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胃癌是我国常见恶性肿瘤,其发病率、死亡率呈逐年上升趋势。查名宝根据多年临床经验认为"脾胃虚弱"是胃癌病变之本源,强调脾胃乃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内伤脾胃、百病尤生",故脾胃虚弱是导致"正虚"的主要原因,"邪盛"则以痰湿、气滞、血瘀、癌毒为主。治疗胃癌,应"治病求本",培补正气、扶正祛邪为重中之重,基本治疗原则是扶正祛邪,攻补兼施,扶正在于培土健脾、补气调血;祛邪则在祛痰除湿、理气活血、化瘀解毒。并重视肝、胆、脾、胃在消化食物、化生气血、气机调节上的相互作用,及脾肾"先天温养后天,后天滋养先天"的关系,兼以调肝理脾,培补先天。强调扶正祛邪应讲究时机,明确肿瘤的临床分期,以及患者所处治疗期,切不可攻补失当。倡导中西并举,辨证与辨病相结合,以证为主,以病为辅,随证加减,灵活运用,拓展了中医治疗胃癌新思路,临床上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2.
膏方历史悠久,属于中药八大剂型之一,近年来,膏方因能"补益扶正",补中寓治,治中寓补,补治结合,起到"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病后防复"的作用,不仅有利于亚健康人群提高健康水平,而且有利于处于稳定期的慢性病患者扶助正气、祛邪祛病[1],逐渐成为治疗慢性疾病的热点。本文根据导师刘健教授应用膏方治疗风湿病的用药特点,探讨活血化瘀通络中药在膏方治疗风湿病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中医膏方作为一种传统的复方制剂,遵循辨证处方原则,注重患者阴阳气血之盛衰,脏腑功能之虚实。通过多靶点调理,或补中寓治,或治中寓补,扶正祛邪,调阴阳、补五脏、益气血,以求达到机体整体的平衡。且其具有药物浓度高、体积小、药性稳定、服用时无需煎煮、口味较好、便于携带的特点,为越来越多的人所重视,具有重大的养生及治疗价值。  相似文献   

4.
膏滋方是中国人民长期医疗实践经验所积累的一种特色中医疗法,正日益发挥着滋补强身、抗衰益寿、救偏治病的功效,对91份膏方处方进行分析,并对滋补药在膏方应用及作用机制进行探讨和总结,为临床运用膏方治疗风湿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郭志强教授是著名的中医妇科专家 ,从事妇科临床及教学工作 30余年 ,临证思维及治疗用药都独成体系 ,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他每于临床细微之处得出辨证心得 ,且善于思考和总结。“从脾论治妇科病 ,重视健脾”是老师的重要学术思想和经验之一 ,其内容包括 :妇女往往脾虚 ;脾肾相资 ,补先天难于补后天 ,补后天以助先天 ;脾胃健运是药物吸收的重要前提。笔者曾从师 3年 ,悉心聆听教诲 ,现在临床工作数年 ,运用老师的经验 ,每每得心应手 ,体会颇深。1 健脾法在妇科病的治疗中有重要地位脾胃为后天之本 ,气血生化之源 ,与妇女的经、孕、产、乳有密…  相似文献   

6.
膏方作为一类传统中药剂型,具有补虚、纠偏、却病等特点,其服用方便,口感良好,在临床上广泛运用于多种慢性疾病稳定期的调理。近年来,由于环境污染等因素,慢性肺系疾病发病率呈大幅上升趋势,该类疾病大多病程较长、反复发作、缠绵难愈,而膏方的使用可以起到改善患者各项指标,减少疾病发作次数,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等较多作用。本文对近五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支气管扩张症、支气管哮喘3种常见肺系疾病的膏方临床应用作一阐述。  相似文献   

7.
正薛一涛教授临床工作30余年,经验丰富,在应用膏方治疗冠心病、心力衰竭方面,有独特见解和治疗经验,始终坚持攻补兼施的原则,运用宣通心阳,行气利水、益气养心,活血化瘀等治则,取得补而不腻,通而不损,维持机体气血阴阳平衡的疗效。笔者跟师随诊,记录薛教授应用膏方辨治1例心衰患者的过程,略有心得,整理如下。  相似文献   

8.
黄美  张友娣  石德莉  侯玉娇 《护理研究》2011,25(18):1645-1646
膏方又称膏滋,是中医重要的治疗手段之一,它在祛除疾病,改善体质,补益虚赢方面发挥独特的功用[1]。膏方的适用人群为各系统慢性病者[2]。中医膏方一般被作为滋补剂用于调理养生,其非单纯补剂,乃包含纠偏却病之义[3]。随着医学不断地发展,目前膏方的发展进入新阶段,研制与运用得到迅速发展,出现了较规范的专病用膏方研究报道,如琼玉膏是临床肺癌放化疗增效减毒的良方等。各专科诸多专家研究表明从事某一专  相似文献   

9.
目的:总结导师张念志教授膏方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慢支)的用药特点和规律。方法:选取200例张念志教授门诊慢支患者膏方处方,时间从2014年—2016年冬季,通过门诊资料管理系统收集资料,采用回顾性调查的方法,使用SPSS21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收集的200份膏方处方中,共含有85味药物,其中使用率≥20%的药物共有40味,使用率20%的药物共有45味。其中高频使用(使用率≥60%)的药物有12味,中频使用(60%使用率≥40%)药物有10味,低频使用(40%使用率≥20%)药物有18味。结论:张教授的用药特点主要是用药平和,口感醇正;调补有道,兼顾脾肾;配伍精简,熟用药对;攻补兼施,动静结合。组方思路主要是经方为主,加减精炼;三因制宜,补之有道;整体调养,阴阳和之。  相似文献   

10.
论虚不受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素问·三部九候论>日:虚则补之.大凡补法治虚证,乃医门之律令.虚者,不足也,指机体正气不足,抗病能力降低,生理机能减退.虚证之病因复杂,有先后天之别.先天者,禀受于父母,由精血不足所致;后天者,依赖于脾胃,由脾胃失调引起,或营养不良、或劳逸失度、或病后失调等.  相似文献   

11.
孙阳 《康复》2012,(12):43-43
每年秋末冬初,膏方都备受青睐。那么膏方补的究竟是什么?工作节奏快、生活不规律的现代都市人群,又该如何选膏方?是温补还是清补?膏方补的是正气,补脏腑之虚,兼驱邪外出,恢复人体阴阳平衡,此乃养生之王道。问题是怎么补?清补是目前膏方进补的最新理念。所谓清补。就是先把体内的毒素、浊气清除,全身通畅之后再补阴补气,全面调理,恢复脏腑功能,同本清源,邪祛病消,增强人体抵抗力。  相似文献   

12.
儿童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症属于遗传性疾病,对于该病的中医病因病机尚无统一的认识。作者认为该病与先天之本肾密切相关,结合小儿脾常不足,肾常虚的生理特点,提出从先后天之本论治该病。确立温补肾气,资助后天;补中益气,颐养先天;兼涤痰化湿,活血通络的治法,以飧同道。  相似文献   

13.
攻下及大黄     
张从正精于医,著有《儒门事亲》等书,承袭河间的火热观点,提出风从火化,湿与燥兼,又倡三消当从火断之说,力主攻邪,扩大和丰富了汗、吐、下三法,用药多寒凉,起疾救死多效,故有攻下派旗手之称。他认为:“若先论固其元气,以补剂补之,真气未胜,而  相似文献   

14.
<正>知柏地黄丸出自《医宗金鉴》,是由六味地黄丸化裁而来。六味地黄丸为滋补肝肾之名方,全方三补三泻,以滋肾阴为主,并补肝脾肾三脏之阴,补中寓泄,以泄助补,以滋补乙癸之源,若佐以知母清虚热,黄柏泄虚火,则可使其在滋肾阴的基础上增加降火之功。此方乃治疗肝肾阴虚,虚火上炎证之要方,辨证应用以腰膝酸软,头晕目眩,口燥咽干,舌红少苔,脉沉细数等为要点。临床运用表明,用其治疗阴虚火旺  相似文献   

15.
随着综合治疗概念的提出和对生存质量的日益重视,提高恶性肿瘤患者生存质量已逐渐成为肿瘤治疗的主要目的。该文从阐述中医学"攻""补"治疗肿瘤入手,对"攻""补"与生存质量进行了初步探讨,认为临床治疗应以培护患者正气为要,攻其邪实,补其正虚,将"攻""补"之法贯穿肿瘤治疗始终。  相似文献   

16.
《新医学》1973,(3)
四、补阴药补阴药又称养阴药,主要是用来补养肺阴、胃阴、肝阴和肾阴。适宜于肺胃阴虚和肝肾阴虚之证。由于阴分主要来自先天之肾阴和后天之胃阴,故多数养阴药侧重用于滋肾阴或养胃阴。肺阴虚,程度轻者表现为肺阴不足,仅有干咳音  相似文献   

17.
<正>《脾胃论》是金元时期李东垣的代表作,也是金元四大家之一。李东垣重视脾胃,其对脾胃的认识具有独到的见解,被后世医家誉为"补土派"的代表人物。李杲认为脾胃乃元气之本、脾胃乃后天之本、脾胃乃人体精气升降之枢纽,若"内伤脾胃,百病由生";在治疗上,强调补益脾胃,创立多种治疗方法,例如"甘温  相似文献   

18.
<正>支气管哮喘[1]以喘促气急、喉间哮鸣、呼吸困难、张口抬肩等为主要特征,是一种反复发作的慢性肺系疾病。中国古代医籍对哮喘记载甚多,《丹溪心法·喘论》首先命名"哮喘",提出"哮喘专主于痰",并有哮证已发以攻邪为主,未发则以扶正为要的论述;《证治汇补·卷五》云:"哮即痰喘之久而常发者,因内有壅塞之气,外有非时之感,膈有胶固之痰,三者相合,闭据气道,搏击有声,发为哮病",也认识到本病反复发作,难以根治的  相似文献   

19.
<正>"益气清毒法"是当代名老中医熊墨年教授集百家之所长,总结40余年临床治疗肿瘤经验所创立。益气强调从脾胃入手,以清补为主;清毒旨在清癌毒,祛六邪。对肿瘤的治疗熊老主张辨证论治,提出"辨脏腑定病位,辨虚实定攻补,辨病因病机定治法"的观点,用之肿瘤的治疗,取得了良好效果。本研究  相似文献   

20.
<正>膏方具有防治疾病、改善症状、调整体质的疗效,体现了中医"治未病"思想。张教授认为慢性支气管炎病理因素主要为"风、痰、火、气、虚"五个方面,临证做到"二定一观"、膏方以"三个平衡"及顾护胃气为总原则,运用膏方治疗慢性支气炎疗效显著。慢性支气管炎(简称慢支)是气管、支气管黏膜及其周围组织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1])。临床上依据患者具有咳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