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该文介绍陈其华教授从"肾虚血瘀"论治少弱精症的经验。陈师认为,"脾肾不足,湿热痰瘀阻滞"作为该病的核心病机,认为该病病位在肾,与心、脾、肝三脏密切相关,病理因素多以"血瘀"为主,多以肾虚立论,从血瘀立法。陈师论治少弱精症重视整体及局部辩证,整体审察,四诊合参,治疗上强调"通"法应用,扶正祛邪与个性化辨治,用药坚持量小力专,在"补益先后天之本"的基础上兼治湿热、痰浊、血瘀等病症,注重日常调护,强调身心同治,每获良效,另举验案供同道参考。  相似文献   

2.
郁痰是指由情志不遂所致痰证或郁证性病证。七情不遂是产生郁痰的原发病因,气机郁滞为郁痰形成的基本病机;郁痰既是七情不遂气机郁滞的病理产物,又是引发郁证性病证的继发病因。郁痰临床表现纷繁多彩,百病丛生,包括情志类和(或)涉及多脏腑、多系统的躯体类表现。"怪症必有痰"多为具有郁痰病机的郁证表现。部分郁痰可能为隐性郁证。解郁理气化痰是治疗郁痰的主要方法,代表方包括半夏厚朴汤类、加味二陈汤类及理气化痰类。治疗郁痰从痰论治即是从郁论治。对疑难杂(怪)症常规辨证论治难以取效时,毋忘郁痰的可能性而不妨试从郁痰论治。  相似文献   

3.
胡香凌  陈炜  韩辉 《中医药临床杂志》2021,33(10):1874-1877
介绍韩明向教授从温法论治支气管哮喘的临床经验.韩教授认为,该病的发生责之寒、痰、瘀、虚,总结病机特点为外感风寒,诱发病作;痰瘀互结,纠结难解;气阳亏虚,反复缠绵;治以温散、温化、温消、温补.韩教授对哮喘的从温法论治,独出机杼,积验丰富.  相似文献   

4.
九味羌活汤出自元代王好古的《此事难知》。方中药物配伍顾及到六经,对于不同经脉受邪引起的头痛均具有良好的作用。该文分析了九味羌活汤方药配伍的意义以及“分经论治”理论治疗头痛关键性作用,创新性阐释了九味羌活汤治疗头痛的理论渊源,并列举2则验案加以说明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5.
<正>王洋教授从事中医内科临床、教学30余年,学验俱丰,为山西中医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山西省中医院名中医。王师临证立法处方,疗效颇著,尤擅长于肺系疾病的辨治。中医对慢阻肺的治疗,临证初起以宣肺祛邪为主,久病多补肾纳气,但久病患者疗效欠佳,王师认为,究其根源,乃久病之人在肺肾气虚的基础上尚兼有血运不畅、痰瘀阻肺。笔者有幸随师临诊,受师教诲,收获颇多。王师经过长期临床实践,从痰瘀论治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取得了较好疗  相似文献   

6.
本篇专论疟病。首先从脉象总论了疟病的病机、辨证,指出疟病不离少阳,以寒热休作有时为主症。其次按脉证和寒热多少分述了温疟、癉疟、牝疟和疟母的证治。它为后世论治疟病奠定了临床基础。 [原文] 师曰:疟脉自弦,弦数者多热,弦迟者多寒…… [语释] 疟病多见弦脉,弦是少阳主脉,故疟病不离少阳,以寒热休作有时为特征。由于病人体质不同,病因兼挟,  相似文献   

7.
从瘀论治血管神经性头痛42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观察采用中医药从瘀论治结合西药治疗血管神经性头痛的疗效.将80例符合血管神经性头痛诊断的门诊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42例和对照组38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口服西药治疗,治疗组则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予中药方煎服,2组病例均以3周为1个疗程,治疗1个疗程后观察疗效;结果:治疗组治愈率64.3%、有效率92.9%,对照组分别为36.8%、73.7%,组间比较,P<0.01或<0.05;结果表明,采用中医药从瘀论治结合西药治疗血管神经性头痛,其疗效明显优于单纯使用西药.  相似文献   

8.
肺胀是由多种慢性肺系疾病反复发作,日久不愈,肺脾肾俱虚,从而导致痰瘀阻结,肺气壅滞,临床以喘息气促,咳嗽咳痰,胸部膨满,憋闷如塞甚或唇甲紫绀,心悸浮肿等为主要表现的疾病。本文从"痰"论治肺胀,认为"痰"为肺胀疾病反复发作的病理基础,病因病机多为外寒里饮、痰浊阻肺、痰热壅肺、痰蒙神窍。  相似文献   

9.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是临床多发疾病,西医治疗因其各种不良反应,限制了其临床应用。此病中医多从瘿病论治,医家多从气、痰、火、瘀方面论治。国医大师徐经世先生临证60余载,对瘿病的诊治有着丰富的经验和独特的见解。徐师认为,此病治疗当首辨病位,甲状腺乃肝经循行所系,其病多责之于肝,故临床治疗多从肝入手,并结合母病及子、木土相克之五行理论,兼治脾心。其次当辨虚实,结合病程新久,实证分气滞、痰凝、肝火和血瘀之不同;虚证当辨肝阴亏虚、心阴不足和脾虚失运之别。总结出行气化痰消瘿法、清肝泻火散结法、理气活血化痰法和滋阴养肝宁心法治疗瘿病,验之临床,疗效卓著。  相似文献   

10.
吴旭教授根据"小儿脾常不足,心常不足,肝常有余"得出小儿癫痫主要责之在痰,多因脾胃失调而生痰,亦或受惊生风而动痰扰神,并常常与风、火、瘀、虚等相交为病。吴老治疗小儿癫痫擅于从痰论治,通过针刺和温灸来化痰息风,从而达到安神、平阴阳的目的。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吴老强调疗效的关键为"守神"和"治神",且吴老认为起居调摄、家庭防护在癫痫的预防中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1.
<正>高血压急症是指高血压患者血压在很短时间里急剧升高,并且常伴有视网膜、肾、脑、心等重要靶器官的功能损伤,是严重危害生命的一种临床综合征。中医认为高血压急症主要因肝风痰火,冲逆向上,伤津灼液,挟气挟血[1]。症见寒热往来、便秘、呕不止、心下痞满痛、胸胁苦满,苔黄脉弦。高血压急症可造成靶器官功能的严重障碍,甚至出现衰  相似文献   

12.
温胆汤加味治疗慢性胃炎118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慢性胃炎是临床常见、多发疾病之一,中医多从脾胃虚弱论治.笔者从"痰"立论,以治"痰"为主,采用温胆汤加味治疗118例,获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3.
暑温(包括乙脑),是夏季感受暑热病邪所引起的热病。它起病急骤,开始多见壮热、烦渴、汗多等气分症。暑热多伤气分,故易伤津耗气;由于壮热耗津,大汗伤气,严重时又可导致津气外脱的危险。暑邪中每多挟湿邪而成暑热挟湿之证。亦有暑入阳明,化火内传,陷入营血,生痰生风,以致气营两燔,痰热窍闭,或肝风内动,发为痉挛抽搐者。  相似文献   

14.
头痛是针灸科常见病症及优势病种,常规以太阳、阳明、少阳、厥阴等经络辨证为主.刘颖教授认为,除此之外,应考虑太阴、少阴及督脉、任脉等奇经辨证,并总结了太阴头痛、少阴头痛、督脉头痛、任脉头痛等症的主要特征及选穴方法.针灸治疗头痛时以六经及奇经进行辨证,不仅能对症灵活选穴,提高治疗效果,也能丰富经脉辨证的内涵,具有一定临床及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15.
从肾论治老年高血压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老年高血压病在我国为年龄60岁以上的高血压病患者.本病多表现为头晕、头痛、耳鸣乏力,属于中医学内伤引起的"眩晕"、"头痛"范畴.因高龄、临床表现、发病机制,与中医肾脏亏虚密切相关,从肾论治疗效较为满意.  相似文献   

16.
中医从肝论治消渴的理论依据与临床分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医认为,消渴病的病机为阴虚燥热,以阴虚为本、燥热为标,主张上消治肺、中消治胃、下消治肾,从肺、胃、肾三焦论治.但临床研究表明,大多数患者三多症状并不明显,甚至无症状,仅依靠血糖、尿糖及糖耐量试验等检查结果确诊.可见,三消辨证的方法已不能够反映疾病的本质.近年来,有人突破传统三消论治观点,提出了气阴不足、脾气虚、阴阳两虚、瘀血、痰湿、肝郁等病因病机新论,从脾、痰、瘀、湿等进行治疗.也有临床及实验研究发现,消渴的发生发展与肝关系密切,从肝论治疗效显著,并成为消渴病研究发展方向.本文就消渴从肝论治做一理论探讨,并对其临床分型作一简要概括.  相似文献   

17.
正杨玉萍教授为江西省著名的呼吸内科学专家,曾跟师于国医大师晁恩祥,对咳嗽病的诊疗具有独特的见解。其认为咳嗽病的发生可由外风牵动内风,肝风内生,气机上逆太过,肺气下降不及引起,从而提出了咳嗽病从肝风论治的理论,并提出当下我省大众痰热体质者为多,故咳嗽痰热夹风者多见,创立了清热健脾化痰、祛风止咳的治法,方用黄芩温胆汤加味,化古方之新用。  相似文献   

18.
冠心病心绞痛在心血管疾病中较为常见,属于中医学中“胸痹”“心痛”等范畴。张艳教授行医四十余载,治疗胸痹心痛疗效显著。认为其发病以气虚痰瘀交阻证型较为多见,提出“虚痰瘀”理论,自拟“冠心方”从脾论治冠心病心绞痛,治法为补气健脾,养血活血,化瘀止痛,化痰祛湿。该文章将张艳教授自拟冠心方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临证经验总结作出详细介绍。  相似文献   

19.
刘瓦利教授从事皮肤科工作20余年,擅长从肝、脾、痰瘀、湿热多角度论治痤疮,重视心理疏导,治疗痤疮用药如用兵,临床有较好的疗效。痤疮是皮肤科门诊的常见和多发病,因其病因复杂,病程慢性,治疗难以速效,又因其发病部位多在暴露部位,往往影响患者的心理和生活质量,因此痤疮患者对痤疮的治疗有更高的要求。刘瓦利教授擅长治疗痤疮,认为痤疮不仅仅是肺胃的事,治疗痤疮一定要辨证施治,既要考虑皮疹更要考虑整体。1谨守病机,从多角度论治1.1从肝论治痤疮患者的精神情绪表现出动则急躁,静则忧郁,究其内因,与肝的生理功能及病理机制密切相关。肝主…  相似文献   

20.
痹证从痰论治,早在《丹溪心法》中即有记载,其后,叶天士及王孟英等的著述中亦多有验案。近年来,我们对某些颈、肩、腰腿痛等伤科痹证,在蠲痹常规用药中,亦加入化痰散结之品,临床证明效果颇佳,本文就此作一报告。痹与痰的关系痹者,闭也。《素问·痹论》云:“风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