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发生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100例,根据患者是否发生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ND),将所有患者分为END组(n=57)和非END组(n=43),收集整理2组年龄、性别、高血压、糖尿病、血肿体积、入院NIHSS评分、白细胞计数、出血是否破入脑室等资料,分析基底节区脑出血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危险因素。结果 END组入院NIHSS评分、白细胞计数、脑内血肿体积、出血破入脑室比例均高于非END组(P均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出血破入脑室[OR=4.283,95%CI(1.425,12.526),P=0.007]和白细胞计数升高[OR=1.338,95%CI(1.027,1.527),P=0.031]是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发生END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出血破入脑室概率越大、白细胞计数越高,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发生率就越高,患者预后便越差。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白细胞在脑出血发病中的作用及其对急性脑出血近期预后的影响。方法对73例脑出血患者进行早期白细胞计数,根据血肿量大小、是否破入脑室、意识程度及日常生活能力(ADL)进行分组。结果出血量越大,WBC增高越明显;破入脑室较未破入脑室的WBC增高明显;意识障碍越重,WBC增高越明显。结论脑出血患者早期白细胞计数水平可作为判断病情,估计预后及指导治疗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影响小脑出血患者死亡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分析49例小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影响死亡的可能危险因素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9例自发性小脑出血患者死亡12例.死亡患者与存活患者出血量分别为(16.75±2.7)ml和(12.33±2.6) ml,死亡患者起病后昏迷、收缩压>180mmHg、血肿破入脑室、合并脑水肿、合并应激性溃疡分别占死亡病例的41.67%、66.66%、75%、58.33%、66.66%,明显高于存活组.结论:小脑出血患者的死亡与其起病后意识障碍较重、血压升高明显、出血量相对较大、合并应激性溃疡、血肿破入脑室、合并脑积水密切相关,根据病情尽早手术可降低死亡的危险.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老年性脑萎缩并发脑出血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选取偃师市人民医院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老年性脑萎缩并发出血患者80例,根据患者是否发生死亡,将其分为对照组32例(存活患者)和观察组48例(死亡患者)。对两组患者的临床表现、CT检查、治疗效果和预后情况进行比较,并对患者发生死亡的原因进行分析。结果:两组患者出血部位、血肿形状分布以及脑室积血发生率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患者的出血量为(28.4±4.9)mL,高于对照组的出血量(15.6±3.8)m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老年性脑萎缩并发脑出血患者的出血部位、血肿位置、血肿形状、出血量和脑室积血发生率均会影响疾病预后,临床上需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尽早诊断,并为患者及时治疗,从而使死亡率得以降低。  相似文献   

5.
脑出血破入脑室患者并发症及临床表现对预后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脑出血破入脑室后出现不同临床表现及多种并发症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对134例脑出血破入脑室患者的临床表现、多种并发症进行统计学分析,评价血糖升高、肺部感染、消化道出血及急性脑积水等对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患者起病时的意识状态改变、瞳孔变化、脑膜刺激征(+)等临床表现及并发高血糖、肺部感染、消化道出血、急性脑积水等并发症提示预后不良。结论意识状态改变、瞳孔变化、脑膜刺激征(+)、血糖升高、肺部感染、消化道出血、急性脑积水是脑出血破入脑室预后不良的指征。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高血压脑出血(HICH)早期CT表现及血肿特点与活动性脑出血的关系。方法对95例HICH患者进行CT动态观察,根据发生活动性出血与否分组,按出血部位(基底节区、脑叶、脑干、小脑)、血肿形态(规则形、不规则形)、出血量(30 mL、30~60 mL、60 mL)等进行早期活动性出血的相关研究。结果继出血组患者出血部位的分布构成比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继出血组患者脑基底节区出血破入脑室或外侧裂的比例、不规则形血肿的比例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5)。继出血组与对照组的脑出血量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脑基底节区出血破入脑室或外侧裂、血肿形态(不规则形)及脑出血量(30 mL)与早期活动性出血的发生密切相关。结论密切关注HICH患者病情变化,并及时进行脑CT复查,对早期发现活动性出血,予以积极处理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7.
脑出血中医临床证型与头CT表现的相关性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魏丹  张友东 《中医药研究》1999,15(3):26-26,43
目的:根据中医辨证分型,探讨两种脑出血证型,中经络和中脏腑的头CT改变的差异。方法:观察了68例脑出血患者,根据中医的辨证分析,将它们分为中经络组和中脏腑组,分析两组头CT在脑出血量、血肿破入脑室系统及中线移位的差异。结果:出血量大、血肿破入脑室系统和脑中线结构有移位的,多表现为中脏腑证;而出血量小,血肿未破入脑室系统和中线结构未移位的多表现为中经络证。结论:脑出血的中经络组和中脏腑组在病理解剖上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影响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手术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及其意义。方法:对120例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手术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对各临床因素与预后关系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GCS 5~7分20例、8~10分79例、11~13分21例;血肿20~30 ml28例、30~40ml 44例、40~50 ml 35例、≥50 ml 13例;起病至手术<6h 68例、6~12 h 23例、12~24 h 22例、≥24h 7例;19例破入脑室;预后良好率60.83%(73/120),预后不良率39.12%(47/120),其中死亡11例,死亡率为9.17%(11/120)。比较分析示:性别、年龄、GCS评分、手术时间、破入脑室和合并感染与预后相关。多因素Logistic分析性别、年龄、破入脑室和合并感染是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相关因素。结论:了解影响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手术预后相关因素对于临床治疗和决策有着导向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入院应激性高血糖对非糖尿病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患者肾功能及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760例非糖尿病急性STEMI患者,均行冠脉介入术。以入院时血肌酐≥26.4μmol/L或入院48 h内增加50%作为急性肾损伤(AKI)的诊断依据分为AKI组和非AKI组。比较2组患者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高血压、高血脂、吸烟、入院前用药情况及入院时血糖、肌酐及其他基线生化参数。统计2组患者住院时间及住院期间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住院病死率,同时应用生活质量评价量表SF-36评价患者出院时生活质量。Logistic回归分析入院应激性高血糖与AKI发生的相关性及对预后的影响。结果 AKI组96例(13%),入院血糖水平、MACE发生率及住院病死率均明显高于非AKI组(P均0.05),住院时间明显长于非AKI组(P0.05),且AKI发生率随入院血糖水平的升高而增加。AKI组SF-36量表中的身体机能、躯体角色、活力、角色情绪、总体健康评分均明显低于非AKI组(P均0.05)。多因素分析显示入院应激性高血糖可作为AKI发生的独立预测因子[OR=1.10,95%CI(1.03,1.18),P=0.02]。结论入院应激性高血糖可导致急性STEMI患者AKI的发生,增加MACE发生率及住院病死率,并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0.
脑室内血肿形成主要有以下几种病因:①原发性脑室出血,出血来源于脑室脉络丛、脑室内及脑室壁和脑室旁的血管;②继发性脑室出血,指脑室内或蛛网膜下腔出血,血肿破人或逆流入脑室内;③高血压性脑出血,血肿破入脑室等.脑室内血肿致残率、致死率较高,治疗方案较多.本院2002年3月-2005年6月收治脑室内血肿患者268例,现将治疗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高血压脑出血CT特征与预后的相关因素临床诊断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66例2017年2月至2018年2月期间在郑州市第三人民医院治疗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CT影像资料,对其预后的相关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后,再采用Logistic回归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在出血部位方面,主要以基底节区为主,其次在丘脑区和脑叶区,最后为小脑区和脑干区。在出血量方面:17例(25.76%)患者30 mL,30 mL 24例(36.36%)患者60 mL,25例(37.88%)患者 60 mL。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对不同出血部位发病3个月的情况进行评分,结果显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而出血部位破入脑室的患者其预后的不良情况比较严重。结论:临床上可以将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CT影像学特征作为对患者的预后情况进行评价的重要依据,患者的出血破入脑室的情况与其预后的情况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高血糖与急性脑梗死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检测了141例脑梗死患者急性期(<24h)的首次空腹血糖,并按血糖值分为单纯应激性高血糖组、糖尿病组和血糖正常组。结果:血糖正常组发生脑梗死急性期预后好于单纯应激性高血糖组和糖尿病组(P<0.05);单纯应激性高血糖组、糖尿病组脑梗死死亡率比血糖正常组高(P<0.05)。结论:检测血糖值可作为急性脑梗死患者评估病情、选择治疗方法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高血压脑出血破入脑室的外科治疗方法。方法对57例高血压脑出血破入脑室患者按照具体情况选择行脑室外引流术、穿刺血肿引流术、开颅血肿清除术等手术方法加术后脑室内及血肿腔内尿激酶注入、腰穿等方法治疗。结果随访6个月,按ADL分级法分级,57例中Ⅰ级12例(21%),Ⅱ级13例(23%),Ⅲ级17例(30%),Ⅳ级3例(5%),Ⅴ级5例(9%),死亡7例(12%)。结论根据患者情况和出血量选择适当外科治疗方式,可以降低病死率及致残率,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4.
谢娜 《中国中医急症》2009,18(10):1725-1727
脑室出血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后者多因脑出血流入脑室所致.高血压脑出血破入脑室的发病率相对较高,约占自发性脑出血的20%~50%[1].此类脑室出血为严重的、死亡率高的一种急性出血性疾病,其发病急,病情变化快.不仅要求诊断止确,救治及时,方法得当,同时还要求护理人员要有高度的责任心以及敏锐的观察能力,方可减少病死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高血压脑出血(HICH)早期活动性出血的危险因素。方法对251例HICH患者的临床资料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早期活动性出血与否分组,继出血组80例,稳定组171例,比较2组临床资料、影像学资料及血液学指标,分析HICH早期活动性出血的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性别、高血压病程、烦躁、首测BP、首测BG、GCS评分、饮酒史、服用阿司匹林、超早期应用甘露醇、出血破入脑室或外侧裂、血肿形态(不规则)、脑出血量(>30 mL)、Plt、FIB为影响HICH早期活动性出血的指标,其中高血压病程、首测BP、GCS评分、饮酒史、服用阿司匹林、超早期应用甘露醇、血肿破入脑室或外侧裂、血肿形态不规则是HICH早期活动性出血的危险因素。结论对于HICH患者,若存在早期活动性出血的危险因素,应提高警惕,密切关注病情变化,以便及时发现早期活动性出血。  相似文献   

16.
胃出血是高血压脑出血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1998年1月— 2 0 0 2年 12月 ,我科共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患者 85例 ,其中发生胃出血 2 1例 (2 5 % ) ,现将其资料报道如下。1 一般资料本组 2 1例中 ,男 8例 ,女 13例 ;年龄 38~ 75岁 ,平均5 8岁。脑出血部位 :丘脑 13例 ,基底节区 5例 ,额叶 3例 ,其中破入脑室者 6例。手术方法 :骨瓣开颅清除血肿 12例 ,微创穿刺 9例 ,破入脑室者再行脑室引流。出血量 :30~ 5 0mL 4例 ,5 0~ 80mL 14例 ,>80mL 3例。所有患者均有高血压病史 ,其中黑便 2例 ,胃管引流液为血性或呕血 17例 ,有休克症状 2例…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影响高血压性中,大量脑出血预后的因素,方法:对103例中,大量脑出血患者采用中医药结合血肿清除术进行治疗,通过对病人发病至手术时间,脑内血量,血肿破入脑室,意识障碍程度和格拉斯哥错迷量表值(GCS)等指标的测定,分析其与预后的关系。结果:出血量越大,意识障碍程度越深,GCS越低,其死亡率越高。结论:运用中医的辨证施治,对脑出血进行综合治疗,能提高临床疗效,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立体定向血肿及脑室双靶点穿刺软通道引流法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破入脑室系统的疗效。方法对40例适合微创治疗的脑出血伴全脑室铸型患者行立体定向下血肿腔及血肿侧脑室双靶点穿刺,术后置软通道引流,必要时尿激酶纤溶冲管,神经外科常规治疗3 d复查脑CT,引流效果满意后分次拔除引流管,观察疗效。结果经6个月随访,ADLⅠ级10例,ADLⅡ级14例,ADLⅢ级9例,ADLⅣ级4例,死亡2例,放弃治疗1例。结论立体定向下血肿及脑室双靶点软通道外引流治疗脑出血破入脑室系统疗效好。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危重新生儿应激性高血糖的相关因素和预后关系。方法我院儿科在2004年1月~2007年1月收治101例住院危重新生儿,在101例重症儿中测出56例高血糖为观察组;对照组为本院妇产科正常新生儿52例。结果观察组56例血糖值均高于正常对照组52例血糖均值,观察组53例患儿经治疗后,病情好转和痊愈,复查血糖均正常。有3例血糖均值高于22.1mmol/L;治疗后无死亡。结论危重新生儿更应重视高血糖的发生,血糖越高其预后越差,高血糖是反映重症病患儿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临床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2种立体定向置管引流术治疗破入脑室的丘脑出血的优缺点。方法将破入脑室的丘脑出血患者分为2组,单管组45例采用经血肿中心到第三脑室单管置管引流;双管组45例分别以血肿中心和侧脑室为靶点,双管置管引流。比较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拔管时间、术后3个月ADL评分。结果 2组手术均顺利完成。双管组手术时间((90±23)min)显著长于单管组((60±15)min)(P〈0.01),术中出血量((11±2)mL)显著多于单管组((5±3)mL)(P〈0.01),拔管时间((3.0±1.5)d)显著短于单管组((7.5±1.5)d)(P〈0.01);术后3个月ADL评分2组无显著性差异。结论治疗破入脑室的丘脑出血,与双管置管引流手术相比,单管双靶点置管引流手术虽带管时间长,但近期疗效相同,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少,是一种较好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