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研究绝经后妇女原发性骨质疏松症中医分型与BMD的关系.方法:通过对118例正常绝经后妇女T12-L2椎体进行骨密度测量,从中筛选出91例绝经后骨质疏松症(postmenopausal osteoporosis,PMOP)患者,根据中医辨证分型的标准进行辨证分型.结果:发现绝经后女性骨质疏松症中医证型分布规律:肝肾阴虚型43例占47.25%,肾阴虚型15例占16.48%.肾阳虚型10例占10.99%,脾肾阳虚型9例占9.89%,脾胃虚弱型5例占5.49%,其他类型9例占9.89%,通过单因数方差分析.各型骨量减少程度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初步认为原发性骨质疏松这样一个涉及多脏腑的复杂病变,证型症侯有一定规律可循,但其与骨密度之间无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究定量CT(QCT)椎体骨密度(BMD)测定在骨质疏松症诊治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佛山市南海区第五人民医院2017年9月至2018年9月进行体检的80例健康无症状的中老年人为研究对象,所有人群均行QCT检查测定BMD,探究QCT对骨质疏松症的诊治价值。结果:经统计发现,QCT椎体骨密度检查发现骨质疏松症13例(16.25%)、骨量减少23例(28.75%)、骨量正常44例(55.00%)。同时,QCT对60~69岁及≥70岁人群骨质疏松症、骨量减少检出率明显高于50~59岁人群,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统计发现,QCT椎体骨密度检查对女性骨质疏松症、骨量减少检出率明显高于男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QCT椎体骨密度测定能准确反映骨质疏松症患者骨密度,对于骨质疏松诊治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3.
绝经后女性骨质疏松症中医证型及证候分布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对筛选出91例绝经后骨质疏松症(postmenopausal osteoporosis,PMOP)患者根据中医辨证分型的标准进行辨证分型,发现绝经后女性骨质疏松症中医证型及证侯分布规律,以对今后中医诊治绝经后女性PMO提供理论基础.方法:本研究对118例正常绝经后女性通过本研究设计的纳入标准、排除标准、剔除和脱落标准后,运用QCT骨密度测量仪[QCT3000 Bone Densitoming(Version2.0R)]进行T12-L2椎体骨密度测量,从中筛选出91例绝经后骨质疏松症(postmenopausal osteoporosis,PMOP)患者;再由两位中医教授对每一位受试对象进行双盲对比症候观察,所得的临床资料根据其临床证候进行具体的辨证分型(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制定的<中医临床诊疗术语症候部分>),统计所有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组间比较采用q检验,全部数据由SPSS11.5统计软件处理,P<0.05表示差异具有显著性,并分析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症在绝经后妇女人群中的大致分布情况.结果:本研究发现91例绝经后女性骨质疏松症中医证型分布规律;骨质疏松症患者中肝肾阴虚型最多44例占48.35%,肾阴虚型19例占20.88%,肾阳虚型12例占13.19%.脾肾阳虚型10例占10.99%,脾胃虚弱型6例占6.59%.但通过单因数方差分析,各型骨量减少程度无显著性差异.同时分析绝经后女性骨质疏松症主要证候为腰膝酸软或疼痛79例,占86.81%,初步认为对于原发性骨质疏松这样一个涉及多脏腑的复杂病变,不应简单的以骨量降低的多少进行临床分型.对于本病的治疗仍以"肾主骨"理论为主,注重与肝、脾的密切联系.着眼于整体进行辨证论治.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骨密度与中医脏腑定位辨证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对2010—2013年268例原发性骨质疏松人群进行中医脏腑辨证定位研究,另采用双能X线吸收法骨密度仪进行骨密度测定,测定部位包括L2~4椎体、左侧股骨颈和War d’s区。结果:原发性骨质疏松症中医辨证定位特点有一定规律,脏腑定位证候主要集中在肾,涉及肝、脾;各个证型骨密度平均值依次为:肾<脾<肝<肺<心,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在同一部位不同脏腑间骨密度、骨矿盐水平比较,定位于肾与定位其他脏腑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原发性骨质疏松症骨密度与脏腑定位中肾存在一定相关性,骨密度水平可作为原发性骨质疏松脏腑定位于肾的临床客观诊断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中医疗法治疗老年性骨质疏松症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研究。方法将110例老年性骨质疏松症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单纯应用西药,研究组应用中医辨证疗法。结果研究组骨密度、骨源性碱性磷酸酶值改善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研究组总治疗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对比P0.05。结论应用中医辨证疗法治疗老年性骨质疏松患者,能够明显提高治疗有效率和患者骨密度,可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女性冠心病合并骨质疏松患者的中医辨证分型规律。方法将2017年1月—2018年9月收治的绝经后女性冠心病患者112例作为观察组,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另选取同期进行常规体检的106例非冠心病绝经后女性患者作为对照组,2组均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检测腰椎前后L1~4及左侧股骨颈、左侧髋关节骨密度,比较2组骨密度测定结果,统计分析各中医证型的骨密度特点。结果观察组有45例骨质疏松患者,对照组有21例骨质疏松患者,2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支病变组骨质疏松患病率较单支病变组和双支病变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气虚血瘀型、气阴两虚型、阳气虚衰型3组冠心病患者的骨质疏松患病率高于心血瘀阻和痰浊壅塞2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部位分类上,心血瘀阻型女性冠心病患者腰椎骨密度最高,痰浊壅塞型次之,阳气虚衰型女性冠心病患者股骨颈和髋关节骨密度最低。结论骨密度特征与女性冠心病中医证型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阳气虚衰型冠心病患者应尽早进行骨密度检测并加以预防,以改善患者远期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骨质疏松症患者年龄、中医证型与腰椎压缩性骨折发生的关系。方法将55~85岁的骨质疏松症患者800例分为肝肾不足、脾肾两虚、脾肾两虚兼血瘀3种证型;对确诊为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身高降低≥3 cm的患者,行腰椎L1~L4椎体骨密度BMD值测量,结合X线Genant半定量法,测量腰椎L1~L4椎体前缘高度和投影面积,判断腰椎压缩性骨折的发生率。结果 800例老年骨质疏松身高变矮≥3 cm的患者,其腰椎压缩性骨折的发生率为81.5%;年龄增加骨折发生率升高,55~65岁组为10.58%,66~75岁组为27.24%,76~85岁组为61.38%。脾肾两虚兼血瘀型是压缩性骨折的高发证型,发生率为69.79%,高于肝肾不足型(6.55%)和脾肾两虚型(19.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骨质疏松身高变矮患者腰椎压缩性骨折发生率随增龄而递增,脾肾两虚兼血瘀是骨质疏松致腰椎压缩性骨折的高发证型。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中医骨折三期辨证治疗老年原发性骨质疏松性新鲜腰椎压缩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老年原发性骨质疏松性新鲜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卧硬板床休息、腰部垫软枕、抗骨质疏松、腰背肌锻炼等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中医骨折三期辨证施治。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3.3%,对照组为76.7%,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AS评分、骨密度水平、腰椎MRI信号分型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医骨折三期辨证治疗老年原发性骨质疏松性新鲜腰椎压缩性骨折能够迅速缓解疼痛,加速骨折愈合,且能明显改善骨密度,预防椎体再骨折。  相似文献   

9.
骨质疏松的中医辨证分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骨质疏松症的中医辨证分型特点,为骨质疏松症的中医诊断、治疗和研究提供科学的依据与参考。方法:用LUNAR公司生产的DPX-MD+双能X线骨密度仪对贵阳地区2008年~2010年1000例年龄为20~79岁的人群进行BMD测定,测定部位包括腰椎1至腰椎4椎体、右股骨近端,以峰值BMD减低2.0SD为诊断骨质疏松症标准,对其中有骨质疏松的人群(198例)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并分析各型所占比例。结果:骨质疏松症中医证型特点有一定规律。各证型发生概率依次是:肾虚、脾肾两虚、肝肾阴虚、瘀血阻络。结论:骨质疏松症以虚证居多,尤其是肾虚为主,治疗应以补肾为主,并结合中医辨证施治。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对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患者的一般情况和中医辨证分型进行调查分析,探讨其发生的危险因素,为早期预测本病的发生提供客观依据。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随机选取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和非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患者各120例,分别调查两组骨密度、性别、年龄、民族、职业、既往病史、初潮年龄、绝经年龄、体重指数及日常生活方式等相关情况,并辨证分型。运用单因素方差分析、Logistic回归多因素分析,分析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各危险因素与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发生的相关性;按照中医辨证分型标准进行归纳,总结不同证型的分布规律。结果:两组患者的年龄、体重、体重指数、绝经年龄、孕产个数、骨密度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既往冠心病史、骨折史,牛奶、浓茶饮用情况及户外运动、吸烟等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冠心病史、骨折史、常饮浓茶及吸烟OR值1.0,都为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的危险因素之一。非条件Logistic回归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筛选出的因素有年龄、体重指数、绝经年龄、孕产个数、骨密度、性别、骨折病史、常饮浓茶,其中骨密度(低)、体重指数(低)、绝经年龄(低)及常饮浓茶(有)是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发病的危险因素;调查病例组120例的中医证型,肾阳虚型23例,占19.2%,肝肾阴虚型12例,占10.0%,脾肾阳虚型61例,占50.8%,气滞血瘀型24例,占20.0%。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对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患者的一般情况和中医辨证分型进行调查分析,探讨其发生的危险因素,为早期预测本病的发生提供客观依据。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随机选取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和非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患者各120例,分别调查两组骨密度、性别、年龄、民族、职业、既往病史、初潮年龄、绝经年龄、体重指数及日常生活方式等相关情况,并辨证分型。运用单因素方差分析、Logistic回归多因素分析,分析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各危险因素与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发生的相关性;按照中医辨证分型标准进行归纳,总结不同证型的分布规律。结果:两组患者的年龄、体重、体重指数、绝经年龄、孕产个数、骨密度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既往冠心病史、骨折史,牛奶、浓茶饮用情况及户外运动、吸烟等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冠心病史、骨折史、常饮浓茶及吸烟OR值1.0,都为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的危险因素之一。非条件Logistic回归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筛选出的因素有年龄、体重指数、绝经年龄、孕产个数、骨密度、性别、骨折病史、常饮浓茶,其中骨密度(低)、体重指数(低)、绝经年龄(低)及常饮浓茶(有)是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发病的危险因素;调查病例组120例的中医证型,肾阳虚型23例,占19.2%,肝肾阴虚型12例,占10.0%,脾肾阳虚型61例,占50.8%,气滞血瘀型24例,占20.0%。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健康女性进行 DEXA骨密度检测 ,探讨腰椎骨密度的变化与年龄增长的关系 ,及老年性骨质疏松症及绝经后骨质疏松的发病规律 ,为骨质疏松病人提供群体防治依据。对 338例健康非体力劳动女性采用美国 Holgic公司生产的 QDR- 4 5 0 0型双能 X线吸收仪进行腰椎正侧位扫描 ,检测腰椎骨密度值 ,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证实骨密度 30岁以前呈增加趋势 ,30~ 35岁达峰值 ,此后逐渐下降 ,5 0岁以后明显下降 ,绝经后时间越长 ,骨质疏松发病率越高 ,说明老年性骨质疏松症发病与年龄增长及绝经时间长短有关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健康女性进行DEXA骨密度检测,探讨腰椎骨密度的变化与年龄增长的关系,及老年性骨质疏松症及绝经后骨质疏松的发病规律,为骨质疏松病人提供群体防治依据。对338例健康非体力劳动女性采用美国Holgic公司生产的QDR-4500型双能X线吸收仪进行腰椎正侧位扫描,检测腰椎骨密度值,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证实骨密度30岁以前呈增加趋势,30-35岁达峰值,此后逐渐下降,50岁以后明显下降,绝经后时间越长,骨质疏松发病率越高,说明老年性骨质疏松症发病与年龄增长及绝经时间长短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骨康胶囊联合降钙素治疗男性骨质疏松疗效.方法:将经定量CT(QCT)测定确诊为骨质疏松且有临床症状的男性患者100例分成骨康胶囊联合鲑鱼降钙素组(A组)50例,降钙素治疗组(B组)50例.分别测定骨密度(BMD)、雌二醇(E2)、睾酮、游离睾酮(FT)、性激素结合球蛋白(SHBG)、脱氢表雄酮(DHEA)、骨钙素、骨碱性磷酸酶(BALP)、25-羟维生素D3及尿Ⅰ型胶原交联氨基末端肽(NTX)等指标,同时利用双能X线分别测定髋关节及腰椎(L1~L4)的骨密度,分析老年男性骨密度、骨代谢指标与血清性激素的相关性.结果:A组治疗后,腰椎L1~4BMD(0.744±0.068)高于B组(0.686±0.041)(t=2.345,P<0.05);A组总有效率(90.0%)高于B组(76.0%)(X2=3.98,P<0.05);血清E2、FT与腰椎及髋关节的骨密度呈正相关,与骨代谢指标NTX、BALP呈负相关.结论:骨康胶囊联合降钙素治疗男性骨质疏松疗有缓解临床症状及增加腰椎BMD的作用.血清nI及血清E2的水平可作为男性骨质疏松症的独立观察指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后脊柱椎体再骨折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2015年1月至2018年1月因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椎体骨折,在本科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患者213例,随访3~24个月,将发生椎体再骨折的22例作为再骨折组,另191例随访期未发生新鲜骨折病例为未骨折组,对两组患者的基本临床资料、骨质疏松治疗情况及骨密度T值、骨水泥渗漏情况等进行综合对比分析。结果:体质量指数、骨质疏松治疗情况、骨密度T值改善情况、骨水泥渗漏至椎间盘4项指标为椎体成形术后椎体再骨折的危险因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患者年龄、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体质量指数、骨质疏松治疗情况、骨密度T值改善情况、骨水泥渗漏至椎间盘可能为椎体后凸成形术后椎体再骨折的危险因素,需引起临床医师关注。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比较右归丸联合降钙素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前后骨密度及骨转换指标的变化情况,观察其对老年胸腰椎骨折骨量减少及骨质疏松、改善其骨代谢的临床疗效。方法:酶联免疫法分析血清中P1NP、β-Crosslaps及N-MID的含量;采用美国西门子公司生产的双排螺旋CT,检测腰椎定量CT(QCT)值;将研究对象按就诊时间分为3组,联合组服用右归丸+肌注依降钙素,降钙素组肌注依降钙素注射液,以上二组同时给予基础用药,即口服钙尔奇片(碳酸钙D3)。空白组仅给予基础用药。三组治疗时间均为1年。结果:联合组治疗1年后血清中的P1NP、β-Crosslaps及N-MID下降显著;与治疗前相比,腰椎QCT值提高明显;联合组改善骨质疏松症骨代谢和提高骨密度的效果优于单纯应用降钙素组。结论:右归丸能够降低骨转换率、提高骨量,可有效用于老年骨质疏松性骨折。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围绝经期妇女骨质疏松症的中医证候分型及与骨折的相关性。方法:对117例围绝经期骨质疏松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收集各证型的基本资料、中医证候积分、BMD值及骨折特点。结果:三种证候的腰椎及股骨BMD值进行比较,脾肾两虚兼血瘀及脾肾两虚型的BMD值显著小于肝肾不足型;三种证候的积分比较,脾肾两虚兼血瘀型脾肾两虚型肝肾不足型;三个证候的骨折发生率为脾肾两虚兼血瘀型脾肾两虚型肝肾不足型;分析总体证候积分与BMD的相关性,中医证候积分与股骨BMD存在负相关,而与腰椎BMD则不存在相关性。结论:脾肾两虚兼血瘀证是围绝经期骨质疏松症三种中医证候中积分与骨折发生率最高的一型。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老年性骨质疏松症中医证型(脾肾两虚、肝肾阴虚、肾虚血瘀、肾精亏虚型)和骨代谢标志物情况。方法选取老年性骨质疏松症患者100例,收治时间2018年1月—2019年1月,根据中医证型分为肾虚血瘀组25例、脾肾两虚组25例、肾精亏虚组25例、肝肾阴虚组25例,对4组患者骨代谢标志物进行分析,并且对比各项骨钙素、雌二醇、骨密度T值、尿NTX指标。结果肾虚血瘀组、脾肾两虚组、肝肾阴虚组、肾精亏虚组患者骨钙素、雌二醇、骨密度T值、尿NTX水平相比,无显著差异;进一步采用LSD法对比组间雌二醇水平,脾肾两虚组雌二醇水平(13.26±2.30)μg/ml显著高于肾虚血瘀组患者雌二醇水平(11.67±2.18)μg/ml,具有统计学差异(P 0.05)。结论骨代谢标志物在老年性骨质疏松症中医证型中无显著差异,而骨代谢指标具有较高的特异性、敏感性,能对病情进行反映,在骨质疏松诊断、治疗中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PVP)结合仙灵骨葆胶囊治疗老年性骨质疏松症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医院收治的老年性骨质疏松症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84例,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43例、对照组41例,两组患者均采取PVP术治疗,对照组术后口服阿仑膦酸钠片以及碳酸钙D3片,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服用仙灵骨葆胶囊,比较两组患者VAS疼痛评分、腰椎JOA评分以及骨密度变化情况。结果:术后1周、术后3个月两组患者腰椎JOA评分均较术前显著升高(P0.05),术后1周两组腰椎JOA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术后3个月观察组患者腰椎JOA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1周、术后3个月两组患者VAS评分均较术前显著降低(P0.05),术后1周两组VAS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术后3个月观察组患者V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两组患者骨密度均较术前显著升高(P0.05),术后1个月两组患者骨密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3个月观察组患者骨密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PVP术后联合运用仙灵骨葆胶囊治疗老年性骨质疏松症伴骨折,能够有效促进患者骨密度的增加,有助于胸腰椎功能的恢复以及疼痛的减轻,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相似文献   

20.
30例COPD患者中医分型与骨密度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并测定骨密度变化,探讨骨密度变化与中医辨证分型的关系,为中西医结合的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应用法国DMS公司生产的CHALLENGER型双能X线骨密度仪对汉族男性COPD恢复期患者30例、健康组31例行股骨近端,即左侧股骨颈(Neck)、股骨三角(G.T)骨密度(BMD)测定。结果:(1)COPD组较健康组骨密度显著降低(P0.01);(2)COPD肺肾气虚型的骨密度较肺气虚型明显降低(P0.007)。结论:(1)COPD是骨质疏松的危险因素;(2)肾虚是COPD继发骨质疏松的关键与核心;(3)推测早期补肾可能有预防COPD继发骨质疏松症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