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应用涌现性原理研究方剂配伍规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复杂系统的角度来看,方剂是中医用于干预人体生理、病理过程,促进病后人体康复的外界手段。方剂的复杂性来源于病因、病机、中药药味及其组合方式的多样性。本文采用复杂系统涌现性原理及其分析判断方法对方剂配伍规律研究相关复杂系统的涌现性及其产生机制进行了分析,表明方剂形成过程中的多个环节对方剂的最终表现形式都有影响,由于方剂形成过程中症状、治则、治法、药性组合、药味等各个环节的差异造成了方剂本身的多样性。方剂的配伍规律表现在其形成过程中各个环节的规律,当对某一个环节的规律进行研究时,应该充分考虑其他环节对这一环节的影响。而方剂配伍规律的阐明,需要多个环节、多个角度研究结果的有机融合。  相似文献   

2.
六味地黄丸及其类方配伍规律的研究与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就近年来国内有关六味地黄丸及其类方金匮肾气丸、左归饮、右归饮的配伍规律研究情况,探讨六味地黄丸及其类方配伍规律研究方法的进展。 资料来源:应用计算机检索万方数据库以及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1990—01/2005—12相关六味地黄丸、金匮肾气丸、左归饮、右归饮的配伍规律研究文献,检索词“六味地黄丸。金匮肾气丸,左归饮,右归饮,配伍”,并限定文献语言种类为中文。 资料选择:对资料进行初审,选取包括六味地黄丸、金匮肾气丸、左归饮拆方配伍规律研究的文献,开始查找全文。纳入标准:①六味地黄丸及其类方。②中药配伍。排除标准:综述文献、重复研究、Meta分析类文章。 资料提炼:共收集到47篇关于六味地黄丸及其类方配伍规律研究的文献,纳入25篇符合标准的文献。 资料综合:由于方剂的配伍规律研究内涵丰富,需要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实行多学科交叉融合,应用多种现代科学方法,以药效为标准,以作用机制为重点,努力实现阐释组方原则和配伍规律等中医方剂理论内涵的新突破。故以中医经典方剂六味地黄丸及其类方作为其中一个切入点进行其配伍规律研究方法探讨,从化学、药理等方面阐述各方配伍规律研究进展。使人们进一步深入了解方剂配伍规律研究方法及其机制。 结论:六味地黄丸及类方金匮肾气丸、左归饮、右归饮等配伍规律的研究主要包括化学和药理研究,以六味地黄丸研究最多。根据方剂君、臣、佐、使配伍理论,研究表明方剂全方的作用是优于各拆方、药味配伍的,一些拆方、药味配伍对于机体某些功能的调节也具有明显意义,体现了中医整体整合的理论与治疗治则。  相似文献   

3.
目的:就近年来国内有关六味地黄丸及其类方金匮肾气丸、左归饮、右归饮的配伍规律研究情况,探讨六味地黄丸及其类方配伍规律研究方法的进展。资料来源:应用计算机检索万方数据库以及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1990-01/2005-12相关六味地黄丸、金匮肾气丸、左归饮、右归饮的配伍规律研究文献,检索词“六味地黄丸,金匮肾气丸,左归饮,右归饮,配伍”,并限定文献语言种类为中文。资料选择:对资料进行初审,选取包括六味地黄丸、金匮肾气丸、左归饮拆方配伍规律研究的文献,开始查找全文。纳入标准:①六味地黄丸及其类方。②中药配伍。排除标准:综述文献、重复研究、Meta分析类文章。资料提炼:共收集到47篇关于六味地黄丸及其类方配伍规律研究的文献,纳入25篇符合标准的文献。资料综合:由于方剂的配伍规律研究内涵丰富,需要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实行多学科交叉融合,应用多种现代科学方法,以药效为标准,以作用机制为重点,努力实现阐释组方原则和配伍规律等中医方剂理论内涵的新突破。故以中医经典方剂六味地黄丸及其类方作为其中一个切入点进行其配伍规律研究方法探讨,从化学、药理等方面阐述各方配伍规律研究进展,使人们进一步深入了解方剂配伍规律研究方法及其机制。结论:六味地黄丸及类方金匮肾气丸、左归饮、右归饮等配伍规律的研究主要包括化学和药理研究,以六味地黄丸研究最多。根据方剂君、臣、佐、使配伍理论,研究表明方剂全方的作用是优于各拆方、药味配伍的,一些拆方、药味配伍对于机体某些功能的调节也具有明显意义,体现了中医整体整合的理论与治疗治则。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中药药性理论的量化及中药方剂的配伍规律。方法:设计中药药性的性、味、归经、功能主治的定量描述方法,采用K-means确定聚类方法对徐氏安胎饮方剂进行分析。结果:基于此确定聚类方法对徐氏安胎饮配伍规律分析与传统中医理论基本一致。结论:聚类分析对中药方剂的配伍关系的研究提供了新的可靠途径。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复方中药治疗慢性病毒性肝炎肝纤维化的疗效进行Meta分析,分析有效方剂的重要药味和有效成分。方法:检索35年内(截止2011年)中国知网学术文献总库(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电子检索MEDLINE、Cochrane图书馆临床对照试验资料库。将复方中药与对照组(抗病毒和/或保肝药)的随机临床试验纳入本研究。制订文献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采用Cochrane系统评价员手册对文献随机化临床试验(RCT)进行质量评价,并做Jadad质量记分法评分。RevMan5.1软件对多个研究结果的总体效应进行Meta分析,漏斗图了解潜在的发表偏倚。色谱仪器和/或网络文献数据库分析指纹图谱和化学成分,网络文献数据库查找有效活性成分。结果:6个随机对照临床试验包含430例符合纳入标准。复方中药在改善肝纤维化方面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组间异质性检验P=0.80,I2=0;综合结果RR=2.30,95%CI[1.77,2.99],Z=6.23,P%0.00001)。入选方剂均无不良反应。从上述6个抗肝纤维化有效方剂中选出交集的药味,分别是丹参、黄芪、党参、虫草、郁金、当归、三七、莪术、陈皮、板蓝根。从药味指纹图谱和主要活性成分看各药味之间存在明显差异。抗肝纤维化主要活性成分包括丹参酮Ⅱ-A、丹酚酸B、丹酚酸A、丹参单体IH764—3、黄芪总昔、黄酮类、冬虫夏草多糖、姜黄素、阿魏酸、三七皂苷、人参皂甙。从抗肝纤维化药理机制看,各药味之间的药理机制存在重叠。丹参和黄芪囊括文中提及的抗肝纤维化全部药理机制。结论:复方中药治疗慢性病毒性肝炎肝纤维化疗效显著,安全性好;复方中药呈现多个靶点和多环节的药理机制;同一方剂中不同活性成分在同一药理机制上存在重叠;丹参和黄芪涉及多靶点和多环节的药理作用最广。  相似文献   

6.
方剂     
方剂是中医根据配伍原则和临床经验以若干药物配合组成的治病药方,是中医治法的体现.方剂一般由君药、臣药、佐药、使药四部分组成,君药是方剂中针对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是必不可少的,药味较少,药量根据药力相对较大;臣药协助君药,以增强治疗作用;佐药是协助君药治疗兼证或次要症状,或抑制君、臣药的毒性和峻烈性,或为其反佐;使药引方中诸药直达病证所在,或调和方中诸药作用.研究方剂组成、变化和临床运用规律已成为中医学中一门独立的基础学科——方剂学,其内容包括方剂的组成原则、配伍规律、加减变化、剂型及用法等.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治疗甲亢的有效方药,为临床治疗和开发新药提供依据。方法:收集整理古今医家治疗甲亢的有效内服方剂213首,包括古代方剂74首,现代方剂139首,统计分析其复方用药种类、用药频率,总结用药特点和主要的药物配伍形式,并对方剂中蕴含的古今医家对该病病因病机、组方遣药、治则治法的认识进行总结提炼。结果:补益药、清热药是甲亢方剂的主要组成药物。化痰药、理气药、理血药是甲亢方剂的主要配伍形式。结论:古今甲亢用药的特点体现了甲亢阴虚热结,兼挟痰凝、气滞、血瘀的病机。  相似文献   

8.
从配伍、入药部位、剂量、煎法及机体状态几方面分析了中药在方剂中发挥作用的多重性,说明中药治病不仅靠药物的固有药性,而且是配伍等各环节综合作用的结果。指出临床用药应把握其规律,扬长避短,方可随心所欲。药到病除。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分析古代中药治疗面痛病的中药选用特点和处方规律,探讨中药治疗面痛病的中药处方规律。方法:检索新中国成立以前的1000多种文献中涉及中药治面痛病的相关数据,建立中药处方数据库,运用中药数据挖掘软件进行相关分析。结果:共检索古代医籍123本,共摘录古代文献237条古代中药治疗面痛疾病的相关数据。其中解表药应用最多,占43.18%,羌活、甘草及防风被选用的频次最高。方剂应用中以风热上犯的选奇汤最多。中药配伍中,祛风解表的羌活防风频率最高。结论:古代医家治疗与面痛病相关病症所选用的中药方剂是随着对病因病机认识的不断深入而逐渐完善,在临床中应正确认识病因病机,灵活处方用药。  相似文献   

10.
方剂学理论体系是中医学理论体系重要组成部分,是在医药实践经验不断积累丰富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充实完善,最终形成较为完整的方剂学理论框架体系。论文以时间为纵轴,从秦汉时期、晋隋唐宋时期、宋金元明清时期、近现代时期较为系统梳理了方剂学理论体系之萌芽与初步形成、发展与繁荣、成熟与完善与现代研究。并在方剂分类、治则治法与方剂组成结构理论;配伍理论与制剂剂型、剂型创新;方书编写、中西医汇通论方剂;用现代医药学知识和方法解释方剂效应,开展方剂学文献和方剂物质基础及配伍规律等研究做了详细阐述,力求为广大方剂学研究与爱好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正>随着中药注射剂(TCMI)在临床中广泛应用,其药物不良反应(ADR)也逐年增多,甚至造成严重的后果[1]。引起中药注射剂ADR的内容涉及很多方面,包括提取、加工、运输、贮存、配伍和使用各个环节,尤以生产和使用环节最为突出[2]。药物的酸碱性和容器反应导致玻璃微粒的产生,TCMI因其成分较为复杂,更易形成微粒污染,微粒正是引发TCMI不良反应的一个重要原因。研究指出,引起微粒的原因包括药液制备、配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及总结刘中勇教授诊治心衰病的临床用药规律。方法:纳入2018年12月~2019年8月期间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刘中勇教授诊治的心衰患者门诊病案60例,建立数据库,采用SPSS24.0统计学软件统计每味药的运用次数,找出核心药味及用药频次,剖析方剂组成规律,概括出治疗心衰病的方药配伍。结果:运用次数超过20次的药味从多到少分别为黄芪、党参、桂枝、当归、炙甘草、赤参、茯苓、川芎、赤芍药、白芍药、白术、橘皮、法半夏、桃仁、红花、泽泻、猪苓、枳壳、厚朴、麦冬,以补气、活血化瘀和利水药为主。上述中药可组成生脉散、六君子汤、苓桂术甘汤、半夏厚朴汤、二陈汤、五苓散、血府逐瘀汤7首常用方。结论:刘中勇教授诊治心衰病常从心、肺、脾胃、肾入手进行辨证施治,同时尤其注重补气、祛痰、化瘀、逐水药的使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中药复方外用治疗强直性脊柱炎(AS)的用药规律。方法 计算机检索万方、维普、知网三个数据库2010年1月至2020年12月已发表的AS相关文献。应用Excel2010统计分析纳入的中药频次、类别、药性、药味及归经等频数及频率情况,采用IBM SPSS Modeler 18.0软件Apriori算法,对使用频次≥7的中药进行关联分析。采用SPSS 25.0统计软件,对使用频次≥7的中药进行系统聚类分析。结果纳入研究的文献共44篇,涉及处方52张、中药103味。其中,使用频次≥6次的中药有29味,药物类别主要为祛风湿、活血化瘀、清热、补虚等;药性以温为主,平、寒、微寒次之;药味以苦、辛、甘味最为多见;药物归经以肝、脾、肾、肺等为主。高频药物关联规则分析显示,常用药物组合有桂枝→羌活、川芎→羌活、桂枝→细辛、乳香→没药等。高频药物系统聚类分析共得到3个聚类方。结论 AS的核心病机总属本虚标实,中药复方外用治疗多采用祛风除湿、温经散寒、活血化瘀、补益肝肾等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利用复杂网络方法,分析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内分泌科治疗2型糖尿病气阴两虚夹瘀证的用药配伍规律。方法:纳入标准以临床医师对证候的辨证为主,选取2型糖尿病患者813例、901次诊次。患者病历录入结构化临床诊疗信息采集系统,"人机结合"式转化为可分析的数据,利用由中国中医科学院研发的复杂网络分析算法和复杂网络分析系统进行中药配伍特点研究。结果:利用复杂网络分析方法,显示了2型糖尿病气阴两虚夹瘀证核心处方药物的配伍规律以及随症加减化裁的网络关系。结论:验证了新安医学治疗消渴病的指导思想在临床中的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分析《妇科备考》中产后病的组方及用药规律。方法:阅读并筛选《妇科备考》中治疗产后病方剂,筛选符合纳入标准的处方并录入数据库,采用SPSS Modeler 18.0、SPSS 27.0、Cytoscape 3.9.1进行统计学分析及可视化。结果:共筛选出书中方剂193首,共涉及中药170味,最常用的药物有当归、人参、炙甘草、川芎等;药性以温、平为主,药味以甘、辛、苦为主,多从脾、心、肺经论治。关联规则分析出高频关联药对16条,聚类分析出4个聚类方。结论:何应豫调治产后病以补益气血为主,辅以活血化瘀、理气行滞、温经散寒。  相似文献   

16.
答:人体是一个复杂的体系,在生理情况下,各系统的生理活动是由非常复杂的网络调控而完成的。即使是单一细胞的单一生理反应往往也是由多种基因和多个信号分子形成网络共同完成的。在疾病发生和发展过程更是涉及多个因素,疾病的致病因素往往是多重的,很难归结为单一因素的变化。多因素导致的病理变化也是多环节、多靶点的。因此应用经典的手段,一个一个因素、环节、靶点去研究,不可能真正了解疾病的全景。  相似文献   

17.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古代名医中医药治疗心悸病用药配伍规律的文献研究。方法:将古代名医中医药治疗心悸病的中医方药录入计算机,建立方药数据库,运用统计学方法分析其用药规律。结果:整理古代名医治疗心悸病方剂134首,涉及149味中药,用药总次数1380次;高频次核心药以人参、远志、甘草、茯苓、茯神、麦门冬、当归、生地、朱砂、酸枣仁、熟地等为主;药类以补虚药、安神药、清热药、利水渗湿药等为主。结论:古代名医临证辨治心悸病的方剂主要以补虚药人参、麦门冬、当归、熟地;安神药远志、茯神、朱砂、酸枣仁;清热药甘草、生地;利水渗湿药茯苓配伍组成,人参归脾汤和朱砂安神丸相互合参是辨治心悸病的经典方。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利用数据挖掘方法寻找《中药成方制剂》中治疗胸痹与胃痛的证型差异与方剂配伍规律,以期精准指导胸痹与胃痛用药。方法:建立中药成方数据库,从数据库中搜索与筛选符合治疗胸痹与胃痛的内服处方,通过Excel 2016与中医传承辅助系统对胸痹、胃痛相关证型及用药规律进行分析。结果:共选出胸痹处方143首,胃痛处方173首,在此基础上,分别对前20位高频药物,前6位归经,前11位对应证型进行统计。同时,共纳入20味高频配伍组合以及前14位的强关联药对进行分析。结论:通过频数统计与关联挖掘的方法对《中药成方制剂》中治疗胸痹、胃痛所涉证型、所用药物进行总结可以发现,尽管两病症状相似,病位相近,但各自中医证候特点、常用药物及药物之间关联性具有明显差异。本结果可为胸痹、胃痛临床辨证用药思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古代经典名方目录(第一批)代表性药对进行系统归纳研究,探寻药对的普遍配伍规律,以期进一步挖掘药对丰富的内在价值并指导临床药对的运用,同时为经典名方的开发提供一定的文献学基础。方法:通过系统整理药对的中医古籍文献,就其配伍规律、方剂、药理药效、化学成分、不同配比、临床应用、数据挖掘、毒理学等方面展开研究。结果:经典名方中常见的药对配伍规律均可在治法、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药物毒性作用方面进行归属,但经典名方药对的现代研究并不完善,尤其缺少药对关联规则和数据挖掘的研究以及毒理学研究。结论:药对作为方剂有效性的关键,在经典名方开发的文献学研究中十分重要,本文剖析了药对的普遍配伍规律,同时系统归纳了古代经典名方目录(第一批)代表性药对的现代研究,进一步挖掘了药对丰富的内在价值,也为经典名方开发的文献学研究提供一定的思路与指导。  相似文献   

20.
慢性低血压在睡眠医学科常见,很多伴有各种失眠问题.目前该病有效治疗的西药不多,部分效果不肯定,同时有不良反应,长期治疗评价较少.中医药治疗该病研究较多,大部分是小样本临床观察性研究,效果好令人期待,系统的临床治疗整理多不全面,没有形成共识,鉴于此作者对近30年的有关研究方剂分析归纳,积累共识,期待为未来研究指明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