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电针治疗肱骨骨折后桡神经损伤的疗效。方法:将86例桡神经损伤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3例。两组均采用运动康复疗法。对照组予甲钴胺治疗,治疗组予电针治疗。治疗20 d后观察比较两组腕伸肌、指总伸肌肌力分级情况、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并评价比较两组疗效。结果: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良率为83.7%,对照组优良率为65.1%,治疗组优良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腕伸肌、指总伸肌肌力情况均明显改善,但治疗组腕伸肌、指总伸肌肌力分级优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两组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均提高,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针治疗肱骨骨折后桡神经损伤有较好疗效,可明显改善患者肌力及运动神经传导速度。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电针配合运动疗法对尺神经损伤修复术后功能障碍的影响。方法:采用简单随机抽签法将60例尺神经损伤修复术后患者分为对照组(n=30)和观察组(n=30),观察组术后予以电针配合运动疗法,对照组术后仅予以运动疗法;比较两组术后12周腕关节活动度、患手握力、患手/健手握力百分比、肩臂手残疾量表(DASH)值、明尼苏达手灵巧度(MMDT)评定值。结果:术后12周时,观察组腕关节掌区、背伸、尺偏、桡偏等状态的活动度及患手握力、患手/健手握力百分比均明显大于对照组,DASH值、MMDT评定值均明显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针配合运动疗法能够促进尺神经损伤修复术后患者手部功能恢复,是疗效确切的康复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指骨间缝排刺疗法与理疗治疗脑梗死后手指背伸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差异。方法:将71例患者随机分成指骨间缝排刺组(A组,37例)、理疗组(B组,34例)。两组在体针的基础上,A组选择指骨间缝排刺疗法,对患侧手指第Ⅰ、第Ⅱ、第Ⅲ骨间缝进行排刺,并予连续波电刺激;B组使用神经损伤治疗仪,将两电极放于前臂指伸肌肌腹中央处进行理疗。两组均每次治疗30min,每日1次,10d为一疗程,疗程间休息3d,共治疗3个疗程。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掌指关节背伸活动度及指总伸肌肌力。结果: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各指掌指关节背伸活动度及指总伸肌肌力均提高(均P0.05);在改善示、中、环指掌指关节背伸活动度及指总伸肌肌力方面,A组优于B组(均P0.05),但对小指掌指关节背伸活动度及指总伸肌肌力的改善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在体针治疗基础上,指骨间缝排刺疗法治疗脑梗死后偏瘫手指背伸功能障碍有较好疗效,优于理疗。  相似文献   

4.
目的:应用合谷刺电针动法帮助脑卒中后患者腕背伸功能恢复,观察此治疗方案对腕部功能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手腕部Lovett肌力分级法肌力在0~4级的脑梗死、脑出血患者4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传统刺法组)、治疗组(合谷刺电针动法组),于治疗前后用表面肌电、Fugl-Meyer运动功能和、Barthel ADL指数评价表评价各组治疗前后腕手运动功能。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腕背伸功能均有恢复,但治疗组腕背伸主动肌MAX、IEMG值、Fugl-Meyer运动功能分值和ADL值提高较明显(P<0.05)。结论:合谷刺电针动法对脑卒中患者腕关节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恢复具有一定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循经皮下留置针配合温针灸对桡神经损伤后手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 2016年7月-2017年7月佛山市中医院就诊的肱骨中下段骨折并桡神经损伤患者40例,随机分为循经皮下留置针配合温针灸治疗组(循经治疗组)和无针灸对照组各20例,观察2组恢复率及手运动功能恢复情况。结果经过4周的治疗后,循经治疗组在恢复率及总有效率均优于无针灸对照组,同时循经治疗组在患肢伸腕、肌力、伸拇、伸指4项功能上也优于无针灸对照组。以上结果组间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运用循经皮下留置针配合温针灸治疗桡神经损伤,不仅缩短桡神经损伤的修复时间,还有效改善患肢伸腕、肌力、伸拇、伸指功能,从而提高了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电针结合肌内效贴治疗难治性周围性面瘫的效果。方法:2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10例,治疗组用电针结合肌内效贴治疗,对照组采取传统电针治疗。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0.00%、80.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针结合肌内效贴治疗难治性周围性面瘫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7.
姚隽  宋会江 《新中医》2014,46(3):172-173
目的:观察电针手阳明大肠经穴位配合口服补阳还五汤治疗桡神经损伤的疗效,以期为桡神经损伤保守治疗提供有益的补充。方法:将30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15例,观察组给予电针手阳明大肠经穴位配合口服补阳还五汤治疗;对照组给予甲钴胺等营养神经药物治疗,观察其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优9例,良5例,可1例,优良率为93.3%;对照组优4例,良5例,可4例,差2例,优良率为60.0%。治疗后治疗组肌力、伸拇、伸指、伸腕等桡神经功能评分均较对照组高(P0.05)。结论:电针手阳明大肠经穴位配合口服补阳还五汤治疗桡神经损伤,操作简单,疗效良好。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断指再植术后中药熏洗结合电针康复的效果。方法:82例随机分为两组各41例52指,两组均给予基础康复治疗,治疗组加用中药熏洗结合电针治疗。于治疗前及治疗2个月后、治疗4个月后,用TAM法评定运动功能,用2-PD法评估感觉功能。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的运动功能及感觉功能治疗2个月后总有效率分别为90.4%、76.9%和84.6%、71.2%,治疗4个月后总有效率分别为98.1%、80.8%和96.1%、78.8%。治疗组手功能恢复状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断指再植术后中药熏洗结合电针康复可明显改善手运动功能和感觉功能。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传统中医针刺及灸法与物理因子低频神经肌肉电刺激疗法(电体操)联合运用针对偏瘫手功能的恢复特别是腕关节背伸及手指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和治疗组30例,对照组给予传统中医针刺及灸法,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物理因子低频神经肌肉电刺激疗法(电体操),治疗后采用腕背伸肌最大收缩时肌肉静态及收缩时肌电值(iEMG)、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Barthel指数评分、腕指关节活动度(ROM)和肌力评价疗效。结果治疗后,2组iEMG、ADL Barthel指数评分、ROM和肌力较治疗前均显著增加(P<0.05),且治疗组各项指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针灸联合物理因子低频神经肌肉电刺激疗法(电体操)可明显改善偏瘫手功能的恢复,特别是腕关节背伸及手指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强骨活血通络汤熏洗联合电针预防膝关节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股四头肌萎缩的疗效。方法:将90例膝关节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n=45例)和对照组(n=45例),对照组术后给予电针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自拟强骨活血通络汤熏洗治疗,疗程6个月。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膝关节肿胀、膝关节稳定性、膝关节活动度(ROM)、膝关节功能的Lysholm评分;并记录临床疗效、伸膝肌力情况以及术后股四头肌萎缩情况。结果:两组治疗后的VAS评分、肿胀、稳定性均显著降低,膝关节ROM、Lysholm评分均显著升高(P均0.05),观察组上述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均0.05);观察组临床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伸膝肌力评定分级和平均分均显著改善,观察组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均0.05);观察组治疗后3个月、6个月的大腿周径萎缩指数显著低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强骨活血通络汤熏洗联合电针能够显著缓解膝关节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的关节疼痛、肿胀、改善膝关节活动度和功能,提高股四头肌肌力,防止股四头肌萎缩,可供临床借鉴。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肌内效贴结合温针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Ⅰ期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广州中医药大学顺德医院2017年1月至2018年6月收治的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60例为对象,用随机数字表法把60例患者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方案治疗,观察组采用常规康复方案+肌内效贴+温针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和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后1个月、治疗后2个月的患侧上肢运动功能分别评分。结果: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93.33%高于对照组的73.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Ⅰ期患者用肌内效贴结合温针治疗的临床效果显著,可显著改善患者的肩手综合征症状,提高其上肢运动功能和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电针联合等速肌力训练对膝骨关节炎(KOA)患者临床症状、膝关节功能活动及膝关节周围肌肌力的影响。方法:选择KOA患者8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电针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健康宣教和等速肌力训练,电针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电针治疗,连续干预4周。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西安大略和麦克马斯特大学骨关节炎指数(WOMAC)评分、膝关节活动度(ROM)以及伸肌、屈肌峰力矩(PT)。结果:两组治疗后VAS和WOMAC评分较治疗前均降低(P<0.001),ROM和伸肌、屈肌PT较治疗前均提高(P<0.001),且电针组上述指标水平均优于对照组(P<0.05或P<0.001)。结论:电针联合等速肌力训练可有效缓解KOA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患膝关节活动范围,增强膝关节周围肌肌力。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针刺联合肌电生物反馈治疗对卒中患者偏瘫侧手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卒中偏瘫患者8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均进行常规运动疗法和内科药物疗法,观察组加以针刺联合肌电生物反馈治疗。测定患者治疗前和治疗3个月后患者腕背伸时手指总主动活动度(TAM)、手指(除拇指)屈肌和伸肌最大收缩时肌电(EMG)幅值,用Fugl-Meyer评估表(FMA)对患侧手功能进行评定,比较治疗前后三角肌、肱三头肌与前臂伸肌群EMG评分。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后手指屈肌和伸肌最大收缩时EMG、TAM、FMA评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治疗后EMG幅值、TAM和FMA评分恢复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三角肌、肱三头肌和前臂伸肌群EMG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患者三角肌、肱三头肌和前臂伸肌群EMG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针刺联合肌电生物反馈治疗有助于改善卒中偏瘫患者的手功能。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慢性非特异性下背痛患者应用针刺及推拿治疗效果。方法:选取80例慢性非特异性下背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掷硬币法分为对照组、研究组各40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单纯针刺治疗,研究组患者接受针刺、推拿治疗,治疗3个月。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的疼痛程度及腰部功能、背伸肌肌力变化。结果:治疗前,两组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月后,两组患者疼痛VA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腰部功能ODI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月后,两组腰部功能ODI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背伸肌肌力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月后,两组患者背伸肌肌力水平均高于治疗前,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联合推拿治疗慢性特异性下背痛效果显著,能有效减轻患者疼痛,促进腰部功能恢复,提高背伸肌肌力水平,预防功能障碍,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肌内效贴治疗痉挛型偏瘫患儿患侧拇指内收的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5月~2015年9月收治的80例痉挛型偏瘫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进行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其基础上增加肌内效贴贴扎治疗,治疗10周后测量拇指腕掌关节桡侧外展主动关节活动度(AROM)和Carroll双上肢功能评定得分并进行前后对比。结果:治疗后,两组患儿AROM和Carroll双上肢功能评分较治疗前均显著提高(P0.01),且观察组AROM和Carroll双上肢功能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肌内效贴可以改善痉挛型偏瘫患儿患侧拇指活动度,提高手精细功能。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皮肤针放血疗法联合极超短波治疗髂胫束综合征的疗效及对下肢功能以及患侧伸肌群肌力恢复的影响。方法 收集2019年1月—2023年2月福建省体育科学研究所门诊部收治的83例髂胫束综合征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41例和观察组42例,对照组予电针联合特定电磁波治疗仪(TDP)治疗,观察组予皮肤针放血疗法联合极超短波治疗,2组均治疗4周。治疗前后采用下肢功能评价量表(LEFS)评分评估2组下肢功能障碍对日常生活的影响,采用等速肌力测试系统检测2组患侧膝关节屈伸肌群在60°/s角速度下的峰力矩(PT),并比较2组疗效。结果 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2组LEFS评分和患侧伸肌群PT均提高(P<0.05),患侧屈肌群P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LEFS评分和患侧伸肌群PT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皮肤针放血疗法联合极超短波治疗髂胫束综合征,在膝关节功能恢复与肌力改善方面均有显著作用,疗效优于电针联合TDP理疗。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电针联合系统性康复训练对前交叉韧带损伤(ACL)术后患者等速肌力、关节活动度及机体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ACL患者92例,按照简单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46例。两组均行关节镜下膝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对照组术后采取系统康复训练,研究组术后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电针治疗。比较两组治疗优良率、治疗前后机体功能康复评分(Lysholm)、等速肌力[屈膝相对峰力矩(PT/BW)、腘绳肌与股四头肌肌力比值(H/Q)、屈和伸膝峰力矩值(PT)]、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及Lachman试验、膝关节活动度、患膝肿胀程度。结果治疗1个月、3个月后,研究组Lysholm评分中下蹲、爬楼梯、肿胀、疼痛、关节不稳、交锁、负重、跛行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屈膝PT/BW、H/Q、伸膝PT、屈膝PT均大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VAS评分和Lachman试验均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研究组治疗优良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膝关节活动度大于对照组(P0.05),患膝肿胀程度小于对照组(P0.05)。结论电针联合系统性康复训练能有效减轻ACL术后关节疼痛,缓解关节肿胀程度,提高等速肌力、膝关节稳定性和活动度,进一步改善膝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采用针刺加低频电刺激为主促进脊髓空洞症后腕手运动功能恢复的疗效。方法将60例脊髓空洞症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采用针刺加低频电刺激治疗,对照组采用电针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3.3%,治疗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刺加低频电刺激是一种促进脊髓空洞症后腕手功能恢复的有效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采用以低频电刺激屈伸交替法为主对腓神经损伤后下肢运动功能的疗效。方法:将60例腓神经损伤患者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采用低频电刺激配合电针治疗,对照组采用运动疗法配合电针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6.67%,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低频电刺激屈伸交替法对于腓神经损伤后下肢运动功能恢复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肌内效贴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I期的疗效。方法:选择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I期患者6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均进行常规康复训练,试验组增加肌内效贴治疗,治疗4周后评定疗效。结果:两组均有明显疗效,试验组效果优于对照组。结论:通过采用肌内效贴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I期效果明显,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