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安胆蛔汤为主治疗胆蛔症50例松溪县中医院(353500)游洪龙伊观生胆道蛔虫症多由寄生于人体肠道中的蛔虫误入胆道而起。应用自拟“安胆蛔汤”治疗胆道蛔虫病50例,取得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1一般资料本组50例,男10例,女40例;年龄30~50岁45例...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中药安蛔排虫汤治疗胆道蛔虫症疗效.方法:用自拟中药安蛔排虫汤,结合西医解痉对症治疗胆道蛔虫症40例.结果:临床治愈36例,有效3例,总有效率97.5%.结论:安蛔排虫汤治疗胆道蛔虫症有安蛔止痛、利胆排虫作用,疗程短,经济,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中药安蛔排虫汤治疗胆道蛔虫症疗效。方法:用自拟中药安蛔排虫汤.结合西医解痉对症治疗胆道蛔虫症40例。结果临床治愈36例,有效3例,总有效率97.5%。结论:安蛔排虫汤治疗胆道蛔虫症有安蛔止痛、利胆排虫作用,疗程短,经济,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4.
<正> 胆道蛔虫是肠道内的蛔虫钻入胆道引起的急腹症。笔者自1973年以来用“驱蛔止痛汤”治疗胆道蛔虫83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83例中,男40例,女43例;10岁以下者7例;11~20岁32例;21~30岁21例;31岁以上者23例;年龄最小8岁,最大者62岁。其中以11~30岁发病最多,共53例,  相似文献   

5.
胆道蛔虫症是临床常见急腹症之一,如治疗不及时,蛔虫残留胆道系统,不但会引起胆道感染,长期下去还会形成结石,给患者带来极大痛苦。近几年来,笔者用自拟乌梅驱蛔汤合葱椒油治疗胆道蛔虫症30例,取得了很好疗效,现小结如下。  相似文献   

6.
胆道蛔虫症是肠道蛔虫症的并发症之一。近年来,笔者用自拟的胆蛔方治疗26例,收到满意效果。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7.
驱蛔利胆汤治疗胆道蛔虫症江苏丰县沙庄乡卫生院(221712)李新平【关键词】胆道蛔虫症,驱蛔利胆汤,验案笔者运用王光老师传授的驱蛔利胆汤治疗胆道蛔虫症,收到满意的疗效,现报道如下。1驱蛔利胆汤的方药组成乌梅15g,延胡索10g,槟榔15g,白芍15g...  相似文献   

8.
大黄乌梅驱蛔汤治疗胆道蛔虫症30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胆道蛔虫症系属祖国医学"蛔厥"范畴,是临床常见的急腹症之一,近年来笔者自拟大黄乌梅驱蛔汤治疗胆道蛔虫症,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疗效,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9.
小儿胆道蛔虫症是小儿科的一种较常见急症 ,自 1991年以来笔者采用安蛔汤治疗本病 32例 ,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32例中 ,男 10例 ,女 2 2例 ;年龄 6~ 13岁 ;病程 1~ 7天。诊断标准 :上腹部阵发性疼痛 ,或汗出肢冷 ,或呕吐、吐蛔 ,或大便排蛔 ,时发时止 ;大便虫卵检查提示蛔虫卵阳性 ;B超提示胆道蛔虫。2 治疗方法 自拟安蛔汤 ,由乌梅、茵陈、大黄、黄柏、川椒、川楝子、干姜、党参、当归、枳壳、甘草各 6~ 10 g,肉桂 1~ 3g组成。每日 1剂 ,水煎 2次 ,早、中、晚各服 1次 ;治疗期间忌食荤腥油腻之物。3 治疗…  相似文献   

10.
自1990年以来,我们对胆道蛔虫病经保守治疗后,临床症状已得控制,但B超复查仍见蛔虫滞留胆道者,用自拟胆道排蛔汤治疗,获得满意效果。所治22例中,女16例,男6例;年龄13~56岁。均有典型的急性发作史。症状完全消失18例,仍有轻微上腹闷痛或他胀感4例,经B超检查胆道内均有蛔虫。胆道排蛔汤:柴胡、甘草各9g,白芍、金钱草、槟榔各20g,枳壳、香附、川楝子、大黄、黄芩、青皮各10g,干姜6g。3剂后行B超复查。经治疗,B超第1次复查胆道已无蛔虫10例,第2次8例,第3次3例。有1例B超第4次复查仍见有蛔虫回声,于手术治疗,术中见胆总管…  相似文献   

11.
安蛔驱虫治疗胆道蛔虫54例临床报告吴友欢王雁飞(江西省南昌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医务所南昌330013)(江西省南昌市卫生局南昌330006)关键词胆道蛔虫病中西医结合疗法胆道蛔虫为肠蛔虫感染常见并发症,以农村多见。笔者近30a,用中药安蛔,西药驱虫治疗该...  相似文献   

12.
笔者自 1989年 10月~ 1996年 10月运用自拟“胆道驱蛔汤”,对 68例胆道残留蛔虫进行了随诊治疗 ,疗效满意 ,现介绍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 68例中 ,男性 2 6例 ,女性 4 2例 ;年龄最小 8岁 ,最大 4 6岁 ,平均年龄 2 8岁 ;病程最短 4d,最长 2 0 d,平均 10 d。全部病例均为首次发病 ,经住院综合治疗 ,B超确诊蛔虫死于胆道 ,阵发性上腹疼痛转为胀闷痛。临床症状表现为上腹部胀闷 ,呃逆时症状缓解 ,嗳气纳差 ,巩膜轻度黄染 ,大便不畅 ,舌暗红苔黄或厚腻 ,脉弦。2 治疗方法 :胆道驱蛔汤组成 :柴胡 15g,枳实 10 g,厚朴 6g,川楝子 6g,槟榔 15g,…  相似文献   

13.
胆道蛔虫是常见的异位蛔虫症 ,多由饮食不慎 ,蛔虫孳生 ,或驱蛔不当 ,使蛔虫上窜 ,进入胆道。地处闽北山区的武夷山是胆道蛔虫病的高发区 ,患者多以疼痛难忍就诊。随着现代医学的进步 ,采用先进的、科学的检查方法可排除其它急腹症 ,确诊为胆道蛔虫症 ,主要借助 B超检查 ,以 B超提示胆道蛔虫症为依据。胆道蛔虫汤是前人总结出来用于临床多年的方剂 ,笔者运用其治疗胆道蛔虫 5 6例 ,取得较好疗效 ,现报道如下 :1 病例资料1.1 一般资料男性 2 7例 ,女性 2 9例 ;年龄最小 15岁 ,最大 5 6岁 ;发病时间最短 3 h,最长 4d;单纯性胆道蛔虫 43例 ,…  相似文献   

14.
笔者近十年来反复实践,自拟“利胆安蛔汤”治胆道蛔虫病,止痛迅速。近两年经治的30例中男5例,女25例;年龄最大62岁,最小10岁,平均年龄38.3岁;发病时间最长10天,最短2小时;伴呕吐黄水及蛔虫  相似文献   

15.
胆道蛔虫症是农村多发病、常见病。自1958年广泛开展中西医结合治疗以来,国内一般用安蛔法之乌梅汤加减治疗,打破了胆道蛔虫症必须手术的清规戒律。但乌梅汤原方价格较高,有的药味药源有困难,推广应用有一定局限性。近年来不少单位去当归、党参等药而加用槟榔、苦楝根皮或大黄等,即安蛔法与驱蛔、通下法合用,疗效不减而费用有所降低。我院过去也用乌梅汤加减治疗。自1965年伟大领袖毛主席发出“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  相似文献   

16.
自 1992年来 ,笔者对胆道蛔虫病 4 95例 ,经保守治疗后 ,临床症状已得控制 ,但 B超复查仍见蛔虫滞留胆道 4 8例者 ,用自拟胆道排蛔汤治疗 ,获得满意效果。1 一般资料4 8例中 ,女 37例 ,男 11例 ,年龄 11~ 6 2岁。均有典型的急性发作病史。症状完全消失 4 0例 ,仍有轻微上腹闷痛或饱胀感 8例 ,经 B超检查胆道内均有蛔虫。2 治疗方法胆道排蛔汤 :柴胡、甘草各 9g,白芍、金钱草、槟榔各 2 0 g,枳壳、香附、川楝子、大黄、黄芩、青皮各10 g,干姜 6 g,3剂后行 B超复查。经治疗 ,B超第 1次复查胆道已无蛔虫 31例 ,第 2次 9例 ,第 3次 6例 ,有…  相似文献   

17.
胆道蛔虫症是由肠道蛔虫上窜钻入胆道所致,属中医蛔厥、胁痛、腹痛、黄疸范畴。临床将胆道蛔虫症分为蛔滞、蛔热、蛔火三型。蛔滞型是由于脏寒、蛔虫内扰,肝胆郁滞、气机逆乱所致,故治以安蛔止痛、温中理气,方用乌梅丸、驱蛔汤。中药宜空腹温服,如病人呕吐频繁,可用少量姜汁滴于舌上有利于止吐。腹痛时可局部按摩、拔火罐、热敷以疏通瘀滞、温中止痛。另外,针刺足三里、胆俞、中脘穴亦有一定疗效。根据“蛔得酸则静,得辛则化”,亦可用米醋30ml加花椒少许口服。饮食忌辛辣、肥甘厚味,可予病人辛凉多汁酸味的食物。痛剧时嘱病人卧床休息,痛止…  相似文献   

18.
自 198 7年 6月~ 1999年 9月 ,笔者采用体外按摩与中西药结合治疗胆道蛔虫 (简称胆蛔 ) 176例 ,取得满意的疗效 ,现报告如下。1 一般资料 :本组 176例患者全部经 B超确诊为单纯性胆蛔。男性 5 6例 ,女性 12 0例 ;年龄最大 81岁 ,最小 4岁 ,其中15~ 40岁占 12 8例 ;胆囊蛔虫 11列 ,胆总管蛔虫 16 5例。2 治疗方法 :无论胆囊蛔虫还是胆总管蛔虫 ,均采取体外按摩为主与中西药结合治疗。2 .1 体外按摩 :在按摩前肌注阿托品 0 .5 mg,10 min后 ,嘱患者平卧 ,放松腹部肌内 ,取胆囊区 (右锁骨中线与肋弓交点 ) ,涂上医用液体石蜡 ,用右手拇指…  相似文献   

19.
黎群 《江西中医药》1998,29(4):14-14
笔者自1990年以来自拟利胆安蛔汤治疗胆道蛔虫症58例,效果较为满意,现总结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58例,其中男24例,女34例;年龄最大68岁,最小3岁;病程最短1d,最长6d;单纯性胆道蛔虫病52例,合并感染者6例;临床表现以胃脘及右胁下剧烈疼痛,...  相似文献   

20.
验方二则     
糖姜醋治疗胆道蛔虫林某 ,女 ,58岁 ,1981年 6月 7日晚因上腹剧痛、呕吐而入院。患者诉上腹阵发性绞痛 ,有钻顶样感觉 ,伴恶心、呕吐。体查 :剑突下有轻度压痛。大便检到蛔虫卵( )。诊断为胆道蛔虫病。经用阿托品、6 54- 2等药 ,腹痛未见好转。 3天后症状仍如前 ,遂嘱家属速用生姜取汁 1茶匙 ,加糖、醋适量 ,冲开水约 30 0 ml,频频饮服 ,5分钟后腹痛逐渐缓解。次日患者精神好转 ,诸症悉除 ,并排出蛔虫数条。前人有“蛔得酸则静 ,得辛则伏 ,得苦则下”的经验。本方取姜醋之酸辛加糖之甜味 ,立法重在诱蛔安蛔 ,使虫静下行 ,疼痛自止。糖姜醋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