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17,(9)
目的:观察针刺与隔盐灸治疗心脾两虚失眠患者的疗效。方法:选取龙门县中医医院门诊2016年5月至2017年2月收治的60例失眠心脾两虚证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行针刺与隔盐灸治疗,对照组行口服艾司唑仑片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及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评分。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86.7%(26例)与对照组83.3%(25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PSQI总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与隔盐灸治疗心脾两虚型失眠患者与西药治疗均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但针刺与隔盐灸结合治疗能够显著提升患者睡眠质量。 相似文献
2.
失眠,是指经常难以入睡,或睡而不熟,有寐而易醒,有醒后不能再寐而言,又称“不得眠”、“不得卧”、“目不瞑”,是较顽固的疾病。笔者曾用针刺疗法取安眠穴、手少阴心经原穴,及脾胃经的穴位,治愈心脾两虚型失眠症多例,仅举2例供参考。【例一】金××,男,26岁。1989年10月来诊。自诉:因工作不顺利,思虑过度后,出现多梦,易醒,醒后难以入睡,伴有心悸、健忘、头晕、目眩、神疲乏力等一年余,并渐渐加重。患者神情倦怠,表情抑郁,面色少华,舌质淡,苔白腻,脉沉细。证系心虚劳倦太过,伤及心脾,化源不足。心主血,脾为生化之源,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隔药灸治疗心脾两虚、心肾不交型失眠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2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2例)和对照组(20例)。治疗组采用隔药灸法治疗,穴取关元、气海、心俞等;对照组口服氯硝安定治疗。评定两组临床疗效和治疗前后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总评分。结果: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0.9%(20/22),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65.0%(13/20),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在治疗后PSQI总分,较治疗前均显著降低(P<0.05或P<0.01)。结论:隔药灸对心脾两虚、心肾不交型失眠患者有显著疗效,是一种可以推广运用的针灸临床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4.
《辽宁中医杂志》2015,(5):1087-1089
目的:评价雷射针刺治疗心脾两虚型失眠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4名心脾两虚型失眠症患者随机分为雷射针刺治疗组28例,传统针刺对照组28例,中药对照组28例,分别于治疗2个疗程后,对其治疗结果进行前后比较。结果:治疗前后PSQI积分、各成分得分比较均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雷射针刺治疗组对其改善程度与传统针刺对照组相当(P>0.05),对中医症状评分、PSQI积分及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效率的改善优于中药对照组(P<0.05)。总有效率雷射针灸治疗组为89.29%,传统针刺对照组为85.71%,中药对照组为78.57%。结论:雷射针刺治疗心脾两虚型失眠症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5.
针刺配合头部按摩治疗心脾两虚型失眠30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失眠,中医学称之为不寐、目不瞑或不得眠。轻者入睡困难,眠而易醒,或醒后不能再寐,亦有时寐时醒者,严重者整夜不能入睡,长期失眠会影响正常的日间活动,损害生活质量,并大大增加患其他疾病的危险。我们自1996年开始使用针刺配合头部按摩治疗心脾两虚型失眠30例,疗效较好,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针刺五脏俞加膈俞对心脾两虚型失眠的临床疗效。方法本研究采用随机、对照的研究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100例心脾两虚型失眠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50例)和对照组(50例),治疗组采用针刺五脏俞加膈俞,对照组口服艾司唑仑。2组均治疗4周后观察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观察组PSQI评分(8.58±2.98)低于对照组(9.68±2.2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中医证候评分(16.48±4.82)低于对照组(19.64±4.2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失眠疗效观察组总有效率(86.0%)高于对照组(68.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脾两虚证疗效观察组总有效率(90.0%)高于对照组(64.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五脏俞加膈俞治疗心脾两虚型失眠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归脾熟眠汤联合针刺对心脾两虚型失眠的效果.方法:122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61例.两组均给予针刺治疗,观察组加用归脾熟眠汤.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较对照组高(P<0.05).治疗后观察组PSQI、ISI、SCL-90评分较对照组低(P<0.05).治疗后观察组SL较对照组短(P<0.05),AT...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针刺配合养心助眠膏治疗心脾两虚型失眠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心脾两虚型失眠患者随机分为4组,每组各20例。对照1组采用针刺治疗,对照2组采用养心助眠膏治疗,对照3组采用艾司唑仑治疗,治疗组采用针灸配合养心助眠膏治疗,分别于治疗前后比较4组的综合疗效、睡眠时间、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 0%,高于对照1组的90. 0%、对照2组的85. 0%、对照3组的70. 0%,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1)。4组睡眠时间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及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1或P <0. 05)。不良反应率治疗组与对照1、3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针刺配合养心助眠膏治疗心脾两虚型失眠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9.
《山西中医》2017,(7)
目的:观察神阙隔物灸法治疗心脾两虚型失眠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80例心脾两虚型失眠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40例。治疗组予神阙隔物灸法治疗,对照组口服中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治疗后睡眠质量,治疗前后PSQI评分。结果:治疗组治愈10例,显效18例,有效10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5.00%;对照组治愈4例,显效16例,有效11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75.00%;治疗组总有效率、睡眠质量评定总有效与对照组相比显著提高;PSQI量表各维度及总分均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神阙隔物灸法治疗心脾两虚型失眠,可显著提高临床疗效,改善患者睡眠质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隔药灸脐疗对心脾两虚型糖尿病足患者失眠的影响。方法:选取心脾两虚型糖尿病足伴失眠患者8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40例。两组均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隔药灸脐疗,记录并对比分析两组间的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阿森斯失眠量表(Athens insomnia scale,AIS)、睡眠状况自评量表(Self-Rating Scale of Sleep,SRSS),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疗程结束后,治疗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的PSQI评分、AIS评分、SRSS评分量表分值均明显优于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PSQI评分、AIS评分、SRSS评分量表分值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隔药灸脐疗治疗心脾两虚型型糖尿病足伴失眠患者,不仅疗效显著,同时可减轻痛苦、缓解心理压力、提高生活质量,有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究对心脾两虚型亚健康失眠患者施行热敏灸结合归脾汤加减治疗的效果.方法 随机将江西省铅山县中医院64例心脾两虚型亚健康失眠患者分为对照组(32例,施行归脾汤加减治疗)、试验组(32例,施行热敏灸结合归脾汤加减治疗).对比2组总有效率、焦虑评分、生活质量评分、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ittsburgh sleep q...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电针治疗失眠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失眠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各45例,治疗组运用电针治疗;对照组口服安定.治疗前后分别运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ittsburg sleep quality index,PSQI)、疗效判定标准比较疗效.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6%,对照组总有效率为57.8%,两组总有效率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PSQI各因子分及总分均有所下降,与治疗前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或P<0.01).结论:电针治疗心脾两虚型失眠疗效较好,无毒副作用,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3.
《中国针灸》2016,(11)
目的:观察针刺结合40min透灸与60min透灸背俞穴治疗心脾两虚型失眠的临床疗效差异。方法:将60例心脾两虚型失眠患者随机分为40 min透灸组(A组)和60 min透灸组(B组)。两组均予针刺治疗,穴取厥阴俞、心俞、膈俞、脾俞、神道、至阳穴,然后选用艾灸箱,于患者背部透灸法施灸,灸至局部皮肤均匀汗出、潮红为度,A组透灸40min,B组透灸60min。两组均每日治疗1次,5次为一疗程,每周治疗5次,休息2d,连续治疗4个疗程。观察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评分、中医症状量表评分,及升温期、有效期、降温期的平均温度,知热温度、舒适温度、知降温度、用药情况,并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B组总有效率为96.6%(28/29),高于A组的89.3%(25/28,P0.05)。A组治疗后PSQI总分及睡眠质量、睡眠时间、睡眠效率、睡眠障碍、日间功能障碍评分及中医症状量表总分及其中的晨起困倦、心悸、健忘、食欲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均P0.05);B组治疗后PSQI总分及各因子评分、中医症状量表总分及各因子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均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PSQI总分及各因子评分、中医症状量表总分及各因子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针刺结合透灸法治疗可改善心脾两虚型失眠患者症状,且60min透灸组效果更优,延长透灸时间可改善患者的入睡时间及睡眠质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针刺配合梅花针治疗心脾两虚型不寐的疗效。方法按辨证分型选用不同配穴行针刺、梅花针治疗,观察疗效。结果运用针刺配合梅花针的患者疗效比单纯使用针刺的疗效好(P0.05)。结论按辨证分型心脾两虚型选穴行针刺、梅花针治疗不寐,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15.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2019,(13):104-106
目的:观察中药归脾汤联合针刺治疗心脾两虚型失眠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112例心脾两虚型失眠症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治疗1组、治疗2组;对照组口服艾司唑仑片及谷维素片治疗,治疗1组服用中药归脾汤,治疗2组服用中药归脾汤联合针刺治疗。结果:治疗1组与治疗2组临床总有效率分别为86.48%、94.7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4.86%(P<0.05);治疗1组、治疗2组PSQI评分、中医证候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2组改善程度优于治疗1组(P<0.05);治疗1组与治疗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8.10%、2.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7.03%(P<0.05)。结论:归脾汤联合针刺治疗可明显改善心脾两虚型失眠症患者失眠、头晕目眩、倦怠乏力、心悸健忘等症状,且不良反应率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帕金森疾病心脾两虚型失眠患者使用归脾汤加减联合针刺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9年12月收治的帕金森疾病心脾两虚型失眠患者54例,随机分组,所有患者均给予归脾汤加减治疗,其中对照组27例仅以此治疗,试验组27例在此基础上联合针刺治疗,观察2种治疗方法的应用效果。结果结合匹兹堡睡眠质量评分表分析,试验组各项指标评分均优于对照组。试验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8.9%,优于对照组的59.3%,P<0.05。治疗前2组患者的生活能力评分以及运动功能障碍评分无差异,P>0.05;治疗后2组指标均有所改善,而试验组改善效果较对照组显著,P<0.05。此外,试验组患者SAS、SD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帕金森疾病心脾两虚型失眠患者使用归脾汤加减联合针刺治疗可以有效改善睡眠质量,同时可以提高生活自理能力,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7.
18.
目的:观察中药归脾汤联合针刺治疗心脾两虚型失眠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112例心脾两虚型失眠症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治疗1组、治疗2组;对照组口服艾司唑仑片及谷维素片治疗,治疗1组服用中药归脾汤,治疗2组服用中药归脾汤联合针刺治疗。结果:治疗1组与治疗2组临床总有效率分别为86.48%、94.7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4.86%(P0.05);治疗1组、治疗2组PSQI评分、中医证候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2组改善程度优于治疗1组(P0.05);治疗1组与治疗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8.10%、2.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7.03%(P0.05)。结论:归脾汤联合针刺治疗可明显改善心脾两虚型失眠症患者失眠、头晕目眩、倦怠乏力、心悸健忘等症状,且不良反应率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20.
目的比较常规针刺法和针刺捻转补法治疗心脾两虚抑郁症失眠患者的疗效差异。方法将60例心脾两虚抑郁症失眠患者随机分为常规针刺组和针刺捻转补法组,各30例,2组取穴相同,每日治疗1次,10次为1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观察治疗前后患者组内、组间匹兹堡睡眠指数量表(PSQI)、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和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比较2组疗效。结果治疗后2组各评分均低于治疗前(均P<0.05),且针刺捻转补法组优于常规针刺组(P<0.05)。结论常规针刺法和针刺捻转补法均可有效治疗心脾两虚抑郁症失眠患者,明显改善该病的临床症状,且针刺捻转补法优于常规针刺法。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