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评价针刺治疗后半规管型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PC-BPPV)经Epley法复位后残余头晕的疗效。方法:82例一次性Epley法复位成功的后半规管型BPPV患者随机分为针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41例。治疗组予针刺晕听穴、太阳穴、风池穴为主,1次/天,6天为1个疗程,共2个疗程;对照组在成功手法复位后不予任何额外治疗。随访3个月,比较两组残余头晕持续时间及眩晕障碍量表(DHI)的得分。结果:治疗组残余头晕持续时间比对照组显著缩短(P0.05);两组DHI评分在治疗1周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周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针刺可有效缩短后半规管型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经Epley法残余头晕的持续时间并显著改善患者残余头晕的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青年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在Epley复位法的基础上应用眩晕宁的效果方法:抽选医院确诊的120例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根据随机表法分为对照组、观察组,每组60例,对照组单以Epley复位法治疗,观察组经Epley复位法联合眩晕宁治疗,比较不同方法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后总有效率、血流动力学参数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明显(P0.05)。结论:青年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采用手法复位联合眩晕宁治疗,改善血流动力学效果显著,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化痰宁眩汤联合颗粒复位手法治疗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2例采用化痰宁眩汤联合颗粒复位手法治疗,对照组28例采用单纯颗粒复位手法治疗,对2组治疗前及治疗后第7天、第14天、3个月的伴随症状积分、中医证候积分和临床疗效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组治愈率和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伴随症状积分、中医证候积分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及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化痰宁眩汤联合颗粒复位手法在改善前庭功能和植物神经功能症状方面优于单纯颗粒复位手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Epley手法复位对治疗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7例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患者资料,对所有患者行Epley手法复位,同时结合家庭自我训练,然后对其治疗效果进行随访。结果经1次复位,18例症状完全消失,好转7例,无效2例;好转或者无效的患者进行家庭自我训练,6个月时随访,治愈23例,好转2例,无效2例。结论 Epley手法复位结合自我训练可以有效治疗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手法复位联合中医辨证治疗脾虚痰湿型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将入选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予手法复位加中药,对照组分单独手法复位组与手法复位加西药组,治疗1周、2周后比较各组病人的临床疗效、中医症候积分、眩晕分级,并随访3月,比较各组间复发率。结果: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疗效、中医症状积分、眩晕分级与随访复发率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料组。结论:改良Epley复位法联合中医分期辩证治疗脾虚痰湿型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可以提高临床疗效,减少复发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下气汤治疗水平半规管型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手法复位后残留头晕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60例水平半规管型BPPV复位成功后残留头晕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予下气汤治疗,对照组予氟哌噻吨美利曲辛治疗,疗程为10天。治疗前后观察眩晕中医证候积分、DHI评分变化。结果 2组治疗均有效,但治疗后眩晕中医证候积分、DHI评分治疗组比对照组下降更明显(P0.05)。结论下气汤治疗水平半规管型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手法复位后残留头晕能明显改善患者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7.
摘 要目的:观察前庭康复锻炼与药物干预在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患者复位后残余症状治疗中的效果。 方法:选取 2021 年 11 月至 2022 年 12 月于赣州市人民医院诊断为 BPPV 且经耳石手法复位后确认伴有残余症状的患者 60 例,以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 30 例。对照组予以药物干预治疗,观察组予以前庭康复锻炼治疗。 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残余症状持续时间、眩晕程度、复发情况。 结果:两组患者总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0.05)。两组患者睡眠障碍持续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观察组患者头晕、走路不稳持续时间短 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治疗 4 周和 6 周后,观察组患者眩晕残障程度量表(DHI)评分低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两组患者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前庭康复锻炼与药物 干预治疗在 BPPV 患者复位后残余症状中的疗效相当,但前者在缩短患者残余症状恢复时间、改善眩晕程度方面更具优势。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定眩颗粒联合手法复位治疗水平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水平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中医诊断为眩晕,风痰瘀阻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0例,予手法复位加定眩颗粒口服,1剂/d;对照组30例,予手法复位加敏使朗口服,6mg/次,3次/d,两组疗程均为2周。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7d、治疗后14d观察服药前后DHI(眩晕残障程度评定)评分中躯体评分(P)、功能评分(F)、情绪评分(E)及DHI总评分,并应用眼震视图评价变温试验水平半规管轻瘫值(CP,canal paralysis)。结果:两组在治疗后7d及14d躯体评分(P)、功能评分(F)、DHI总评分组内及组间比较,均存在显著差异,治疗组优于对照组,两组治疗后CP值均有所下降,14d时间点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01);两组情绪评分在疗程结束后较治疗前均有改善,但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结论:中药定眩颗粒联合手法复位治疗水平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风痰瘀阻型,疗效确切,服用方便,价格低廉,适宜推广。  相似文献   

9.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是发病率最高的外周性眩晕,临床表现为头位相关的反复发作的剧烈短暂眩晕,单纯经过手法复位患者往往遗留"残余头晕"症状,行走不稳感,易反复迁延不愈,严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质量,笔者采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味联合Epley复位治疗后半规管(PC)-BPPV65例,收效良好。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复方天麻密环糖肽片联合温针灸风池穴与完骨穴治疗半规管型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成功手法复位后残余头晕的疗效及对心理状态的影响。方法将2017年11月—2019年8月海口市人民医院诊治的92例半规管型BPPV成功手法复位后残余头晕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46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氟哌噻吨美利曲辛治疗,研究组46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采用复方天麻密环糖肽片联合温针灸风池穴与完骨穴干预治疗,2组均治疗2周。比较2组治疗前后中医症状积分、眩晕障碍量表(DHI)评分、血液流变学指标(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血浆黏度、纤维蛋白原水平)、心理状态指标[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分]及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2组中医症状积分、DHI评分及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血浆黏度及纤维蛋白原水平均显著降低(P均0.05),且研究组上述指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均0.05)。研究组与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95.6%(44/46)、76.1%(35/46),研究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2组均未发生不良反应。结论给予半规管型BPPV成功手法复位后残余头晕患者复方天麻密环糖肽片联合温针灸风池穴与完骨穴治疗,可明显缓解患者眩晕症状,改善心理状态,分析与降低血黏度、改善脑供血状况有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健脾祛痰法配合管石复位治疗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痰湿证)的临床疗效。方法 62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以Epley管石复位法联合半夏白术天麻汤治疗,对照组以Epley管石复位法配合倍他司汀治疗;随访1周及3个月评定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结论管石复位法联合半夏白术天麻汤是治疗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痰湿证)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针刺风池穴联合常规治疗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复位后残余症状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湖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神经内科住院部收治的经耳石手法复位成功后有残余症状的100例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按1∶1的比例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常规疗法,治疗组在对照组的治疗基础上给予针刺风池穴,1 d治疗1次,1周5次,治疗10次为1个疗程。两组均治疗2周后判定疗效。结果:在DHI评分方面,治疗组治疗后优于对照组(P 0. 01)。结论:针刺风池穴联合常规治疗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复位后残余症状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稳石针法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复位后残余症状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经手法复位后仍存在残余症状的92例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46例。对照组口服甲磺酸倍他司汀片治疗,治疗组采用稳石针法治疗,治疗两周后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眩晕症状体征严重程度量表评分改善情况。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眩晕症状体征严重程度量表评分均降低(P<0.05),且治疗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稳石针法能明显改善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复位后患者的残余症状。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定眩颗粒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复位后残余症状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0例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复位后残余症状的患者随机分组:定眩颗粒组、前庭康复组、倍他司汀组,每组40例,3组其余治疗相同,疗程为2周。治疗前后分别进行中医症候积分量表、眩晕残障量表(DHI)评定。结果:3组治疗后中医症候积分、眩晕残障量表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定眩颗粒组较其他两组下降明显。结论:定眩颗粒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复位后残余症状疗效确切,且无不良反应,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5.
《中药药理与临床》2016,(6):211-214
目的:观察化痰蠲饮方治疗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按随机数字表法将92例痰饮中阻型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分为对照组(46例)和治疗组(46例),对照组予单纯Epley耳石复位手法治疗,治疗组予化痰蠲饮方联合Epley耳石复位手法治疗。观察2组患者临床疗效、中医证候积分及治疗前后DHI评分差值、远期12个月复发率。结果:剔除病例脱落,治疗组临床总疗效痊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与同组治疗前比较,治疗组眩晕昏蒙、视物旋转、胸脘痞闷、恶心呕吐、肢体困重证候积分明显下降;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治疗组眩晕昏蒙、胸脘痞闷、肢体困重证候积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在视物旋转、恶心呕吐证候积分比较上也差异显著;治疗前后DHI评分差值比较,治疗组躯体、情感、功能评分差值与对照组比较均差异显著,尤以躯体评分差值疗效更优,治疗组DHI总分差值明显优于对照组;与同组治疗前比较,治疗组血脂、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均明显改善,对照组仅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较前有改善;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治疗组血脂各项指标降低更为显著,而血液流变学指标仅血浆粘度降低有显著性差异;治疗组远期复发率明显小于对照组。结论:在Epley耳石复位手法基础上联合化痰蠲饮方治疗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能提高临床疗效,减少复发率。  相似文献   

16.
<正>耳石症为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简称BPPV),在周围性眩晕中最常见,是体位改变时以短暂眩晕发作为主要表现的前庭半规管疾病,是眩晕最常见的原因之一~([1-2])。BBPV约占眩晕患者的25%~([3])。目前手法复位是耳石症治疗的常用方法,但手法复位后仍有眩晕的患者尚需给予药物治疗。笔者采用本院神经内科自拟验方配制的眩晕贴穴位贴敷治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手法复位结合超激光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效果。方法:60例分为两组各30例,两组均用耳石复位手法治疗,研究组加用超激光治疗。结果:总有效率研究组90.00%、对照组73.3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手法复位结合超激光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可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8.
肖卫 《陕西中医》2019,(10):1351-1353
摘 要 目的:探讨升阳活血汤联合手法复位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分成对照组和研究组各40例,对照组进行升阳活血汤治疗,研究组患者应用升阳活血汤联合手法复位方法治疗。将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中医症候积分、 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生活质量进行对比。结果:研究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中医症候积分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研究组中医症候积分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生活质量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应用升阳活血汤联合手法复位治疗,可以使证候积分得到改善,治疗效果显著,且不良反应少,生活质量显著提升,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Epley手法复位结合深刺翳风穴治疗后半规管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PC-BPPV)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8例患者随机分为Epley手法复位加针刺组35例与Epley手法复位组33例,比较两组疗效、症状评分、复发率及安全性。结果共66例完成研究,手法复位加针刺组总效率97.06%,高于手法复位组的84.38%;手法复位加针刺组症状评分下降幅度明显大于手法复位组;手法复位加针刺组复发率为6.25%,低于手法复位组的13.33%(均P0.05)。两组均无安全性事件。结论 Epley手法复位结合深刺翳风穴治疗后半规管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疗效优于单纯手法复位治疗,且复发率更低。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复位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后半规管不完全体位限制的疗效观察。方法:选取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132例,对其采取EPLEY手法复位治疗,通过对其适当体位限制,与完全24小时体位限制及不采取体位限制进行比较。结果:根据疗效评价标准,治愈125例,有效7例,总有效率100%。随访3个月~2年,均未出现不良反应,仅1例复发。结论:复位治疗后不完全体位限制能起到完全体位限制的效果,且无明显痛苦和不适,提高了患者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