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樊映川 《实用医院临床杂志》1997,(1)
本文报告14例全层巩膜缝线睫状沟固定二期人工晶体植入的治疗情况、手术方式。结果表明,全层巩膜缝线术式较巩膜瓣下半层巩膜缝线术式具有以下优点:手术时间短,组织损伤小,视功能恢复满意。术中线结后移是保证线头不外露和防止术后感染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探讨提高无晶体眼视力的有效手段方法。方法:根据原有条件采用不同的手术方式植入后房型人工晶体。结果;141例术后平均随访7.8个高力达0.5及以上者占86.3%。结论;采用适当的手术方式,是治疗无晶体眼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3.
实验性兔眼后房型人工晶体睫状沟缝线固定术超微结构观察郝丽娜,田露,张爱子,张彦林,杨树立,王仲涛睫状沟缝线固定术,是后房型人工晶体植人新技术,临床报道较多L’叫],但对固定部位组织的超微结构观察尚未见报道。我们建立了动物模型并进行了观察,报告如下:材... 相似文献
4.
5.
目的:探讨和观察有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治疗高度近视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行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高度近视患者30例,比较术前和术后1、3、6个月未校正视力(UCVA)和最佳矫正视力(BCVA)、屈光度、眼压及并发症等指标。结果:术后1、3、6个月,患者UCVA较术前显著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眼压、角膜内皮细胞、六角形细胞比例无显著改变;术后未发现严重并发症。结论:有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治疗高度近视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6.
7.
胡爱梅 《实用临床医学(江西)》2014,(10):116-117
目的探讨后房型有晶体眼人工晶体植入术矫正超高度近视的护理方法。方法对超高度近视患者25例(共49眼)在表面麻醉下植入后方型有晶体眼人工晶体,对术前术后的护理过程进行总结。结果 49眼术后裸眼视力1.0共12眼,0.8共28眼,0.6共6眼,0.4共3眼。术后裸眼视力均≥术前最佳矫正视力。结论后房型有晶体眼人工晶体植入术矫正超高度近视安全、有效。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是手术进行的前提,术后密切观察病情,及时发现和正确处理并发症,给予正确的出院健康指导是确保手术成功的重要部分。 相似文献
8.
9.
有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的准备与配合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总结门诊手术 18只眼行有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护理配合经验 ,重视手术配合特殊环节的管理 ,包括术前准备、术中配合及注意事项 ,在患者准备上应重点做好心理护理 ,使患者自愿接受手术 ,保证手术顺利进行 ;在器械物品的无菌处理上以及手术过程中 ,严格把好无菌关 ,控制手术感染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人工晶体及无晶体眼巨大裂孔性视网膜脱离的手术治疗。方法7例采用玻璃体切除术,术中使有过氟萘烷展平视网膜,眼内激光及眼外冷凝封闭视网膜裂孔,惰性气体或硅油于过氟萘烷交换。结果7例手术后出院时视网膜均复位。C3F8气体填充2例中1例气体吸收后局部视网膜脱离,二次16%C3F8填充,视网膜复位。硅油填充5例于术后6个月一10个月取出眼内硅油3例,其中1例视网膜再脱离,二次注入硅油。7例术后视力不同程度提高。结论玻璃体切除术及术中使用过氟萘烷、眼内激光、眼外冷凝封闭视网膜裂孔是治疗人工晶体眼及无晶体眼巨大裂孔性视网膜脱离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1.
人工晶体异位77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人工晶体脱位与半脱位的病因、临床表现及防治方法。方法对我科1997年1月-2005年12月收治的77例(81眼)人工晶体脱位与半脱位病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77例81只人工晶体脱位与半脱位眼中,前房型人工晶体1只眼,后房型人工晶体80只眼。人工晶体异位的情况瞳孔夹持52只眼,脱入玻璃体腔15只眼,“日落”综合征8只眼,“日出”综合征4只眼,脱出眼外2只眼。人工晶体异位的原因及诱因包括术中有晶体后囊膜破裂,玻璃体脱出,人工晶体未植入囊袋内;术后葡萄膜炎;外伤;晶体悬韧带断裂。治疗方法11只眼观察,4只眼保守治疗,14只眼行人工晶体复位术,27只眼行虹膜前后粘连分离、人工晶体复位、后囊膜切开术,8只眼行人工晶体取出术,17只眼行人工晶体置换术。治疗效果术后绝大多数眼的视力提高或保持不变。手术并发症包括视网膜脱离、前房积血及前房玻璃体积血各1例。结论儿童人工晶体植入术后人工晶体夹持是人工晶体异位的主要类型,应引起临床医生的高度重视;手术操作不当是导致人工晶体脱位的直接原因。提高手术质量,减少术中、术后并发症,将人工晶体植入囊袋内是避免人工晶体异位的根本措施。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估后房型屈光性晶状体植入术矫正高度近视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对14例高度近视患者(26眼)植入后房型屈光性晶状体(复视伦,杭州百康公司),随访12个月,观察其术后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眼压,前房深度,角膜内皮细胞计数。结果:患者术前最佳矫正远视等值球镜度数为-16.51±6.34D;散光度为-1.62±0.86D;术后6个月平均裸眼远视力0.88±0.26,植入人工晶状体度数为-5.5~-18.5D,平均为-12.34±3.97D,术后12个月平均裸眼远视力0.83±0.26,最佳矫正远视力0.99±0.21。术后12个月裸眼远视力较术前最佳矫正远视力提高1行5眼,提高2行6眼,提高3行3眼;术后最佳矫正远视力较术前最佳矫正远视力提高1行4眼,提高2行5眼,提高3行8眼,提高4行2眼,所有术眼术后最佳矫正远视力不低于术前。术后6个月96.15%术眼(25/26)等值球镜在±1.00D内,92.30%术眼(24/26)等值球镜在±0.50D内;术后12月100%术眼(26/26)等值球镜在±1.00D内,92.30%术眼(24/26)等值球镜在±0.50D内。术前眼压平均15.95±3.72mm-Hg,术后6个月平均16.42±2.83mmHg,术后12个月平均15.90±2.21mmHg,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前角膜内皮细胞计数平均2 902.30±337.15个/mm2,术后6个月平均2798.45±334.54个/mm2,术后12个月平均2 759.30±265.01个/mm2,无显著差异(P〉0.05)。前房深度术前平均3.68±0.30mm;术后6个月3.58±0.28mm,术后12个月3.55±0.27mm,差异显著(P〈0.01)。结论:百康后房型屈光晶状体可以有效且安全地矫正高度近视,但远期效果需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3.
目的系统评价球面人工晶状体(IOL)与非球面IOL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采用Cochrane系统评价方法,计算机检索CENTRAL(Cochrane图书馆2008第3期)、MEDLINE(2000~2008年10月)、EMbase(2000~2008年10月),纳入球面IOL与非球面IOL对照的超声乳化白内障吸出联合IOL植入的随机对照试验。由两名评价员分别提取资料,评价方法学质量后,采用RevMan5.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4个随机对照试验(1383只眼)。按非球面IOL的球差不同分三个亚组进行Meta分析。结果显示:①术后最好矫正视力:AcrySof IQ IOL亚组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WMD=–0.02,95%CI(–0.03,–0.01),P〈0.0001];Tecnis Z9000 IOL亚组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WMD=0.02,95%CI(0.01,0.03),P=0.002];非球面Tecnis IOL与非球面Akreos AO IOL亚组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WMD=0.00,95%CI(–0.02,0.03),P=0.71]。②术后球面像差:AcrySof IQ IOL亚组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WMD=-0.06,95%CI(-0.08,-0.05),P〈0.00001];Tecnis Z9000 IOL亚组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WMD=-0.06,95%CI(-0.08,-0.05),P〈0.00001];非球面Tecnis IOL与非球面Akreos AO IOL亚组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WMD=-0.07,95%CI(-0.11,-0.03),P=0.0002]。③术后高阶像差:非球面IOL与球面IOL植入术后高阶像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WMD=-0.05,95%CI(-0.07,-0.02)].④术后对比敏感度:非球面IOL能改善术后对比敏感度,尤其在暗视条件下更为明显,但也有研究认为二者无显著性差异。⑤术后视觉质量及不良视觉反应:非球面IOL术后视觉效果更好,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现有有限证据表明,非球面IOL比球面IOL有较好的临床应用效果。但对比敏感度等结论仍不一致。扩大样本量,延长随访时间,观察对比敏感度的变化是必要的。对不同球差的非球面IOL临床效果研究较少,应开展大样本的随机对照试验,观察其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4.
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人工晶体植入术治疗合并白内障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折叠式人工晶体植入术治疗合并白内障的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疗效。【方法】分析2002年3月至2007年5月本院收治的合并白内障的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36例(38眼),所有患者均接受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折叠式人工晶体植入术,术后随访3个月。测量并记录术前、术后1d、1周、1个月、3个月的最佳矫正视力、眼压、眼前房深度、前房角宽度。【结果】术后最佳矫正视力较术前显著提高(P〈0.05);患者术后3个月眼压平均为(15.5±2.7)mmHg(1mmHg=0.133kPa),较术前用药前后眼压相比均显著下降(P〈O.05);超声生物显微镜检查发现术后眼前房深度较术前均显著增加,平均为(2.98±0.38)mm(P〈0.05);术后患者房角均较术前增宽,房角粘连关闭象限不同程度开放。【结论】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折叠式人工晶体植入术可有效降低眼压、提高视力,为合并白内障的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观察100眼经白内障超声乳化PCCC后折叠人工晶体植入的白内障患者,对比国产硅凝胶和进口丙烯酸折叠人工晶体的疗效,为临床医师和患者选择叠人工晶体提供参考。方法:将100眼白内障患者随机分为两组。白内障超声乳化PCCC后I组植入国产硅凝胶拆卸叠人工晶体,Ⅱ组植入丙烯酸折叠人工晶体对术后1天、1周、1月、3月、1年视力、术后反应、并发症进行观察。结果:术后1天裸眼或矫正视力≥0.5分别为I组78%、Ⅱ组76%。术后1周、1月、3月、1年裸眼或矫正视力≥1.0者,I组分别为36%、78%、80%、72%,Ⅱ组分别为38%、78%、80%、78%,两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术后前房炎症反应、玻璃体混浊、角膜水肿、黄斑囊样水肿并发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在白内障超声乳化PCCC的基础上,国产硅凝胶和进口丙烯酸折叠人工晶体疗效相近。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术后植入硅胶(silicone)与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olymethylmethacrylate,PMMA)人工晶状体对晶状体后囊混浊(posterior capsule opacification, PCO)影响的差异.方法计算机检索MEDLINE(1966~2003)、EMBASE(1980~2003)、Cochrane图书馆临床对照试验资料库(2003年第1期)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光盘数据库(1979~2003),收集有关比较PMMA和Silicone两种材料的人工晶状体植入对PCO形成影响的随机对照试验(RCT),由两位研究者独立进行质量评价、资料提取,并进行交叉核对.采用RevMan 4.2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9篇RCT,672只眼.老年性白内障亚组的Meta分析结果显示,在PCO程度[SMD合并=-0.92, 95%CI (-1.19,-0.64)]和Nd:YAG激光后囊切开率[OR合并=0.35, 95%CI (0.22,0.57)]方面,Silicone组明显低于PMMA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术后视力方面,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合并=1.22, 95%CI (0.43,3.50)].葡萄膜炎并发白内障亚组的Meta分析结果显示,在术后视力方面,PMMA组较Silicone组为好,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合并=0.38, 95%CI (0.15,0.91)];在PCO程度[SMD=0.23, 95%CI (-0.59, 1.05)]和Nd:YAG激光后囊切开率[OR合并=1.82, 95%CI (0.47,6.95)]方面,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现有资料表明,在降低PCO方面,老年性白内障患者选用Silicone优于PMMA;由于纳入研究少,葡萄膜炎并发白内障患者选用何种材料人工晶状体较好,尚不能得出肯定结论.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不同速度慢跑对健康中老年人眼压的影响,为探寻适合中老年青光眼患者的有效运动形式及强度提供依据。方法 2009年4-6月,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杭州市某社区的健康中老年人100名作为受试者,将其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B两组(每组各50名),A组受试者以2.5 km/h的速度慢跑30 min,B组受试者以3.0 km/h的速度慢跑30 min,观察并比较运动前后两组受试者的眼压、瞳孔直径、血压及血氧饱和度等的改变情况。结果两组受试者运动前后眼压、瞳孔、血压及血氧饱和度经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受试者运动后的眼压及血压较运动前均降低,瞳孔直径较运动前缩短,血氧饱和度较运动前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两种速度慢跑均有利于降低中老年人的眼压,是适合中老年青光眼患者的有效运动形式及运动强度。 相似文献
18.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7,(20):3750-3751
目的探究脊柱胸腰段骨折应用后路内固定融合术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脊柱胸腰段骨折患者7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9例。对照组采用前路内固定术治疗,观察组采用后路内固定融合术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情况、住院天数、患者椎体前后缘高度、后凸Cobb角变化、楔变指数以及手术前后ASIA分级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天数均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患者术后椎体前后缘高度、后凸Cobb角变化、楔变指数等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手术后ASIA分级比较有显著差异,观察组的恢复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后路内固定融合术治疗脊柱胸腰段骨折临床疗效显著,可在临床治疗中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