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不同梗死部位与脑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关系及针刺治疗脑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的临床效果。方法本研究选取2016年4月—2018年6月收治的70例脑梗死患者。对70例患者梗死发生部位等资料进行分析。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2组。其中观察组35例患者采用针刺治疗联合康复训练。对照组35例采用康复训练。对脑梗死患者的康复效果进行总结。结果观察组35例患者简易智能精神状态检查量表评分、最佳智力测验DS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患者RBANS评分均与健康体检者有明显差异(P 0. 05)。与健康体检者相比,左额叶、左丘脑的视觉空间结构评分下降尤为显著(P 0. 05)。与健康体检者相比,左额叶中的语言(图片命名、语言流畅度)评分下降尤为显著(P 0. 05)。相较于健康体检者,注意功能均明显下降,其中尤以左额叶最为明显(P 0. 05)。结论大脑左半球发生脑梗死容易影响认知功能中的语言、注意力以及相关记忆等高级功能,利用针刺治疗可提升卒中后认知功能的康复效果,值得临床重视。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脑卒中不同的病灶部位与睡眠障碍及预后的关系,为临床诊断和防治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5年2月至2016年1月在郑州大学附属郑州中心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326例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使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量表分成观察组(有睡眠障碍)及对照组(无睡眠障碍),两组患者均进行脑卒中量表(NIHSS)评判神经功能缺损情况,Barthel量表判定日常生活能力,同时对病灶部位,神经功能缺损,年龄对睡眠障碍的影响进行观察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共检出239个病灶,其中位于左侧大脑61个,右侧33个,左侧多于右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而对照组患者共检出267个病灶,其中位于左侧大脑42个、右侧95个,右侧多于左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患者病灶发生部位以脑干部、基底节区及左侧大脑为主,与其他部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脑干、基底节区、额叶的病灶数构成比显著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其他病灶部位构成比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明显要低于对照组,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而年龄越大,发生睡眠障碍的患者例数越多。结论:睡眠障碍与病灶部位(尤以脑干部、基底节区、左侧大脑多见)、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年龄大小相关,并对卒中预后有明显影响。故应针对上述因素进行积极预防、治疗,有利于加快脑卒中后机体康复及改善患者睡眠质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析不同脑梗死分型与脑卒中后抑郁和认知功能障碍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6月佛山市南海区第六人民医院收治的110例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包括47例脑卒中后抑郁患者和63例非脑卒中后抑郁患者。根据牛津郡社区脑卒中项目分型方法将脑梗死患者分为3种类型,分别为部分前循环梗死(PACI)37例,腔隙性梗死(LACI)43例和后循环梗死(POCI)30例。所有患者均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简易智能状态检查量表(MMSE)进行评分,对不同脑梗死分型与脑卒中后抑郁、认知功能障碍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1)PACI患者的脑卒中后抑郁比例为62.16%,明显高于LACI和POCI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LACI和POCI患者的脑卒中后抑郁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脑卒中后抑郁患者的MMSE评分明显低于非脑卒中后抑郁患者,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PACI患者的MMSE评分明显低于LACI和POCI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PACI患者的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率为16.22%,LACI患者为18.60%,POCI患者为13.3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不同脑梗死分型患者中,PACI患者发生脑卒中后抑郁的发生率相对较高,抑郁情绪较为严重,脑梗死患者的抑郁情绪和认知功能障碍相互影响,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4.
正脑卒中是人类第二大死因和最主要的致残因素[1],脑卒中后会出现肢体功能障碍、认知功能障碍等[2],其中脑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较普遍。国外研究报道,大约2/3的中风患者存在认知问题[3],在中国,大约55.9%的脑卒中患者存在认知功能障碍[4]。认知功能障碍可能影响患者的自信心,导致患者产生焦虑、抑郁情绪,不愿意参与到日常生活中,不能很好的配合肢体功能训练[5],这反过来又影响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不同脑梗死分型与脑卒中后抑郁和认知功能障碍的关系。方法:抽取2017年2月-2018年5月我院收治的脑硬死患者86例开展研究。86例患者中包括38例脑卒中后抑郁患者、48例脑卒中后非抑郁患者。对脑梗死患者进行分型,其中22例后循环梗死、23例前循环梗死、41例腔隙性梗死,采用抑郁量表、认知功能量表分析以上三种脑硬死患者中脑卒中后抑郁情况与认知功能评分,同时对比脑卒中后抑郁患者与脑卒中后非抑郁患者的认知功能评分。结果:脑卒中后抑郁发生率对比:前循环梗死高于后循环梗死与腔隙性梗死(P 0.05);后循环梗死与腔隙性梗死在脑卒中后抑郁发生率中比较差异不明显(P 0.05)。认知功能评分对比:前循环梗死低于后循环梗死与腔隙性梗死(P 0.05);后循环梗死与腔隙性梗死在认知功能评分中比较差异不明显(P 0.05)。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率对比,三种脑梗死患者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卒中后抑郁患者认知功能评分明显低于脑卒中后非抑郁患者(P 0.05)。结论:通过对脑梗死患者临床分型,发现前循环梗死出现脑卒中后抑郁症状较高,且出现认知功能障碍较后循环梗死与腔隙性梗死患者明显。由此可知,脑梗死患者抑郁与认知功能障碍会相互影响、相互损害。  相似文献   

6.
督脉属于奇经八脉之一,起于小腹内,并于脊里,上至风府,入属于脑。督脉可以调节全身阳经脉气,故称"阳脉之海",在循行路线、生理功能、临床运用等方面均与脑有着密切联系,故历代医家素有"病变在脑,首取督脉"之说。在脑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的针刺治疗中,督脉的运用十分广泛。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脑卒中危险因素和认知功能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0年5月至2013年10月汉川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20例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并对所有患者使用简易智能状态检测量表进行认知功能评价,判断脑卒中危险因素和认知功能的关系。结果:经多元回归分析显示,意识障碍史、年龄、高血压、糖尿病、低密度脂蛋白、同型半胱氨酸和脑卒中认知障碍发生有关(P0.05);文化程度、性别、配偶是否健在、冠心病与COPD等因素与脑卒中认知功能障碍发生无关(P0.05)。结论:高血压、糖尿病、意识障碍史、年龄、低密度脂蛋白、同型半胱氨酸为脑卒中后引发认知障碍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8.
脑卒中后患者存在认知障碍的比率为50%~75%。目前临床上西医对脑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主要是药物治疗和认知功能训练,但尚无统一有效的标准。近年来,关于中医药治疗脑卒中后认知障碍的临床与实验研究均取得较大进展。因此本文从中药、针刺、艾灸、推拿四个方面对中医药治疗脑卒中后认知障碍的文献进行总结和归纳。总结出目前中医药研究普遍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的研究方向,为进一步充分发挥中医药治疗脑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的特色优势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
认知功能障碍是脑卒中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严重影响患者的工作与生活,因此进行有效地治疗具有重要意义。笔者就近年来本病的病因病机、中医临床应用与机制研究展开综述,总结出当前中医药治疗的优势特色与普遍存在的问题以及今后的研究方向,为进一步揭示中医药治疗脑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奠定基础。结果发现,中医药可通过抑制Aβ沉积及Tau蛋白异常磷酸化、抑制炎性细胞因子表达、调节中枢胆碱能系统、平衡氧化应激、抑制神经元细胞凋亡等方面,达到治疗脑卒中后认知障碍的目的,临床中常采用针灸、中药、推拿、耳穴等方法,均可取得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认知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PSCI)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2019年9月~2021年9月烟台芝罘医院收治的86例PSCI患者,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3例.对照组接受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接受认知康复训练,对比两组临床总有效率、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分、韦氏记忆...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电针结合认知功能锻炼在脑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患者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30例脑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1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电针针刺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结合认知功能锻炼。治疗前后分别对两组患者实施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评定、Barthel指数日常生活能力评定及简易精神状态评价量表(MMSE)评定。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患者在治疗20、30 d的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和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均显著增加(P0.01);治疗组MMSE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电针结合认知功能锻炼对改善脑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的临床效果优于传统电针疗法,具有临床推广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缺血性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和血尿酸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共收集535 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根据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分分为正常组(435 例)和异常组(100 例),对所有患者均进行MMSE 评分、血清尿酸化验.结果MMSE评分异常者出现血尿酸异常较多;血尿酸异常患者出现MMSE 评分异常的风险是血尿酸正常者的1.716 倍;MMSE 评分正常组患者血尿酸与异常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尿酸水平在一个合适的区间对卒中后认知障碍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3.
互动式头针治疗脑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随机对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互动式头针与单纯头针、头针+认知训练治疗脑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的疗效.方法:将660例脑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互动式头针组(218例,脱落18例)、单纯头针组(220例,脱落20例)和头针+认知训练组(222例,脱落22例).3组患者均予常规药物及运动康复训练,互动式头针组在认知训练的同时于顶中线,患肢...  相似文献   

14.
脑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干预方法多样,主要有认知功能训练、药物治疗、针刺干预等。大量临床实践已证实针刺对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的恢复具有一定的疗效。本研究搜集近几年关于针刺对脑血流、对神经细胞内部结构以及相关分子生物学等的影响,并从以上几方面将针刺治疗脑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部分作用机制做简单阐述;提出目前针刺治疗本病的问题及展望。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急性脑梗死(ACI)患者血压变异性与认知功能障碍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6月至2021年6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南平第一医院收治的80例ACI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评分分为认知功能障碍组(评分<26分)、非认知功能障碍组(评分≥26分)。统计患者基线资料,分析ACI患者血压变异性指标[24 h舒张压变异系数(24h DCV)、24 h收缩压变异系数(24h SCV)、24 h舒张压标准差(24h DSD)、24 h收缩压标准差(24h SSD)]与认知功能障碍的关系。结果:80例ACI患者经MoCA量表评估,发生认知功能障碍31例,发生率为38.7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血压变异性指标均是ACI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危险因素(OR均> 1,P均<0.05);受试者工作曲线(ROC)结果显示,24h DCV、24h SCV、24h SSD、24h DSD水平预测ACI患者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的曲线下面积(AUC)均> 0.70,有一定预测价值,其中联合检测价值最高。结论:ACI患者的血压变异性与认知功能障...  相似文献   

16.
正本研究通过中国知网(CNKI)文献总库、维普资讯网、万方数据库检索,选取以针灸为主要治疗手段,主治脑卒中后总体认知功能障碍的相关疾病且有随机对照试验的文献为研究对象,剔除动物模型文献、综述性文献、重复发表的文献,进行Meta分析,以揭示针灸治疗认知功能障碍的治疗规律,为针灸治疗认知功能障碍的临床研究提供参考。1资料与方法1.1检索策略1文献来源及检索年限:文献基  相似文献   

17.
李来信 《光明中医》2023,(6):1025-1027
目的 分析柴牡醒脑汤辅助治疗脑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8年2月—2020年2月柘城中医院收治的118例脑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患者进行研究。随机均分为常规组和研究组。常规组给予常规治疗和康复锻炼。研究组在常规组的基础上加入柴牡醒脑汤辅助治疗。比较2组治疗前、治疗1个月后的蒙特利尔认知评估(MoCA)、简易智能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分和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胱抑素C(Cys-C)水平,以及脑血流量(脑部椎动脉流速、大脑后动脉流速)。结果 治疗后,研究组的MoCA、MMSE评分显著优于常规组(P<0.05)。研究组的Hcy、Cys-C水平显著低于常规组(P<0.05)。研究组的脑部椎动脉流速、大脑后动脉流速显著优于常规组(P<0.05)。结论 脑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患者给予柴牡醒脑汤辅助治疗,能有效改善患者的认知功能障碍,降低病理伤害,促进脑部血液循环,提高其认知水平。  相似文献   

18.
脑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降低卒中患者生活质量、影响预后,属于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中医药在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的认识及治疗上取得较大进展,以期发挥中医药在PSCI的治疗优势。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早期认知功能障碍(PSCI)康复干预对脑卒中患者的影响。方法:选取高州市人民医院于2017年10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脑卒中伴随PSCI患者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0例,其中对照组采取常规干预措施,观察组在上述基础上采取康复干预措施,观察两组患者肌痉挛、平衡评分、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MSE)、各项生活能力。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肌痉挛、平衡评分、MMSE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45 d后观察组肌痉挛、平衡评分优于对照组,治疗后各个时间段观察组患者MMSE评分均高于对照组,治疗30 d后观察组患者各项生活能力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对于脑卒中合并PSCI的患者,可采取康复干预,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认知功能,锻炼其平衡能力,提升其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20.
五脏俞的临床运用非常广泛,其理论源远流长,在黄帝内经时期就对其理论和实践进行过系统总结。经过历代医家的不断实践、总结和完善,五脏俞在临床中地位不断凸显。在脑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患者的治疗中也成为常用方法。五脏俞治疗脑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的理论来源于中医的脏腑经络等理论,临床运用得益于历代医家不断的临床实践和总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