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寰枢关节不稳诊治时应用左右侧屈张口位X线片的临床意义.方法 收治8例不典型寰枢椎不稳患者均有颈部轻微外伤史,外伤后出现枕部或枕颈交界区疼痛,寰枢椎常规行CT三维重建、MRI检查以及X线片张口位、屈伸动力位均未见明显异常.非手术治疗时间大于3个月,效果不佳.颈椎左右侧屈张口位X线片可见齿状突至枢椎左右侧块的距离... 相似文献
2.
3.
寰枢椎脱位是常见的颅颈交界区畸形, 可引起严重的神经损害, 影响患者生活质量, 甚至威胁患者生命。对于临床症状明显的寰枢椎脱位患者, 手术治疗是其最有效的治疗方式。近年来, 随着手术技术的发展, 后路寰枢椎关节间撑开复位融合技术逐渐成为寰枢椎脱位治疗的重要技术之一。为了更好地规范寰枢椎脱位患者的诊治, 推广应用后路寰枢椎关节间撑开复位融合技术, 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脊髓脊柱学组和中国颅颈交界区畸形研究联盟暨国家神经疾病医学中心颅颈交界区畸形联盟基于现有循证医学证据, 组织相关领域专家充分讨论后制定了《后路寰枢椎关节间撑开复位融合技术治疗寰枢椎脱位专家共识(2024)》。本共识对后路寰枢椎关节间撑开复位融合技术治疗寰枢椎脱位的术前评估、手术操作、并发症处理等方面进行了详细阐述并提出推荐意见, 旨在为临床应用提供指导性建议。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Magerl术治疗儿童寰枢椎不稳的可行性和手术成功的关键因素。方法2003年12月~2007年5月,对17例平均年龄10岁(6~15岁)的寰枢椎不稳患者行后路经寰枢椎侧块关节UCSS空心螺钉固定(Magerl术)、植骨融合术,对其中后弓完整的13例同期行后路寰枢椎钛缆固定术(Gllie术)。通过随访并摄寰枢椎张口位和颈椎侧位X线片,评估螺钉位置和植骨融合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完成双侧螺钉固定,症状明显改善,无脊髓神经和椎动脉损伤等并发症。17例经过平均21个月(3~40个月)随访,螺钉位置满意,均获骨性融合,无寰枕关节受限及相邻节段的自发性融合。结论Magerl术治疗儿童寰枢椎不稳是安全、有效的方法,术前寰枢椎的影像学评估和部分经颅环弓牵引后未获得充分复位者术中充分手法复位是手术成功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5.
6.
寰枢关节半脱位,好发于儿童及青壮年。中医治疗常以正骨手法为主,由于儿童发育不全或配合不佳,若处理不当,易发生高位截瘫等并发症。为了探寻最佳治疗方案,笔者近几年采用仰头摇正法治疗儿童寰枢关节半脱位21例,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21例,男12例,女9例;年龄2~16岁,平均8.2岁。其中,有上呼吸道感染病史7例,外伤史(包括睡眠姿势不当) 相似文献
7.
前路经寰枢关节螺钉内固定植骨融合治疗寰枢关节不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前路经寰枢关节螺钉内固定植骨融合治疗寰枢关节不稳的手术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对23例寰枢关节不稳患者行前路寰枢关节螺钉内固定植骨融合治疗。结果所有患者术后无脊髓、椎动脉和食道损伤等并发症发生。23例获4~45个月随访(平均18.4个月),随访期间所有患者寰枢关节稳定性良好,21例寰枢关节螺钉位置满意,17例获得植骨融合。结论前路经寰枢关节螺钉内固定植骨融合术是治疗寰枢关节不稳的有效方法,能使寰枢关节即刻稳定性获得良好恢复,同时达到植骨融合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小儿寰枢关节旋转固定或脱位的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05年3月收治的小儿寰枢关节旋转固定或脱位32例,男24例,女8例;年龄3-12岁,平均5.5岁。发病至就诊时间为2d-50周,平均6.5周。Fielding—Hawkins临床分型,Ⅰ型17例(伴有游离齿突小骨1例)、Ⅱ型12例(伴有游离齿突小骨、寰椎后弓缺如各1例)、Ⅲ型3例。对牵引后能复位、无神经症状、未出现寰枕关节代偿畸形且不伴有其他枕颈部畸形者26例采用保守治疗,对难复性、有神经症状、出现寰枕关节代偿畸形或伴有其他枕颈部畸形者6例采用颈后路寰枢椎或枕颈融合术。结果 全部病例随访3-50个月,平均32个月。保守治疗成功26例,斜颈全部消失,冠状位上两侧块保持对称,旋转及伸屈运动恢复正常。手术治疗的6例均获得植骨融合,原有神经症状消失或减轻,4例斜颈消失,2例斜颈未继续进展。结论 对大多数患有寰枢关节旋转固定或脱位的患儿采用非手术治疗可获得满意的治疗结果;而对难复性、有神经症状、出现寰枕关节代偿畸形或伴有其他枕颈部畸形者应行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9.
Hangman骨折并寰枢关节半脱位临床上较少见,本院曾收治一例,治疗满意。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11.
[目的]探讨经寰枢椎弓根钉联合枢椎椎板钉固定融合治疗寰枢关节不稳或脱位的疗效.[方法]2003年2月~2009年2月收治的寰枢关节不稳或脱位病例7例,男4例,女3例;年龄10~61岁,平均41岁.术前颈椎矢状位CT提示枢椎椎动脉孔高跨3例;C2、3分隔不全,枢椎椎弓根狭小4例.其中4例有脊髓病或脊髓损伤的症状、体征.分别行颈后路经双侧寰椎侧块、一侧枢椎椎弓根钉、一侧楸椎椎板钉寰枢固定4例;经一侧枢椎椎弓根钉、一侧枢椎椎板钉与枕骨行枕颈固定3例.取自体髂骨植骨融合.[结果]手术中无脊髓和椎动脉损伤的病例.本组7例得到随访,随访1~3年,平均13个月,均获得骨性融合,无钉板断裂病例.3例脊髓功能改善明显,1例略有改善.[结论]寰楸椎不稳或脱位,术前枢椎CT提示楸椎椎弓根发育异常,无法采取螺钉固定时,可通过枢椎椎板置钉,实施寰枢融合或枕颈融合术,此技术操作简便,风险小,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改良Halo头颈支架治疗儿童寰枢关节半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改良Halo头颈支架治疗儿童寰枢关节半脱位32例,年龄3.5~13岁,平均7.7岁;用X线、CT观察寰枢关节的复位、固定、愈合情况,随访临床效果。结果:31例患儿获得随访,随访率96.9%。随访6~54个月,平均14个月,29例症状消失,头颈偏斜矫正;患儿术后3个月时行X线及CT复查。2例在拆除外固定1周内症状复发,改手术治疗。结论:应用改良Ha-lo头颈支架治疗牵引可复位型儿童寰枢关节半脱位,创伤痛苦小,疗效确切,是一种切实可行、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3.
经寰枢关节螺钉内固定治疗寰枢椎损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经寰枢关节螺钉内固定治疗寰枢椎损伤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对15例寰枢椎损伤患者进行经寰枢关节螺钉内固定手术治疗。其中包括C2齿状突骨折10例;创伤性寰枢椎前方不稳定5例。结果:术后随访时疼痛明显减轻,术前VAS评分5.5~9.0分,平均7.6分;术后VAS评分1.5~4.5分,平均3.4分,有显著性差异(P<0.001)。随访6~42个月,影像学融合率为86.67%。结论:经寰枢关节螺钉内固定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但术前应进行严格的影像学形态观察,以排除手术禁忌证。 相似文献
14.
15.
目的 探究儿童寰枢关节半脱位患儿行医护一体化云病房护理的临床价值.方法 将2017年4月~2019年5月收治的42例儿童寰枢关节半脱位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各21例.对照组患儿采用常规随访出院护理模式,实验组在接受康复出院护理时,应用医护一体化云病房.对两组患儿的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治疗优良率进行记录,统计儿童的生活质量评分,分析组间差异.结果 治疗完成后,实验组患儿的关节脱位恢复优良率为95.24%,对照组为66.67%,组间差异显著(x2=5.5588,P=0.0183).实验组患儿的并发症发生率为4.76%,低于对照组的33.33%,组间差异显著(x2=5.5588,P=0.0183).实验组儿童的生活质量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显著(P<0.05).结论 将医护一体化云病房应用于寰枢关节半脱位患儿的康复出院随访护理中,能够改善其康复质量,同时控制并发症的发生状况,有较高的临床可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17.
目的 探讨后路经关节螺钉固定(Magerl技术)加植骨融合治疗寰枢关节不稳定的生物力学特性及其临床价值.方法 生物力学研究:取新鲜冰冻尸体标本30具,随机分成5组:完整标本组、寰枢椎不稳实验模型组、寰枢椎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组、寰枢椎经关节螺钉固定组及寰枢椎经关节螺钉联合Brooks钢丝固定组,每组各6具.标本施加±1.5N·m纯力偶矩作为加载的最大力矩,模仿前屈、后伸,左、右侧弯,左、右轴向旋转6种生理性运动,测量各种生理性运动的活动范围(ROM)和中性区(NZ)值.应用SPSS 11.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比较组间差异.临床研究:2000年2月至2005年1月应用寰枢椎经关节螺钉(Magerl技术)固定、C1.2棘突间植骨融合术治疗寰枢椎不稳患者23例,男16例,女7例;年龄17~62岁,平均38.6岁;先天性畸形致脱位3例,外伤性脱位20例.所有患者进行定期随访和影像学检查,评估颈椎稳定性和植骨融合率.结果 标本生物力学测试结果表明:屈伸稳定性、侧弯稳定性和轴向稳定性均为寰枢椎经关节螺钉联合Brooks钢丝固定组>寰枢椎经关节螺钉固定组>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组>寰枢椎完整标本组>寰枢椎不稳模型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临床研究表明:23例共放置经关节螺钉46枚;无一例发生椎动脉损伤、脊髓损伤或舌下神经麻痹等并发症.23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4~36个月,平均15个月;随访中2例患者主诉旋转活动部分受限;影像学检查提示所有患者植骨全部融合.结论 单纯的Magerl螺钉固定失稳的寰枢关节具有足够坚固的生物力学性能,临床上结合棘突间植骨可达到满意的骨性融合. 相似文献
18.
寰枢椎经关节突螺钉技术是由Magerl最早提出并应用于上颈椎固定的。与后路钢丝固定技术相比,该技术具有能够提供坚强的固定和获得较高的融合率的优点。椎动脉(VA)在枢椎上关节突的下方有一个向外的弯曲,寰枢椎经关节突螺钉在打入的过程中必须经过枢椎峡部,而该部恰好位于椎动脉弯曲处的上后方或内后方,如果椎动脉弯曲过于向后、内或位置过高,则提示枢椎峡部狭窄,这种情况称为椎动脉高位骑跨。以往很多作者通过寰枢椎CT三维重建发现枢椎峡部狭窄而放弃了经关节突螺钉固定。该文作者在2000年至2002年间对27例寰枢椎不稳或骨性关节炎患者进行了双侧经关节突螺钉固定、棘突间植骨术治疗,取得了良好的疗效。该组所有患者术前常规进行过伸、过屈位X线检查和CT三维重建。该文作者结合文献制定出了高位骑跨椎动脉的诊断标准,即枢椎峡部高度小于5mm和(或)侧块内高度(椎动脉顶 相似文献
19.
寰枢椎后路经关节螺钉内固定治疗寰枢椎不稳定的生物力学及临床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评价寰枢椎后路经关节螺钉内固定术两种不同钉道的生物力学稳定性及疗效。方法在8例新鲜尸体标本依次轮流测试正常、Ⅱ型齿状突骨折行AO进钉点与改良进钉点两种后路钉道螺钉固定术模型三维运动范围,并在16例寰枢椎不稳定患者,采用枢椎下关节突下缘正中点为进钉点的方法行经关节螺钉固定及自体颗粒样松质骨植骨术。结果两种入钉方法均能明显减少寰枢关节的各向运动角度(P〈0.01),但两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5~48个月随访,16例患者寰枢关节稳定性均获得恢复与骨融合,无并发症。结论新入钉点解剖标志明确。钉道长,能提供牢固地固定,并发症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