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X线数字断层融合技术(Digital Tomosynthesis,DTS)在儿童寰枢关节检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我院50例临床怀疑寰枢椎半脱位的儿童患者,张口位摄片不能达到临床诊断要求,经患儿家长同意后行DTS检查.结果:所有患儿寰枢椎形态结构显示完整,寰椎侧块及寰枢关节间隙显示清晰,无周围组织结构干扰.其中14例寰枢椎半脱位,显示齿状突与两侧块间隙不对称.结论:X线数字断层融合技术在儿童寰枢关节检查中具有价格低廉、图像成像清晰,诊断准确率较高等优势,且患儿接受辐射量较CT检查低,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比较X射线摄影系统(Digital radiography,DR)和数字断层融合技术(Digital tomosynthesis,DTS)用于胫骨平台骨折Schatzker分型的诊断效能.方法 纳入自2017-05-2018-11诊治的120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入院后常规进行DR和DTS成像技术检查,以术中Sch...  相似文献   

3.
目的提出一种计算胸部数字断层融合(DTS)辐射剂量的简单方法,并验证该方法的有效性;并比较DTS与胸部数字X线摄影(DR)、双能量减影(DES)、低剂量CT(LDCT)、常规CT的辐射剂量。方法对30例患者进行DTS检查,基于曝光参数提出及验证一种计算空气比释动能和剂量面积乘积的简单方法和校正因子。另收集接受DR、DES、LDCT和CT检查患者各30例,比较5种成像方式的有效剂量。结果空气比释动能和剂量面积乘积的校正因子分别为0.97和0.93,两参数预测值与实际值间的相对偏差为(0.5±0.4)%和(0.3±0.3)%。胸部DR、DES、DTS、LDCT、CT的E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 148.09,P0.01),且除胸部DR与DE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余成像方式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本文所提出的预测DTS辐射剂量的简单计算方法,不需对每张断层图像的剂量进行叠加。相比于LDCT和CT,DTS具有低剂量优势;相比于DR和DES,DTS可通过三维成像提供更多信息。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桡骨远端骨折复位石膏固定术后随访中数字X线断层融合摄影的应用价值,寻找骨折复位石膏固定术后复查更好的影像学检查方法。方法 48例桡骨远端骨折复位石膏外固定患者分别行腕关节正侧位DR摄影及数字X线断层融合摄影,对比两种检查方法获得的图像并作相应的统计学分析。结果桡骨远端及腕关节DR优质图像率47.9%(23/48);断层融合摄影优质图像率89.6%(43/48)。两种方法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桡骨远端骨折复位石膏固定随访中应用X线断层融合摄影检查,可以避免石膏及金属内固定物的影响,获得清晰的断面图像,为骨科医师提供更多信息,提高骨折复位固定术疗效判断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经术后病理证实的肺内淋巴结病例的临床、影像特点,以提高临床诊断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5月至2011年9月,16例手术、病理确诊的肺内淋巴结患者中男9例,女7例;年龄39~73岁,平均58.2岁.术前均行胸部X线平片及高分辨CT检查,单发者11例,多发者3例,另有2例肺癌合并不同肺叶内单发或多发淋巴结的临床、影像学资料.结果 全组6例有粉尘接触史或吸烟史,3例来自同一油田区;术前诊断包括肺良性结节、肺癌、肺转移瘤、肺癌肺内转移及性质不明,误诊率56.3%.术前X线胸片发现率50%(8/16例).肺内淋巴结CT扫描下最大径4~11 mm,平均7.1mm,全部位于隆凸以下水平;87.50%(14/16例)为实性结节;68.75%(11/16例)为边界清楚的类圆或卵圆形结节;87.5%(14/16例)距离胸膜1 cm以内;87.5%(14/16例)可见线状密度影;2例可见毛刺征;全组末见钙化及纵隔淋巴结病变.术后病理全部淋巴结均可见炭末沉着,8例可见淋巴结增生.结论 肺内淋巴结足较为少见的肺内良性结节,临床、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特点.对于隆凸以下水平的胸膜下结节,应考虑该诊断可能.  相似文献   

6.
螺旋CT重建技术在骨盆环骨折中的诊治价值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螺旋CT二维多平面重建(MPR)、三维重建(3D)对骨盆环骨折的诊断、分型及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4月至2009年4月收治的有完整的X线DR(digital radiography)片、螺旋CT片影像资料的57例骨盆环骨折患者,根据Tile分类,本组病例A型38例,B型12例,C型7例。对A型患者采取保守治疗,对B、C型患者全部采取手术治疗,根据骨折移位情况,采用开放复位内固定或经皮行骶髂关节空心螺钉内固定术。术后3d~27个月内进行随访,利用螺旋CT检查进行术后疗效评估,对其术前术后的DR片、螺旋CT的3D、MPR的重建图像进行对照分析。结果:57例骨盆环骨折患者中,5例骨盆后环骨折患者的X线DR片诊断为可疑骨折,9例骨盆后环骨折X线DR片漏诊,3例骨盆前环骨折患者的X线DR片诊断为可疑骨折,3例骨盆前环骨折患者的X线DR片漏诊,后经螺旋CT检查予以修正。术后影像学评价优15例,良3例,差1例;临床评价优16例,良3例。结论:螺旋CT的MPR、3D的重建图像对骨盆环骨折的诊断、分型及临床治疗评估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平片和CT影像的分析以提高对肺内孤立结节的认识。方法:发现肺内孤立结节病灶先拍片后再行CT扫描;检查设备使用美国锐柯DR和GE8排螺旋CT。结果:对符合条件的35例患者影像分析,为临床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提供了更可靠的影像依据。结论:平片发现肺内孤立结节后行CT扫描能提供更多鉴别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寰枢椎X线DR(X-RayDigital Roentgenography)检查与螺旋CT(SpiralCT)检查对诊断小儿寰枢椎半脱位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分别对12例小儿患者进行寰枢椎X线DR检查和螺旋CT检查及重建。结果 7例X线DR检查诊断为小儿寰枢椎半脱位,而通过CT检查和重建4例诊断为小儿寰枢关节半脱位,3例为正常;2例X线DR检查误诊为齿状突骨折、寰枢椎半脱位,CT重建清楚显示为寰枢椎畸形,分别为齿状突后弓缺如1例,齿状突发育不良1例;3例小儿在拍摄颈椎张口位时不配合,寰枢椎显示欠清,CT检查清晰显示为寰枢椎半脱位。结论螺旋CT检查和重建技术较X线DR检查更易显示小儿寰枢椎半脱位征象,有助于提高临床诊断率。  相似文献   

9.
正临床资料患者,女,57岁,因"体检发现左下肺结节1个月"入院,无咳嗽咳痰、咯血胸痛、气急胸闷、低热盗汗等不适。无高血压、糖尿病史。胸部X线片检查为镜面右位心(图1)。胸腹部CT示:全内脏反位(situs inversus totalis,SIT,(图2、图3),左肺下叶混合磨玻璃结节(图4),大小约16 mm×12 mm,密度欠均匀,内见空泡影,实性部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初步探讨数字断层融合技术(DTS)在胆道残石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临床上诊断为肝胆管结石并行胆道手术后停留胆道引流管患者31例,均在常规数字化摄影(DR)直接胆道造影基础上加DTS断层成像,以胆道镜探查为参考标准,经影像医师对DR和DTS图像分别阅片诊断胆道残石、对图像评分分析两种方法图像显示效果。结果 DR图像阅片方法诊断胆道残石敏感度72%、特异度33.3%、正确率64.52%;DTS图像阅片方法诊断胆道残石敏感度88%、特异度66.7%、正确率86.67%;DR图像得分3.03±0.87分、DTS图像得分4.03±0.79分,两者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DTS成像技术对胆道残石诊断临床应用价值优于DR,且对胆道残石影像显示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11.
背景:肺转移是骨肉瘤患者最常见的死亡原因。骨肉瘤患者肺内常出现直径〈5mm的微小结节,这些微小结节的性质诊断至今仍是难点。目的:拟应用薄层胸部CT及结节分析定期检查对骨肉瘤患者肺内微小结节的发生率、动态变化及最终转归进行研究,以探讨其是否有助于筛查骨肉瘤微小肺转移。方法:2008年4月至2011年8月,对250例骨肉瘤患者进行定期薄层胸部CT及结节分析检查,进而分析骨肉瘤患者肺内微小结节的的发生率、动态变化率并判断肺内微小结节是否为转移病灶。结果:250例骨肉瘤患者中119例(47.6%)发现直径〈5mm的肺内微小结节,16例(13.4%)的肺内微小结节发生动态变化(增大或增多),并诊断为肺转移。结论:应用定期薄层胸部CT及结节分析检查有助于了解肺内微小结节的发生率、动态变化及最终转归,有助于提高部分骨肉瘤肺转移患者的长期生存率。  相似文献   

12.
肺内小结节电视胸腔镜切除术前CT定位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目的探讨CT引导下微弹簧圈定位指引电视胸腔镜手术(VATS)切除肺内小结节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对47例肺内小结节患者(共53个结节,直径30mm)行术前CT引导下微弹簧圈定位,将微弹簧圈植入紧邻肺小结节边缘的肺组织内,使22个结节内的微弹簧圈的尾部位于脏层胸膜之外。于定位当日或次日行VATS切除肺内小结节,术后标本送病理学检查。结果 VATS下完整切除全部肺内小结节(直径3~26mm)。51个(51/53,96.23%)肺内小结节应用微弹簧圈定位成功,2个(2/53,3.77%)微弹簧圈植入后发生移位;定位术中并发症包括无症状性气胸6例、轻微肺泡出血9例。结论术前CT引导下经皮穿刺微弹簧圈定位肺内小结节安全、有效,有助于提高VATS切除的准确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胸部CT与X线检查诊断胸部闭合性损伤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76例胸部闭合性损伤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胸部CT和X线检查,比较二者对于胸部闭合性损伤的诊断价值。结果患者均经临床确诊,其中肋骨骨折66例,血气胸21例,肺不张8例,肺挫裂伤32例,创伤性湿肺9例,膈肌破裂2例。其中胸部CT对于肺不张、血气胸、肺挫裂伤和创伤性湿肺方面的准确率明显高于胸部X线,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2组对于肋骨骨折和膈肌破裂的诊断准确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胸部CT在诊断血气胸、肺不张、肺挫裂伤和创伤性湿肺方面较X线更为准确,可结合患者临床症状及病情合理选择,部分疾病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选择更为准确而有效的CT检查,以提高诊断率和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数字化断层融合技术在隐蔽骨折诊断中的应用的临床意义。方法纳入本院2013年6月至2017年6月行X线检查疑似骨折但未能明确诊断的患者资料137例,纳入本研究的患者均为先行普通X线检查,根据可疑骨折的部位行正位、侧位、斜位投射检查,再进行数字化X线断层融合检查。对于两组图像进行评判分为:优、良、差3个等级。并以检查结果中的可疑阳性以及阳性的数量作为检出例数,计算检出率,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对于可疑骨折部位的影像阅片结果归纳,普通X线检查的检出率和数字化断层融合检查的检出率进行统计分析,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普通X线检查与数字化断层融合检查图像的优良率的统计对比,两组间对比差异具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数字化断层融合技术在隐蔽骨折的诊断中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值得在临床工作中加以推广。  相似文献   

15.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9,(12):1147-1148
[目的]探讨核素SPECT/CT骨显像在肋骨外伤伤残鉴定中的作用和意义。[方法]统计本科于2015~2017年38例外伤患者,均为经CT或X线平片检查难以进行伤残等级鉴定者,所有患者均在伤后2个月内行胸部骨骼SPECT/CT断层同机融合显像,由两名以上医师对断层及融合图像进行分析。并与法医最终伤残鉴定结果进行对比,统计其符合率。[结果]38例患者SPECT/CT发现66个疑似骨折病灶,判断为新近骨折32个,可疑新近骨折26个,排除新近骨折8个,与司法鉴定结论相同者60个,不同者6个,两者符合率为90.91%(60/66),差异率为9.09%(6/66)。[结论]SPECT/CT同机融合显像能够提高肋骨外伤诊断的准确性,为外伤伤残鉴定的公正性和公信度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研究低剂量MSCT扫描对肺结节中癌性及非癌性病灶的检出及诊断情况。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本院收治的肺结节患者共210例,研究人员对所有患者均行低剂量MSCT扫描和肺部X线检查。结果肺部X线检查中,腺癌、鳞癌、腺鳞癌的检出率分别为93.67%、87.80%、57.14%,炎性假瘤和结核瘤的检出率分别为81.03%、76.0%;MSCT低剂量扫描结果中,腺癌、鳞癌、腺鳞癌的检出率分别为94.94%、92.68%、71.43%,炎性假瘤和结核瘤的检出率分别为96.55%、92.0%;MSCT低剂量扫描对肺癌及非癌性病灶的检出率均明显大于肺部X线检查(P0.05);MSCT低剂量扫描对肺结节的诊断率、敏感性、特异性、阳性及阴性预测值均明显大于肺部X线检查(P0.05)。结论对肺结节进行低剂量MSCT扫描检查,结果发现其具有更高的诊断率,同时与常规CT检查相比,其辐射剂量明显下降,安全性较高,患者更容易接受,适合临床选择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直径≤1.0 cm的肺微小结节临床治疗策略,提高该类疾病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南京鼓楼医院2005年1月至2011年6月经手术治疗3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3例,女16例;年龄31~74(51.0±7.4)岁,9例出现咳嗽、咳痰等症状,其余无明显临床症状。术前均经胸部X线和胸部CT检查发现直径≤1.0(0.8±0.1)cm的肺部微小结节,肺门、纵隔无肿大淋巴结。痰细胞学和电子纤维支气管镜检查均为阴性。所有患者术前均无组织病理学诊断,均行肺功能检查。其中11例行肺部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扫描术/CT(PET/CT)或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术(SPECT)检查,结果均为阴性。13例行胸腔镜辅助小切口手术,26例行单纯胸腔镜手术。结果手术时间(121.0±48.0)min,肺部分切除患者术后住院时间4~5 d,肺叶切除患者术后住院时间7 d,未出现并发症。手术后组织病理学诊断为恶性21例,其中腺癌9例、肺泡细胞癌7例、小细胞癌1例、肺转移瘤4例。良性病变18例,其中硬化性血管瘤4例、炎性假瘤4例、肺炎2例、肉芽肿3例、肺结核2例、肺表面淋巴结增生3例。病灶位于左肺上叶11例,左肺下叶6例;右肺上叶14例,右肺中叶1例,右肺下叶7例。结论孤立性肺结节特别是直径≤1.0 cm微小结节的诊治应首先以恶性对待,以免延误治疗;允许3个月左右的观察,观察期可选择性地使用抗生素治疗,2~4周可重复胸部X线片或CT检查。术前CT引导的金属针定位可帮助手术中探查病变部位。胸腔镜手术或经胸(小切口)活检是目前常用有效的诊疗手段。  相似文献   

18.
本文简要介绍数字X线成像技术及相应CR(间接数字X线成像)系统和DR(直接数字X线成像)系统.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孤立性肺毛细血管瘤患者的临床、诊断和病理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6月至2020年6月在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肺科医院接受手术并经病理学检查诊断为孤立性肺毛细血管瘤的1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4例,女性6例,年龄(49.8±13.6)岁(范围:26~66岁)。对其临床表现、影像学表现、治疗及病理学诊断进行分析。结果所有患者无明显临床症状,为常规体检行胸部CT检查时发现肺部结节,实性结节2例,囊实性结节1例,混合型磨玻璃结节7例。CT测量结节最大径为(14.9±5.8)mm(范围:8~30 mm)。术前随访4.5(21.5)个月,经过随访后临床诊断为早期肺癌从而接受手术治疗。手术切除标本大体观察为暗红色结节,质软,与周围肺组织颜色及质地较接近,辨别困难。镜下病理学特点为肺泡间隔增宽,间隔内见毛细血管明显增生,毛细血管壁由单层扁平的内皮细胞构成,对CD34、CD31呈阳性反应。术后随访15.0(22.0)个月,无不良事件发生。结论孤立性肺毛细血管瘤影像学表现非常类似于早期肺癌。手术切除标本肉眼辨别困难,显微镜下肺泡间隔内毛细血管明显增多是特征性表现,免疫组化CD31、CD34等血管内皮标志物能够帮助诊断。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术前一次性使用肺结节记忆合金定位针在胸腔镜肺小结节切除术中的可行性、准确性及安全性。方法:2022年10月至2023年2月为40例单发肺小结节患者经术前定位后行胸腔镜切除术。结节直径5~19 mm,平均(11.0±4.1)mm;距脏层胸膜深度5~23 mm,平均(10.2±4.3)mm。胸腔镜术前在CT引导下采用一次性使用肺结节记忆合金定位针定位。结果:全组40例肺小结节均成功经皮肺穿刺置入记忆合金定位针,“宝塔形弹簧圈”前端均锚定在肺结节附近。定位并发症为无症状气胸3例,少量肺内出血3例,均无需处理。术中发现定位成功率100%,无“宝塔形弹簧圈”脱位。手术时间平均(31.7±10.4)min,术中出血(8.7±4.5)mL,术后平均住院(3.0±1.5)d。结论:CT引导下一次性使用肺结节记忆合金定位针用于肺小结节术前定位是安全、有效、简单的定位方法,尤其对于体积小、实性成分少的磨玻璃结节,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