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田堃  赵宝珍 《医学综述》2008,14(6):856-858
非乙醇性脂肪性肝病(NAFLD)是一种常见的慢性肝病,其疾病谱包括单纯性脂肪肝、非乙醇性脂肪性肝炎(NASH)、肝纤维化及肝硬化。NAFLD的患病率高,存在种族、性别及年龄差异。单纯性脂肪肝呈良性进程,NASH可进展为肝硬化。NAFLD发病机制尚不明确,胰岛素抵抗、氧化应激、代谢紊乱、脂肪因子、内质网应激可能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是一种无过量饮酒史、以肝实质细胞脂肪变性和脂肪贮积为特征的遗传-环境-代谢应激相关性临床病理综合征。NAFLD包括单纯性脂肪肝及由其演变的脂肪性肝炎和脂肪性肝硬化。NAFLD的发病机制是近些年的学术界研究热点之一。现今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主要集中在胰岛素抵抗,IR是NAFLD发病的始动及中心环节,可能贯穿于NAFLD发病全过程。研究表明,IR和高胰岛素血症为原发性NAFLD始动因素而非结果,而药物、毒物、胆碱缺乏、载脂蛋白B基因突变、胃肠外营养等因素单独或与IR共同导致肝脂肪变。IR还与细胞内游离脂肪酸增多、ATP储备耗竭、氧化应激和线粒体功能障碍共同参与肝脏损伤的发生。IR及随之相应的高胰岛素血症在导致肝内脂质蓄积甚至发展为脂肪肝的过程中起关键作用。大量研究表明,改善胰岛素抵抗是治疗NAFLD的一项有效措施。脂肪性肝病的本质特征是脂质在肝细胞的过度聚集,血脂紊乱是NAFLD进展以及发生心脑血管事件的重要危险因素。目前还普遍认为NALFD与脂肪因子的作用异常有关。NAFLD、NASH逐步发展可以引发肝功能的衰竭,而且在合并MS的情况下会相互加重,形成恶性循环,最终导致全身多脏器病变,甚至死亡。  相似文献   

3.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是胰岛素抵抗(IR)与代谢综合征(MS)在肝脏的表现,是隐源性肝硬化的重要病因之一。NAFLD的病因尚未完全明确。近年来幽门螺杆菌(Hp)在NAFLD的发生、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目前认为,Hp感染为IR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Hp感染引起NAFLD可能通过增加胰岛素抵抗的途径实现。本文通过国内外研究现状就Hp感染与NAFLD之间的相关性及潜在发病机制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4.
正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是以肝细胞内脂肪过度沉积为主要特征的代谢性疾病。研究显示,NAFLD与2型糖尿病关系密切,胰岛素抵抗是NAFLD发病的主要危险因素,而绝大多数2型糖尿病的发病机制与胰岛素抵抗相关~([1])。硫氧还蛋白相互作用蛋白(TXNIP)表达增强会导致机体胰岛素抵抗和氧化应激~([2])。  相似文献   

5.
《肝博士》2021,(5)
正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的发病机制主要为游离脂肪酸增多引起的胰岛素抵抗和氧化应激,这些患者常合并肥胖、糖尿病(T2DM)和高脂血症或高血压病,即代谢综合征,与胰岛素抵抗密切相关。研究提示NAFLD可能是胰岛素抵抗在肝脏的一种表现。国内相关T2DM合并脂肪肝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T2DM患者合并脂肪肝比例高达50%。T2DM患者的。而合并脂肪肝的T2DM患者肝硬化风险及死亡风险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6.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是我国目前最常见的慢性肝病。其患病率逐年增长,并呈现低龄化。NAFLD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目前认为与肥胖、高脂血症、胰岛素抵抗及遗传易感等因素相关。随着"肠-肝轴"学说的提出,肠道菌群在NAFLD发病机制中的作用逐渐被证实,肠道益生菌对NAFLD的治疗价值也随之被探索。为此,本文对益生菌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7.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是与过量饮酒无关的全球常见的肝病之一,其临床发病机制非常复杂,与胰岛素抵抗等密切相关,目前临床有关NAFLD的治疗方案分为药物和非药物治疗,但尚缺乏非常有效的治疗措施。为增强临床及人们对该病的认识,本文对NAFLD的临床发病机制和治疗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8.
非酒精性脂肪肝病(NAFLD)是一种全球常见的慢性肝脏性疾病之一,其发病率逐年增多,但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表观遗传学作为近年较为热门的研究,与NAFLD的发生、发展及治疗存在密切联系。研究表明,表观遗传学广泛调控脂肪细胞合成与分化、脂肪代谢与转运、胰岛素抵抗、炎性因子等多方面。该文主要从目前研究较为热门的DNA甲基化、组蛋白修饰和miRNAs调控三个方面与NAFLD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9.
非酒精性脂肪肝发病相关因子的机制研究新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非酒精性脂肪肝疾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是一类组织病理学异常,以弥漫性肝细胞脂肪变性为主要特征的常见慢性肝病.其发病机制目前尚不十分清楚,胰岛素抵抗与脂质代谢异常可能是其发病的中心环节,肿瘤坏死因子、白介素、瘦素、脂联素、抵抗素等多种脂肪细胞因子以及脂肪生成相关转录因子在NAFLD的发生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武绍梅  马岚青 《医学综述》2014,(24):4455-4458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是代谢综合征在肝脏的组成部分,是全球范围内广泛流行的慢性肝病。胰岛素抵抗(IR)可引起肝脏糖脂代谢紊乱,导致脂肪变。脂肪因子和炎性因子相互作用可导致IR,引起脂肪肝炎性改变,使NAFLD患者进展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肝纤维化甚至肝细胞癌。鉴于此,胰岛素增敏剂二甲双胍及噻唑烷二酮类药物能有效地治疗NAFLD。该文就NAFLD的发病机制与胰岛素增敏剂抗病机制及疗效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11.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是指除饮酒外其他因素导致肝损伤引起的,以脂肪堆积为特征的肝病。其发病机制复杂,胰岛素抵抗、线粒体功能障碍、肠道菌群紊乱等因素均影响了NAFLD的发生、发展,核因子κB信号通路的激活、脂质过度堆积也可能参与其中。临床上缺乏治疗NAFLD的理想药物,其目前的治疗方法主要通过调控生活方式来减轻体重,改善代谢综合征的组分来缓解疾病。姜黄素和白藜芦醇皆是一种多酚类物质,都被发现是治疗NAFLD的潜在药物,并已开展了广泛的实验研究。本文系统归纳了姜黄素和白藜芦醇治疗NAFLD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2.
蔡冰  周永健 《广州医药》2014,45(1):80-82
随着现代生活方式的变化,目前国内外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发病率逐渐升高,国内NAFLD患病率是仅次于乙型病毒性肝炎的慢性肝病,但其发病机制暂不明确。其中,脂联素(ADPN)作用机制是NAFLD发病过程中的研究热点。ADPN,脂肪组织产生的一种脂肪因子,具有调节能量代谢,增加胰岛素敏感性、抗炎和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近年来研究显示,脂联素与炎症及多种肝病具有密切关系,现就脂联素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关系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3.
鲍丽静  向晓星 《医学综述》2009,15(16):2420-2422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发病机制目前尚不十分清楚,胰岛素抵抗可能是其发病的关键环节。与胰岛素抵抗相关的脂肪因子,包括瘦素、脂联素、抵抗素、肿瘤坏死因子、内脏脂肪素等,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形成、炎症改变和纤维化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脂肪因子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中的作用机制仍不甚明确,其相互关系也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4.
蔡泓  陈赟  张治芬 《医学研究杂志》2019,48(4):10-12, 163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 NAFLD)是目前全球最常见的慢性肝病,可能导致肝硬化及肝细胞癌等严重后果。临床研究表明绝经是女性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近年来临床和基础研究发现绝经不仅增加女性胰岛素抵抗和中心性肥胖的风险,还可在血脂成分、前炎性细胞因子表达、肝细胞脂质抗氧化作用等多方面对NAFLD的发生起促进作用。本文从7个方面就绝经与女性NAFLD发生机制的相关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5.
董桂芳  陈杰  李雪梅 《北京医学》2022,(10):920-922
非酒精性脂肪肝(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 NAFLD)是当前最重要的慢性非传染性肝病,其发病机制复杂,与胰岛素抵抗、细胞氧化应激、内毒素、细胞凋亡和自噬以及肠道菌群紊乱等多种因素密切相关。近年来大量研究表明,支配肝的自主神经系统在调节肝脂质稳态、炎症和纤维化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就自主神经系统在NAFLD发生发展中的相关作用及病理生理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探索NAFLD的治疗新方法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6.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与肥胖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的患病率不断攀升,成为常见的慢性肝病之一。虽然NAFLD的临床症状并不典型,却与一系列代谢疾病相关,并可进展为致命的终末期肝病。流行病学调查证实,NAFLD与肥胖密切相关;相比正常体质量人群,肥胖人群中NAFLD的患病率明显增高;众多基础研究也从分子机制角度分析了肥胖与NAFLD的相关性,证实肥胖伴随的胰岛素抵抗、游离脂肪酸增多以及炎症因子和脂肪细胞因子水平的变化等因素均可能在NAFLD的发生和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该文就目前NAFLD与肥胖相关性的流行病学特点及分子机制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7.
王静  胡天晓 《浙江医学》2024,(6):561-565+571
2型糖尿病(T2DM)和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存在共同的病理生理机制即胰岛素抵抗,两种疾病的发生和进展关联密切。根据《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与相关代谢紊乱诊疗共识(第二版)》建议,NAFLD的治疗包括生活方式的改变和药物治疗。基于胰岛素抵抗在T2DM和NAFLD中的重要作用,传统的胰岛素增敏剂二甲双胍、吡格列酮,以及能够改善代谢及胰岛素灵敏度的新型降糖药物钠-葡萄糖共转运蛋白2抑制剂(SGLT2i)、胰高血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GLP-1RA),在改善NAFLD患者生化指标和肝脏组织学病变中具有不同作用。本文对二甲双胍、吡格列酮、SGLT-2i、GLP-1RA等治疗T2DM合并NAFLD的研究进展作一述评。  相似文献   

18.
随着 生活水平的提高、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领域研究的迅速发展及许多新的、有价值的临床循证依据不断报道,发现NAFLD与代谢紊乱相关疾病的共患人群增多,并对NAFLD的关注也从它本身的肝病意义扩展到代谢意义.目前NAFLD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都还停留在假说阶段,其中占主导地位的观点是"二次打击假说",即"第一次打击"是胰岛素抵抗,"第二次打击"是氧化应激.本文从NAFLD发病机制的角度,阐述了NAFLD与凝血及纤溶系统异常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慢性丙型肝炎和糖尿病相关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郝蔚  苏少慧  甄承恩 《医学综述》2009,15(3):443-446
肝脏在血糖代谢中起重要作用,各种导致慢性肝实质损害的慢性肝病均可影响正常的糖代谢,甚至可出现糖耐量减退或糖尿病。近年来有很多流行病学调查证实了慢性丙型肝炎与糖尿病有密切的相关性,慢性丙型肝炎的患者中糖尿病的患病率明显高于普通人群和其他原因所致的慢性肝病患者,其发病机制可能与胰岛素抵抗、自身免疫、丙型肝炎病毒肝外复制等有关,其中胰岛素抵抗为最主要发病机制,肿瘤坏死因子α在丙型肝炎病毒相关的胰岛素抵抗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高脂饲料对小鼠体重、肝脏重量和胰岛素指数的影响以及脂肪细胞瘦素(Leptin)基因在小鼠胰岛素抵抗(IR)伴随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形成过程中的表达规律,探讨 Leptin基因对IR伴随NAFLD的作用机制.方法 小鼠随机分为实验组(饲以高营养饲料,饮用水添加甲硫氨酸)和对照组(喂饲正常标准饲料,饮用水未添加甲硫氨酸),设15、30、45及60 d 4个观察时点.各组小鼠取心血和肝脏,测定小鼠体重、肝脏重量、空腹血糖、血清胰岛素水平及游离脂肪酸含量,并采用半定量RT-PCR对各时点小鼠脂肪组织Leptin基因表达量进行分析.结果 实验组小鼠15天后的体重、肝脏重量均高于对照组,胰岛素敏感指数均低于对照组(P<0.01);实验组小鼠脂肪细胞中Leptin基因的表达量随饲养时间逐渐增高;15~30 d增长幅度最大,45 d以后增长幅度减小.结论 IR与Leptin抵抗在小鼠IR伴随NAFLD动物模型中同时存在,共同参与了NAFLD的病理过程.Leptin抵抗可能是诱发IR伴NAFLD发病的重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