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神经元移行异常的MRI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各种神经元移行异常的MRI特征。方法分析50例神经元移行异常的MRI表现,总结MRI影像特征。结果灰质异位23例,脑裂畸形12例,多小脑回9例,巨脑回5例,无脑回1例。脑灰质异位MR表现为皮质下,白质区,侧脑室室管膜下结节状、团块状或带状病灶,在所有序列上与正常脑灰质信号相同。脑裂畸形表现为大脑半球的横行裂隙,边缘衬有灰质。多小脑回畸形表现为脑回增多、细小而浅。巨脑回畸形表现为脑回增宽,灰质增厚,白质变薄。无脑回畸形表现为大脑半球呈肾形,正常脑沟和脑回消失,皮质增厚,白质变薄。结论MRI是诊断神经元移行异常的最佳影像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脑裂畸形的CT、MRI特征性表现及其临床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7例脑裂畸形患者的临床CT、MRI的影像学征象.结果 17例脑裂畸形患者的CT、MRI图像表现为自皮质至侧脑室的横跨大脑半球的裂隙,裂隙两旁为内折的灰质;裂隙内侧端多为脑室外壁的幕状突起,闭合型裂隙外侧端呈小喇叭或深脑沟样形态,开放型裂隙内外侧端呈哑铃状.17例脑裂畸形患者中,单侧12例、双侧5例,共有24个裂隙;闭合型12例、开放型5例;合并透明隔缺如10例、灰质异位8例、一侧丘脑和部分基底节缺失2例、多小脑回畸形4例、巨脑回畸形1例、侧脑室三角区白质较少2例、蛛网膜囊肿5例.结论 脑裂畸形具有特征性的影像学表现,CT、MRI检查能够清楚地显示脑裂畸形的病理解剖形态.  相似文献   

3.
脑裂畸形的CT、MRI诊断价值(附19例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分析脑裂畸形的CT和MRI表现特点并比较CT和MRI对该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19例脑裂畸形的CT、MRI资料,其中CT检查15例,MRI5例;男性12例,女性7例;年龄10岁以下14例,11-38岁5例。结果:CT、MRI特征性表现为病侧大脑半球内自皮质到侧脑室的横跨裂隙,裂隙两旁为内折的灰质,在CT上与皮质呈等密度,MRI在T1、T2加权像上与皮质呈等信号。裂隙内端多数有侧室外侧壁的憩室状突起,外端表面开口处均有楔形或扇形扩大。根据裂隙能否被肉眼看出可分为:(1)融合型:特点为裂隙前后的灰质层相贴或融合,裂隙关闭;(2)分离型:特点为内折皮层分离,形成较大的裂隙与脑室相通。5例裂隙附近脑皮质有多微小脑回,2例有巨脑回,11例合并透明隔缺如,1例合并胼胝体发育不良。结论:脑裂畸形的CT和MRI有特征表现,而MRI优于CT。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闭唇型脑裂畸形的MR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闭唇型脑裂畸形的MR表现。结果:15例闭唇型脑裂畸形中13例为双侧脑裂畸形,位于额叶11例,顶叶2例。2例为单侧脑裂畸形,分别位于额叶、顶叶区域。T1WI呈条状低信号影,T2WI呈条状高信号裂隙,裂隙边缘见脑回状灰质信号,增强扫描脑实质内未见异常强化灶。11例侧脑室轻度扩大,裂隙连接侧脑室体部,体部边缘见三角形及尖角状突出,2例侧脑室边缘见团块状突起。结论:闭唇型脑裂畸形的MR表现具有特征性,MR在闭唇型脑裂畸形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脑裂畸形的CT和MRI表现,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24例脑裂畸形的CT及MRI资料,单纯CT检查15例,MRI4例,CT MRI5例.结果:本组融合型9例,分离型15例,单侧18例,双侧6例.特征性表现为灰质内衬横跨大脑半球的裂隙,外端增宽呈喇叭状与蛛网膜下腔连接;内端多与侧脑室外壁局限性峰状突起相连.结论:CT和MRI能清晰显示脑裂畸形的病理特征,检查时应首选CT,必要时行MRI检查.  相似文献   

6.
脑裂畸形的CT,MRI诊断(附24例报告)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结合脑裂畸形的病理改变分析其CT、MRI表现特点,并比较两种检查方法对该病的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分析24例脑裂畸形资料,其中CT20例,MRI4例。结果:CT、MRI上特征性表现为由灰质相衬的裂隙横跨半球,内达侧室,外达脑表面。裂隙内端多数有侧室外壁的憩室状突起,外端脑表面开口处均有楔形或扇形扩大。所衬灰质与大脑皮层连续,CT上与皮层等MRI能良好显示脑裂畸形的病理解剖特征,且MRI优  相似文献   

7.
脑神经元移行异常的CT诊断(附20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结合脑神经元移行异常的病理改变分析其CT表现特点。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脑神经元移行异常的CT资料。结果脑裂畸形的CT特征性表现为由灰质相衬的裂隙横跨半球,内达侧脑室,外在脑表面。所衬灰质与大脑皮层连续,CT影像与灰质等密度。开放型脑裂12例,闭合型脑裂2例,合并其他脑先天畸形6例。孤立性灰质异位的CT特征表现为室管膜下及半卵圆中心大小不等灰质密度结节。结论CT能良好显示脑神经元移行异常病理解剖特征。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神经元移行异常的CT表现特点,以进一步提高其诊断准确性。方法:回顾分析近两年经本院确诊的30例神经元移行异常病例的临床和CT资料,总结各类病变的CT表现特征。结果:30例中,灰质异位8例,脑裂畸形6例(其中5例伴多小脑回或巨脑回畸形,所有病例均伴透明隔缺如),多小脑回畸形或巨脑回20例(其中5例伴脑裂畸形),单侧巨脑畸形1例。灰质异位表现为白质内团块状、室管膜下结节状或条带状灰质密度灶;脑裂畸形表现为从侧脑室壁到脑表面贯穿大脑半球的裂隙,表面覆盖灰质,可分为开唇型和闭唇型;多小脑回或巨脑回表现为广泛或局限性的皮质增厚,边缘呈波浪状,灰白质交界光滑,脑沟浅,白质减少;单侧巨脑畸形表现为一侧大脑半球及颅腔增大。结论:CT能够良好显示脑神经元移行异常的病理特征,有助于临床准确诊断。  相似文献   

9.
脑神经元移行异常的CT诊断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报道10例脑神经元移行异常。其中巨脑回畸形1例,脑裂畸形8例,孤立性灰质移位1例。并存其他畸形5例。脑裂畸形8例中1例两侧大脑外侧裂联合,为一种特殊型,2例裂隙仅达白质,属轻型。减薄扫描有助显示裂隙全貌。构成裂隙壁的内折灰质直径在1.5cm 以上,呈团块状者,尽管未伸达室管膜,也应视为脑裂畸形并存灰质移位。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磁共振3D-FSPGR(fast spoiled gradient recalled)序列结合多平面重组分析对神经元移行异常评价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神经元移行异常,采集常规SET1WI、FSET2WI和针对脑组织解剖的3D-FSPGR T1WI序列图像及多平面重组(MPR)。结果 30例神经元移行异常最终诊断包括15例多小脑回畸形、5例巨脑回畸形、1例无/巨脑回畸形、6例灰质异位以及3例脑裂畸形。单纯常规MRI诊断了21例典型神经元移行异常,9例不典型神经元移行异常在常规MRI上不能诊断,包括4例多小脑回畸形、4例室管膜下灰质异位及1例脑裂畸形合并有局灶性脑皮层发育不良。多小脑回畸形常规MR表现为局限性脑皮层欠自然,而在3DFSPGR上表现为局限性脑皮质增厚并浅小脑沟。室管膜下灰质异位常规MRI表现侧脑室形态欠自然,而在3DFSPGR上表现为侧脑室体后部旁、前角室管膜下类圆形灰质结节信号影。脑裂畸形合并局灶性脑皮层发育不良常规MRI表现为仅有脑裂畸形,而在3DFSPGR上表现为除脑裂畸形外,还有局限性脑灰白质分界欠清。结论 3D-FSPGR序列可以更好地显示不典型神经元移行异常的解剖结构,帮助其诊断和分类。  相似文献   

11.
少突胶质细胞瘤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涓  陈敏  郭锬   《放射学实践》2009,24(6):595-599
目的:分析颅内Ⅱ级与Ⅲ级少突胶质细胞瘤的影像特征,提高对此类肿瘤定性诊断的准确性。方法:对23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颅内少突胶质细胞瘤的MR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术前行MR平扫加增强扫描,其中18例同时行MR灌注成像(PWI),10例同时行MR波谱成像(MRS)。4例曾行CT平扫。结果:23例均为单发病灶,病变均位于幕上脑实质内。其中Ⅱ级少突胶质细胞瘤13例,Ⅲ级10例。其MR上的相对特征性表现为:①额叶发病率最高,占60.9%;②大多数(73.9%)的少突胶质细胞瘤无瘤周水肿;③肿瘤通常不引起中线结构移位或仅有轻度的中线结构移位;④肿瘤信号T1WI以低信号为主,T2WI及FLAIR呈高信号,信号多不均匀,易出现囊变,50%(5/10)的Ⅲ级肿瘤和46.2%(6/13)Ⅱ级肿瘤出现囊变;⑤增强扫描仅有39.1%(9/23)的肿瘤强化。强化模式多不均匀,可以呈完全强化或部分强化;⑥Ⅲ级肿瘤多大于Ⅱ级肿瘤,最大径的均值分别是51.8mm和36.2mm(P=0.042);⑦10/18例在PWI上显示rCBV图高信号表现,其中Ⅱ级肿瘤5例,占50%(5/10);Ⅲ级肿瘤5例,占62.5%(5/8);⑧MRS检查10例,Ⅱ级肿瘤6例,Ⅲ级肿瘤4例,平均Cho/Cr比值Ⅲ级肿瘤大于Ⅱ级肿瘤,分别为4.07和1.39,P=0.023;NAA/Cr比值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分别为1.35和1.52,P=0.705。结论:少突胶质细胞瘤的MR表现有一定特点,结合PWI及MRS,可以提高定性诊断及分级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2.
纵隔囊肿的CT诊断与鉴别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提高纵隔囊肿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水平。方法收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纵隔囊肿36例,分析其CT表现。结果所有病例CT表现均为边缘清晰、囊壁菲薄、内为不强化的水样密度肿块。其中神经肠源性囊肿1例、支气管囊肿12例、食管囊肿2例、心包囊肿5例、皮样囊肿7例、淋巴管囊肿4例、胸腺囊肿4例、非特异性囊肿1例。结论根据CT平扫和增强扫描上特征性表现,可较正确地作出纵隔囊肿的诊断,并与其它囊性病变鉴别。  相似文献   

13.
软骨母细胞瘤的X线诊断和鉴别诊断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笔者报告28例经病理证实的软骨母细胞瘤,着重分析X线表现和X线诊断要点。并以9例有囊变的成人股骨头无菌坏死为对照组,探讨了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4.
血管母细胞瘤的MR诊断和鉴别诊断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血管母细胞瘤的MR特点。方法回顾分析27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小脑血管母细胞瘤的MR资料。结果血管母细胞瘤多位于小脑,可分为3型:囊结节型、囊实性型、实质型。囊结节型典型者呈“大囊小结节”征,囊结节型、囊实质型囊液呈长T1长T2信号,信号强度稍高于脑脊液。3型中结节或实性部分呈等或稍长T1、稍长T2信号,强化明显。肿瘤实性部分内部和周围见血管流空现象,且与邻近脑膜关系密切。结论MR I是一种诊断血管母细胞瘤有效的方法,但不典型者需与星形细胞瘤、转移瘤、脑膜瘤鉴别。  相似文献   

15.
软骨母细胞瘤的影像诊断和鉴别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软骨母细胞瘤又名成软骨细胞瘤、良性成软骨细胞瘤.1942年Jaffe与Lichtenstein发现主要成分为软骨母细胞,遂命名为良性软骨细胞瘤[1].1993年WHO将本瘤分为软骨母细胞瘤和恶性软骨母细胞瘤2类[2].该瘤有侵袭性生长及复发、转移等组织学特性和生物学行为,所以一般命名为软骨母细胞瘤[2~4].  相似文献   

16.
儿童肾母细胞瘤的CT诊断和鉴别诊断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目的探讨CT在小儿肾母细胞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经临床及病理证实的小儿肾母细胞瘤45例,肾透明细胞癌2例,肾横纹肌肉瘤1例。结合手术病理,了解其在CT上的表现特点。结果肾母细胞瘤表现为实性肿块34例(76%)、囊实性9例(20%)、囊性2例(4%)。肿瘤实质及囊壁有明显强化。7例(15.6%)肾或腔静脉内有癌栓形成。肾细胞癌表现与肾母细胞瘤相似。肾横纹肌肉瘤表现为肾中心囊实性肿块,内有线状钙化,有肾包膜下积液。结论肾母细胞瘤在恶性肾脏肿瘤中最常见,好发于肾实质,易侵犯肾盂肾盏,肿瘤常伴有出血、坏死、囊变,影像学上与肾细胞瘤很难鉴别。肾横纹肌肉瘤常好发于肾中心,包绕于瘤叶的线状钙化及包膜下积液为其特点。  相似文献   

17.
球形肺炎的CT诊断与鉴别诊断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分析球形肺炎的CT表现特点 ,以便与其他球形病灶 ,尤其是肺癌做出正确的鉴别诊断。方法 搜集 2 5例经临床证实的球形肺炎病人的CT与X线检查资料 ,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 5例球形肺炎的主要CT表现是 :(1)病灶多位于肺野背侧 ,靠近胸膜处 ;(2 )病灶中央密度高 ,边缘密度低且较模糊 ;(3 )病灶两侧缘平直 ,病灶呈方形或三角形 ;(4 )病灶边缘可不规则呈锯齿状 ,但较模糊 ;(5 )病灶附近胸膜反应显著 ,有较广泛增厚 ;(6)病灶周围血管纹理增多、增粗 ,但无僵直样改变。结论 CT检查对球形肺炎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很有价值  相似文献   

18.
淋巴细胞性垂体炎的MRI诊断及鉴别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诊断和鉴别诊断淋巴细胞性垂体炎(lymphocytic hypophysitis,LyH)的价值。资料与方法对32例病理或临床诊断为LyH的MRI表现及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1例垂体后叶短T1信号消失;22例垂体柄增粗,9例垂体增大、垂体柄增粗;4例合并海绵窦及邻近硬脑膜受累;1例垂体轻度增大。增强扫描4例均匀强化,28例明显欠均匀强化。结论对于垂体后叶短T1信号消失,垂体柄增粗,伴或不伴有垂体增大,临床有尿崩及垂体功能低下时应考虑LyH的诊断。  相似文献   

19.
非骨化性纤维瘤的影像诊断及鉴别诊断(附22例报告)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1  
目的 探讨非骨化性纤维瘤的影像学表现。方法 对经手术病理证实的 2 2例非骨化性纤维瘤的病理和影像学资料进行分析 ,其中男 12例 ,女 10例 ,年龄 10~ 35岁 ,平均 17岁。 2 2例均作X线平片检查 ,CT平扫检查 7例 ,MRI检查 2例。结果  18例位于长管状骨 ,其中位于干骺端 14例 ,骨干 2例 ,骨端 2例 ;4例位于不规则骨 ,锁骨、肋骨、髂骨及上颌骨各 1例。 2 2例中病变最大长径 6 .5cm ,最小为 2 .0cm ,平均为 3.2cm ,长径与横径之比约为 2 .5 1;病变呈圆形或椭圆形 ,边缘呈轻分叶 17例 ;2 0例病变边缘有明显骨硬化带 ,2例位于锁骨及肋骨未见硬化带 ;19例病灶有分隔 ,3例无分隔 ;骨外形膨大 10例 ,无明显膨大 12例 ;1例合并病理性骨折。结论 发生于长骨或不规则骨的皮质或髓腔的局限性破坏区伴有清楚的硬化边应考虑诊断本病。  相似文献   

20.
脾肿瘤的CT诊断及鉴别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脾肿瘤CT表现和鉴别诊断价值。方法52例脾肿瘤均行CT平扫 增强检查,其中手术及穿刺活检病理证实27例,征象典型及病史明确25例。结果脾良性肿瘤18例,恶性肿瘤34例。良性肿瘤表现为脾脏内单发或多发,多数大小不等低密度结节病变,1例血管瘤为等密度。血管瘤及淋巴管瘤可显示点状或小片状钙化。增强扫描,血管瘤显示延迟均匀强化特点,淋巴管瘤内间隔可轻度强化。脾囊肿无强化。脾脏恶性肿瘤多较大,密度不均匀,增强扫描不均匀强化。脾淋巴瘤表现为脾肿大或多发结节样低密度病变,增强扫描强化不明显。结论CT是诊断脾肿瘤的主要检查方法,结合临床及B超检查,多可做出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