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胆囊癌侵袭能力强,就诊时有20%~40%出现黄疸[1,2],在晚期胆囊癌黄疸发生率高达90%[3].梗阻性黄疸是胆囊癌较突出的临床问题,这种恶性胆管梗阻如不能解除,常由于进行性胆道梗阻并胆管炎致肝功能衰竭而加速死亡,预后很差.  相似文献   

2.
恶性梗阻性黄疸是指恶性肿瘤直接浸润或压迫肝外胆道致胆汁排出受阻。根据肿瘤起源及胆道阻塞部位一般可分为低位胆道梗阻及高位胆道梗阻,分别包括胰头癌、胆总管下端癌、壶腹部周围癌及肝门部胆管癌等。胆囊癌和肝十二指肠韧带肿瘤病灶浸润、堵塞胆道,同样也可引起梗阻性黄疸。[第一段]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经口置入十二指肠支架、后经皮肝穿刺置入胆道内支架的方法,评价金属支架在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合并十二指肠梗阻的作用。方法恶性梗阻性黄疸合并十二指肠梗阻病例12例。在透视监视下,使用介入放射学方法经口置入12个十二指肠自膨式金属支架,经皮肝穿通过十二指肠支架网眼置入11个胆道自膨式金属支架、单纯置入外引流1个。结果12例病人十二指肠支架置入均成功、同时11例胆道支架置入成功,1例导管不能通过胆道阻塞段仅放置胆道外引流管,随访期间,病人术后均能正常进半流质事物,黄疸基本消退,疗效满意,本组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介入放射学置入金属内支架是一种简单、有效的治疗方法,对不能手术的恶性梗阻性黄疸合并十二指肠梗阻有很好的缓解作用。  相似文献   

4.
恶性梗阻性黄疸并发糖尿病围手术期处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恶性梗阻性黄疸是指由于胆胰系统恶性肿瘤引起胆管梗阻,形成的以高直接胆红素为主的黄疸。临床上以肝外胆道和胰腺肿瘤多见,约占外科性梗阻性黄疸的75.3%,包括各种原发性胆管癌、胰头癌、壶腹部癌,亦可由肝癌、胆囊癌、胃癌、结肠癌、胰体尾部癌肝门部淋巴结转移引起。恶性梗阻性黄疸病人并发糖尿病较为多见,往往表现为糖耐量降低和术后高血糖等,其病因尚不完全清楚。本文重点探讨恶性梗阻性黄疸合并糖尿病的病因及围手术期治疗方法。1恶性梗阻性黄疸合并糖尿病的危害糖尿病是外科手术的危险因素,合并糖尿病的恶性梗黄病人手术后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5.
胆道恶性梗阻的内镜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引起恶性梗阻性黄疸的常见疾病包括胰腺癌、十二指肠壶腹癌、胆管癌、胆囊癌、恶性淋巴瘤以及一些转移性恶性肿瘤压迫胆管。这类患者中的绝大部分临床分期属于晚期,已失去外科手术切除的机会,预后很差。解除胆道梗阻是消除黄疸,提高患者生存质量的重要的姑息性治疗手段。目前解除胆道恶性梗阻的方法主要包括经皮经肝胆管引流术,外科引流术和内镜下胆管引流术。  相似文献   

6.
经皮肝穿胆道内支架置入术是复发性胆道恶性梗阻的一种有效的姑息性治疗手段。1999年4月至2003年3月间,我科对15例胆道恶性梗阻手术后复发再出现梗阻性黄疸病人,进行了PTCD术,对其中12例病人成功地放置了金属胆道内支架。为病人解除了胆道梗阻,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第Ⅲ段肝管空肠吻合解除肝门部胆管恶性梗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肝门部胆管恶性梗阻的治疗仍然十分困难。若不解除胆道梗阻,病人很快因肝细胞功能衰竭而死亡。由于肿瘤在肝门部侵润性生长,直接经肝门的手术往往不可能实现。1980~1993年间,我们采用第Ⅲ段肝管空肠吻合术姑息治疗28例肝门部胆管恶性梗阻的黄疸病人。24例为肝门部胆管癌,2例为胆囊癌,2例为胃癌肝门部淋巴结转移。术后19例病人恢复顺利;5例发生并发症,4例病人手术后死亡。24例存活病人中,19例黄疸完全消退3月以上,手术有效率为79%。4例黄疸再次出现,2例因胆管炎需要入院治疗。作者认为:第Ⅲ段肝管空肠吻合术能有效解除不能切除的肝门部恶性肿瘤病人的胆道梗阻。  相似文献   

8.
梗阻性黄疸手术死亡率为8~20%,其中恶性肿瘤致胆道梗阻的病人手术死亡率最高。近年来一些回顾性研究强调,某些危险因素在确定梗阻性黄疸外科治疗预后中的重要性,但是这些研究对准确地识别高危险性黄疸病人的标准尚不一致。本研究测定手术前已行PTCD的梗阻性黄疸病人对氨基比林的廓清,氨基比林是镇痛剂,可动态检测病人肝功能的状况。本研究的目的是确定氨基比林廓清是否能预测治疗后果,同时观察病人行PTCD后肝功能有何改变。本组共46例,经PTC确诊为肝外胆道梗阻,26例恶性肿瘤所致高位胆道梗阻(原发性25例、继发性1例),6例胆道高位良性狭窄,14例恶性肿瘤所  相似文献   

9.
目的 了解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胆汁菌群分布情况,探讨影响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胆汁细菌培养阳性的相关因素.方法 对2007年10月-2008年10月入住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外科的65例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可能影响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胆汁细菌检出的相关风险因素包括:年龄、胆道手术史、皮肤巩膜黄染时间、血清谷丙转氨酶水平、总胆红素水平、CA19-9水平、肿瘤大小、梗阻部位、有无胆道感染临床表现及APACHEⅡ评分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 送检65例胆汁标本,培养结果阳性25例(38.5%),其中革兰阴性菌21株(占72.4%),革兰阳性菌6株(占20.7%),真菌2株(6.9%).单因素分析显示可能影响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胆汁细菌培养阳性率的相关因素是:年龄、胆道手术史、胆道梗阻部位、胆道感染症状和APACHEⅡ评分.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胆道手术史、胆道梗阻部位和APACHEⅡ评分是独立的危险因素.结论 年龄、胆道手术史、胆道梗阻部位和APACHEⅡ评分是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胆汁细菌培养阳性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
梗阻性黄疸死因分析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胆道梗阻是临床上常遇到的问题,梗阻性黄疸病人术后易出现脓毒血症、出血、肾功能衰竭等并发症,死亡率极高。我院外科自1991年1月~1994年10月共收治梗阻性黄疸病人66例,死亡13例。现就梗阻性黄疸病人死因及对策作一分析。  相似文献   

11.
<正>1概述梗阻性黄疸指由胆道内或胆道邻近部位的良、恶性病变阻碍胆汁经由胆道流入十二指肠,引发胆道内压力增高,胆汁由肝细胞和毛细胆管逆流入血窦、窦周,使血中结合胆红素水平升高引起的黄疸。恶性梗阻性黄疸常见病因为胆管癌、胆囊癌及胰腺癌等,原发与转移性肝恶性肿瘤及转移淋巴结等也是恶性梗阻性黄疸的病因。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前应明确病因,并与可能导致黄疸的癌前病变(如胆管乳头状瘤)及良性病变(如自身免疫性胆管炎)相鉴别;如难以明确病变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了解介入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的疗效。方法 采用经皮肤穿刺放置内支架或外引流对32例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进行治疗。结果 中下段胆管梗阻疗效好,治疗一周后多数患者血清胆红素下降超过50%,15天后有16例患者血清胆红素降至正常。结论 胆道介入治疗确实有良好的缓解或消除黄疸的效果,特别是中下段胆道梗阻,黄疸可完全消退,但对上段胆道梗阻的患者,仅能部分缓解黄疸,疗效不如中下段胆道梗阻患者。  相似文献   

13.
为了确定梗阻性黄疸时,胆道梗阻的部位和梗阻距肝门的距离,作者用MRC快速自旋回波重T_2加权成傢技术处理,对梗阻性黄疸病人9例进行MRC检查。结果均显示梗阻部位和梗阻距肝门距离,且与手术探查相符。提示MRC是对梗阻性黄疸时确定梗阻部位的一种无创性方法,且安全简单,为判断肿物能否切除提供了影像依据。  相似文献   

14.
恶性梗阻性美疸常由胆囊癌、胆管癌及转移性肿瘤浸润或压迫胆道所致。恶性梗阻性黄疸的手术切除率低、并发症高、术后生存期短;因此,对无法手术根治的病人.姑息治疗仍属必要。减黄是姑息、性治疗的首要目的,减黄主要通过介入或手术行各种胆道内外引流。  相似文献   

15.
恶性梗阻性黄疸病人经圆韧带途径肝内胆管空肠吻合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经圆韧带途径行Ⅲ段胆管空肠吻合术姑息性治疗不能切除的恶性梗阻性黄疸病人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 1999年 1月至 2 0 0 2年 12月间 5例不能切除的肝门部恶性梗阻性黄疸病人实施经圆韧带途径显露Ⅲ段肝内胆管 ,并与空肠行Roux en Y式吻合术。对术后血清胆红素和碱性磷酸酶进行动态检测 ,并就病人住院时间、术后生活质量、生存时间进行观察。结果  5例病人实施肝内胆管空肠吻合术后血清胆红素逐渐降低至正常范围 ,2例病人临终前可维持无黄疸状态。术后 1例并发胆漏 ,1例住院期间因胃肠道恶性梗阻恶病质死亡 ,其他病人均存活超过 13个月 ,最长达 2 3个月。本组 5例术后均无胆管炎和复发性胆道梗阻。结论 经圆韧带途径肝内胆管空肠吻合术是恶性梗阻性黄疸病人姑息治疗的有效术式 ,损伤小 ,方法简便 ,减黄效果确切 ,病人生存质量提高  相似文献   

16.
恶性梗阻性黄疸的介入治疗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为提高恶性梗阻性黄疸病人的生存质量和延长生存期 ,对 2 8例病人采用经皮胆道金属内支架植入术 ,并结合局部内照射或局部化疗 ,姑息性治疗不能手术的恶性梗阻性黄疸病人 ,取得了满意的疗效。本组 2 8例梗阻性黄疸病人 ,男 19例 ,女 9例 ,胆道金属支架均放置成功胆汁引流通畅 ,血清总胆红素降至正常。全部病人均未出现胆道大出血、支架移位等并发症。 2 1例随诊 6~ 12个月 ,生存半年以上的有 16例 ,占76 2 % ;1年以上有 10例 ,占 47 6 %。无 2周内死亡的病例 ,中位生存时间 9个月。经皮胆道内支架植入术结合放化疗 ,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 ,…  相似文献   

17.
恶性黄疸术前减黄的争议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恶性梗阻性黄疸系指由恶性肿瘤直接浸润或压迫肝外胆道所致的胆汁排出阻碍,根据其梗阻部位,一般可分为低位胆道梗阻及高位胆道梗阻.低位胆道梗阻指壶腹周围恶性肿瘤所致的梗阻,通常包括胰头癌、胆总管下端癌及壶腹癌等.高位胆道梗阻即指肝门部胆管癌所致的胆道梗阻,部分胆囊癌可向肝管方向浸润发展,也可致高位胆道梗阻.低位胆道恶性梗阻的经典治疗手段是行胰十二指肠切除,高位胆道恶性梗阻的经典治疗手段是行胆管癌切除(或肝脏部分切除)及肝内胆管空肠吻合(或肝肠吻合).  相似文献   

18.
恶性梗阻性黄疸外科姑息性治疗112例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肝外胆道梗阻引起的梗阻性黄疸,只要诊断明确,多需要外科手术治疗。但病因为恶性病变者,常常就诊时已不能作根治性的切除手术。为使病人得以继续生存,外科姑息性治疗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院自1981年9月至1992年11月  相似文献   

19.
恶性梗阻性黄疸(Malignant obstructive jaundice,MOJ)是指因恶性肿瘤如胰头癌、胆管癌、胆囊癌、十二指肠肿瘤或壶腹部肿瘤压迫或阻塞肝外胆道而导致的黄疸.MOJ由于黄疸出现时肿瘤多数已进入晚期阶段,大部分患者已失去根治性手术机会.但是,如果不尽早解除胆道梗阻,患者往往在短期内死于肝功能衰竭或胆管炎,因此对于晚期已失去根治性机会的患者应尽早采取姑息性手段解除胆道梗阻,避免黄疸进一步加重,预防肝功能进行性恶化,从而延长患者生存期、提高生活质量.术式选择的总体原则是尽可能符合生理,常见的姑息性胆道引流术包括手术引流、经内镜胆道引流和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每种方法各有利弊.本文就MOJ的诊断和各种姑息性减黄治疗方法作一简单阐述.  相似文献   

20.
胆道恶性梗阻的内镜介入治疗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1 胆道恶性梗阻的定义胆管恶性梗阻不单指原发性胆管腺癌所致肝胆管梗阻 ,还需要包括胆囊癌、肝细胞癌、壶腹癌、胰头癌及其他转移癌对肝胆管的侵犯 ,此类病人就诊时往往已有严重的黄疸 ,有的还合并严重胆管炎 ,病情凶险 ,全身情况差 ,手术机率很低。即使行姑息性胆道减压手术也十分困难 ,因而临床上处理十分棘手 ,虽然它们起源不同 ,但引流去黄的处理原则是一致的 [1,2 ] 。2 内镜介入治疗的目的和意义继经皮经肝胆道穿刺引流术 ( PTCD)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在临床获得肯定疗效后 ,内镜介入引流成为近年来国内外开展的一项新的技术 ,适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