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科近年手术中遇见三例阑尾位于结肠带内,较少见,现报道如下。例1,女.20岁。转移性右下腹痛一天,右下腹压痛,无肌紧张及反跳痛,血象呈急性炎症反应,诊断为急性阑尾炎。局麻下行阑尾切除术。术中在三条结肠带汇聚处未找到阑尾及其痕迹。剖开后腹膜也未找到阑尾,在其后结肠带内触及一索条状物,切开该结肠带,在距回盲部0.5cm切断该索条状物,残端有直径0.6cm空腔,继续向远端剥离,直至条索状物终止处可见一小脓肿,不慎剥破流出黄色粘稠脓汁约5.0ml,全部剥出索条状物。长约20.0  相似文献   

2.
盲肠壁内阑尾是临床上一种特殊类型阑尾炎。我科83年9月以来收治二例盲肠壁内阑尾炎患者,这类变异阑尾属罕见,现报道如下:例1 女,19岁。术前诊断:慢性阑尾炎急性发作,行阑尾切除术,术中见盲肠游离,肠壁无充血水肿,未见游离阑尾;回结肠淋巴结可见多个不同程度肿大。触摸盲肠前壁有条索状物长约7cm(附图A)。见阑尾腔内有脓性分泌物,病理证实:急性化脓性阑尾炎。例2 女,25岁。术前诊断:急性阑尾炎,行手术治疗,术中见腹腔内有脓性分泌物,有臭味,回结肠淋巴结肿大,盲肠充血水肿,未见游离阑尾。在盲肠后壁有1×1cm紫黑区,触摸肠后壁有条索状物,长约10cm,与升结肠  相似文献   

3.
患者男性、21岁。因腹痛、腹胀伴发热四天入院。疑消化道穿孔行剖腹探查术。探查中发现盲肠根部有两个阑尾。甲阑尾为盆位,长约5 cm,有正常阑尾系膜,轻度炎症表现。乙阑尾为后位,并指向左上方,长约7 cm;根部约1 cm处坏疸穿孔,无正常阑尾系膜;阑尾尖端逐渐变细至火柴杆大小后成一索状物,并进入小肠系膜内。结扎此索状物后见其内含血管等组织,考虑为变异之阑尾系膜。两个阑尾无联系,各自开口于盲肠。按常规切除两个阑尾,术后患者痊愈出院。  相似文献   

4.
回肠系膜内位阑尾少见。我们在解剖一具中年男尸时遇到一例。为了给阑尾手术提供临床参考,现报告如下:腹膜腔内未见游离阑尾。盲肠表面三条结肠带集合处距回肠末端约1cm,并与回肠系膜相贴。由此处向回肠系膜内可扪到一索条状结  相似文献   

5.
男性童尸,年龄7岁.阑尾长约7.5cnm直径0.5cm.其根部位于盲肠下端的后内方,并沿盲肠内缘下降,因其系膜较短,盘曲一周,末端游离于腹膜腔中.阑尾根部与盲肠的结合点.在腹前壁的体表投影位置,约相当于右锁骨中线和肋弓之交点与脐连线的外、中1/3的交界处.阑尾动脉与一般记载相似,由回结肠动脉发出,经回肠末端之后,沿狭小的阑尾系膜游离缘伸向阑尾末端并分支至阑尾.盲肠较为巨大,长9.2cm内径5cm无内容物,属腹膜内位,活动度好,盲肠近端居右肋弓下,贴于腹前壁之内面、肝右叶下方、由前向后下外侧伸展,达右侧腹后壁,约平第三腰椎高度反折向上,移行于升结肠.升结肠较短,上升达肝右叶下方转为结肠右曲.  相似文献   

6.
我院外科近两年内发现壁内阑尾两例,现报告如下。 一、临床资料 病例一,男23岁。入院前两天感上腹部及脐周疼痛不适,伴恶心呕吐一次,至入院前8小时腹痛转移到右下腹,呈持续性伴阵发性加剧,体温37.1℃、血压13.5/8 kPa、脉搏100次/min,腹平坦,右下腹腹肌较紧张,右下腹有压痛和反跳痛,以麦氏点压痛最明显,白细胞13.2×10~9/L,中性86%,诊断:急性阑尾炎。取麦氏切口进入腹腔后,在髂窝内找到升结肠下段及盲肠,沿结肠带追踪至盲肠末端,未发现阑尾,又找到回肠末段再沿回肠追踪至盲肠也未发现阑尾,然后细心观察盲肠,发现盲肠前内侧壁一条结肠带稍微隆起,用手触摸发现内有一条索状物,才想到为盲肠壁内阑尾。先在阑尾末端切开浆膜,作浆膜下分离,然后沿阑尾长轴剪开至阑尾根部,见阑尾长约11 cm充血、水肿、但无粘连,顺利将其切除,经病理检查证实为急性阑  相似文献   

7.
左骼窝内盲肠、阑尾一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者在教学中观察一例位于左髂窝内的盲肠、阑尾。报道如下,成年男尸,打开腹膜腔,见盲肠位于左骼窝内,长7.0cm,直径7.9cm,为腹膜内位。回肠末端行至左下腹部,约平髂嵴高度连于盲肠左上部,盲肠和回肠末端均被腹膜包裹并形成一个共同的系膜。盲肠前面有小肠及肠系膜覆盖,后邻乙状结肠。阑尾根部附着于盲肠后壁,其体表投影在脐与左髂前上棘连线的中、外1/3交点处附近,阑尾全长4.5cm,直径0.9cm,位于回肠末端后方,乙状  相似文献   

8.
患者男,52岁。右下腹部肿块二年。双侧阴囊空虚,双侧腹股沟区亦无睾丸。于1986年11月25日行剖腹探查术。术中见右下腹腔有一肿物似小儿头颅大小,有一蒂形似精索,肿物与阑尾、盲肠粘连,阑尾粗壮扁圆,长8 cm,宽1.8 cm。因肿物与阑尾粘连甚紧,故行肿瘤加阑尾切除术。在阑尾根部切断时,见阑尾双管腔,双管腔近端各自开口于盲肠后  相似文献   

9.
患者男性,20岁,于1986年1月17日入院。诊断急性阑尾炎,行阑尾切除术。见阑尾长约8cm,粗约0.5cm,轻度充血,常规切除,术后痊愈出院。病理检查:大体标本所见,阑尾一条8×0.5×0.5cm,表面灰红色,切面见管壁略有增厚,腔内有少量血性液体。镜下,见阑尾为  相似文献   

10.
阑尾全切除与次全切除术的概念(兼与外科同道商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鉴于有些术者对阑尾全切除术和次全切除术的概念存在偏见,作者通过文献复习,用阑尾的组织学和解剖学观点对这两种术式及其定义进行论述。阑尾全切除术须符合组织学要求,将整条词尾包括盲肠壁内的根部一并切除;阑尾次全切除术要达到解剖学标准,在阑尾盲肠衔接处切除。  相似文献   

11.
盲肠、阑尾位于盆腔膀胱与直肠之间者少见.这种盲肠及阑尾异位与腹、盆腔手术有密切关系.材料为成年男尸,约45岁,身高155cm.肢体发育正常,腹盆部无手术疤痕,剖腹后,右骼窝不见盲肠、阑尾及升结肠.可见部分小肠、系膜.整个肠管光滑无粘连.1 盲肠异位 盲肠和阑尾均位于盆腔中部膀胱与直肠之间,盲肠上部在骶骨尖端右侧接升结肠,盲肠中部与下部嵌在膀胱与直肠之间,长约6.5cm,盲肠起始部及阑尾在直肠和膀胱左侧.盲肠血液供应为回结肠动脉分出的直肠动脉供应.阑尾自盲肠内侧壁起始先斜向左上,然后呈“C”字形弯向左下,属回肠后位,长7.8cm其根部体表投影不在麦氏点,而在两侧髂前下棘连线左侧中外1/3深方2.5cm处,阑尾系膜呈三角形,其血液供应为回肠动脉分出阑尾动脉.  相似文献   

12.
少见阑尾3例     
我科从1988年9月至1995年9月收治阑尾炎患者1428例。其中少见阑尾3例,报告如下: 例1.男,25岁。主因间断性右下腹痛2年,加重1天入院。术前诊断;慢性阑尾炎急性发作。在硬膜外麻醉下行阑尾切除术,术中在三条结肠带汇聚处未找到阑尾,检查盲肠及距回盲部50cm范围回肠未见憩室,剖开后腹膜未找到阑尾。仔细检查结肠带时可触及一索状物,约7.0cm,切开结肠带,距回盲部0.6cm处切断该索状物,残端直径0.5cm,向远端剥离直到全部剥出索状物,然后结节缝合切开后的结肠带,术后病理证实该索状物为阑尾  相似文献   

13.
巨形阑尾1例     
患者,男,45岁,因转移性右下腹痛38小时伴发热入院,查体:右下腹肌紧张,麦氏点压痛,反跳痛,未触及包块,结肠充气试验阳性,闭孔肌试验,腰大肌试,直肠指检均阴性。血WBC:17×10~9/L,N:86%,二便常规正常,行阑尾切除术。 术中见:阑尾位于右下腹,盲肠前内侧,充血水肿,有少许脓苔附着,尖端呈暗红,阑尾巨大:呈近似圆柱形,长8cm,根部直径2.4cm,体部直  相似文献   

14.
<正> 一例31岁男病人,诊断为急性阑尾炎而手术。术中见阑尾套入盲肠,仅外露2.0cm,充血肿胀,色暗有脓苔,被大网膜包裹。挤压盲肠,阑尾全部露出,长约8.ocm,粗o.scm,术后见阑尾腔有粪石2枚。  相似文献   

15.
阑尾发育不全或称短小阑尾较少见。在解剖一成年男尸时遇见一例,现报道如下:腹壁未见手术痕跻。盲肠位置形态正常,在盲肠内后壁浆膜下结肠带汇集处,有一长4.0mm 的锥形突(附图),其在盲肠腔的开口口径为2.0mm,开口部位在回盲瓣下方2.8cm 处。锥状突经组织学切片观察证实为阑尾。此外,在回盲交结处下方有一长2.5cm、宽1.2cm 的  相似文献   

16.
患者女性,33岁。因右上腹包块1年,腹痛9小时入院。查体:右上腹可扪及8×7cm包块,质韧、光滑、可移动、有压痛及反跳痛轻。WBC8.3×10/L,N0.72,L0.28。术中见回盲部4×5×5cm囊性包块,阑尾肿胀,增粗,4×4×12cm,基部套入盲肠内,不能整复,切开盲肠基底,将连同囊肿之阑尾予以切除,并缝合盲肠,术后康复。病检示阑尾粘液囊肿。 讨论:阑尾套叠临床及尸检均罕见,Collins在71.000例阑尾标本中仅发现7例(0.01%),我院1992~1995年在2158例阑尾切除术中也见1例(0.046%)。阑尾腔内异物,粪石、虫卵、寄生  相似文献   

17.
在解剖一具成年女尸时,发现阑尾和回肠共同开口于盲肠,并有一盲肠结肠口通向升结肠。现报道如下:阑尾属回肠下位,长9.3cm,根部外经1.1cm,中部外经0.7cm。盲肠位于右髂窝,长2.1  相似文献   

18.
我科于1985年4月收治一例急性化脓性阑尾炎患者,手术中发现阑尾是三个附着根畸形。报告如下:患者女性,37岁,以急性化脓性阑尾炎伴有局限性腹膜炎的诊断行剖腹探查阑尾切除术。麦氏切口,进入腹腔,见有脓性渗液伴有臭味。阑尾呈盲肠外侧位,长约8cm,尖端  相似文献   

19.
病例1,女,18岁。因阵发性腹痛42h入院,自上腹转移至右下腹,伴恶性、压食、发热。近3个月时腹泻,日3~4次,水样便无脓血。停经3月余。体检:T39.6℃。腹消隆起,右下腹明显肌紧,压痛,反跳痛,宫底脐下可扪及。WBC11.3×10~9/L,N85%,L13%,M2%。术中见阑尾位于盲肠前,被大网膜包裹,长9 cm,直径1.4cm,充血水肿,附炎性渗出物,作阑尾切除术并大网膜部分切除,术后康复。病检示阑尾阿米巴病,粘膜坏死,中腔积脓。 阑尾阿米巴病为结肠阿米巴病的一部分,在阿米巴痢疾中有30%侵及阑尾,但临床很少发生阑尾炎征象,仅在慢性期,阑尾可作为唯一顽加固性病灶。临床上阑尾阿米巴病可产生急性或慢性阑尾症状,少数可无症状。急性期除穿孔外多采取抗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阑尾盲肠交界处的临床解剖特点,减少阑尾切除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方法:分析110例阑尾盲肠交界处的解剖类型,同时进行了全阑尾切除术。结果:110例阑尾盲肠交界处解剖类型分为缩窄型68例(61.8%),平直型25例(22.7%),漏斗型17例(15.5%);110例急性阑尾炎行全阑尾切除手术顺利,术后全部治愈出院。结论:行全阑尾切除术时掌握阑尾盲肠交界处的解剖类型,有助于手术顺利施行和减少术中、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