44,P<0.01);消毒剂余量达标率为77.27%,有消毒措施水样微生物指标达标率高于未采取消毒措施的水样(x2=31.88,P<0.01),消毒剂余量达标的水样微生物指标达标率(88.89%)高于不达标的水样(44.44%)(x2=12.28,P<0.01).结论 陕西省农村学校饮用水受微生物污染的主要原因是供水工程消毒设备配备不足或未按要求使用.建议学校、教育和卫生部门多措并举加强水厂监督管理,确保消毒设备正常使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影响我国农村集中式供水工程水质的主要风险因素,为进一步提升农村饮用水水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于2020—2022年对我国494座农村集中式供水工程进行基础信息和卫生学调查,对工程的基本特征进行描述性分析,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水质的因素,发现工程存在的卫生学风险。结果 共计494座被调查工程末梢水的达标率为85.4%。2020、2021和2022年末梢水达标率分别为75.8%、90.0%和91.0%。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水源类型、是否有定期巡查和事故反应机制、是否按指标和频率要求进行出厂水水质检验等是末梢水达标的影响因素。结论 我国农村集中式供水工程水质需进一步提升,水源和卫生管理是影响末梢水达标的主要因素,建议加强对水源的保护以及优化管理措施,从而保障农村饮用水安全。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长沙农村地区生活饮用水供水基本情况和水质卫生状况,对影响水质合格情况因素进行探索.方法 调查长沙农村地区生活饮用水供水基本情况;随机选择60.00%以上的农村乡镇进行集中式供水和分散式供水采样检测,对水质合格情况进行评价和分析.结果 长沙农村地区人口以饮用分散式供水为主,占农村人口总数78.83%.长沙农村地区饮用水总合格率为54.99%;微生物超标是最主要的污染,占水样总数31.26%.经Logistic回归分析,2015年水质合格率高于2014年,集中式供水高于分散式供水,不同监测区县水质合格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沉淀过滤和按要求消毒可提高水样合格率.结论 长沙市农村地区饮用水供水方式仍以分散式供水为主,饮用水水质亟待改善,需加大集中式供水建设、改造,提高完全处理集中式供水人口覆盖比例.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2018—2022年甘肃省农村生活饮用水毒理学指标达标情况,为持续提升甘肃省农村生活饮用水水质安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2018—2022年甘肃省农村生活饮用水毒理学指标监测数据,根据《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T 5749—2006)评价毒理学指标达标情况,以不同年份、不同水样类型、不同生态区分组进行组间毒理学指标达标率比较和线性趋势分析。结果 2018—2022年甘肃省农村生活饮用水共收集检测水样35 568份,毒理学指标整体达标率为96.92%,各年度达标率随年份呈上升趋势(χ2=493.397,P<0.05),且毒理学指标超标数和单项指标超标率均在逐年下降,饮用水毒理学主要超标指标为硝酸盐氮(1.63%)、六价铬(0.82%)和氟化物(0.61%);水质毒理学指标达标率丰水期高于枯水期(χ2=12.601,P<0.05),地表水高于地下水(χ2=363.318,P<0.05),小型水厂水质毒理学指标达标率高于大型水厂(χ2=104.468,P<0.05)...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掌握2015年陕西省农村饮用水水质卫生状况,为农村饮用水水质安全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于2015年3-10月,按照《全国饮用水卫生监测工作方案》的要求,通过分层随机抽样选取1 487处农村集中式供水工程开展卫生学调查和水质分析检测。 结果 农村饮水工程供水水源以地下水为主(70.34%),供水方式包括:常规处理(16.21%)、沉淀过滤(30.87%)、仅消毒(9.28%)和未处理(43.64%);枯水期和丰水期合计采集水样5 366份,枯水期出厂水和末梢水的水质达标率分别为47.13%和46.97%,丰水期出厂水和末梢水的水质达标率分别为45.02%和45.87%;不同水处理工艺的供水水质中,有消毒措施工艺的供水水质(52.53%)明显高于沉淀过滤(39.23%)和未处理(47.31%)的水质(P<0.05)。正常使用消毒设备的供水水质(57.43%)明显高于偶尔使用(48.94%)和不使用消毒设备的供水水质(39.07%)(P<0.05);单项指标达标率最低的为总大肠菌群(64.60%)和菌落总数(87.30%);达标率较低的指标还包括氟化物(92.12%)和六价铬(96.07%)。 结论 2015年陕西省农村饮水工程水质达标率较低,微生物污染是影响农村饮水水质的主要因素,毒理学指标氟化物和六价铬超标较为严重。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2016 - 2019年陕西省国家贫困县农村饮用水毒理学指标达标情况及影响因素,为有针对性地提高贫困县饮用水水质提供依据。方法 采集2016 - 2019年陕西省国家贫困县农村饮用水水样标本12 254份,采用卡方检验分析率之间是否存在差异,二分类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率的影响因素。结果 所有水样毒理学指标的整体达标率为86.58%,且整体达标率逐年上升(χ2 = 206.827,P<0.05),毒理学指标单项检测结果超标较严重的前4位指标依次为氟化物、硝酸盐氮、六价铬和铅;是否处理、水源类型、是否消毒以及是否按要求使用消毒设备4个因素对水质毒理学指标合格率有影响(χ2值分别为561.896、2 132.604、234.872、214.074,P<0.001);且经logistic回归分析这4个影响均为主要因素,OR值分别为1.398、21.048、1.209、2.261。结论 陕西省贫困地区农村饮用水毒理学指标达标情况受到水源类型、是否处理、是否消毒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水源地保护、饮用水正规的生产流程以及加强对供水工程的管理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8.
调查分析关中地区2018年农村中小学校饮用水水质情况,为针对性加强供水设施改造提供工作依据.方法 制定农村学校集中式供水基本情况调查表,根据《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GB/T 5750-2006)和《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 5749-2006),对关中地区192所农村学校管网末梢水进行采集检测,对水质影响因素与水质合格率之间关系进行分析.结果 关中地区农村学校饮用水水质总合格率为59.1%,微生物、毒理指标、感官性状和一般化学指标合格率分别为74.5%,84.6%,88.0%.单因素分析表明水源类型、工程类型、卫生许可情况以及消毒设备使用情况等4个因素影响水质合格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非条件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按要求消毒、工程类型、卫生许可情况影响水质合格率(OR值分别为3.14,2.05,1.99,P值均<0.05).结论 对于关中地区农村学校供水中发现的自建设施管理落后,卫生许可证将持证率较低;消毒设备不能按要求使用等问题,建议进一步加强对农村学校供水的设施改造投入,针对性加强供水处理、规范消毒.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浙江省农村饮用水消毒效果及影响因素,为控制农村饮用水微生物污染及预防介水传染病的发生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方法抽取浙江省879家农村饮用水供水厂,采集2017年农村饮用水水样5 299份,按照GB 5749—2006 《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评价饮用水的消毒效果,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农村饮用水消毒效果的影响因素。结果浙江省农村水厂处理工艺以常规处理为主,540家占61.43%;水源以地表水为主,771家占87.71%。经过消毒处理的水样4 458份,占84.13%。消毒剂余量总合格率为86.05%;其中二氧化氯消毒水样占22.32%,消毒剂余量合格率为100.00%。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水厂规模、消毒剂余量是否合格、消毒设备使用频率、是否消毒、水源水浑浊度和水期是消毒效果的影响因素(P0.05)。是否消毒、消毒剂余量是否合格、消毒设备使用频率和水源水浑浊度是出厂水消毒效果的影响因素(P0.05);是否消毒、消毒剂余量是否合格、消毒设备使用频率、水源水浑浊度和水厂规模是末梢水消毒效果的影响因素(P0.05)。消毒剂余量是否合格、消毒设备使用频率、水源水浑浊度和水厂规模是地表水消毒效果的影响因素(P0.05);消毒剂余量是否合格、消毒设备使用频率、水源水浑浊度和pH值是地下水消毒效果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浙江省农村饮用水消毒效果受原水水质、水厂规模和水处理工艺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水厂在制水和输配水过程中应完善消毒工艺,加强水厂管理,规范消毒以进一步控制微生物的超标风险。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新干县农村饮用水卫生状况及其影响因素,为农村实现安全供水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2012-2014年新干县的农村生活饮用水水质监测点分别进行丰水期和枯水期水样的采集与检测。结果 共监测水样730份,合格172份,合格率为23.56%,不同年度的枯水期水质合格率均明显高于丰水期(P<0.05)。该县农村生活饮用水以分散式供水为主,集中式供水水质合格率及微生物指标合格率均高于分散式供水(P<0.05),但丰水期和枯水期两种供水方式的水质合格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感观性状、一般化学指标、毒理学指标、微生物指标水样监测合格率分别为94.11%、83.29%、100.00%、29.59%,微生物指标合格率低是影响水质的主要因素。结论 微生物污染是新干县农村生活饮用水的主要卫生问题,加强该县农村饮用水的消毒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2015—2019年影响六安市农村集中式供水水质合格率的影响因素,为相关部门改善饮水安全决策提供数据支持。方法依据监测方案要求,每年枯水期和丰水期对六安市农村集中式供水单位出厂水和末梢水的31项指标进行水质监测,按照《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 5749-2006)对水样结果进行合格判定,采用χ^(2)检验对水质合格率进行比较,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对水质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5年共监测水样3016份,合格水样2139份,总合格率为70.92%。2015—2019年水质合格率依次为66.97%、66.23%、60.10%、72.63%和87.15%。总大肠菌群、菌落总数和浑浊度单项指标合格率较低,分别为78.38%、94.03%、94.46%,其余指标合格率均在99%以上。多因素分析显示,水源类型、消毒方式和水厂规模是六安市农村集中式饮用水水质合格率的影响因素。结论2015—2019年六安市农村集中式饮用水水质合格率呈现整体上升的趋势,微生物指标仍是影响水质合格率的主要指标,应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保障农村居民饮水安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调查河北邯郸地区贫困农村饮用水毒理指标现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 于2017—2020年在河北邯郸地区贫困农村采集饮用水水样6 860份,毒理指标进行评价,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饮用水毒理指标的影响因素。结果 2017—2020年邯郸地区贫困农村饮用水毒理指标合格率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017—2020年间,除四氯化碳、硒、氰化物外,其他毒理指标均具有不同程度超标现象,水质未处理、未按照要求使用消毒设备、不消毒、有污染源、小型供水规模是毒理指标不合格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河北邯郸地区贫困农村饮用水水质得到较大改善,毒理指标合格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但受多种因素影响,部分毒理指标仍存在超标现象,需相关部门切实抓好农村供水工程,改善农村饮用水水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四川省农村饮用水水质监测数据和供水工程信息,为农村饮用水卫生安全保障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和整理四川省2016—2020年农村集中式供水水质监测数据及其对应的供水工程基本信息,采用卡方检验比较各年度间供水工程状况,运用水质指数评价法和Kruskal-Wallis H非参数检验比较水质差异。结果 2016—2020年四川省监测农村饮用水水样中完全处理水样比例、大型工程(Ⅰ型和Ⅱ型)水样比例、消毒水样中配备有消毒设备且按要求使用的水样比例都有提高,各年度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020年浑浊度水质指数值低于其余各年度,2020年总大肠菌群水质指数值低于2016年和2019年,Ⅰ型供水工程水样浑浊度水质指数值低于其余规模水样,Ⅰ型和Ⅱ型供水工程水样总大肠菌群水质指数低于其余规模水样,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调整后P<0.05)。结论 2016—2020年四川省农村饮用水供水状况和水质总体上有改善,应持续推进农村供水规模化、标准化改造,保障饮用水卫生安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肇庆市农村地区饮用水消毒效果的影响因素,为有关部门改善农村饮水水质和农村饮水安全管理提供技术支持。方法 对2016—2020年的农村饮用水微生物和消毒剂余量监测结果进行分析,水质检测按《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GB/T 5750-2006)执行,水质结果按《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 5749-2006)评价。采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应用χ2检验对合格率进行比较,应用logistics回归对消毒效果影响因素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 消毒剂余量合格的水样水质微生物指标合格的可能性为消毒剂余量不合格的21.446倍,浑浊度合格的水样微生物合格的可能性是浑浊度不合格的5.345倍,按要求使用消毒设备的饮用水微生物合格的可能性是偶尔使用消毒设备的3.212倍,有卫生许可的供水微生物合格的可能性是无卫生许可的2.148倍,次氯酸钠消毒微生物合格的可能性是以漂白粉消毒的6.471倍。结论 农村地区饮用水消毒效果受消毒剂余量、浑浊度、消毒设备使用频率、消毒方式、卫生许可情况影响,改善饮用水水质需按规范消毒,硬件和软件建设两手抓,完善净水消毒设施,加强管理...  相似文献   

15.
2009年梧州市农村生活饮用水卫生现状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梧州市农村生活饮用水的卫生现状。方法于2009年3月随机抽取梧州市市辖县(市)及乡镇的农村集中式供水单位84个,分散式供水单位57个,采集其出厂水和末梢水水样进行检验、评价。结果梧州市市辖县(市)及乡镇现有集中式供水单位430个,覆盖人口47.35万人,占农村总人口数的18.72%。农村生活饮用水水质合格率为42.22%(95/225),其中,集中式供水和分散式供水的水质合格率分别为41.67%(70/168)、43.86%(25/57)。水质合格率较低的指标是总大肠菌群、耐热大肠菌群、菌落总数、浑浊度,合格率分别为53.78%、65.78%、86.22%、88.44%。结论梧州市集中式供水覆盖率较低,微生物指标中的总大肠菌群、耐热大肠菌群和菌落总数是影响农村生活饮用水合格率的主要因素。建议加强农村生活饮用水的水源防护、卫生管理、水质消毒。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北京市部分农村地区胃肠道疾患与生活饮用水水质、居民卫生习惯、一般情况等影响因素的相关关系,为改善饮用水水质,促进农村居民健康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北京市3个区县内采用随机抽样调查的方法抽取75个农村供水单位,进行生活饮用水水质检测,选取供水单位居住3 a以上的常住居民3 864人,调查其胃肠道疾患情况,年龄、性别、教育程度等一般情况及饮水相关卫生习惯。用Epidata3.1软件建立数据库,统计分析应用SPSS 13.0统计软件包。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方法分析水质状况;胃肠道疾患与生活饮用水水质、居民卫生习惯、一般情况等影响因素的关系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北京市部分农村地区饮用水水质合格率为56.00%。地区胃肠道疾患与生活饮用水水质,居民卫生习惯,年龄、性别、教育程度等一般情况影响因素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水质微生物超标有增加胃肠道疾患发生的危险性的可能(OR=2.544,P<0.01),尚不能认为该地区的年龄、性别教育程度等一般情况和居民卫生习惯因素影响胃肠道疾患的发生(P>0.05)。结论北京市部分农村居民胃肠道疾患的发生与水质微生物指标的合格情况有关,应进一步深化农村改水工作,保障农村饮用水卫生安全,降低胃肠道疾患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为了解梧州市郊区农村饮用水的水质卫生状况及水质动态变化,为政府的相关决策提供依据。方法根据梧州市郊区农村饮用水的类型、供水方式的不同及经济发展的情况,选取有代表性的饮用水监测点28个,其中集中式供水点13个、分散式供水点15个。于2009年3月和8月对水样进行采集,按GB/T5750-2006《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对水样进行检测,按GB5749-2006《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进行评价、分析。结果共采集水样82份,合格29份,合格率为35.37%。其中集中式供水水样合格率为36.54%,分散式供水水样合格率为33.33%。集中式供水和分散式供水的水质合格率无显著性差异(χ2=0.1,P〉0.05)。不合格指标是菌落总数、总大肠菌群、耐热大肠菌群、浑浊度、肉眼可见物、pH、铁、色度和硝酸盐。由微生物指标超标导致的水质不合格率最高,达54.88%;其次是由感官指标超标导致的水质不合格率,为29.27%。一般化学指标中除PH的不合格率为10.98%外,其余的检测指标合格率均在95%以上。结论梧州市农村饮用水水源水质基本良好,微生物污染是影响梧州市郊区农村饮用水水质卫生的重要因素。缺乏有效的消毒措施导致农村饮用水微生物指标严重超标,给农村饮水安全带来隐患。集中式供水点的管理有待完善,建议应采取有效措施健全管理机制,加强农村饮用水的卫生管理、消毒和健康教育工作。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陕西省2018年城市市政供水水质消毒状况和微生物指标污染情况,为改善城市生活饮用水水质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8年陕西省城市市政供水水质监测数据,参照《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对消毒剂余量、消毒副产物和微生物指标达标率进行分析。结果2018年陕西省市政供水微生物指标整体达标率为91.66%,消毒剂余量达标率为93.56%;地下水水质微生物指标整体达标率高于地面水(χ^2=30.625,P<0.001),消毒剂余量达标率也高于地面水(χ^2=6.456,P=0.011);出厂水中消毒剂余量达标率低于末梢水(χ^2=41.091,P<0.001)和二次供水(χ^2=20.999,P<0.001);消毒剂余量达标的水厂微生物指标达标率较高(χ^2=83.022,P<0.001);消毒副产物中,亚氯酸盐、氯酸盐、三氯甲烷和四氯化碳达标率分别为98.33%、99.38%、99.81%和100.00%。结论影响陕西省城市生活饮用水水质微生物指标达标率的主要因素是消毒剂余量。建议政府持续加大管理力度,督促供水单位加强水质净化消毒,规范消毒程序,确保消毒剂投放充足、适量。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掌握梅州市农村饮用水水质卫生状况及其变化,预防饮用水污染及介水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方法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中农村饮用水信息监测系统导出全市农村饮用水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梅州市农村集中式供水水源以泉水(74.49%)居多,供水方式中未处理的水源占77.50%,完全处理工艺的水源仅占6.7%。监测2年水样1 100份,合格率为61.45%,不同供水方式水样合格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3.89,P<0.01),完全处理的最高(71.88%)。消毒水样合格率显著高于不消毒水样(χ2=33.25,P<0.01),不同消毒方式水质合格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2.76,P<0.01),漂白粉消毒效果最差(45.00%)。水质超标主要为微生物指标、消毒副产物指标和消毒剂量等。结论梅州市农村饮用水处理工艺、日常生产卫生管理落后,水质结果不容乐观。建议相关部门对供水工程建立严格监管制度,倡导农村居民形成良好的用水习惯和行为,提高卫生饮水意识。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陕西、甘肃地区部队生活饮用水卫生学现状,为加强部队生活饮用水综合治理、改善水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按照GB/T 5750-2006《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对2016年驻甘肃、陕西地区的集团军和省军区所属团以上单位的61份生活饮用水水样进行实验室检测,收集水样基本信息,依据GB 5749-2006《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对检测结果进行判定和评价;结果数据运用SPSS 19.0进行统计分析,合格率的统计分析采用χ2检验。结果水质总体合格率为21.31%;陕西地区水样合格率为25.00%,甘肃地区水样合格率为18.18%(χ2=0.420,P0.05);自备集中式供水总体合格率(14.29%)低于市政供水合格率(50.00%)(χ2=5.357,P0.05);所检项目中硝酸盐和菌落总数合格率显著低于其他项。结论陕甘地区部队生活饮用水总体合格率低,市政供水优于自备集中式供水,硝酸盐和菌落总数为影响该地区水质状况的主要因素,建议加强水源卫生防护和水质洁治消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