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治未病”是中医学先进的医学思想,亚健康是指人体处于健康和疾病之间的一种中间状态。“治未病”思想为当代防治亚健康指明了正确方向。本文在分析亚健康成因的基础上,着重介绍了“未病学”在预防亚健康中的指导作用,并进一步阐述传统保健体育疗法在干预亚健康中的优势及作用。  相似文献   

2.
从冬病夏治代表疗法"三伏贴"的应用及其作用机理到中医"治未病"的预防思想,无不体现了祖国医学的博大精深。现代医学提出的亚健康状态及其防治与中医"治未病"的医学思想不谋而合,"治未病"为预防和干预亚健康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及实践依据。  相似文献   

3.
"治未病"是祖国医学防治疾病的重要原则。首先见于《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明确提出了防重于治的预防思想,对后世预防医学的发展做出了宝贵的贡献。所谓"治未病"包括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两方面的内容。  相似文献   

4.
壮医未病先治学说初探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正>我国传统医药学历来重视"不治已病治未病",强调预防为主、防重于治的医学观点,并具体体现在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病后防复三个方面。壮医学是祖国传统医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独特的民族风格。本文对壮医未病先治学说的理论基础、壮医未病先治学说思想内涵进行了探讨,对丰富祖国传统医学内涵,促进人类的健康生存具有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正>"治未病"是中医药治病保健的一大特色,越来越受到医学界的高度重视,代表着人类医学保持健康的发展方向。"治未病"一词最早见于《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1"治未病"是人类健康、疾病学的发展方向世界卫生组织(WHO)一项全球性调查表明,健康的人仅占5%,患有疾病的人占20%,而75%的人处于亚健康状态。可见,占世界人口95%的都处于疾病和亚健康状态,而且,亚健康的躯体又是孕育疾病的前奏;再有现代疾病的发生率逐年升高,对人类的健康构成了极大的  相似文献   

6.
陈永灿 《养生月刊》2008,29(6):496-499
中医学提出的"上工治未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既体现了医学的本质,即医学的目的是追求人类健康,又反映了医生的境界,就是能预防疾病的发生,使人不生病的医生才是好医生,才是"上工".健康无疾是人类梦想的永恒主题.  相似文献   

7.
中医“治未病”思想与“亚健康”的防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亚健康状态是一种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非健康非疾病的“第三状态”,是由健康向疾病转化过程中的一个过渡阶段,属于中医学的“未病”范畴。如若不及时干预治疗,进一步发展会形成多种疾病,甚至导致心脑血管、肿瘤等严重疾患。中医学早在《内经》中就已经提出了“不治已病,治未病”,该思想正符合现代预防医学诊治亚健康状态的要求。  相似文献   

8.
中医早在《黄帝内经》即已有"治未病"的论述,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说:"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羌族医学文化也认为,保持心情舒畅,精神状态好,那么体内的精、气、血、津液就会正常,人体不会发生病变,反之就会得病。随着人民群众文化素质和健康需求的不断提高,"治未病"被越来越多的医疗工作者和群众重视。乡镇卫生院作为基层卫生三级网络中枢纽,在基层中肩负着预防保健工作责任与义务。"治未病"在乡镇卫生院公共卫生预防保健开展中有着独特的优势和前景。本文结合"治未病"的理论基础、丰富内涵、广阔空间及可行性等浅要谈谈乡镇卫生院治未病在医疗服务中作用。  相似文献   

9.
<正> “截断扭转”疗法的理论来源姜春华教授创导的截断法扭转,应属祖国医学治未病之范畴,是预防医学中既病防变在临床上的具体体现。《内经》云:“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实际上已寓存着截断扭转的微旨。嗣后历代医家屡有创新。医圣张仲景:知肝传脾,当先实脾的理论,成为既病防变之先导。正是在这种能动的科  相似文献   

10.
陈术梅 《辽宁中医杂志》1999,26(10):478-478
祖国医学认为,神是人体脏腑活动的表现之一,人是“形神合一”的整体。精神意识对机体内外环境的统一协调有着重要的作用,即“神为形主”,“无神则形不可活。”在病理变化中,不仅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的刺激可以直接引起疾病,即使六淫之邪、饮食劳倦等引起以形体为主的病变,也必然给病人的精神带来种种伤害。因而中医治疗、护理疾病,从古到今都主张“形神兼治”。这种“形神兼治”的整体观与现代医学“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整体理论不谋而合。1 未病防衰护神为先祖国医学历来强调“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提倡未…  相似文献   

11.
用"未病"的观点对待乳腺增生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自我健康保健的意识也日趋提升,疾病的预防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医学关注的对象也将逐渐向健康人群扩展,"不治已病治未病"的理论符合当前关注亚健康的社会呼声.  相似文献   

12.
“治未病”的治病原则历史悠久,早在两千多年前的《内经》中就有“不治已病治未病”、“防患于未然”的预防思想。前人用“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来强调治未病的重要意义。值得关注的是,这种医学理念在21世纪的今天再次引起了人们的重视。笔者就近年来“治未病”理论及临床上的应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3.
"治未病"是祖国医学的核心思想之一,融防与治为一体,几千年来被历代医家奉为圭臬。时至今日,在各种筋骨系统疾病和亚健康问题肆虐的情形下,"治未病"理念在骨伤科疾病的防治中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平乐正骨"平衡理论"体系蕴含着丰富的"治未病"理念,其以"筋骨互用平衡"为核心,倡导筋骨协调平衡状态下注重养生以防病,筋骨失衡的亚健康或疾病状态下注重调摄,恢复筋骨平衡以防变,最终达到到养筋护骨、强筋壮骨、健康平衡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浅谈针灸“治未病”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关于“治未病” “治未病”一词最早见于《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明确提出在“已病”之前,即“未病”阶段的医疗行为尤为高明,更应重视,在某种意义上更有利于维护机体的健康。彰示了预防医学在中医学理论体系中的重要地位,进而阐释了忽视预防的不良后果,强调预防重于治疗的观点:“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兵,不亦晚乎!”  相似文献   

15.
关于中医治未病思想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刘宏岩 《吉林中医药》2008,28(11):781-782
中医治未病思想源于<内经>,"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是对治未病思想最早的阐述.后经张仲景、孙思邈、张介宾等医家进一步的诠释与发展,至清代,以叶天士、吴鞠通为代表,卫气营血和三焦辨证体系的形成,标志着中医治未病思想体系的确立.较之西医学重视外因、重视群体,探索、分析致病因素对人体影响的预防医学思想,中医治未病思想理论更加重视内因、重视个体,强调人与自然和谐,重视情志因素在疾病形成与发展中的作用,尊崇防治一体的理念.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预防为主的观念愈加深入人心,为中医治未病开辟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16.
祖国医学典籍《黄帝内经》中有“治未病”之说。“治未病”之义有三:一是未病先防,即注意保健,养护身心,预防疾病的发生。《索问·四气调神大论》说:“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大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指出了预防疾病的积极意义:二是既病之后要早期治疗,  相似文献   

17.
练功治疗轻度脊柱侧突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脊柱侧突症在我国是个多发病,发病率在3~16%。浏览国内,外有关文献,主要是对中、重度患者的手术方法和手术器械的探讨,对轻度患者的讨论较少。《内经》曰:“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为了贯彻祖国医学预防为主的思想,我们从  相似文献   

18.
亚健康新思维与中医学"治未病"思想之契合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亚健康"新思维与中医"治未病"的预防医学思想不谋而合."防患未然"是中医干预亚健康之要旨,对亚健康思维与中医"治未病"预防医学思想的契合点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9.
中医对亚健康的认识及辨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苏涛 《内蒙古中医药》2007,26(10):29-30
1中医对亚健康的认识中医虽无亚健康这一名词,但对亚健康状态的临床表现早有研究,早在《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云:“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这一论述正是今人所说的亚健康状态,或疾病状态、或某种疾病的征兆,是对亚健康状态的很好描述。中医学认为机体是一个自身调节、自身平衡、自身恢复、自身建设的系统,早在《内经》云“阴平阳密,精神乃至……”人体正常情况下维持着阴阳气血,升降出入动静相对平衡状态。中医认为健康的生活行为、工作方式是提…  相似文献   

20.
亚健康态的中医理论基础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亚健康态是一种介于健康和疾病之间的健康低质量状态。目前许多人不同程度地生活在亚健康状态中。祖国医学理论对亚健康态的研究有着独特的优势:“天人相应”的整体思想为亚健康的病因病机奠定了基础;“形神合一”论为构建亚健康的干预提供了依据;“治未病”的预防学思想为亚健康的干预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