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双侧唇腭裂牙槽突植骨长期疗效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双侧唇腭裂病例牙槽突植骨的远期疗效。方法  5 5例双侧完全性唇腭裂患者 ,双侧牙槽突植骨手术在GOS儿童医院 (GreatOrmondStreetHospitalforChildren)完成 ,植骨部位共110个。植骨材料选用髂骨松质骨 ,以植骨手术进行时尖牙的萌出情况将裂隙分为 2组。植骨前后拍摄上颌前部咬合片 ,手术后观察时间为 1至 10年。采用Bergland标准评价植骨部位的牙槽骨高度。结果 在尖牙萌出前植骨的成功率 (95 % )明显高于尖牙萌出后植骨者 (6 7% )。结论 影响唇腭裂患者牙槽突植骨成功的因素很多 ,植骨时机是植骨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CT在唇腭裂二期牙槽突植骨疗效评价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唇腭裂二期牙槽突植骨后牙槽骨三维结构,以确保唇腭裂牙槽突植骨术后正畸 治疗的顺利进行。方法 选择唇腭裂二期牙槽突植骨术后半年以上的唇腭裂患者7名,病人的唇腭类型 分别为:单侧完全性唇腭裂6人,双侧完全性唇腭裂1人,牙槽突裂隙为8侧。病人的平均年龄为15岁, 年龄范围 11岁至 26岁。CT扫描平面与 面平行,从眶下缘至牙冠的根 1/3,每 2毫米扫一层并进行三维 重建。结果CT可以真正反映唇腭裂牙槽突植骨部位的三维结构,能够发现唇腭侧存在的骨骼缺陷,有 利于唇腭裂序列治疗的顺利进行。结论 唇腭裂牙槽突植骨后,正畸治疗前采用CT这一先进手段进行 裂隙部位牙槽骨高度的三维评价,对于牙槽突植骨后正畸治疗及唇腭裂序列治疗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使牙槽突植骨的评价进入了三维时代。  相似文献   

3.
单侧唇裂结合单纯牙槽突裂二期牙槽植骨与正畸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单侧唇裂合并单纯牙槽突裂二期牙槽突植骨的长期疗效.方法40例单侧唇裂合并单纯牙槽突裂患者(19男,21女),手术进行时患者的平均年龄为13.8岁,年龄范围8至33岁.根据牙槽植骨手术时裂隙尖牙萌出与否将患者分为尖牙萌出组和尖牙未萌出组尖牙萌出组24例;尖牙未萌出组16例.骨瓣材料采用髂骨松质骨.术前及术后拍摄上颌前部咬合片,术后观察期为1至8年,平均2.4年.以Bergland标准评价裂隙部位的牙槽骨高度.结果尖牙萌出组牙槽突植骨的临床成功率为96%;尖牙未萌出组牙槽突植骨的临床成功率为94%.两组成功率没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单侧唇裂合并单纯牙槽突裂患者二期牙槽植骨的疗效很好,尖牙萌出与否不是影响单侧唇裂合并单纯牙槽突裂患者牙槽突植骨临床成功率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二维X线片与CT扫描及三维重建在评价唇腭裂二期牙槽突植骨疗效中的一致性。方法 选择唇腭裂二期牙槽突植骨术后半年以上的唇腭裂 9例 (单侧完全性唇腭裂 8例 ,双侧完全性唇腭裂 1例 ) ,牙槽突裂隙为 10侧。年龄范围 12~ 2 6岁 ,平均年龄 15 5岁。患者首先拍摄上颌前部咬合片 ,经Bergland分级标准确定为 :Ⅰ型 :2侧 ;Ⅱ型 :2侧 ;Ⅲ型 :5侧 ;Ⅳ型 :1侧。在上颌前部咬合片拍摄后的 2个月内 ,进行上颌骨CT扫描及三维重建。结果 上颌前部咬合片所示裂隙植骨区牙槽骨的高度被CT证实。CT检查发现有 2个裂隙植骨区存在唇、腭侧凹陷。结论 唇腭裂牙槽突植骨后 ,在正畸前仍然可以使用上颌前部咬合片进行牙槽突植骨疗效的评价。但同时应注意观察X线片植骨区牙槽骨的密度和临床检查 ,必要时应该进行CT检查  相似文献   

5.
李伟 《口腔正畸学》2011,18(4):218-220
单侧完全性唇腭裂患者常伴有牙槽嵴裂,而裂隙侧的尖牙多发生阻生,即使在适当的年龄做了牙槽嵴植骨术,也常会出现尖牙阻生。本文介绍一例单侧完全性唇腭裂伴牙槽嵴裂患者经过术前扩弓治疗后进行牙槽突裂植骨,植骨术后正畸治疗完成尖牙牵引助萌。  相似文献   

6.
目的:建立与临床牙槽突裂自体髂骨移植相似的Beagle犬动物模型,为临床唇腭裂序列治疗提供实验对象,适用于牙槽突裂植骨后的评价和相关研究。方法:7只24周龄Beagle犬,用外科手术方法制备上颌单侧牙槽突裂,再即刻植入自体髂骨建立动物模型,术后即刻及术后4、8、12周进行X线片检查和术后12周行组织学观察对其进行评价。1只犬仅制备牙槽突裂,不植骨作为空白对照。结果:所有实验组动物形成规则的牙槽突裂隙植骨区,裂隙两侧的牙齿未受损伤。术后12周,空白对照犬的牙槽突裂隙区无新骨形成。结论:该牙槽突裂即刻植骨动物模型与临床情况相似,重复性、稳定性好,可模拟临床进行相关实验研究。  相似文献   

7.
牙槽突裂是伴发于唇腭裂的一种常见的先天性发育缺陷性疾病.为消除牙槽突裂患者的口鼻瘘,使裂隙区以及裂隙两侧的牙齿能正常萌出并能获得良好的牙周附着,这类患者常常需要作二期骨移植.传统的取自患者自身新鲜骨的骨移植修复,虽能较好地修复牙槽突裂,但也存在着诸多弊端:受供区取骨量的限制和骨移植后随着患者的生长和植骨区植入骨的吸收,...  相似文献   

8.
目的 比较三维CBCT与传统上颌前部(牙合)片评价牙槽突裂植骨疗效的差异性.方法 选择唇腭裂二期牙槽突裂植骨术后三个月以上的患者39人,共计49侧裂隙.同期拍摄以裂隙为中心的上颌前部(牙合)片和牙槽突局部CBCT,根据Bergland分级标准对上颌前部(牙合)片进行植骨区牙槽突评价,并与CBCT评价结果进行比较,判断两者一致性.结果 20侧植骨区牙槽突高度为Bergland Ⅰ型和18侧BerglandⅡ型者中,牙槽突厚度分级为A1B1C1D1型者分别有9侧(45.00%)和3侧(16.67%).在上颌前部(牙合)片的评价中,45.00% Bergland Ⅰ型和16.67% BerglandⅡ型患者植骨区牙槽突情况与CBCT评价结果一致.55.00% BerglandⅠ型和83.33% BerglandⅡ型患者植骨区牙槽突情况被高估.结论 三维CBCT与传统上颌前部(牙合)片对牙槽突裂植骨疗效评价结果不一致.CBCT可以更好的评价牙槽突裂植骨疗效.  相似文献   

9.
牙槽突裂是位于唇腭裂患者上颌牙弓处的骨缺损,常发生于侧切牙与尖牙之间。由于先天性裂隙、早期手术治疗所致瘢痕挛缩及唇肌压迫等原因,患者多并发严重的上颌骨横向发育障碍。牙槽突植骨术作为唇腭裂序列治疗中的重要步骤,是修补上颌骨裂隙和矫正上颌横向发育不足的有效手段。众多临床实践及研究发现,正畸治疗的时机选择与牙槽突植骨术的成功率及预后效果密不可分,同时,牙槽突裂的裂隙特点对牙槽突植骨术产生的影响也不可忽视。本文就牙槽突裂的裂隙特点与正畸治疗时机对牙槽突植骨术成功率及预后的影响两方面进行综述,以期为唇腭裂患者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及实验研究的设计提供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二维X线片与三维CT扫描在评价唇腭裂二期牙槽突植骨疗效中的一致性以及与正畸治疗的关系。方法 :选择唇腭裂二期牙槽突植骨术后半年以上的唇腭裂患者 9名 (UCLP8人 ,BCLP 1人 ) ,牙槽突裂隙为 10侧。病人的平均年龄 15 .5岁 ,年龄范围 12至 2 6岁。病人首先拍摄上颌前部咬合片 ,经Bergland分级标准确定为 :I型 ,2侧 ;Ⅱ型 ,2侧 ;Ⅲ型 ,5侧 ;N型 ,1侧。在上颌前部咬合片拍摄后的两个月内 ,进行上颌骨CT扫描及三维重建。结果 :上颌前部咬合片所示裂隙植骨区牙槽骨高度被CT证实。CT检查发现有 2个裂隙植骨区存在唇、腭侧凹陷。结论 :进行唇腭裂牙槽突植骨后正畸前 ,仍然可以使用上颌前部咬合片进行牙槽突植骨疗效的评价。但是同时还应注意观察X线片植骨区牙槽骨的密度和临床检查 ,必要时应该进行CT检查。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二维X线片与CT扫描及三维重建在评价唇腭裂二期牙槽突植骨疗效中的一致性。方法:选择唇腭裂二期牙槽突植骨术后半年以 上的唇腭裂9例(单侧完全性唇腭裂8例,双侧完全性唇腭裂1例),牙槽突裂隙为10侧。年龄范围12-26岁,平均年龄15.5岁。患者首先拍摄上颌前部啼合片,经Bergland分级标准确定为:Ⅰ型:2侧;Ⅱ型:2侧;Ⅲ型:5侧;Ⅳ型;1侧。在上颌前部咬合片拍摄后的2个月内,进行上颌骨CT扫描及三维重建。结果:上颌前部咬合片所示裂隙植骨区牙槽骨的高度被证实CT证实。CT检查发现有2个裂隙植骨区存在唇、腭侧凹陷。结论:唇腭裂牙槽突植骨后,在正畸前仍然可以使用上颌前部咬合片进行牙槽突植骨疗效的评价。但同时应注意观察X线片植骨区牙槽骨的密度和临床检查,必要时应该进行CT检查。  相似文献   

12.
术前正畸对完全性唇腭裂牙槽突植骨疗效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牙槽突植骨术前正畸治疗对于完全性唇腭裂牙槽突植骨长期疗效的影响。方法 选择牙弓狭窄、上颌前牙舌倾或扭转 ,可以伴有前牙反 \ ,牙槽突植骨手术不易进行的完全性唇腭裂患者 16例 ,男 9例 ,女 7例。其中单侧完全性唇腭裂 10例 ,双侧完全性唇腭裂 6例 ,共有裂隙 2 2侧 ,患者年龄 8~ 2 2岁。在牙槽突植骨前进行正畸治疗 ,植骨术后定期拍摄上颌体腔片或上颌前部咬合片 ,观察植骨疗效 ,手术后观察期为 0 5~ 4年。牙槽骨高度的评价采用Bergland标准进行。结果 术前正畸 ,特别是通过开展狭窄的上牙弓 ,能够使因存在错畸形而不易进行牙槽突植骨的唇腭裂患者顺利完成手术 ,牙槽突植骨的临床成功率达 86 %。结论 对于上牙弓狭窄 ,错畸形严重的完全性唇腭裂患者 ,应该在植骨手术前进行正畸治疗。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二期牙槽突植骨进行时裂隙侧尖牙的发育阶段与植骨后萌出的关系。方法 :植骨成功的完全性唇腭裂患者 6 3名 ,单侧 5 8名 ,双侧 5名 ,植骨时患者年龄为 8 14岁 ,手术后观察到 15岁。将研究对象按植骨时尖牙发育阶段分为 3级组 (牙根形成 1/ 2 )和 4级组 (牙根形成 3/ 4 ) ,分析 3级组和 4级组裂隙侧尖牙的萌出率有无差别。结果 :3级组和 4级组裂隙侧尖牙的萌出率分别为 97.7%和 84 .0 % ,总体萌出率为 92 .0 % ;3级组的男性患者的尖牙萌出率较 4级组的高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在裂隙侧尖牙牙根形成 1/ 2时进行牙槽突植骨有利于尖牙的自然萌出。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二期牙槽突植骨进行时裂隙侧尖牙的发育阶段与植骨后萌出的关系.方法 植骨成功的完全性唇腭裂患者63名,单侧58名,双侧5名,植骨时患者年龄为8~14岁,手术后观察到15岁.将研究对象按植骨时尖牙发育阶段分为3级组(牙根形成1/2)和4级组(牙根形成3/4),分析3级组和4级组裂隙侧尖牙的萌出率有无差别.结果 3级组和4级组裂隙侧尖牙的萌出率分别为97.7%和84.0%,总体萌出率为92.0%;3级组的男性患者的尖牙萌出率较4级组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在裂隙侧尖牙牙根形成1/2时进行牙槽突植骨有利于尖牙的自然萌出.  相似文献   

15.
不同年龄组牙槽嵴裂植骨术后牙槽嵴高度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评价在不同年龄阶段髂骨松质骨移植修复牙槽嵴裂术后植入骨的变化情况。方法:根据牙槽嵴裂患者裂隙侧尖牙萌出情况,将其分为A、B两组,通过牙槽嵴裂植骨术后临床随访和拍摄X线,追踪观察植骨区牙槽嵴高度的变化。结果:尖牙萌出前植骨优于尖牙萌出后植骨,术后正畸可增高牙槽嵴的高度。结论:牙萌出可增高牙槽嵴裂患者植骨术后牙槽嵴的高度。  相似文献   

16.
目的随机选择52例单侧完全性唇腭裂患者,其中男性31人,女性21人,牙槽突植骨手术进行时,病人的年龄范围9至26岁,平均年龄15.2岁。方法在牙槽突植骨手术后对病人定期随访并拍摄上颌前部咬合片和上颌体腔片。分析上述两种X线片在评价牙槽裂隙部位牙槽骨高度的作用时,使用同一天拍摄的上颌体腔片和上颌前部咬合片。拍摄所分析的X线片时,裂隙侧尖牙已经萌出。评价标准采用1986年Bergland等所提出的临床分级方法进行。每种X线片分别进行两次评价,两次评价间间隔一周。结果上颌前部咬合片和上颌体腔片在评价牙槽突植骨部位的牙槽骨高度上没有本质的区别。结论正畸治疗前判断牙槽突高度时,既可以选择上颌体腔片也可以选择上颌前部咬合片。  相似文献   

17.
唇腭裂患者由于先天裂隙,早期手术的瘢痕张力和唇肌压迫等因素导致上颌骨横向发育受限,临床上常表现为上颌骨严重缩窄,宽度不足,上下牙弓不匹配,牙列反牙合等。牙槽突植骨与正畸扩弓治疗是矫正上颌宽度不足的有效手段。本文从牙槽突植骨时机及其成功率、牙槽突植骨与正畸扩弓先后关系两方面讨论。牙槽突植骨的最佳时机为恒尖牙萌出前,其牙根发育1/2~2/3时。植骨前的快速扩弓有增大裂隙,扩大植骨量,降低植骨难度等优势,但是稳定性仍有争议。植骨后的快速扩弓可扩展腭中缝而不破坏植骨区,但是目前仍是小样本研究。慢速扩弓持续的轻力可起到较好的骨改建效应,但慢速扩弓的研究中多配合了固定矫治器,长期稳定效果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8.
牙槽裂植骨术后的临床分级及其影响因素的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提出牙槽裂植骨术术后效果的临床分级标准并分析影响植骨成功的因素。方法 :施行牙槽裂植骨术的唇腭裂 48例进行临床研究 ,探讨植骨区X线影象的临床分级与手术年龄、手术类型、裂隙类型、裂隙数量的关系。结果 :较合理的提出了牙槽裂植骨术术后效果的临床分级标准。 18岁以上年龄组、完全性唇腭裂组、双侧唇腭裂组患者植骨的临床成功率与对应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 ,明显低于对应组。结论 :①牙槽裂植骨术是唇腭裂序列治疗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②良好植骨床的形成和植骨区无张力缝合是保证牙槽裂植骨成功的关键 ;植骨时机是植骨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③牙槽裂植骨成功与手术年龄、手术类型、裂隙类型、裂隙数量有关。  相似文献   

19.
倍骼生修复牙槽突裂的初步临床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人工骨修复材料-倍骼生治疗牙槽突裂的临床效果。方法:牙槽突裂患者39例,年龄6-12岁,随机分成2组,A组25例。用自体髂骨松质骨行牙槽突裂移植修复;B组14例,应用倍骼生修复牙槽突裂。结果:A、B两组牙槽突裂植骨区X线片均示成骨良好,尖牙可在植骨区萌出。经统计学分析,A、B两组牙槽突裂植骨术的临床治疗成功率无显著差别.但不同牙槽突裂类型的临床治疗成功率有显著差别,即完全性牙槽突裂的临床治疗成功率显著低于单纯性牙槽突裂组。结论:新型骨修复生物活性材料倍骼生修复牙槽突裂骨性裂隙区可以成骨,尖牙可在移植区萌出。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研究牙槽突裂牙颌特性,制定相应的治疗计划。方法 :口腔颌面外科医师与正畸科医师共同会诊,记录129例患者的临床检查结果(牙位,咬合关系,有无多生牙、畸形牙、残根残冠,尖牙的萌出情况,牙弓形态,裂隙的宽窄等),分析影像学资料及牙颌模型,制定手术或手术前治疗计划。结果:可按期植骨组为45例(34.9%),延期植骨组为84例(65.1%)。在延期植骨组中,51例患者(39.5%)需要术前正畸,44例患者(34.1%)需要术前拔牙,11例患者(8.5%)需要术前修复较大的腭部穿孔。按期植骨组中:单侧唇裂伴牙槽突裂患者(unilateral cleft lip and alveolus,UCLA)最多,其次为双侧唇腭裂伴牙槽突裂患者(bilateral cleft lip and palate,BCLP),然后是单侧唇腭裂伴牙槽突裂患者(unilateral cleft lip and palate,UCLP)。而需要术前正畸干预的延期植骨组中,患者数量比较BCLP>UCLP>UCLA;需要拔牙的延期植骨患者数量UCLP>BCLP>UCLA;需要修复硬腭前部瘘口的患者数量BCLP>UCLP。结论:除年龄因素外,牙槽突裂患者的牙颌特性对手术的成功率有重大影响,也应作为选择治疗时机的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