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对肌肉能量技术(muscle energy technique MET)联合温电针治疗周围性面瘫进行临床研究。方法:采集周围性面瘫患者共60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对照组,各组均30例。两组患者均给予温电针治疗及基础药物治疗(口服甲钴胺),研究组在此基础上联合MET治疗周围性面瘫,所有治疗方法每日1次,共6周。分别于治疗前、治疗6周后行H-B量表评估面瘫程度;且治疗6周后行面肌的肌电图检测评价。结果:60例患者于治疗前,面瘫程度、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示具可比性。治疗6周后,研究组面瘫程度较之前明显改善;肌电图与对照组同时间点比较疗效显著(P0.05),差异均具有显著性意义。结论:MET联合温电针治疗周围性面瘫,能够提高面神经兴奋性,有效恢复受损面神经功能,观察疗效较好,是值得推广及应用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
王少华 《中国康复》2018,33(1):26-28
目的:观察肌内效贴治疗中枢性面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中枢性面瘫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低频脉冲电刺激结合面肌功能训练等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肌内效贴扎治疗,治疗2周后采用House-Brackmann(H-B)面神经功能分级量表及面部残疾指数(FDI)评估2组的临床效果。结果:治疗后,观察组H-B分级、FDIp和FDIs与治疗前比较均明显改善(均P0.05);常规治疗组FDIp、FDIs与治疗前比较明显改善(均P0.05),2组治疗后比较,观察组H-B分级和FDIp、FDIs均优于对照组(均P0.05)。2组治疗后疗效比较,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肌内效贴治疗中枢性面瘫有效,为中枢性面瘫治疗提供了一种新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牵正复瘫汤联合面肌训练、电针刺激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19年7月周围性面瘫患者78例为研究对象,依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参照组和实验组各39例,参照组予以面肌训练、电针刺激联合治疗,实验组予以面肌训练、电针刺激、牵正复瘫汤联合治疗。对比两组疗效、面神经功能分级评分、面部对称评分及面瘫症状评分。结果:实验组总有效率为97.44%,高于参照组的79.49%(P0.05);治疗后,实验组口眼、鼓腮、鼻唇沟、额纹评分高于参照组(P0.05);治疗后,实验组面部对称评分高于参照组,面神经功能分级评分低于参照组(P0.05)。结论:牵正复瘫汤、面肌训练、电针刺激联合治疗周围性面瘫疗效显著,可明显改善患者面瘫症状,减轻面部神经障碍,改善面部对称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中医温针灸和西药强的松对周围性面瘫治疗的疗效对比,寻找治疗面瘫的最佳时间及最有效的临床方法并判断预后。方法:收集面瘫患者40例随机分成温针灸组和西药组2组,2组均在接受治疗时就进行营养神经药物治疗并配合局部药物点眼预防眼部感染等基础治疗。温针灸组采取局部选穴与循经远端取穴相结合的方法进行针刺,西药组以早期口服强的松治疗。结果:2组患者在治疗1周,3周和6周的H-B量表评定具有统计学意义,温针灸组优于西药组。结论:温针灸对于促进面瘫患者的恢复具有确切的疗效,而且面瘫急性期即可采用温针灸治疗。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温针灸联合电针治疗周围性面瘫临床疗效。方法对我科2016年6月~2018年5月接诊的64例周围性面瘫患者展开研究,按照治疗措施的差异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2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联合电针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温针灸治疗,对比治疗疗效、治愈所用时间、患者治疗满意度、临床症状、消失所用时间以及临床症状评分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疗效为96.8%,对照组为8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愈所用时间少于对照组,临床症状消失时间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中医证候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温针灸联合电针治疗周围性面瘫临床疗效显著,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6.
尤海萌  朱兰平 《全科护理》2022,(32):4537-4539
目的:探究中药熏洗联合雷火灸在周围性面瘫病人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医院收治的60例周围性面瘫病人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应用中药熏洗联合雷火灸,比较两组病人面神经功能分级及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病人H-B面神经功能分级量表评价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愈率73.33%,高于对照组的43.33%,观察组治愈天数为(20.63±4.37)d,短于对照组的(25.32±3.18)d(P<0.05)。结论:中药熏洗联合雷火灸在周围性面瘫病人中的应用,能促进面神经功能恢复,提高治愈率,有助于改善临床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毫火针联合电针治疗顽固性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方法:60例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2组均采用电针治疗,治疗组同时结合毫火针法。电针治疗每日1次,毫火针治疗隔日1次,10 d为1个疗程,共治疗4个疗程。采用H-B面神经功能评价分级系统和Portmann评分拟定疗效判定标准对2组疗效进行评价。结果:2组治疗后Portmann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P<0.01或P<0.05),且治疗组的升高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后H-B功能分级疗效及Portmann评分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2组安全性和疼痛耐受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毫火针联合电针治疗顽固性周围性面瘫疗效优于单纯电针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针刺治疗配合中医护理干预对肝郁型面瘫患者的影响。方法:对符合纳入标准的57例肝郁型周围性面瘫患者采取分期针刺治疗,同时由护理人员对患者进行穴位按压、情志疏导、健康教育等护理干预措施。治疗前后对患者采用面神经功能分级量表(H-B)、抑郁量表(SDS)、焦虑量表(SAS)进行评分及检测面部血流灌注量,并进行比较。结果:本组H-B、SDS、SAS量表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1,P0.05),而患侧面部血流灌注量较治疗前增加(P0.05);本组痊愈13例,好转12例,有效25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为87.72%。结论:在针刺治疗基础上施加悉心护理干预能有效减轻肝郁型周围性面瘫患者抑郁、焦虑情绪,促进整体气血运行,使面部脉络气血得到充养,从而改善面瘫症状。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针刺联合肌内效贴治疗周围性面神经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周围性面神经炎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针刺联合肌内效贴组)和对照组(单纯针刺组),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药物治疗。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2周、4周采用House-Brackmann面神经分级标准给予评定,并在治疗前后采用中文版FaCE量表评价面神经麻痹患者的生存质量。结果:治疗后2周、4周,两组House-Brackmann评分均较治疗前改善(P0.05),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4周后两组FaCE量表比较,两组评分均较治疗前提高,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对于改善面部运动、面部感觉、口腔功能、泪液分泌、社会功能等方面疗效更为明显(P0.05),对于改善眼睛感觉,治疗组与对照组疗效相当,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针刺联合肌内效贴能进一步改善患者面神经功能,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周围性面瘫经针刺配合TDP灯照射、推拿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2017年7月至2019年7月,从我院选取50例面瘫患者展开研究,以治疗方式为分组原则,分为对照组(n=25,针灸推拿治疗)和观察组(n=25,TDP照射、内服通窍活血汤结合针灸推拿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H-B面神经功能分级和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相较于对照组患者,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较高,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为100.00%、80.00%,差异显著突出具备统计学价值(P<0.05);H-B面神经功能分级治疗前在两组患者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H-B面神经功能分级中Ⅰ级病例数显著多于对照组(P<0.05).结论 周围性面瘫经针刺配合TDP灯照射、推拿治疗的临床效果显著,不仅缩短了治疗时间与住院时间,而且有效改善了面神经功能,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汪德全 《中医药临床杂志》2012,24(12):1158-1160
目的:观察针灸分期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90例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分别为分期针刺组、分期针刺加电针组及不分期针刺组,每组分别为30例,治疗1周为1个疗程,2个疗程比较各组治疗之间的疗效差异。结果:分期针刺组、分期针刺加电针组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治疗前后症状积分比较及House-Brackmann分级量表与不分期针刺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前2组疗效要优于第3组,而以分期针刺加电针组疗效最好。结论:分期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瘫可以提高针刺治疗效果,且明显优于不分期针刺组,在分期针刺的基础上增加电针综合治疗可以进一步提高疗效,其疗效明显优于单纯分期针刺组。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针刺治疗配合中医护理干预对肝郁型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对符合纳入标准的57例肝郁型周围性面瘫病人采取分期针刺治疗,同时由护理人员对病人进行穴位按压、情志疏导、健康教育等护理干预。比较治疗前后病人面神经功能分级量表(H-B)、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及面部血流灌注量,并进行疗效分析。[结果]治疗后痊愈13例,显效12例,有效25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为87.72%;病人H-B、SDS、SAS量表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患侧面部血流灌注量较治疗前增加(P0.05)。[结论]在针刺治疗基础上,施加护理干预可有效减轻肝郁型周围性面瘫病人抑郁、焦虑情绪,促进整体气血运行,使面部脉络气血得到充养,从而改善面瘫症状。  相似文献   

13.
目的:本文主要探讨分析温针灸合谷、足三里治疗风寒型周围性面瘫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在我科2014年10月-2015年10月的风寒型周围性面瘫的患者中选取64例,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电针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在普通针刺的基础上采用温针灸合谷、足三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1.3%,对照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52.8%,P<0.05,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风寒型周围性面瘫患者,在普通针刺的基础上采用温针灸足三里治疗,可有效提高患者治疗总有效率,具有一定的治疗优势,值得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放散式体外冲击波(r ESWT)结合针刺对脑卒中患者下肢痉挛及步态功能的疗效。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28例患者分成4组,即联合组、冲击波组、电针组和对照组,每组32例。4组均予常规康复治疗,电针组另予电针治疗,冲击波组另予rESWT治疗,联合组予针刺结合rESWT治疗,4组均连续治疗4周。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通过对患者进行综合痉挛评分(CSS)、简化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定(FMA)、功能性步行量表(FAC)和站立行走测试(TUGT)评估患侧下肢功能及步行能力。结果:治疗4周后,4组的FMA评分、FAC评分、CSS评分及TUGT时间均较治疗前改善(P0.05或P0.01);联合组的FMA、FAC、CSS评分及TUGT时间较对照组显著改善(P0.01),较电针组改善(P0.05),但与冲击波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rESWT结合电针治疗可明显缓解脑卒中患者偏瘫侧下肢痉挛,改善下肢功能及步行能力。  相似文献   

15.
孟楠  周凤华  高敏行 《中国康复》2024,39(4):208-211
目的:观察基于肌力分级法构建个性化治疗模式对周围性面神经炎运动功能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周围性面神经炎患者9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各45例。2组均接受相同的对症治疗和物理疗法。对照组接受面操训练,观察组接受基于肌力分级法的个性化康复治疗。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后第1、2、3、4周采用House-Brackmann面神经分级标准(H-B分级量表)和Sunnybrook评分量表评估治疗效果。治疗4周后评价2组的治愈率,6个月随访时评价2组的联带运动发生率。结果:与治疗前比较,2组均从第3周开始H-B分级量表评分明显下降(P<0.01);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第3周和第4周的H-B分级量表评分明显下降(P<0.05);2组均从第2周开始Sunnybrook面神经评定量表评分明显升高(P<0.01);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第3周和第4周的Sunnybrook面神经评定量表评分明显升高(P<0.05);治疗4周后,观察组治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60.0%、26.7%,χ2=10.181,P=0.003);6个月后随访观察组的联带运动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4.4%、17.8%,χ2=4.050,P=0.044)。结论:基于肌力分级法构建的个性化治疗模式可以精准描述面部肌肉损伤情况,制定精确的治疗方案,提高治愈率,降低联带运动发生率,值得在临床中广泛应用与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观察面瘫丸对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患者H-B评分、IL-1β、TNF-α的影响,了解面瘫丸论治的特发性面神经麻痹作用机制。方法:将82例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2组,分别予口服面瘫丸、西医常规治疗。结果:治疗前后治疗组H-B评分、IL-1β、TNF-α值与对照组相比,P0.05。2组患者在治疗期间均未见不良反应。结论:面瘫丸可通过降低IL-1β、TNF-α的水平达到改善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症状。  相似文献   

17.
兰玉兰  黄云  黄利娟  叶稳田  罗慧南 《全科护理》2021,19(19):2692-2694
目的:探讨中医特色护理联合鍉圆针定量痧疗术治疗周围性面瘫的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6月—2019年6月医院收治的周围性面瘫病人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30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治疗及护理,试验组在常规治疗及护理的基础上给予鍉圆针定量痧疗术及中医特色护理干预.比较两组病人临床疗效、House-Brackmann(H-B)面神经功能分级、住院时间、治疗费用以及复发率.结果:试验组总有效率为93.33%,高于对照组的73.33%(P<0.05);试验组干预后H-B面神经功能分级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治疗费用低于对照组、随访期间复发率低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中医特色护理联合鍉圆针定量痧疗术治疗周围性面瘫临床疗效明显,利于改善病人临床症状,缩短治疗时间,减少治疗费用,降低复发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应用表面肌电图(sEMG)检测118例周围性面瘫患者,探讨对于该病的严重程度及其预后的评价方法。方法:对就诊的周围性面瘫急性期(7d之内)患者,首先进行sEMG检测与H-B量表评价,并对患者进行针灸治疗,治疗结束后再行H-B量表评价,并将sEMG检测结果与H-B量表评价进行比较,观察两种评价方法的差异性,并对预测周围性面瘫患者的预后情况进行探讨。结果:sEMG与H-B量表对面瘫程度的评价比较,未见显著性差异,说明sEMG是一种较为客观的评价方法;在评价预后方面,患侧与健侧的均方根(RMS)平均值比值越高,预后越好;其中,比值在15%以下者预后较差,而比值在45%以上者预后较好。结论:sEMG可以作为评价周围性面瘫严重程度的一种方法,并且可对周围性面瘫患者的预后进行较为客观的预测。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高压氧联合针灸治疗外伤性周围性面神经损伤的临床疗效,并对治疗前后肌电图结果进行分析。方法2007年1月~2013年1月,将本院160例外伤性周围性面神经损伤患者分为新法治疗组(n=80)和常规治疗组(n=80)。两组均常规予药物治疗,新法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高压氧联合针灸治疗,疗程36 d。观察患者的临床疗效,同时对治疗前后的肌电图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治疗后,新法治疗组治愈率和有效率均显著高于常规治疗组(χ~27.657,P0.001);新法治疗组面神经运动潜伏期较常规治疗组缩短(t2.214,P0.05),面神经M波波幅较常规治疗组明显升高(t3.116,P0.01),相关募集电位数较常规治疗组增加(χ~2=9.76,P0.05),运动单位电位电压较常规治疗组显著升高(t5.45,P0.001)。结论高压氧联合针灸治疗可提高外伤性周围性面神经损伤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20.
目的:针灸治疗75例贝尔氏面瘫患者,通过对其治疗效果进行量化、客观化评定,以观察其病程长短与针灸疗效之间的关系,从而探讨针灸介入贝尔氏面瘫治疗的最佳时机,为针灸更有效治疗贝尔氏面瘫提供客观化的依据.方法:75例患者随就诊时发病时间长短分为发展期组(1~7d)27例、静止期组(8~20d)23例与恢复期组(21~90d)25例,治疗前均以Sunnybrook面神经评定系统作为量化指标评定积分.3组均予针灸治疗,每日1次.于临床治愈或治疗20次后再次评分判定疗效.结果:①3组Sunnybrook(多伦多)面神经积分比较,3组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均<0.05),且发展期组优于静止期组和恢复期组(P<0.01);静止期组和恢复期组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②3组临床疗效比较,发展期组显效率明显优于静止期组和恢复期(P<0.05),静止期组与恢复期组间比较显效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针灸治疗贝尔氏面瘫有良好的效果,但发展期治疗贝尔氏面瘫疗效最为明显,在临床应用中把握此段治疗时机,以缩短病程,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