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4 毫秒
1.
目的研究空气波压力仪联合手法按摩预防肿瘤术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7年6月—2018年8月期间肿瘤术后患者作为该次研究病人或研究对象,并采用"电脑随机法"将100例肿瘤术后患者进行分组,主要包括两组,其中观察组、实施空气波压力仪联合手法按摩治疗;对照组、实施手法按摩治疗,分析两组凝血指标以及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肿瘤术后患者PT(17.65±1.02)s、APTT(29.68±1.14)s、FIB(2.89±1.02)g/L、TT(19.87±1.03)s均高于对照组,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肿瘤术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2.00%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空气波压力仪联合手法按摩预防肿瘤术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效果显著,同时能够改善患者凝血指标,值得研究。  相似文献   

2.
肖长英 《环球中医药》2013,(Z1):127-127
目的观察脑出血术后患者,应用空气压力波治疗仪,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疗效。方法将2009年7月至2012年3月,50例脑出血术后患者,2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24例分为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及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及护理的基础上,使用空气压力波治疗仪。观察两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结果 10天后经过积极治疗和落实护理措施,及时使用空气压力波治疗仪后,观察组患者肢体肿胀,肢体疼痛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观察组未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而对照组有3例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结论空气压力波治疗仪可有效防止脑出血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对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有较好的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3.
肖长英 《环球中医药》2013,(Z1):130-130
目的观察脑出血术后患者,应用空气压力波治疗仪,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疗效。方法将2009年7月至2012年3月,50例脑出血术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26例为对照组,24例分为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及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及护理的基础上,使用空气压力波治疗仪。观察两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结果 10天后经过积极治疗和落实护理措施,及时使用空气压力波治疗仪后,观察组患者肢体肿胀,肢体疼痛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观察组未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而对照组有3例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结论空气压力波治疗仪可有效防止脑出血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对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有较好的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空气波压力治疗仪对预防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并发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疗效观察。方法:将98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使用常规预防方法,治疗组在此基础上采用空气波压力治疗仪治疗,比较效果。结果:对照组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为16.67%,而治疗组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为6.0%,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对重型颅脑损伤的患者早期进行空气波压力治疗仪治疗,可有效预防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益气活血通脉汤联合空气压力波预防脑梗死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疗效,探讨该疗法预防脑梗死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科学性和可行性。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脑梗死患者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益气活血通脉汤口服联合空气压力波,均治疗2周,观察两组患者用药后1周、2周时的血凝四项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含量(FIB)、D-二聚体变化及两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情况。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用药1周、2周时血凝四项及D-二聚体的变化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6例,观察组0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益气活血通脉汤联合空气压力波能够有效预防脑梗死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而且具有安全、有效、毒副作用小的特点,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空气波压力循环治疗仪预防卧床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效果。方法:将140例卧床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70例。对照组由护理人员遵医嘱行抗凝治疗和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采用空气波压力循环治疗仪行气压治疗,对两组患者DVT发生率颜色、肿胀程度、末梢血运、疼痛及感觉功能等指标进行观察。结果: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观察组DVT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而且空气波压力循环治疗仪在消除下肢肿胀、改善末梢血运、缓解疼痛、增进患者舒适方面效果明显。结论:空气波压力循环治疗仪可减少卧床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为患者提供安全、优质护理服务。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空气压力疗法在脑血栓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中应用效果。方法将该院2015年5月—2016年4月神经内科收治的100例脑血栓患者按照随机原则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50例仅以药物治疗,观察组50例在常规抗凝药物治疗基础上结合空气压力疗法,对比分析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下肢股静脉血流峰速度、平均血流速度大于对照组,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空气压力疗法用于脑血栓治疗中,可有效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护理在预防颅脑外伤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中的效果。方法:在九江市都昌县中医院2014年7月到2015年11月期间诊治的颅脑外伤患者中抽取93例作研究对象并按照随机抽样法分成两组,观察组47例采取中西医结合护理,对照组46例接受单纯西医护理,对比两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率。结果:观察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率为6.38%,低于对照组的19.57%(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护理在预防颅脑外伤患者临床护理中效果显著,可降低其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空气波压力仪联合光子治疗仪对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导管接触溶栓后疗效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5月—2017年6月行导管接触溶栓治疗的71例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2015年5月—2016年5月的35例患者为对照组,2016年6月—2017年6月的36例患者为实验组,所有患者行溶栓导管置入术,在溶栓拔管后当天,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及空气波压力仪机械性治疗,实验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光子治疗仪辅助机械治疗。比较2组患者治疗后主要症状及体征的有效率、治疗痊愈率及总有效率、大小腿周径差以及治疗前后生活质量评分。结果实验组患者肢体肿胀、肢体胀痛、Homans征、腓肠肌压痛以及股三角肌压痛的治疗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患者拔管后7 d大小腿周径差明显小于对照组(P均0.05);实验组患者治疗痊愈率及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5);实验组患者拔管后7 d生活质量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光子治疗仪可以有效提高导管接触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的效果,改善其生活质量,建议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在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后联合应用利伐沙班及依诺肝素对于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6年2月—2017年3月收治的人工膝关节置换术患者68例,对照组行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并给予低分子肝素进行下肢深静脉血栓预防治疗,观察组在该治疗基础上联合应用药物利伐沙班进行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治疗。结果观察组的总体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膝关节活动度评分及KSS评分均改善,但观察组的改善幅度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的治疗效果好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后联合应用利伐沙班及依诺肝素可有效预防患者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有助于提高治疗效果并促进患者预后,值得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强化护理对降低颅脑损伤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2月—2018年2月在该院接受治疗的128例颅脑损伤患者,按照就诊顺序分为观察组(n=64)与对照组(n=64),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强化护理,比较两组患者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下肢肿胀、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腘静脉、股静脉血液流速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为96.88%,对照组为85.94%,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颅脑损伤患者中实施强化护理,可有效降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下肢肿胀的形成,提高相关静脉血流流速以及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究深静脉血栓防治仪在骨科下肢瘫痪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7月—2017年7月收治的92例下肢瘫痪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将其按照治疗方式不同分成对照组(42例)与研究组(50例),对照组行常规药物及康复治疗,研究组于对照组基础上加以深静脉血栓防治仪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症状评分、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日常生活能力评分。结果研究组下肢疼痛(0.89±0.31)分、下肢肿胀(0.87±0.29)分等评分均较对照组高(P0.05);研究组出现深静脉血栓发生率2.00%与对照组相比显著低(P0.05);研究组ADL评分为(63.45±3.16)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骨科下肢瘫痪患者应用深静脉血栓防治仪治疗,能够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降低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具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手术取栓、药物溶栓治疗急性髂股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缶床应用效果。方法手术组急性髂股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接受手术取栓治疗,药物组急性髂股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接受药物溶栓治。结果两组临床总有效率(分别为91.49%、82.98%)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手术组痊愈率(44.68%)显著高于药物组(14.89%)(P0.05)。手术组水肿、静脉溃疡、色素沉着等不良反应发生率均显著低于药物组(P0.05)。结论手术取栓治疗急性髂股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疗效、预后均较理想,临床医生应根据患者实际情况综合判断后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脉络舒通颗粒联合低分子肝素对全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治疗效果以及安全性。方法抽取该院2017年10月—2018年10月收治的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的10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50例,对照组给予低分子肝素治疗,治疗组联合脉络舒通颗粒治疗,以两组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治疗效果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为考察指标,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与用药安全性。结果治疗组的总有效率(94%)显著高于对照组(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4%)显著低于对照组(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脉络舒通颗粒联合低分子肝素,可以有效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且具备一定的用药安全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总结老年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的药物治疗方法以及临床治疗效果,为老年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临床用药工作提供参考。方法选择该院2017年2月—2018年12月期间收治手术治疗后或长期瘫痪后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患者,总计50例。结合治疗方法不同进行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对照组25例老年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低分子肝素钙皮下注射,口服华法林,观察组老年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低分子肝素钙皮下注射,口服利伐沙班治疗。对比2组患者治疗效果、症状消退时间以及患者治疗效果满意度、生活质量评分。结果观察组老年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治疗效果总满意度、生活质量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后症状消退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给予老年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综合性药物干预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症状,提高治疗预后效果以及患者生活质量,预后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脉络宁联合利伐沙班预防脊柱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取140例拟行脊柱外科手术且存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高危因素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70例。对照组给予利伐沙班治疗,观察组给予利伐沙班联合脉络宁治疗。观察治疗前后2组腘静脉内径(POPV)、股浅静脉内径(FSV)、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D-二聚体(D-D)水平;统计2组临床疗效;比较2组下肢深静脉血栓预防效果及用药安全性。结果治疗后,观察组POPV、FSV、FDP无明显波动(P均 0. 05),D-D水平显著升高(P 0. 05),对照组POPV、FSV均显著低于治疗前及观察组(P均0. 05),FDP、D-D水平均显著高于治疗前及观察组(P均0. 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 0. 05)。治疗后,观察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 0. 05)。2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脉络宁联合利伐沙班预防脊柱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疗效较单用利伐沙班好,治疗后患者凝血功能明显改善,下肢静脉血管内径无明显变化,患者用药过程中无明显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血栓通预防高龄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方法随机选取2016年1月—2018年1月间在该院手术高龄患者16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80例,对照组患者术后常规治疗,未使用抗凝药物;观察组术后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联合血栓通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结果观察组术后未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对照组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第7天凝血指标及血液流变学较对照组改善(P0.05);观察组未出现用药不良反应,均顺利完成治疗。结论血栓通能预防高龄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8.
〔摘 要〕 目的:探究空气压力波对脑卒中后患者血栓弹力图(TEG)参数、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发生率的影响。 方法:选取 2019 年 8 月至 2020 年 8 月大埔县人民医院收治的脑卒中患者 66 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 33 例。 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联合空气压力波治疗仪治疗。比较治疗前及治疗 2 周后两组患者下肢血流情况 (腿围周径、股静脉回流速度、反流时间)、TEG 参数〔凝血反应时间(R)、血凝块形成时间(K)、切线与水平线的夹角 (α 角)、最大振幅(MA)〕差异及治疗 2 周后两组 DVT 发生率差异。结果:治疗 2 周后,两组患者股静脉回流速度、 R 值较治疗前显著升高,且观察组显著高于同一时期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两组患者 K 值较治疗前 显著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但同一时期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 > 0.05);两组患者腿围周径、反流 时间、α 角、MA 值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且观察组显著低于同一时期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观察 组患者 DVT 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采用空气压力波治疗仪对脑卒中患者进行 治疗效果良好,有利于改善患者凝血功能、促进下肢功能恢复的同时减少 DVT 发生风险,对其预后康复有利。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究气压波治疗仪联合低分子肝素对妇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方法选取该院2016年1月—2017年3月进行妇科手术治疗的患者82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41例。两组均进行补液、抗感染等常规治疗,对照组给予低分子肽素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气压波治疗仪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后下肢症状、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率、溶血酶指标及平均血流速度。结果对照组下肢肿胀、下肢疼痛、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率均比观察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APTT、PT、TT指标均比观察组高,血流平均速度低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气压波治疗仪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可有效促进妇科术后患者下肢血流循环速度,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中西医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疗效及护理措施。方法:将2011年11月~2015年11月入住我院的87例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43)与观察组(n=44)。分别采用西医与中西医治疗方法。比较两组疗效。结果:1两组治疗后NIHSS评分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NIHS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治疗后(P0.05);两组治疗后Fugl-Meyer评分均显著高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Fugl-Meyer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治疗后(P0.05);2两组治疗后血流峰速度显著高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血流峰速度显著高于对照组治疗后(P0.05)。结论:中西医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疗效显著,配合规范化的护理干预措施,疗效尤佳,应在临床上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