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吴永红 《基层医学论坛》2006,10(11):1029-1030
肩关节半脱位在偏瘫患者中很常见,是偏瘫的主要合并症之一,有人进行调查时发现脑卒中后3周进行垂直坐位X线检查,上肢全瘫病人都有程度不同的半脱位。其是偏瘫患者康复治疗中较难处理的问题,严重影响患侧上肢功能的恢复,使患者难以重新获得日常生活活动(ADL)的独立。因此,早期正确的康复护理是预防其发生发展的关键,能促进患侧上肢功能恢复,很大程度上提高ADL能力。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功能性电刺激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肩关节半脱位及上肢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48例脑卒中偏瘫患患者随机分为功能性电刺激(FES)治疗组和肩托治疗组,治疗后6周测定患者肩关节半脱位与上肢运动功能,比较两种治疗方法的疗效。结果两组肩关节半脱位与上肢运动功能均较治疗前有改善(P〈0.01),且功能性电刺激组改善更明显,与肩托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结论功能性电刺激应用于治疗偏瘫患者的患侧上肢,可改善患侧肩关节半脱位和上肢的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3.
脑卒中后生存的病人中约半数留有运动残废。有文献表明在患侧上肢的康复治疗中,对健侧进行限制性训练有利于偏瘫肢体的康复。本文旨在通过对脑卒中偏瘫病人非瘫痪侧手功能与健康对照组相应侧手功能评估结果的对比,分析脑卒中对非瘫痪侧手的功能影响。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功能性电刺激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肩关节半脱位及上肢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48例脑卒中偏瘫患患者随机分为功能性电刺激(FES)治疗组和肩托治疗组,治疗后6周测定患者肩关节半脱位与上肢运动功能,比较两种治疗方法的疗效。结果 两组肩关节半脱位与上肢运动功能均较治疗前有改善(P<0.01),且功能性电刺激组改善更明显,与肩托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结论 功能性电刺激应用于治疗偏瘫患者的患侧上肢,可改善患侧肩关节半脱位和上肢的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强制性治疗对脑卒中病人患侧上肢功能的影响。方法:48例脑卒中偏瘫病人随机分为两组,一组为强制性治疗组,每天强化训练患侧上肢3小时,5天/周。同时使用自制器具,限制健手及健侧上肢的使用。普通康复组,采用运动及作业疗法,每天训练3小时,5天/周。不限制健侧上肢和手的使用。运用偏瘫上肢功能检查法,在治疗前后进行疗效评价。结果:强制性治疗组及普通康复组间偏瘫上肢功能评分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强制性治疗能明显提高偏瘫患者上肢的动作功能。  相似文献   

6.
脑卒中后病人可因偏瘫而发生下肢肌无力,同时可因病程的延长长期卧床及不活动或少活动而促使下肢肌无力加重,严重者可影响其多行能力.因此肌无力就成为限制脑卒中后偏瘫病人恢复活动的一个重要因素.为探讨其较为妥当的康复治疗方法,作者对下肢运动功能Ⅲ级以下、下肢肌力Ⅲ级以下者、下反运动功能Ⅳ级以上及下肢肌力Ⅳ级以上者分别采用刺激见四头肌收缩练习,股四头肌静力性渐进抗阻练习,同时配以足量的下肢促通技术,以促进患侧下肢的随意运动.结果使脑卒中后偏瘫病人的下肢肌力,编瘫步态和步行能力都有明显改善,说明本方法对下肢运动功能的恢复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7.
吴永红 《基层医学论坛》2006,10(21):1029-1030
肩关节半脱位在偏瘫患者中很常见,是偏瘫的主要合并症之一,有人进行调查时发现脑卒中后3周进行垂直坐位X线检查,上肢全瘫病人都有程度不同的半脱位[1]。其是偏瘫患者康复治疗中较难处理的问题,严重影响患侧上肢功能的恢复,使患者难以重新获得日常生活活动(ADL)的独立。因此,早期正确的康复护理是预防其发生发展的关键,能促进患侧上肢功能恢复,很大程度上提高ADL能力。1临床资料本组46例,均系脑卒中偏瘫患者中经确诊发现有肩关节半脱位,其中男28例,女18例,年龄49岁~72岁。左侧偏瘫22例,右侧24例;脑缺血性偏瘫28例,脑出血性偏瘫18例。均神…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不同恢复阶段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下肢功能、腓神经功能变化情况。 方法 选取2015年10月—2016年9月浙江省中医院收治的脑卒中后偏瘫患者74例,所有患者均采用常规药物治疗并配合康复训练。分别于恢复1、3、6个月采用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法评估患者下肢功能,采用肌电图检测腓总神经传导速度评估腓神经功能,并进行比较,同时观察下肢功能、腓总神经传导速度的关系。 结果 不同恢复阶段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下肢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3.950,P<0.001);不同恢复阶段脑卒中后偏瘫患者患侧腓总神经传导速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241,P=0.045),健侧腓总神经传导速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017,P=0.432);恢复1个月、恢复3个月脑卒中后偏瘫患者患侧腓总神经传导速度均明显低于健侧(t=-2.751,P=0.007;t=-2.540,P=0.012),恢复6个月时,脑卒中后偏瘫患者患侧、健侧腓总神经传导速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371,P=0.173);随着恢复时间的延长,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下肢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逐渐升高,二者呈正相关(r=0.583,P<0.001);随着恢复时间的延长,脑卒中后偏瘫患者腓总神经传导速度逐渐加快,二者呈正相关(r=0.181,P=0.007);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下肢Fugl-Meyer运动功能与腓总神经传导速度呈正相关(r=0.148,P=0.028)。 结论 随着恢复时间的延长,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下肢功能、腓神经功能逐渐改善,下肢功能与腓神经功能密切相关,联合监测下肢功能与腓神经功能有助于对预后效果的评估。   相似文献   

9.
区宏跃 《中国民康医学》2009,21(15):1878-1879
目的:研究本体感受性易化技术在脑卒中后肩关节半脱位的临床效果.方法:60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常规药物治疗的同时治疗组通过本体感受性易化技术对偏瘫肩关节康复治疗.结果:治疗组肩关节半脱位发生率明显减少,患侧上肢运动功能明显提高,优于对照组.结论:本体感受性易化技术能有效预防肩关节半脱位发生发展,能很大程度提高患侧上肢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脑卒中后肩关节半脱位的早期护理介入及效果。方法 60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常规药物治疗的同时治疗组通过矫正肩胛骨姿势、刺激肩周围稳定肌的活动和张力、保持肩关节全范围无痛性被动活动等措施进行康复治疗。结果治疗组肩关节半脱位发生率明显减少,患侧上肢运动功能明显提高,优于对照组。结论 早期护理介入是预防肩关节半脱位发生发展的关键,能很大程度提高患侧上肢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综合康复治疗对脑卒中后肩关节半脱位的治疗效果.方法 采用综合康复措施治疗96例脑卒中后肩关节半脱位患者,治疗方法包括正确体位摆放、主动和被动运动、低频治疗、中药熏蒸、肩吊带及药物治疗等,治疗时间为4周.治疗前后采用Fugl-Meyer量态和目测类比评分法(VAS)对患侧肩关节的活动功能、患侧上肢运动功能和疼痛进行评定.结果 96例患者经过4周的综合康复治疗后,其病情均有明显改善,显效62例(64.6%),有效30例(31.3%).治疗后患侧肩关节活动功能、疼痛和患侧上肢运动功能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均P<0.05) .结论 综合康复治疗对脑卒中后肩关节半脱位患者具有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2.
偏瘫患者肩关节半脱位是偏瘫的主要合并症之一,也是偏瘫患者康复治疗中较难处理的问题,严重影响患侧上肢功能的恢复。早期综合治疗是预防和治疗的关键,很大程度改善和促进患肢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3.
丁宇超  杜宏艳  董燕 《浙江医学》2019,41(20):2215-2217,2221
目的探讨超声测量法用于脑卒中后偏瘫侧肩关节半脱位相关性评估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脑卒中后偏瘫侧肩关节半脱位患者60例,采取超声测量法记录双侧肩峰-肱骨大结节间距(AGTD)。分析肩关节半脱位距离(患侧AGTD-健侧AGTD)、肩关节半脱位比(SSR,患侧AGTD/健侧AGTD)与患侧上肢Brunnstrom分期、肩痛、肩关节被动活动度之间的相关性。结果60例患者肩关节半脱位距离为(1.21±0.52)cm,SSR为1.74±0.39。肩关节半脱位距离与患侧上肢Brunnstrom分期呈较弱的负相关(rs=-0.270,P<0.05),SSR与患侧上肢Brunnstrom分期未见相关(P>0.05)。肩痛组、无肩痛组肩关节半脱位距离分别为(1.27±0.50)、(0.97±0.61)c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肩关节半脱位距离与被动前屈、外展、外旋、内旋时出现疼痛的角度均未见相关(均P>0.05);SSR与被动前屈、外展、外旋均未见相关(均P>0.05),但与被动内旋呈较弱的负相关(r=-0.392,P<0.05)。结论超声测量法安全、便捷,该法测定的脑卒中后偏瘫侧肩关节半脱位距离与患侧上肢Brunnstrom分期存在较弱的相关性,但与肩痛未见相关。  相似文献   

14.
尹文飞 《包头医学》2011,35(2):89-91
目的:探讨脑卒中偏瘫患者早期康复护理对肢体功能的恢复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改善的作用。方法:选择20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入院即给予肢体运动功能康复锻炼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并辅以心理护理;对照组2周后给予康复护理。应用徒手肌力评定标准Barthel指数分别对两组患者住院3周后上下肢肌力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进行评定。结果:治疗组通:过早期康复护理,患侧上下肢肌力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均高于对照组。结论:脑卒中偏瘫患者早期肢体康复护理有利于患肢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恢复,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患侧髋关节及躯干屈伸肌的等速肌力训练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步行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脑卒中后偏瘫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康复训练方案,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患侧下肢髋关节及躯干屈伸肌的等速肌力训练,治疗前后6周采用等速肌力测试与训练系统评定患者患侧下肢髋关节及躯干的屈伸...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健侧上肢康复对早期脑卒中偏瘫患者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早期脑卒中偏瘫患者38例,随机均分为观察组(A组)和对照组(B组)(n=19)。A组着重于健侧上肢的功能、精细协调、控制能力、传统康复等治疗,对患侧上肢主要予以保护,注意体位的摆放和感觉的输入。B组重点予患侧上肢治疗训练。2组均于治疗前和治疗后2周进行功能独立性评定(function independent measure,FIM)及患侧上肢Brunnstrom分级。结果治疗后A、B组的FIM评分与治疗前相比均有显著提高(A组P<0.001,B组P<0.05),且A组高于B组(P<0.05);患侧上肢Brunnstrom分级,治疗后均有提高,但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2种训练方法均能改善早期偏瘫患者的功能,健侧上肢康复治疗对改善早期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功能疗效更明显。  相似文献   

17.
采用保持正确体位、配合适当的理疗和手法活动肩胛骨、减轻肌肉痉挛等综合康复疗法,治疗36例脑卒中偏瘫病人肩关节疼痛。结果显示,综合康复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4.4%,而对照组为50.0%,两组相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提示综合康复疗法对偏瘫病人肩关节疼痛有一定疗效。  相似文献   

18.
冯宜霞 《中国乡村医生》2009,11(19):162-162
我科从2006年10月开始,为预防脑卒中后肩关节并发症展开临床教育,收到较好效果。临床教育依据引起并发症的常见原因:主要机理:①偏瘫后,患侧肌力及肩关节周围肌肉和韧带张力发生异常,使肩关节的结构更为不稳固,正常的绞索机制易被破坏;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两种上下阶梯方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的训练效果.方法:5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成A、B两组,A组患者采用健侧先上、患侧先下的上下阶梯方法,B组采用患侧先上、健侧先下,然后交替上下的方法;分析、比较两种方法的训练效果.结果:两种训练方法均有明显疗效(P<0.05),B组患者训练后的运动功能和步行能力均优于A组患者(P<0.05).结论:采用患侧先上、健侧先下,然后交替上下的方法更有利于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步行能力、步态的恢复.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脑卒中在我国的发病率非常高,而且往往大多伴有偏瘫,严重影响生活和生存质量,为使脑卒中偏瘫病人最大限度的恢复功能,减轻残疾.我们对脑卒中偏瘫病人进行了早期康复护理训练.方法 采取随机分组,将84例脑卒中偏瘫病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给予早期康复护理训练,对照组常规护理.结果 观察组和对照组在治疗后都有明显提高,但观察组上下肢运动功能改善优于对照组.经康复护理训练后,两组病人下肢活动能力的差别具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上肢活动能力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差别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 早期实施康复护理训练,有利于脑卒中病人提高运动功能和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