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互动式头针对脑梗塞患者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将120例脑梗塞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A组)、头针组(B组)、运动治疗组(C组)和互动式头针组(D组),每组30例。观察治疗前、治疗3周后NIHSS评分、Fugl-Meyer运动评分(FMA)和改良的Barthel指数(MBI)的变化。结果:D组NIHSS评分降低程度较其他3组改善最明显(P0.05),C组较A组及B组显著(P0.05),A组及B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D组FMA评分高于A、B组,C组高于A、B组,B组高于A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C、D组差异无显著差异(P0.05);D组MBI评分明显优于其他各组(P0.05),B组与C组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但明显优于A组(P0.05)。结论:互动式头针组能显著改善脑梗塞偏瘫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SPECT局部脑血流分析方法,探讨镜像治疗(MT)联合分期针刺对脑梗塞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影响及可能机制。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90例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分组法分成3组,每组各30例。MT组采用镜像治疗;分期针刺组采用分期针刺治疗;联合组采用镜像治疗配合分期针刺治疗。治疗前和治疗6个疗程后,应用SPECT观察皮质局部脑血流灌注的动态改变情况,并进行NIHSS、FMA、MBI、ARAT评定。结果:治疗前3组患者SPECT评分、Fr及Fm、病灶数、FMA、MBI、ARAT和NIHSS比较,差异无显著性(均P0.05)。治疗后3组患者SPECT评分、Fr及Fm、病灶数、FMA、MBI、ARAT和NIHSS均有所改善,自身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显著性(均P0.05),且联合组优于分期针刺组和MT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分期针刺组与MT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MT联合分期针刺可以较高的改善脑梗塞患者脑区的SPECT评分、Fr及Fm、病灶数,改善脑血流量,改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改善上肢FMA、MBI、ARAT评分,提高上肢运动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疗效优于单纯的MT治疗和分期针刺治疗,其机制可能与脑血流改变而引起脑功能重组有关,是脑梗塞偏瘫患者上肢功能恢复的有效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脑卒中后运动功能处于BrunnstromⅠ-Ⅱ期的患者,采用立体康复治疗:康复治疗、电针治疗的基础上应用"运动想象疗法"治疗,观察其对患者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将60例脑卒中后运动功能处于BrunnstromⅠ-Ⅱ期的患者随机分为常规康复组与运动想象组各30例,两组均依据软瘫期存在的运动功能障碍进行康复治疗、电针治疗。运动想象组在此基础上应用运动想象疗法治疗。两组患者分别于治疗4周后,根据Brunnstrom分期评定疗效,并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分别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及改良Barthel指数量表(MBI)对各组患者肢体功能恢复情况进行评定。结果:两组患者治疗4周后,运动想象组有效率为70%,高于对照组的53.33%。两组患者FMA和MBI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通过组间比较发现运动想象组上述评分改善均明显优于常规康复组(P0.05)。结论:脑卒中软瘫期立体康复中应用"运动想象疗法"显著改善患者的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醒神启闭针刺法对脑梗死急性期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患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脑梗死(急性期)患者随机分为A组和B组,每组30例。A组用醒神启闭针刺法加基础治疗,B组用常规针刺法加基础治疗,治疗10 d后,采用CSS、FMA和MBI评分评定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患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结果:1)2组治疗后CSS评分均有显著下降(P0.01),A组较B组优(P0.05);2)2组治疗后FMA评分均有明显提高(P0.01),A组降幅更大(P0.05);3)2组治疗后MBI评分均显著提高(P0.01),A组优于B组(P0.05)。结论:醒神启闭针刺法可有效改善患肢的运动功能、降低脑梗死急性期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和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比常规针刺法有优势。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针刺配合康复技术对脑梗死上肢瘫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的影响。方法:将114例脑梗死上肢瘫患者随机分为针刺配合康复技术组(A组),针刺组(B组),康复技术组(C组)和对照组(D组)。应用针刺疗法和康复技术康复治疗,观察简式Fugl-Meyer评分(FMA),Barthel指数(MBI)和简易上肢功能评分,评定治疗前后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结果:在对脑梗死上肢瘫患者的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的影响方面,A组明显优于其他3组,B组和C组无差异,A、B、C各组治疗后优于D组。结论:针刺和康复技术联合治疗是治疗急性脑梗死上肢瘫和早期康复较为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分期针刺法结合常规康复、传统针刺法结合常规康复及单纯常规康复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的临床疗效差异。方法:将145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49例)、对照A组(49例)和对照B组(47例),3组均口服阿司匹林片100 mg,每天1次;观察组根据Brunnstrom理论进行分期针刺结合常规康复治疗,即软瘫期采用阳明经取穴,痉挛期采用拮抗肌针刺法与痉挛优势肌肌腱针刺法,后遗症期采用阳明经穴位加太溪、关元、气海;对照A组采用常规传统针刺结合常规康复治疗,取穴以阳明经为主,同观察组软瘫期取穴;对照B组只进行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与对照A组周一到周五每天行针灸、康复训练各1次,2周为一疗程;对照B组康复训练方法、疗程同观察组,2周为一疗程。治疗前、治疗第2、4、6、8周末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Fugl-Meyer平衡量表(FM-B)、综合痉挛量表(CSS)、改良Barthel指数(MBI)的评定,并进行组间与组内的对比分析。结果:与治疗前相比,除治疗2周末对照B组MBI评分外,3组患者治疗第2、4、6、8周末NIHSS、FMA、FM-B、MBI评分均有改善(P0.01,P0.05);治疗第2周末,观察组和对照A组NIHSS评分、C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B组(P0.05,P0.01),FMA、FM-B、MBI评分明显高于对照B组(均P0.05);治疗第4、6、8周末,观察组FMA、FM-B、MBI评分明显高于对照A组和对照B组(P0.05,P0.01),NIHSS、C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A组和对照B组(均P0.01),对照A组FMA、FM-B、MBI评分高于对照B组(P0.05,P0.01),NIHSS、C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B组(P0.05,P0.01)。结论:分期针刺结合常规康复治疗符合偏瘫患者康复规律,可改善运动功能,提高日常生活能力,临床治疗疗效优于传统针灸结合康复治疗。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NJF(神经肌肉关节促进法)结合运动想象对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的影响。方法:将89例卒中患者随机分为A组和B组,A组给予常规的物理治疗及运动想象治疗,B组则在A组治疗基础上给予NJF训练,比较两组患者上肢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改善情况。结果:治疗后,B组的FMA评分、MBI评分均高于A组(P<0.05)。结论:神经肌肉关节促进法(NJF)结合运动想象能较好地改善脑卒中患者的上肢功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电子生物反馈结合MOTOmed智能运动训练系统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能力的疗效。方法:随机将9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分为A组(电子生物反馈结合MOTOmed智能运动训练系统组)、B组(电子生物反馈组)和C组(MOTOmed智能运动训练系统组)各30例,分别进行分组治疗,治疗前后采用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分量表(FMA)、改良Barthel指数评定(MBI)对下肢功能进行评价。结果:治疗后,三组患者的FMA、MBI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5),且A组治疗后的FMA、MBI评分显著高于B、C组(P0.01),B、C组患者的FMA、MBI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脑卒中患者康复治疗中开展电子生物反馈结合MOTOmed智能运动训练系统能有效提高患者下肢运动能力,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针剌结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患者偏瘫肢体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124例首次发病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取常规治疗及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针刺治疗,4周后采用Fugl-Meyer评分法和MBI评分评定疗效。结果:治疗4周后两组患者FMA和MBI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刺结合康复训练能显著改善脑卒中患者偏瘫肢体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对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运动想象疗法结合针康法治疗对脑卒中后上肢功能障碍恢复的疗效.方法:将40例脑卒中患者简单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20例,两组均予康复科护理常规及头体针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给予运动想象疗法,并于治疗前和治疗后6周对两组进行FMA及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定.结果:治疗6周后,两组患者的FMA及改良Barthel指数(MBI)均有提高(P<0.01),且治疗组较对照组改善明显(P<0.01).结论:运动想象结合针康法可以改善脑卒中患者的上肢功能障碍,值得临床学习.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运动控制训练联合运动想象疗法对偏瘫患者下肢功能的影响。方法:将偏瘫患者8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上下肢运动控制训练和运动想象疗法,分别在治疗前和治疗6周后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法(FMA)、Holden功能步行分级法、Berg平衡功能量表(BBS)对两组进行功能评定。结果:治疗前,两组Holden功能步行能力、FMA、BB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Holden功能步行能力、FMA、BBS评分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1),且治疗组治疗后的Holden功能步行能力、FMA、BBS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运动控制训练联合运动想象疗法能明显改善患者下肢功能,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2.
霍琦 《内蒙古中医药》2014,33(25):16-17
目的:探讨在脑卒中偏瘫患者中实施运动想像疗法对改善上肢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功能(ADL)的作用。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5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采用配对设计方式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25例,两组均执行常规康复训练,治疗组在常规训练的基础上增加运动想像疗法的实施;持续训练6周后,采用简式Fugl-Meyer评分法(FMA)和BARTHEL生活功能指数(BI)对两组患者上肢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功能进行评价。结果:治疗训练6周后,两组患者FMA、BI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1),组间比较,治疗组FMA、BI评分的改善幅度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实施运动想像疗法对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功能结局有积极促进作用,可将实施运动想象疗法作为临床强推荐。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针刺结合运动想象疗法对脑梗死偏瘫患者上肢功能的影响。方法:将30名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15例)和治疗组(15例)。两组均给予常规药物及运动想象疗法治疗。在此基础上,治疗组采用针刺疗法。1个月为一个疗程,观察治疗前后患者上肢运动功能FMA评分的变化。结果:治疗组上肢FMA评分优于对照组,其评分提高程度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针刺结合运动想象疗法能显著改善脑梗死患者上肢功能。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解语丹联合康复训练对风痰瘀阻型中风恢复期偏瘫患者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方法:将62例风痰瘀阻型中风恢复期偏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2例)和对照组(30例),对照组进行常规康复训练,治疗组则在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配合服用解语丹,采用Fugl-meyer运动量表(FMA)评定运动功能、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定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治疗4周后观察两组患者FMA、MBI评分的改善情况。结果:治疗后,治疗组FMA、MBI评分的改善程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解语丹联合康复训练可显著改善风痰瘀阻型中风恢复期偏瘫患者的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巨刺疗法联合运动想象对卒中患者肢体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将80例卒中后单侧肢体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40例,予巨刺疗法联合运动想象治疗;对照组40例,单纯予巨刺疗法治疗。2组均以4周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3个疗程后,采用 Fugl -Meyer 运动功能评分(FMA)评定患者运动功能,改良 Barthel 指数(MBI)评定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改良爱丁堡斯堪的那维亚评分(MESSS)进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定,并采用 MESSS 评分进行疗效比较。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5.0%,对照组总有效率82.5%,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2组治疗后 FMA、MBI 及 MESSS 评分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FMA、MBI 评分升高,MESSS 评分降低,且治疗组改善均优于对照组(P <0.05)。结论巨刺疗法联合运动想象可以明显促进卒中后肢体功能障碍患者肢体功能恢复,疗效确切,二者联合相辅相成具有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针刺加运动想象疗法治疗中风偏瘫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39例中风偏瘫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方法分组,治疗组20例,对照组19例。治疗组用醒脑开窍针刺法加运动想象疗法,对照组用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治疗前后,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法(FMA)和改良Barthel评定患者的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结果同组间治疗前后比较,FMA和BMI均有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的FMA和BMI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针刺加运动想象疗法能明显提高中风偏瘫患者的运动功能,ADL亦有提高。  相似文献   

17.
目的确定针刺、推拿和超声波治疗脑梗死后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的优选康复方案。方法应用3因素(A因素为针刺,B因素为推拿,C因素为超声波)2水平正交设计法,将80例脑梗死伴上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8组,每组10例,治疗4星期后观察各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IHSS)及简化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分(FMA)的变化。结果治疗前各组NIHSS、上肢FMA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NIHSS的改善方面,A、B2因素均为显著因素(均P0.05),C因素2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上肢FMA评分的改善方面,A、B、C 3因素均为显著因素(P0.05,P0.01,P0.05);A2B1C1为最佳方案。结论结合针刺、推拿和超声波是治疗脑梗死后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的优选,能有效改善上肢运动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18.
针刺背俞穴对中风偏瘫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观察针刺背俞穴对中风偏瘫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将90例中风偏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和常规组,每组30例。分别采用针刺背俞穴、躯干训练和常规治疗,治疗前、治疗2个月后分别进行Fugl-Meyer运动评分(FMA)和改良的Barthel指数(MBI)评定。结果 3种康复治疗方法在改善中风偏瘫患者运动功能方面均有效(P〈0.01),治疗组和对照组改善FMA评分和MBI评分优于常规组(P〈0.01)。结论针刺背俞穴治疗可以改善中风偏瘫患者运动功能,疗效与躯干训练相似。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针刺配合运动再学习技术(MRP)治疗卒中的临床疗效,并观察对功能核磁共振技术(fMRI和磁共振波谱分析(MRS)指标的影响。方法 将60例卒中患者随机分为A组、B组和C组,每组20例。A组给予针刺治疗,B组给予MRP治疗,C组给予针刺配合MRP治疗。观察3组治疗前后Fugl-Meyer评测法(FMA)、改良Barthel指数(MBI)、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及f MRI和MRS指标的变化。结果 治疗后,3组FMA和MBI评分较治疗前升高,NIHSS评分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FMA和MBI评分高于A组和B组,NIHSS明显低于A组和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组N-乙酰天门冬氨酸(NAA)/肌酸(Cr)较治疗前升高,乳酸(Lac)/Cr、胆碱(Cho)/Cr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NAA/Cr明显高于A组和B组,Lac/Cr、Cho/Cr明显低于A组和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组双侧初级感觉运动区(SM1)、次级感觉运动区(SM2)、补充...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烧山火法对气虚血瘀型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将9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A、B、C3组,每组30例.3组均予西医基础治疗和基础针刺治疗,A组在此基础上加用肩髃、手三里、合谷、血海、足三里、风市6穴,毫针刺入穴位即可,不需得气;B组对上6穴针刺得气后行提插补法;C组对上6穴针刺得气后行烧山火法复式补法.观察3组治疗前后的CSS、FMA、MBI评分,进行对比分析.结果:3组治疗后均有CSS评分下降,FMA、MBI评分升高(P<0.01),且治疗后比较,B组优于A组,C组优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针刺可以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运动功能,气虚血瘀型患者针刺后施以提插补法的治疗效果优于不施手法,施以烧山火法复式补法的治疗效果优于单式提插补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