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中医眩晕最早见《黄帝内经》称为"眩冒"。在《黄帝内经》中对本病病因、病机作了较多论述,如《素问·至真要大论》:"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至金元时代,又对眩晕发病的概念、病因、病机及治法方法又有进一步的认识和发展。到明清时期[1]对眩晕的发病又有更进一步认识,如《景岳全书·眩晕》篇中指出:  相似文献   

2.
痛症是一种自觉症状,许多疾病具有之。究其发病机理,在《内经》多从寒热之气客于脉立论,如《素问,举痛论》云:“寒气入经稽迟,泣而不行,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卒然而痛”,“热气留于肠中,肠中痛”,“瘅热焦渴,则坚乾不出,故痛而闭不通矣”。但痛从肝论也有所见,如《素问,咳论》云“肝咳之状,咳则两胁下痛”。《灵枢,胀论》也认为肝经受寒而引起胁和少腹痛。《千金要方》有谓“小户嫁痛”,即妇女性交时阴痛,也因肝经郁热所致。《千金翼》记述“肝厥头痛、肝火厥逆也,上攻头脑》。朱氏丹溪指出“痛多肝郁”,《本草从新》亦云“痛为肝木尅脾土”?杉痈温弁匆鸭诤芏嘀髦?然而上升到理论高度还是清代的汪訒庵,他根据前人所述痛多属肝的见解,在他的著作《医方集解·芍药甘草汤篇》,明确提出“诸痛皆属于肝木”的理论,并详细地阐述了芍  相似文献   

3.
《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王庆其教授在其《王庆其内经讲稿》中说:"风性易动,风气又通于肝,肝病多化风。故震摇,眩晕等具有风象的病证,其病机同属于肝。知道了病机就好对证治疗了。比如同样是眩晕,肝风内动之眩晕,我们治以天麻钩藤饮;肝阳化风的眩晕,我们可以用镇肝  相似文献   

4.
胁痛是以一侧或两侧胁肋疼痛为主要表现的病证,也是临床比较多见的一种自觉症状,肝脉布于两胁,胆与肝相为表里,故胁痛多属于肝胆病变,如《灵枢·五邪》篇说:“邪在肝,则两胁中痛”,《素问·藏气法时论篇》说:“肝病者,两胁下痛引少腹。”关于病因,因肝主疏泄,性喜条达,所以若情志失调;或外伤久病;或湿热内郁;或阴血亏虚,以致肝络不和,疏泄不利;或络脉失养,均可导致胁痛。  相似文献   

5.
预防医学是研究预防疾病,促进健康的学科.中医学中对疾病的预防问题早已有深刻的认识和措施,其内容丰富.《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云:"对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论.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如犹渴而穿井,斗而铸兵,不亦晚乎?"《难经·七十七难》曰:"治未病者,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之于脾,故先实其脾气,无令徐复肝之邪,故曰治未病也……"这里含两个意义:一是无病先防,二是有病防变.完全相同于现代医学的三级预防思想.  相似文献   

6.
正费伯雄是清代著名医家,江苏省武进县孟河镇人,在多个方面对中医都有较大的贡献。本文就其论治燥症的经验和思想作一粗浅的探讨。燥邪是六淫之一为秋季所主之气。《素问·至真要大论》"病机十九条"中没有谈到燥邪致病特点,金代医家刘完素在《素问玄机原病式》中增补了"诸涩枯涸,干劲皴揭,皆属于燥"病机认识,使《内经》六气病机臻于完  相似文献   

7.
<正>病机十九条出自《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原文仅176字,言简意赅,条理清晰,释义明确,对较复杂的病症有执简驭繁的作用,强调病因病机的了解分析,以达到"审查病机,无失气宜"、"谨守病机,各司其属"的要求。作为辨证求因的依据,历代名家皆较为推崇,对临证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是中医纲领性文献  相似文献   

8.
正目前临床对于肝气为病多从实论治,少有提及肝气虚者,然而文献及临床诸多证据表明,肝气虚证确实存在。为提高临床工作者对肝气虚证及其相关疾病的认识,本文试图从肝气虚证理论基础、临床相关疾病、治法及用药规律几个方面对其加以阐述。历代医家论述对肝气虚的论述最早可追溯到《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曰:"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灵枢·本神》曰:"肝气虚则恐。"近代秦伯未则明确指出:"肝虚证有  相似文献   

9.
<正>"肺合皮毛"是中医脏腑与组织器官的相互关系的重要理论之一。"肺合皮毛"源出《内经》。《素问·痿论篇》云:"肺主身之皮毛。"《素问·咳论》曰:"皮毛者,肺之合也,皮毛先受邪气,邪气以从其合也。"《素问·经脉别论》云:"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肺者,气之本,魄之处也,其华在毛,其充在皮[1]。"  相似文献   

10.
正辨证与辨病相结合并非近世才提出来的,而是源渊于《内经》,创立于《伤寒杂病论》。以《内经》而言,仅从《素问·至真要大论》所论病机十九条即可发现,其中虽侧重于"掉眩"、"收引"、"郁"、"肿满"、"瞀"、"鼓栗"等证的辨别,也作了"疮"、"瘘"、"痉"等病的诊断,可见已有了"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的萌芽,而汉代张仲景则确立了辨证与辨病的诊疗体系,如《金匮要略》中,绝大多数篇名皆冠以"病脉证并治"。  相似文献   

11.
正寒症是临床中常见的一种症状,《素问·调经论》曰:"阳虚则外寒……阳受气于上焦,以温皮肤分肉之间,今寒气在外,则上焦不通,上焦不通,则寒气独留于外,故寒栗"。临床上多认为寒症与阳虚关系密切,故治疗多从扶阳的角度进行,但笔者在临床跟诊的过程中发现贾老师在治疗寒症多从调畅气机入手,兹介绍其治疗经验如下。寒症的病机《素问·至真要大论》说:"本乎天者,天之气也;本乎地者,地之气也。天地合气,六节分而万物化生矣",  相似文献   

12.
中医学有关肺癌的论述中医学文献中虽无肺癌的病名,但类似肺癌症候的记载不少。《黄帝内经》记载了"昔瘤"、"石瘕""癥瘕""癖结"等多种与某些治疗临床相似的病种,并从外邪侵害、水土不服、起居无常、饮食不适、情志失调等方面,对其发病原因进行了探讨。如《素问》"肺咳之状咳而喘息,甚至唾血……而面浮气逆。"《难经》称:"肺之积,名曰息贲,在右胁下,复大如杯,久不已,令人洒浙寒热,喘咳,发肺壅。"宋代一些方书则载有治疗息贲、咳嗽、喘促咳痛、腹胁胀满、咳嗽见血、胸隔壅闷、呕吐痰涎、面黄体瘦等肺癌常见症的方药。金元时期李东垣治疗肺积的息贲丸,所治之证均类似  相似文献   

13.
正风湿病中医称为痹病。《素问·痹论篇第四十三》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痹证范围很广,按病因可分为风痹、湿痹和寒痹3种,按部位则可分为五体痹、五脏痹、六腑痹等20余种。痹病对人体的损伤很广泛,以关节为主要损害。"痹在于骨则重",皮、肌、  相似文献   

14.
人们习惯认为,咳嗽由肺部、气管疾病引起,而疏于探究咳嗽的其他病因,常常会使治疗走人误区。《素问·咳论》曰“肺之令人咳”,又日“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此之谓咳嗽虽然是肺的常见病理表现,但导致咳嗽的原因很多,凡五脏六腑的病变,影响到肺的清肃功能就可以引起咳嗽。《素问·咳论》将咳嗽按五脏六腑分类,这对后世医家诊断和治疗咳嗽有很大的指导价值。[第一段]  相似文献   

15.
慢性腹泻属中医学"泄泻"范畴,又有"濡泻"、"洞泻"等名称.本病首见于《黄帝内经》,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湿盛必濡泻."对病因病理及证候已有简要论述.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中医经典《内经》对疼痛机制的认识。方法:通过文献调查法,对《素问》中的《举痛论》《痹论》和《灵枢》中《周痹》《痈疽》《论痛》《经筋》等文献中关于疼痛方面的论述进行总结。结果:从疼痛的病因方面可以总结归纳为:外感六邪、五气过抑、气分受伤、水液潴留4个方面;病机方面可以总结归纳为:寒凝血瘀、脉络缩蜷、血脉虚滞、气滞血瘀、聚沫斥裂、脉络满盛、六腑气津失常、营卫受损、阴气亢盛、阳热亢盛等10个方面。结论:《内经》中对疼痛的病因、病机有较为详尽的论述,应根据不同的病因和脉象进行不同的治疗。  相似文献   

17.
中医学中无"骨质疏松症"这一病名,但根据其病因病机和临床表现,它与中医文献中记载的"骨枯"、"骨痿"、"骨痹"和"骨蚀"等极为相似,肾藏精,主骨生髓,精化髓,骨赖髓以充养,肾精充足则髓充而骨坚韧;肾精不足,骨髓空虚,骨失其养而脆弱无力,不耐久立和劳作。《素问.痿论》曰:"肾主身之骨髓,肾气  相似文献   

18.
咳、痰、喘是儿科常见的症状,分清它们的性质对指导中医临床治疗有重要意义。辨咳咳也称咳嗽,《内经素问·咳论》虽有“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之说,但“肺气不能宣通”仍然是咳嗽的主要病机。临床上可以从发病时间、咳嗽程度、特点、诱因、伴随的主要症状和脉(指纹)、舌等方面来分辨咳嗽的性质。  相似文献   

19.
四逆散源于《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由柴胡、芍药、枳实、甘草组成,具有透邪解郁、疏肝理脾的功效,后世医家常以本方加减治疗肝脾气郁所致胁肋脘腹疼痛诸症。笔者在临证中以四逆散为基本方加味,治疗妇科痛证——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慢性盆腔痛、痛经见肝脾气郁证者,或见功效,撰验案2则,以飨同道。1典型验案  相似文献   

20.
朱祥麟系湖北省鄂州市中医院主任医师,鄂州市十大名医,湖北省知名中医,临证40余载,学验俱丰。现将其运用"内伤伏气"致病的学术观点治疗脂肪肝的经验总结如下。病因内伤伏气,病性标实本虚伏气致病说肇始于《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论春夏秋冬四时之伤,所致以后发生病温、飧泄、痎疟、咳嗽等病,可谓伏气致病学说之源。伏气致病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