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常淑玲 《北京中医药》2009,28(9):712-714
目的 探讨社区中风病恢复期患者的证候分布规律.方法 调查84例社区中风病恢复期患者的一般情况、家族遗传病、合并病及血压、血糖、血脂的控制情况,并进行中医证候分析.结果 中风病恢复期以阴虚阳亢证居首(35.71%),其次为痰证(20.24%)、风证(17.86%)、血瘀证(10.71%)、火热证(8.33%)、气虚证(7.14%).合并有一种疾病者以高血压最多(71.43%),其次为糖尿病(34.52%)和高脂血症(22.62%);合并两种疾病者以高血压合并糖尿病居多(23.81%);合并三种疾病者以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为多(9.52%).中风恢复期并有高血压病与非高血压病的证型比较中,以阴虚阳亢证、痰证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在中风病恢复期并有糖尿病与非糖尿病的证型比较中,以火热证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中风病恢复期并有血脂异常与非血脂异常证型的比较中,以痰证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中风病恢复期以虚实夹杂证的阴虚阳亢证为主,在合并病中以高血压病、糖尿病、血脂异常为最多,血压、血糖、血脂控制不佳,仍然是中风发病的危险因素,在中风病恢复期并有合并病的证型分析来看,以痰证、阴虚阳亢证、火热证为主要证型.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探讨海南地区中风病恢复期证候分布及演变规律。方法:在海南全省共5家医院纳入符合标准的中风病恢复期患者共400例,对各量化指标进行评分、辨证,以观察中风病恢复期患者中医证候分布。结果:本次纳入的400例中风病恢复期患者,证候要素组合以两证组合最多,有198例,占49.5%;3证组合有113例,占28.3%;4证组合57例,占14.3%。而在198例两证组合患者中,又以"痰证+血瘀证"多见,占57.6%,其余为"风证+阴虚阳亢证"和"气虚证+血瘀证",分别占21.2%和15.2%。同时,113例3证组合患者中,以"气虚证+血瘀证+痰证"最多,占28.3%,其次为"火证+痰证+血瘀证"占15.9%。结论:海南地区中风恢复期患者证候存在多证候组合趋势,且以"痰证+血瘀证"最为常见,这与海南地区气候特点相符。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缺血性中风恢复期(2~24 周)患者的体质、证候分布特点及二者的关系.方法 分别对620例缺血性中风恢复期患者进行中医体质问卷及中医四诊资料采集,采用<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标准>量表判断中医体质,根据<缺血性中风证候要素诊断量表>确定中医证候,并进行中医体质与证候的相关性分析.结果 缺血性中风恢复期患者体质主要为瘀血质(20.97%)、痰湿质(18.71%)、气虚质(16.29%),证候主要为血瘀证(25.81%)、痰证(20.97%)、气虚证(16.45%)、阳虚证(15.16%).主要体质与证候相关分析显示,瘀血质与血瘀证、痰证、气虚证显著正相关,痰湿质与痰证、血瘀证、阳虚证显著正相关,气虚质与气虚证、血瘀证、痰证显著正相关.结论 瘀血质、痰湿质、气虚质是缺血性中风恢复期患者的常见体质类型,其体质类型与中医证候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究室性早搏的中医证候要素及分型规律,旨在为临床早期干预室性早搏辨证论治提供参考。[方法] 2018年12月至2022年12月在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等43家医院就诊的室性早搏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中医证候”“舌象观察表”进行中医临床信息采集,借助SPSS Statistics对临床信息进行因子分析,进而借助SPSS Statistics对提取的公因子进行系统聚类分析,经相关专家评判并结合中医证素分析室性早搏的中医证素规律及其证型分布特点。[结果]本研究共纳入669例患者,采集获得19个临床症状及15个舌象信息,其中常见的临床症状为心悸、胸闷、急躁易怒、失眠、口干等症状;最常见的舌色为舌淡(47.23%);最常见的苔色为苔白(73.09%);最常见的苔质为苔腻(45.59%)。对34个因素进行因子分析,获得12个公因子,室性早搏患者最主要证候要素为火(热),其余依次为阳虚、痰、血虚、水饮、血瘀、气虚、阴虚;病位主要为心,其次为脾、肝、肾、肺。系统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室性早搏的常见证型为痰火扰心证、心脾两虚证、瘀阻心脉证、心阳不振证、阴虚火旺证。[结论]室性早搏中医证候要素以火(热)为主,痰火扰心可能是室性早搏的重要病理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求中风急性期始发证候要素的持续时间及分布规律。方法:制定统一的中风急性期证候调研表,对同一地点的中风病急性期患者进行前瞻性临床调查。结果:中风急性期(14 d)证候分布以风证(占87.8%)、痰证(占80.0%)、火热证(占49.6%)为主。急性期火热证、痰证的自然持续时间至少有12 d。中风急性期痰证和气虚证与发病时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呈负相关。结论:中风急性期各个始发证候持续时间不相同,痰证和气虚证与发病时间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中风病气滞血瘀证型进行更加系统的分析整理,为临床治疗中风病提供帮助。方法对中风病气滞血瘀证的相关文献研究、临床调查及临床客观化研究进行整理分析。结果从文献的研究中可以发现,从病因而论,气血内虚是最终引起脏腑阴阳失调,气血逆乱进而发为中风;而从病机而论,瘀血阻于脑脉,脑脉不通,清窍失灵,亦发生中风。此外,通过临床病例分析发现,气滞血瘀证型在中风病所有证型中分布广、频率高的特点,以及气虚血瘀型中风病在发病部位和血液检验有一定的规律性。结论掌握气虚血瘀的证候特点在临床上对判断中风病病因病机起到一定的作用。同时,通过现代的影像学与血液检验学特点可以更好的针对气虚血瘀型中风病进行中西医结合治疗,从而提高治疗该病的疗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思伤脾"状态中医证候及证候要素特征。方法:采用因子分析方法,对"思伤脾"中医证候调查表48个症状进行分析,提取符合要求的公因子,据中医理论对相应症状群进行诠释。结果:提取特征值大于1的公因子共16个,初步提取证候要素16个:即病位类包括肝、脾、胃、胆、大肠、心、肺,病性类包括气滞、气逆、气虚、阳虚、血虚、痰、饮、湿、热,中医证候16个:即肝气郁结、胆胃不和、胃热内盛、痰气交阻、胃肠燥热、肝胃不和、肝脾不和、湿邪困脾、痰饮中阻、脾虚湿困、肝郁脾虚、心脾两虚、肺脾气虚、脾气虚弱、脾阳虚弱、心血亏虚。结论:运用因子分析提取了"思伤脾"状态常见证候要素及中医证候,为其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出血性中风证候要素分布特点和演变的规律.方法 收集2016年6月-2019年1月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太原市中医院、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接受诊治的脑出血患者494例,研究证候要素的分布及变化规律.结果 494例脑出血患者中,最为常见的证候要素为痰,其次为血瘀、风、火,气滞出现最少;两个证候要素组合最多...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脑梗塞恢复期患者的证候分布规律。方法对101例脑梗塞恢复期患者进行了中风辨证量化诊断调查。结果该病恢复期证候分布概率以阴虚阳亢最高(31,7%),其次为痰证(23,8%)、火热证(20.8%)、风证(14.9%)、血淤证(6.9%)及气虚证(1.9%)。证型组合形式复杂,计51个类型。脑梗塞者以2证组合居首,3证次之。结论用统一中医辨证量化诊断标准探讨脑梗塞恢复期病理病机,并对重视恢复期量化诊断提出了建议与处理办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观察我院临床缺血性中风病例,探讨缺血性中风的中医证候特征及其相关性,为中药治疗缺血性中风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研究制定统一表格,采集283例受试者一般情况、中医四诊信息资料,由课题组指派经过严格培训的专业人员,对已经入组的受试者,集中进行统一的证候评价,得出缺血性中风患者的中医证候分布特点.结果:283例受试对象总体上以气虚证和血瘀证出现频率最高.经聚类分析,结合各证候要素在受试者中所占比例,可见,脑梗死受试者的主要证候表现均为气虚血瘀证.受试者中表现为二证相兼和三证相兼的比例最高,一证独见的受试者中,以“气虚”和“血瘀”型最多;二证并见的,以“血瘀+气虚”型最多,三证并见的,以“血瘀+气虚+痰湿”最多;四证并见的,以“内风+内火+血瘀+气虚”最多.由此可见,气虚、血瘀是缺血性中风患者的最常见的证候要素.结论:缺血性中风患者以气虚血瘀为主要的证候表现,证候要素的组合复杂,出现频率以二证、三证组合为最多,多表现为气虚、血瘀的单独出现或相互组合.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通阳醒脑法治疗中风病恢复期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对照单盲的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病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给予通阳醒脑针法治疗,每日1次,30天为1个疗程;对照组给予传统针刺疗法治疗,30天为1个疗程,治疗前后采用Fur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评分,疗效标准参照《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试行)》。结果:经1疗程治疗后,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通阳醒脑法治疗中风恢复期的疗效较满意,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2.
中风病中医临床证型的CT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通过对中风病中医临床证型与头部CT表现的相关性研究,发现:(1)中医之中风病与现代医学急性脑出血管病密切相关,但不等同;(2)中经络以脑梗塞为主,中脏腑以脑出血为主,(3)脑白质变性,脑萎缩既是中风病的发病因素,又是其潜在的危险因素;(4)病损范围与中风病证相关,但应从具体部位分析;(5)中络,中经在脑横断面上的分布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应用国家中医护理方案对中风病恢复期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的研究方法,选取60例中风病恢复期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按国家中风病中医护理方案进行护理,对照组按常规护理法进行护理,共观察4周,以临床症候改善率、日常生活能力ADL量表评分、患者或家属的满意度作为观察指标。结果观察组第14天临床证候改善率、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均提高,对照组均无提高;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第14天、第28天临床证候改善率、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均提高更明显。患者或家属的满意度比较,观察组平均分高于对照组。结论与常规护理法比较,国家中医护理方案在改善临床常见症状,提高中风恢复期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方面更有效,能更好地提高患者及家属满意度,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4.
补气祛瘀法治疗缺血性中风恢复期85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3年11月~2008年6月,笔者采用补气祛瘀法治疗缺血性中风恢复期气虚血瘀型患者85例,获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急性脑卒中患者炎性因子及相关实验室指标变化与中医辨证分型的关系。方法选择急性脑卒中患者329例和对照组(非卒中患者)147例,比较两组患者血常规、血凝、C反应蛋白(CPR)、尿酸(UA)、血糖、血脂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DS)。同时将急性脑卒中患者进行辨证分型,分析不同证型患者炎性因子及相关实验室指标的变化。结果急性脑卒中患者的白细胞、红细胞、中性粒细胞、血小板、纤维蛋白原、CPR、UA、总胆固醇及NDS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中脏腑患者的部分指标显著高于中经络患者(P<0.05或P<0.01),不同的中医分型其指标变化也不同。急性脑卒中患者中脑出血或病变部位在小脑的患者容易出现中脏腑的情况。结论急性脑卒中患者炎性因子及相关实验室指标比非卒中患者显著升高,中医辨证分型与卒中发生的性质、部位、以及其各种炎性因子的变化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中风恢复期患者以随症采集法优化中医护理方案的临床效果分析.方法 选择2018年10月 —2019年9月收治的508例中风(恢复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每组254例.对照组参照中医药管理局颁发的中医护理常规方案,试验组以随症采集信息,对其症状和技术循症施护、施量来优化后实施中医护理方案.对...  相似文献   

17.
郑绍周教授辨证治疗中风后顽固性呃逆经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铎 《河南中医》2005,25(5):18-18
郑绍周教授从事中医内科医疗、教学、科研等工作40余载,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尤擅长脑病的诊治,并精于治疗内科杂症。医术精湛,用药颇有独到之处,我有幸成为学术经验继承人,跟师学习,受益匪浅。现将郑教授治疗顽固性呃逆经验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8.
脑心通胶囊治疗中风恢复期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观察脑心通胶囊对中风恢复期的临床治疗作用。方法采用随机双盲对照研究,将80例患者随机分为脑心通胶囊治疗组(40例)和通心络胶囊对照组(40例),疗程4周,观察患者治疗前后多项评价指标的变化。结果脑心通胶囊治疗组在改善患者生活能力状态、血脂、血液流变学等方面优于对照组(P<0.05);其余评价指标两组疗效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脑心通胶囊治疗中风恢复期具有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9.
中风病是临床的常见病、多发病。本病病因较多,病情变化迅速,证型繁杂,不同的文献中证候分类差异较大。证候分类的繁杂给临床工作者治疗中风病带来极大不便。本文对以证候要素(内风、内火、痰湿、瘀血、气虚、阴虚)为切入点论治中风病的理论进行探讨,并举例论证其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20.
中风病始发态证候与脑病理改变相关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21,自引:3,他引:18  
采用证候量化诊断及CT或MIR影像学诊断同步调查的方法,对1663例中风病始发态意者证候得分均值、发生概率、组合形式、组合形态与出血、梗塞、混合等性质,左、右、双侧等侧位,脑出血区域,脑梗塞血管系统,出血量、梗塞范围之间,进行了相关分析研究。结果显示,证候与病变性质、病变范围有显著相关关系,与病变部位有一定关系,为探讨中风病证候的病理基础和特异性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