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用质性研究方法探讨急性心肌梗死病人就医延误原因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李利  王宜芝  张洪君 《护理研究》2005,19(13):1212-1214
[目的]探讨影响急性心肌梗死病人及时就医的因素,旨在为减少病人延误的护理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质性研究方法,对确诊的急性心肌梗死病人进行深入访谈。[结果]运用类属分析法,归纳出影响急性心肌梗死病人就医决策的3大主题:认知、心理及环境-社会因素。[结论]分析急性心肌梗死病人就医延误原因时,应在认知、心理和环境、社会这一系统框架的指导下进行,以便给予个体有针对性的干预。  相似文献   

2.
李利  王宜芝  张洪君 《护理研究》2007,21(3):611-614
[目的]了解急性心肌梗死病人就医院前延误情况,分析影响病人就医延误的因素。[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对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就医延误状况和影响因素进行调查与分析。[结果]病人就医院前延误中位时间为2.26h,在发病1h、2h、6h内就医者分别为20.7%、39.6%、75.0%;影响延误的因素包括:将症状归因于心脏和症状加剧促使病人及早就医;而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凌晨发病、在家中或外出时发病以及现有吸烟史使病人就医延误。[结论]急性心肌梗死病人就医延误状况不容忽视。影响延误的因素涉及认知一行为、临床特点和环境因素。  相似文献   

3.
李利  王宜芝  张洪君 《护理研究》2007,21(7):611-614
[目的]了解急性心肌梗死病人就医院前延误情况,分析影响病人就医延误的因素。[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对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就医延误状况和影响因素进行调查与分析。[结果]病人就医院前延误中位时间为2.26h,在发病1h、2h、6h内就医者分别为20.7%、39.6%、75.0%;影响延误的因素包括:将症状归因于心脏和症状加剧促使病人及早就医;而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凌晨发病、在家中或外出时发病以及现有吸烟史使病人就医延误。[结论]急性心肌梗死病人就医延误状况不容忽视。影响延误的因素涉及认知-行为、临床特点和环境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影响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病人及时就医的原因,旨在为建立减少病人延误就医的干预策略提供依据。[方法]本研究主要采用质性研究方法,通过立意抽样法选取2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病人,采用深度访谈法收集资料,Clolaizzi法分析资料并形成主题,采用奥马哈护理问题分类法归纳主题。[结果]运用类属分析法,归纳出影响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病人就医决策的领域主题:心理社会、健康相关行为、环境。[结论]为减少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病人延误就医的发生,应在心理社会、健康相关行为、环境这一系统框架的指导下,提出针对性的干预策略。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影响宫颈癌病人及时就医的因素,为制定干预策略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质性研究的现象学方法进行研究,通过目的抽样法选取9例宫颈癌病人进行访谈,以Colaizzi法分析资料并形成主题,归纳主题采用奥马哈护理问题分类法。[结果]通过对资料进行分析,得出3个领域的主题:心理社会、健康相关行为、环境。[结论]为减少宫颈癌病人延误就医,各级医疗机构应与妇联、社区合作,在心理社会、健康相关行为及环境领域进行针对性干预。  相似文献   

6.
认知行为干预对住院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睡眠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认知行为干预对住院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睡眠情况的影响。[方法]将181例住院急性心肌梗死并睡眠障碍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对照组予常规治疗和护理,干预组在此基础上评估分析影响病人睡眠的因素,实施个性化的认知行为干预,干预前后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评估干预效果。[结果]出院时干预组PSQI评分明显下降(P<0.05),而对照组下降不明显。[结论]急性心肌梗死并睡眠障碍住院病人通过认知行为护理干预,可以改善其睡眠状况,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7.
骨质疏松症患者延误就医原因的质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影响骨质疏松症患者及时就医的因素,旨在为减少患者延误就医的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质性研究方法,对骨质疏松症引起骨折的患者进行深入访谈。采用类属分析法形成主题。结果 影响骨质疏松症患者就医决策四大主题:关心健康但认识不足,缺乏早期检测的知识,心理因素,环境一社会因素。结论 为减少骨质疏松症患者延误就医,应在认知、早期检测知识、心理和环境-社会因素这一系统框架的指导下,给予个体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乳腺癌病人的就医延迟现状及影响因素。[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对2017年9月-2018年6月三级甲等医院256例乳腺癌住院病人进行调查。[结果]乳腺癌病人发生就诊延迟者51例(19.9%)。单因素分析显示:和谁居住、丈夫的看法、是否了解乳腺知识、是否定期体检、是否听过自检、是否经常自检、对疾病的关注7个变量对乳腺癌病人就医延迟有影响;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丈夫的看法以及是否听说过自检为独立影响因素。[结论]护理人员应针对乳腺癌病人就诊延误的危险因素,设计合适的干预手段和方法,促使乳腺癌病人及时就诊,减少其就诊延误。  相似文献   

9.
张少录  张洁宜  刘森珍  蔡巧娇 《护理研究》2007,21(14):1250-1251
[目的]了解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与急性胰腺炎(AP)住院病人焦虑、抑郁状况及相关心理危险因素。[方法]应用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汉密顿焦虑量表(HAMA)和自行设计相关心理危险因素调查表,对120例ACS及116例AP住院病人进行问卷调查。[结果]ACS病人焦虑、抑郁发生率明显高于AP病人,家庭因素、经济因素、对病情认知情况、认知干预因素等对心理状态影响更大。[结论]应加强对ACS病人心理干预,给予更多的关爱、照顾和支持,控制焦虑、抑郁症状,改善病人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与急性胰腺炎(AP)住院病人焦虑、抑郁状况及相关心理危险因素。[方法]应用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汉密顿焦虑量表(HAMA)和自行设计相关心理危险因素调查表,对120例ACS及116例AP住院病人进行问卷调查。[结果]ACS病人焦虑、抑郁发生率明显高于AP病人,家庭因素、经济因素、对病情认知情况、认知干预因素等对心理状态影响更大。[结论]应加强对ACS病人心理干预,给予更多的关爱、照顾和支持,控制焦虑、抑郁症状,改善病人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急性心肌梗死(AMI)病人院前就医过程的内心体验,明确病人就医决策障碍的影响因素,为缩短病人院前延迟(PHD)时间的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现象学研究方法对23例AMI病人进行半结构式深入访谈,应用Colaizz 7步法进行资料分析。结果:受访者PHD时间M(P25,P75)为15.5(7.5,23.0)h,提炼出感知、犹豫2个应对阶段和认知不足、心理困扰及社会支持不足3个要素。结论:AMI病人就医决策障碍亟待解决,以提高认知为前提,以培养良好的心理应对方式为关键,以提高社会支持力度为保障,对AMI高危者、康复者及其家属等重点对象开展健康教育,促使AMI病人及时做出就医决策,缩短PHD时间,提高救治成功率,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影响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及时就医的原因,旨在为建立减少患者延误就医的干预策略提供依据。方法本研究主要采用质性研究方法,通过立意抽样法选取12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采用深度访谈法收集资料,Colaizzi现象学研究7个步骤分析资料并形成主题,采用奥马哈护理问题分类法归纳主题。结果运用类属分析法,归纳出影响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就医决策的领域主题:心理社会、健康相关行为、环境。结论为减少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延误就医的发生,应在心理社会、健康相关行为、环境这一系统框架的指导下,提出针对性的干预策略。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老年急性心肌梗死病人院前延迟救治的原因。[方法]使用自制问卷调查54例急性心肌梗死老年病人,其中延迟组28例,非延迟组26例,由指定一名经验丰富、经培训的CCU专科护士访谈并记录整理调查内容,调查内容主要病人人口学资料、延误的行为因素、环境因素、疾病与症状4个维度16个条目。在病人急诊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第2天病情稳定,开始评估收集病人资料。[结果]缺乏正确的疾病认知、滞留基层医院、未求助120及女性病人占比例高于其他因素,是院前延迟救治的关键因素。[结论]提高急性心肌梗死病人发病时临床表现的认知水平,提高基层医务人员对急性心肌梗死病人诊断救治的业务水平,强化全民应急救治时求助公共专业资源拨打120意识,加强女性病人自身保健,是降低急性心肌梗死院外延迟救治发生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影响糖尿病足患者延误就医的因素,旨在为减少患者延误就医的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质性研究方法,制定提纲后对12例糖尿病足引起溃疡、截肢的患者采用半结构式和结构式访谈法进行深入访谈,并用类属分析法进行资料分析.结果 影响糖尿病足患者就医的五大主题为:缺乏早期防治知识;认知错误及不良行为;心理因素;环境-社会因素;经济及医疗保障状况.结论 为减少糖尿病足患者延误就医,应在认知、行为干预、生理、心理、家庭、社会环境因素和医疗保障这一系统框架的指导下,对糖尿病足的高危患者进行广泛有效的健康教育,如指导患者建立良好的足部自护行为;大力发展和培养一批足部治疗护理师,为患者解决问题.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影响急性心肌梗死(AMI)病人院前转运延误时间(PDT)及相关因素。[方法]比较42例AMI病人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经济收入状况、医疗费别、来院方式、心肌梗死类型、梗死部位、心肌梗死次数等因素对病人就诊时间的影响。[结果]随着病人经济收入的增长,就诊时间呈现缩短趋势;公费病人的就诊时间短于医疗保险和自费病人(P <0 .0 1) ;乘坐不同交通工具就诊的病人就诊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 1) ;初次就诊时间急性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病人早于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病人;到达急诊科时间再次或多次心肌梗死的病人早于初次心肌梗死病人。[结论]交通工具、AMI类别、AMI次数为影响AMI病人PDT的相关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重症监护病房(ICU)意识清醒重症病人心理状况,分析影响ICU病人心理状况的相关因素,探讨认知心理干预对病人心理状况的影响。[方法]选择2016年1月—2016年12月ICU收治的80例意识清醒的重症病人,分别应用Zung焦虑量表(SAS)、Zung抑郁量表(SDS)对病人心理状况进行调查,分析影响ICU病人心理状况的相关因素,并对病人进行认知心理干预。[结果]ICU重症病人SAS评分为55.82分±5.17分,SDS评分为58.22分±4.38分。影响ICU意识清醒重症病人SAS评分的因素为病人年龄、文化水平、经济状况、病情、医疗报销方式,影响SDS评分的因素为年龄、文化水平及家庭支持。经认知心理干预后ICU病人SAS评分、SDS评分下降(P0.05)。[结论]ICU意识清醒重症病人普遍存在焦虑、抑郁情绪,认知心理干预能有效减轻病人焦虑、抑郁情绪,尤其对于老年、学历水平低、经济状况差及获得家属支持度较低的病人,应加强其心理认知干预,以减轻病人焦虑、抑郁情绪。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人文关怀对急性心肌梗死病人心理状况及睡眠质量的影响。[方法]将96例急性心肌梗死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8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人文关怀,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和阿森斯失眠量表(AIS)对两组病人心理状况和睡眠质量进行评价。[结果]干预后观察组SAS和SD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AIS各项目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实施人文关怀能显著改善急性心肌梗死病人心理状况和睡眠质量。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糖尿病(DM)合并急性心肌梗死(AMI)病人入院期间营养风险现状,分析影响糖尿病合并急性心肌梗死病人营养风险的因素。[方法]以2016年4月—11月沧州市三级甲等医院住院的糖尿病合并急性心肌梗死病人为研究对象。应用一般情况调查表、营养风险筛查(NRS2002)对纳入人群采取面对面问卷调查,调查其营养状态及相关因素。[结果]436例病人中,营养风险发生者171例(39.2%);年龄、个人月收入、婚姻状况对病人的营养状态有显著影响(P0.01)。[结论]糖尿病合并急性心肌梗死病人营养风险发生率为39.2%,影响因素为年龄、人均收入、婚姻状况;应早期进行营养风险筛查,开展临床营养干预。  相似文献   

19.
李慧敏 《全科护理》2014,(12):1114-1115
[目的]探讨早期心理护理干预对急性心肌梗死(AMI)病人急救的影响。[方法]通过对53例AMI病人急救过程中心理状态的观察,加强心理护理干预,在病人好转后以问卷调查形式了解病人心理状态的转变情况及对治疗的影响情况。[结果]52例治愈,1例因并发严重心律失常而死亡,抢救成功率98.11%,较2012年同期的96.23%有所提高。[结论]在AMI病人早期急救中加强心理护理干预,能提高AMI病人的配合度,提高救治成功率。  相似文献   

20.
心肌梗死患者就医延误往往由于自身因素造成。本资料通过影响患者院前就医延误因素调查,为社区冠心病人群健康教育及护理干预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