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0 毫秒
1.
目的:分析脑裂畸形的CT和MRI表现,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24例脑裂畸形的CT及MRI资料,单纯CT检查15例,MRI4例,CT MRI5例.结果:本组融合型9例,分离型15例,单侧18例,双侧6例.特征性表现为灰质内衬横跨大脑半球的裂隙,外端增宽呈喇叭状与蛛网膜下腔连接;内端多与侧脑室外壁局限性峰状突起相连.结论:CT和MRI能清晰显示脑裂畸形的病理特征,检查时应首选CT,必要时行MRI检查.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闭唇型脑裂畸形的MR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闭唇型脑裂畸形的MR表现。结果:15例闭唇型脑裂畸形中13例为双侧脑裂畸形,位于额叶11例,顶叶2例。2例为单侧脑裂畸形,分别位于额叶、顶叶区域。T1WI呈条状低信号影,T2WI呈条状高信号裂隙,裂隙边缘见脑回状灰质信号,增强扫描脑实质内未见异常强化灶。11例侧脑室轻度扩大,裂隙连接侧脑室体部,体部边缘见三角形及尖角状突出,2例侧脑室边缘见团块状突起。结论:闭唇型脑裂畸形的MR表现具有特征性,MR在闭唇型脑裂畸形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3.
4.
脑裂畸形的CT,MRI诊断(附24例报告)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结合脑裂畸形的病理改变分析其CT、MRI表现特点,并比较两种检查方法对该病的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分析24例脑裂畸形资料,其中CT20例,MRI4例。结果:CT、MRI上特征性表现为由灰质相衬的裂隙横跨半球,内达侧室,外达脑表面。裂隙内端多数有侧室外壁的憩室状突起,外端脑表面开口处均有楔形或扇形扩大。所衬灰质与大脑皮层连续,CT上与皮层等MRI能良好显示脑裂畸形的病理解剖特征,且MRI优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脑裂畸形的CT、MRI特征性表现及其临床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7例脑裂畸形患者的临床CT、MRI的影像学征象.结果 17例脑裂畸形患者的CT、MRI图像表现为自皮质至侧脑室的横跨大脑半球的裂隙,裂隙两旁为内折的灰质;裂隙内侧端多为脑室外壁的幕状突起,闭合型裂隙外侧端呈小喇叭或深脑沟样形态,开放型裂隙内外侧端呈哑铃状.17例脑裂畸形患者中,单侧12例、双侧5例,共有24个裂隙;闭合型12例、开放型5例;合并透明隔缺如10例、灰质异位8例、一侧丘脑和部分基底节缺失2例、多小脑回畸形4例、巨脑回畸形1例、侧脑室三角区白质较少2例、蛛网膜囊肿5例.结论 脑裂畸形具有特征性的影像学表现,CT、MRI检查能够清楚地显示脑裂畸形的病理解剖形态.  相似文献   

6.
7.
脑裂畸形的CT诊断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对21例脑裂畸形进行回顾性分析,双侧脑裂畸形5例,单侧脑裂畸形16例。CT能够发现脑表面和侧脑室之间的异常裂隙,大脑皮层内折至室管膜下是该病的鉴别诊断要点,裂隙内端脑室憩室状改变及裂隙外端蛛网膜下腔局限性扩大对判断裂隙存在有帮助。CT表现的类型与临床症状之间有一定的联系  相似文献   

8.
脑裂畸形的CT、MRI诊断价值(附19例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分析脑裂畸形的CT和MRI表现特点并比较CT和MRI对该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19例脑裂畸形的CT、MRI资料,其中CT检查15例,MRI5例;男性12例,女性7例;年龄10岁以下14例,11-38岁5例。结果:CT、MRI特征性表现为病侧大脑半球内自皮质到侧脑室的横跨裂隙,裂隙两旁为内折的灰质,在CT上与皮质呈等密度,MRI在T1、T2加权像上与皮质呈等信号。裂隙内端多数有侧室外侧壁的憩室状突起,外端表面开口处均有楔形或扇形扩大。根据裂隙能否被肉眼看出可分为:(1)融合型:特点为裂隙前后的灰质层相贴或融合,裂隙关闭;(2)分离型:特点为内折皮层分离,形成较大的裂隙与脑室相通。5例裂隙附近脑皮质有多微小脑回,2例有巨脑回,11例合并透明隔缺如,1例合并胼胝体发育不良。结论:脑裂畸形的CT和MRI有特征表现,而MRI优于CT。  相似文献   

9.
10.
脑静脉畸形MRI诊断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探讨脑静脉畸形的MRI表现。材料与方法9例脑静脉畸形均有MRI及MRA检查,MRI行常规平扫及轴位增强扫描。MRA采用2D-TOF或3D-MOTSA法。结果小脑4例,额叶3例,颞叶1例,大脑大静脉瘤伴中线血管畸形1例。典型者引流静脉显示长T1短T2低信号流空影,髓静脉网呈长T1低信号长T2高信号。增强扫描呈“海蛇头”样表现,即多支细小扩张的髓静脉呈辐射状向1牺或2条上流静脉汇聚。MRA可显示髓静脉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提高MRI对侧脑室不同肿瘤的鉴别诊断水平.方法 搜集侧脑室不同肿瘤22例,其中脑膜瘤6例,星形细胞瘤3例,室管膜瘤2例,中枢神经细胞瘤2例,脉络丛乳头状瘤、少突胶质细胞瘤、室管膜下巨细胞型星形细胞瘤、生殖细胞瘤及肠源性囊肿各1例,转移瘤4例,回顾性分析其MRI表现及其临床特点.结果 本组中所有脑膜瘤及脉络丛乳头状瘤均发生于侧脑室三角部,全部中枢神经细胞瘤(2例)、室管膜下巨细胞型星形细胞瘤(1例)均发生于室间孔区及侧脑室前部;6例脑膜瘤及4例转移瘤均发生于30岁以上,1例脉络丛乳头状瘤7岁,2例中枢神经细胞瘤年龄分别为23岁、24岁.6例脑膜瘤增强后呈明显均匀强化,2例中枢神经细胞瘤内可见多发囊变区,其中1例可见多发流空血管影,1例少突胶质细胞瘤内可见多发钙化灶,1例(1/3)星形细胞瘤可见瘤内出血.结论 侧脑室肿瘤的MRI表现特点为其鉴别诊断的重要依据,肿瘤部位、发病年龄特征对于鉴别诊断也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脑型肺吸虫病的CT和MRI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脑型肺吸虫病的CT和MRI表现,旨在提高其诊断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后病理证实或诊断性用药后疗效显著的15例脑型肺吸虫病的影像表现特点。结果5例行CT平扫,主要表现为多发或单发不规则低密度水肿区及出血灶;其中3例行CT增强扫描,增强后呈结节状、环状强化明显,2例见"隧道"征。12例行MRI平扫,其中10例有多发、不规则、大小不等的出血灶,部分病灶较小,围绕与出血灶不相称的较大的水肿信号;病灶随机分布,并呈聚集或迁移状,3例可见"隧道"征,增强扫描见斑片状、结节状、单发或多发小环状强化,"隧道"征更加明显。结论MRI对脑型肺吸虫病的临床诊断具有重要价值,但脑型肺吸虫病的明确诊断还应结合流行病史、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等。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MR及MRCP成像在壶腹周围癌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54例壶腹周围癌病人的MR平扫、增强及MRCP图像,对相关结果进行χ~2检验及两独立样本t检验,并与病理结果相对照.结果 胰头癌32例,7例(21.9%)表现为"四管征";胆总管下段癌16例,9例(56.3%)表现为"三管征".2种征象在胰头癌和胆总管下段癌中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胰头癌MRI及术中测量肿块最大面积与胆总管直径之比也明显大于胆总管下段癌(P<0.05).结论 MRI和MRCP对壶腹周围癌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4.
MRI及MRS对大脑胶质瘤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MRI及MRS在大脑胶质瘤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活检、手术病理证实的6例大脑胶质瘤病患者的MRI和MRS表现特征,并与病理切片进行对照;常规行SE序列平扫及增强、DWI序列成像,其中3例行MRS研究,二维多体素、点分辨法PRESS、TE 144 m s。结果所有病例均侵犯2个脑叶或以上,同时伴胼胝体侵犯6例、基底节和丘脑侵犯4例、脑干侵犯2例。病变区呈长T2、稍长T1异常信号,T2WI、FLAIR上均为高信号,无坏死、钙化,受累区脑组织肿胀,占位效应轻。2例增强扫描见小结节状强化,4例无明显强化。3例MRS表现均有不同程度NAA降低,NAA/Cr比值降低,Cho上升,Cho/Cr和Cho/NAA的比值上升。结论MRI结合MRS对大脑胶质瘤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较大价值,结合临床、MRI及MRS是能够作出明确诊断的。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脊柱结核与转移瘤的MRI表现并探讨其鉴别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选择经临床或手术病理证实的40例结核与36例转移瘤,采用SIEMENS 1.0T超导型磁共振仪,快速自旋回波序列,矢状、冠位、轴位T_1WI和T_2WI检查。结果:脊柱结核和转移瘤均表现有多个椎体骨质破坏,结核累及椎体附件较转移瘤明显少。转移瘤一般不伴有椎间隙的狭窄。结核压迫硬膜囊和脊髓主要是由于楔状变形的椎体后移及寒性脓肿的形成。转移瘤压迫硬膜囊和脊髓主要是由于塌陷椎体前后径的加大以及椎旁硬膜外转移灶从硬膜囊后方压迫所致。结论:脊柱结核和转移瘤均有各自的特征性MRI表现,注意观察受累椎体形态、椎间盘和附件是否受累、有无脓肿和对脊髓及硬膜囊的压迫情况有助于病变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6.
病毒性脑炎的病理基础与MRI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病毒性脑炎MRI表现特点及其与病理变化的相关性,深化对病毒性脑炎影像表现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17例经临床证实的病毒性脑炎患者MRI影像表现与病毒性脑炎病理表现的相关性.17例均行MRI平扫及FLAIR扫描,其中13例行增强扫描.结果 病毒性脑炎病灶主要位于大脑皮层灰质及大脑皮层下灰质核团.16例为多发病灶,1例为单发.病灶边缘清晰,周边无明显水肿.平扫T_1WI呈稍低或等信号,T_2WI呈稍高信号,FLAIR序列呈明显高信号.增强后病变表现多样,2例无明显强化,15例表现为脑表面线样强化,其中6例伴脑实质病变内淡薄斑片状强化,2例呈脑回状强化.结论 MRI能够反映病毒性脑炎的病理表现,对鉴别诊断很有价值.  相似文献   

17.
MRI对脑干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价值及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脑干海绵状血管瘤的MRI诊断价值。方法对9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且临床及MRI资料完整的脑干海绵状血管瘤进行分析。结果临床发作方式分为:突然发作和静止发作2种类型。MRI表现:T1WI为等或低信号占76.5%,T2WI为等或高信号占85.3%;T1WI、T2WI呈混杂信号占36.2%;T2WI上瘤周有低信号环占16.2%。8例行Gd-DTPA扫描,显示轻度强化或不强化。形态大多为类圆形占86.6%,部分可见典型的桑椹样或网络样结构占11.7%。病灶发生于中脑3例,桥脑4例,延髓2例。组织病理学表现:大多具有复合性的病理改变,3例可见瘤血管腔内存在弹性纤维;2例可见引流静脉和供血动脉。MRA显示血管周围高信号5例。结论MRI对脑干海绵状血管瘤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MRI对脉络膜裂神经上皮囊肿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1例经临床证实的脉络膜裂神经上皮囊肿的MRI表现,其中3例同时行磁共振增强扫描,8例曾行CT检查。结果21例脉络膜裂神经上皮囊肿均位于脉络膜裂内,表现为圆形、椭圆形或梭形及边界光滑锐利的脑脊液样信号影,囊壁及其内外均无异常软组织信号,囊肿周围无水肿征象,囊肿大小约为0.5 cm×0.7 cm×1.0 cm~1.8 cm×2.0 cm×2.3 cm,平均0.7 cm×1.0 cm×1.4 cm,3例行钆喷替酸葡甲胺(Gd-DTPA)增强扫描病灶无强化。结论MRI是诊断脉络膜裂神经上皮囊肿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红斑狼疮脑病(LEE)的MRI特征。方法对21例红斑狼疮脑病的临床及MRI影像资料加以分析。结果红斑狼疮脑病MRI表现特点为:脑实质内长T1、长T2信号影18例,脑萎缩6例,基底节钙化1例。增强MRI扫描10例,增强MRI检查无显示强化(5/10)或仅有轻度斑片状强化(5/10)。结论MRI对红斑狼疮脑病的诊断价值较大。  相似文献   

20.
血管母细胞瘤的MR诊断和鉴别诊断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血管母细胞瘤的MR特点。方法回顾分析27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小脑血管母细胞瘤的MR资料。结果血管母细胞瘤多位于小脑,可分为3型:囊结节型、囊实性型、实质型。囊结节型典型者呈“大囊小结节”征,囊结节型、囊实质型囊液呈长T1长T2信号,信号强度稍高于脑脊液。3型中结节或实性部分呈等或稍长T1、稍长T2信号,强化明显。肿瘤实性部分内部和周围见血管流空现象,且与邻近脑膜关系密切。结论MR I是一种诊断血管母细胞瘤有效的方法,但不典型者需与星形细胞瘤、转移瘤、脑膜瘤鉴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