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探讨5岁以下儿童肝移植术后接种乙肝疫苗免疫应答的效果及多针次接种必要性的评估。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2月—2018年12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普外科同一肝移植组进行肝移植手术,术后遵医嘱注射乙肝疫苗完成4针次以上的5岁以下170例患儿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75例,女性95例,年龄4个月至5岁,患儿每针次接种疫苗后随来院肝移植门诊复诊时抽血检测乙肝五项,观察HBsAb应答效果及其相关影响因素。计数资料数据用例数和百分数(%)表示,组间比较用χ^2检验。结果5岁以下患儿肝移植术后完成第1个疗程乙肝疫苗注射后免疫应答成功121例(HBsAb≥100 IU/L),应答失败49例(HBsAb<100 IU/L),接种第2个疗程后应答成功29例,最终只有20例患儿接种8针次即2个疗程后HBsAb<10 IU/L。影响乙肝疫苗接种免疫效果的相关因素与性别、原发病、供肝方式、术后接种疫苗时间无关,与年龄、居住地、术前HBsAb滴度高低有关(抗-HBs以100 IU/L为标准)。平均年龄2岁以上患儿明显比1岁以下患儿术后接种第1个疗程后免疫应答率高,术前儿童接种过乙肝疫苗且抗-HBs滴度>100 IU/L患儿其术后接种第1疗程后免疫应答率更高(84.72%),术前抗-HBs滴度<100 IU/L患儿术后接种乙肝疫苗第1疗程后免疫应答稍低(60.71%)。结论大部分肝移植患儿可通过接种乙肝疫苗主动免疫获得保护性抗体来预防乙肝病毒再感染,坚持多针次接种能有效地诱导机体产生乙肝抗体,提高免疫应答水平,具有保护效果,且经济有效,肝移植术后接种乙肝疫苗存在必要性,是目前肝移植术后推广应用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大埔县乙型肝炎疫苗接种质量和效果,探讨免疫接种的有效性,找出可能影响免疫成功率的原因,为防治乙型肝炎制定科学的免疫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抽查辖区内2009年出生儿童163例,采集末梢血0.5mL,使用ELISA双抗原夹心法检测抗-HBs。结果大埔县乙肝疫苗免疫成功率为89.57。结论接种乙肝疫苗依然是阻断母婴传播、降低儿童HBsAg携带率的最经济有效的手段,效果确切。  相似文献   

3.
目的:目前临床普遍建议乙肝孕妇妊娠中晚期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 HBIG)以阻断母婴传播,为验证其效果,做以下研究.方法:乙肝血清指标HBsAg和HBeAg双阳性孕妇妊娠中晚期注射HBIG共三次(实验组)与未注射孕妇(对照组)所产幼儿于5岁采血检测HBsAg及抗-HBs,将两组进行比较. 结果:孕晚期预防性应用HBIG组孕妇所产新生儿随访5年后,两组幼儿的HBsAg反抗-HBs阳性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新生儿应用乙肝免疫球蛋白与乙肝疫苗联合免疫能有效阻断HBV母婴传播,妊娠中晚期注射HBIG并不能更加有效的提高乙肝病毒母婴传播的阻断率.所以己肝孕妇妊娠中晚期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的治疗效果有待研究.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预防接种人群对乙型病毒性肝炎(下称乙肝)防治及疫苗接种知识的认知情况,探讨开展以医院为基础的乙肝预防健康教育的途径。方法对342名来医院接种乙肝疫苗者采用自行设计的乙肝及乙肝疫苗接种相关知识问卷进行调查。结果 15岁以上人群既往接种率为37.9%;调查人群对乙肝及其疫苗相关知识回答正确率35.4%~81.0%。曾接种过乙肝疫苗人群回答正确率较未接种人群高,其中4项(接种乙肝疫苗是最有效的预防措施、乙肝疫苗接种前要检测乙肝全套和肝功能、接种后要进行抗体检测、乙肝表面抗体阳性要定期检测)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P<0.01)。调查人群接种乙肝疫苗的动机主要为入学、就业体检,占45.0%。结论乙肝疫苗接种人群对乙肝及乙肝疫苗相关知识的认知仍偏低,应利用接种疫苗的机会开展多种健康教育活动提高人群的乙肝预防知识水平和乙肝疫苗接种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早中期(CKD1~3期)、晚期(CKD4~5期)患者接种乙肝疫苗后的反应情况,明确CKD患者接种乙肝疫苗的最佳时期,使CKD患者产生主动免疫抵御HBV感染。方法:对乙肝两对半全阴性的慢性肾脏病早中期、晚期患者接种乙肝疫苗,观察两组患者乙肝表面抗体的阳转率及抗体滴度高低情况,同时,将CKD早中期组分为接受或未接受激素/免疫抑制剂两组,所有CKD患者再分为男性、女性两组,分别对上述分组进行比较,观察各组患者乙肝表面抗体的阳转率及抗体滴度高低情况。结果:(1)CKD早中期患者接种乙肝疫苗后,乙肝表面抗体阳转率明显高于CKD晚期患者,且抗体滴度明显高于CKD晚期组。(2)在CKD早中期组中接受或未接受激素/免疫抑制剂治疗的患者中抗体阳转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接受激素/免疫抑制剂组抗体滴度更高。(3)性别不是影响乙肝疫苗接种效果的因素。结论:CKD早中期患者接种乙肝疫苗疗效优于CKD晚期患者,激素及免疫抑制剂治疗不影响CKD早中期患者接种乙肝疫苗的疗效,性别不影响接种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是了解我市人群中HBsAg阳性率在不同地区及不同年龄是否存在差异,为乙型肝炎防控措施的实施带来指导意义.方法:是对我市人群进行HBV流行病学调查,检测血清HBsAg,抗-HBc抗-HBs三项.结果:被调查的县于县间,HBsAg阳性率和HBV流行率差异有显著性;人群中HBsAg阳性率在年龄上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可针对HBV流行率的差异性,对重点地区,重点人群加强预防接种,保证群体健康提高人口素质.  相似文献   

7.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是慢性肝炎的主要原因。近年来对所有高危人群给予接种乙肝疫苗,仍有1—2%HBsAg刚性人群有发展为慢性肝炎与原发肝癌的危险。28—70%病人在2—7年内病情加重,5年病死率为25—50%。因而任何在肝活检标本上有活动性病变或血清中HBV的病人应及早给予抗毒治疗。  相似文献   

8.
血透患者的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是常见的危险。既往报道注射乙肝疫苗仅50~60%长期血透患者能产生抗体反应。本文旨在研究对乙肝疫苗起反应者的血清抗HBs水平以确定其再次注射的间期与效果。作者对111例血透患者和420名健康人测定血清抗HBs。对抗HBs阴性者肌注射乙肝疫苗(Heptavex—B),血透患者注射2ml(40mcg),而健康  相似文献   

9.
目的:维持性血液透析(Hemodi al ysi s,MHD)患者为乙型肝炎病毒(Hepat i t i sB Vi rus,HBV)感染的高危人群,改善其对乙型肝炎疫苗的免疫应答有重要的临床意义,而通过临床发现,相当多的MHD患者对常规乙型肝炎疫苗的应答差,血清转换率低下。本研究探讨了对MHD患者应用胸腺肽a1改善其对乙型肝炎疫苗免疫应答的效果。方法:采用多中心、随机的方法,将79例具备正常转氨酶水平、HBsAg(-)、Ant i-HBc(-)及Ant i-HBs(-)的MHD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MHD患者39例,进行常规疗程(O月、1月、6月)肌内注射普通基因重组乙肝疫苗,10μg/针,每次注射剂量为2针20μg,共三次6针,总剂量为60μg;B组MHD患者40例,按A组方法行乙肝疫苗接种,随后行胸腺肽a1皮下注射,每次1.6mg,每周2次,连续用4周(共8针),第一针在疫苗注射后立即皮下注射。以乙肝表面抗体滴度≥10 ml U/ml为产生保护性血清转换。注射结束后3个月检测乙肝表面抗体滴度,分析两组之间保护性血清转换率及抗体滴度水平的差异。结果:A组患者有26例产生了保护性抗体,保护性血清转换率为66.67%,B组患者有37例产生了保护性抗体,保护性血清转换率为92.50%,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同时B组的抗体滴度明显高于A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者抗体滴度水平与患者性别、年龄、病程、肌酐水平、白蛋白水平、血红蛋白水平等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MHD患者对常规基因重组乙肝疫苗的免疫应答低下,胸腺肽a1可明显改善MHD患者的免疫应答,增强乙肝疫苗的免疫效果,故可减少MHD患者感染乙肝的概率,改善其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0.
袁梅 《中国科学美容》2011,(21):109-110
目的掌握湾里区15岁以下重点人群乙肝感染和免疫状况,为制定15岁以下儿童乙肝防治策略提供可靠的依据。方法采用酶联免疫法对3 128名1~15岁乙肝表面抗原携带情况进行调查分析,以问卷和查验预防接种证或卡片的方式对乙肝疫苗接种率进行调查。结果 3 128名儿童中HBsAg阳性104名,阳性率为3.32%。合格接种乙肝疫苗2 438人,接种率为77.94%。结论 HBsAg携带率随年龄增长而逐渐上升。乙肝疫苗的接种率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降低。合格接种乙肝疫苗接种是阻断乙肝传播的有效途径,今后需提高乙肝疫苗的合格接种率,重点在大年龄组(6岁以上)儿童中开展乙肝疫苗查漏补种工作,加强乙肝防治知识的宣传,实现15岁以下重点人群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3%以下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