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华东 《中国中医急症》2008,17(12):1668-1669
目的观察减重步行训练(BWSTT)联合运动想象疗法对脑损伤偏瘫患者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将60例脑损伤偏瘫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0例行BWSTY联合运动想象疗法再加常规康复治疗,对照组30例行BWSTT和常规康复治疗;用V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分、BBS平衡功能评分、FAC步行功能分级进行训练前后评定。结果经过4周康复治疗后,两组患者FMA-L评分、BBS评分、FAC分级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而治疗组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BWSTT联合运动想象疗法加常规康复治疗对脑损伤偏瘫患者步行功能恢复具有明显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智能运动康复训练联合减重步态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将11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按照患者入院先后顺序分为两组,两组均给予常规康复训练。对照组55例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加用减重步态训练,30 min/次,1次/d,6 d/周;治疗组55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智能运动康复训练系统治疗,20 min/次,1次/d,6 d/周。两组均于治疗8周后判定疗效。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平衡能力及日常生活能力均较治疗前显著提高(P0.05),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智能运动康复训练联合减重步态训练可显著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平衡能力及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改良强制性运动疗法在中风偏瘫患者下肢功能的影响研究。方法将该院2017年4月—2018年6月期间所收治的90例中风偏瘫患者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对照组采用传统运动疗法;研究组采用改良强制性运动疗法;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FMA与BBS评分;同时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髋关节屈曲与伸展的ROM结果。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FMA评分与BBS评分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者FMA评分与BBS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前,两组患者髋关节屈曲与伸展的ROM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者髋关节屈曲与伸展的ROM结果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强制性运动疗法在中风偏瘫患者中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下肢功能恢复情况,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偏瘫九针配合MOTOmed智能运动训练系统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功能的影响。方法 45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3组,每组15例。A组进行常规针刺治疗,B组仅进行MOTOmed智能运动训练系统训练下肢,C组除进行常规针刺治疗外,在进行MOTOmed智能运动训练系统训练时施治偏瘫九针。所有患者均在治疗前和治疗后4星期接受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评价和简化的Fugl-Meyer(FMA)量表的下肢功能评分评定并进行比较。结果治疗前3组患者下肢功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4星期3组患者的各项指标均有所改善,C组改善更为明显(P0.05),与A组、B组对应时间点作比较,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偏瘫九针配合MOTOmed智能运动训练能明显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功能。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和分析运动想象疗法对偏瘫患者下肢功能康复治疗的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0月—2018年10月该院收治的30例偏瘫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来院顺序,将其分为对照组(15例)和观察组(1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治疗,运动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运动想象疗法,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经训练后,运动组患者的下肢运动和平衡功能评分明显较对照组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运动组中肌力在3级以上的患者明显较对照组更多,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运动想象疗法有助于改善偏瘫患者下肢功能,提高患者肌力等级,促进患者更快恢复,且简单易学,患者易于接受,有助于解决众多康复训练难题。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针刀联合绳带疗法对脑卒中恢复期偏瘫患者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将120例脑卒中恢复期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绳带组、针刀组和针刀联合绳带治疗组(以下简称联合治疗组),4组患者均应用康复运动疗法及物理疗法,绳带组辅以绳带对偏瘫患者的躯干、髋、膝、踝进行捆绑保持全身肌肉平衡及患肢抗重力伸展;针刀组对患侧下肢进行穴位刺激、神经触激和深层韧带松解;联合治疗组将针刀疗法与绳带疗法相结合。治疗前、治疗2周及治疗4周分别用Barthel指数评分(modified Barthel index,MBI)、Fugl-Meyer(Fugl-Meyer assessment,FMA)下肢运动功能评分、偏瘫步行能力评定量表评级(functional ambulation category scale,FAC)、Berg评分(Berg balance scale,BBS)进行疗效评估,同时采用改良的Rankin量表评分(modified rankin scale,mRS)于治疗前及治疗后3个月进行效果评价。结果:绳带组MBI、针刀组FMA及联合治疗组MBI、FMA、BBS评分在治疗2周时均较治疗前提高(P...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针刺结合运动想象疗法对脑梗死偏瘫患者上肢功能的影响。方法:将30名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15例)和治疗组(15例)。两组均给予常规药物及运动想象疗法治疗。在此基础上,治疗组采用针刺疗法。1个月为一个疗程,观察治疗前后患者上肢运动功能FMA评分的变化。结果:治疗组上肢FMA评分优于对照组,其评分提高程度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针刺结合运动想象疗法能显著改善脑梗死患者上肢功能。  相似文献   

8.
<正>脑卒中偏瘫是常见的运动功能障碍,早期干预有助于改善康复功能恢复效果与生存质量。相关研究表明:传统中医针刺疗法有助于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康复功能恢复。同时,运动想象通过内心反复模拟排练运动功能活动、运动记忆在大脑中激活运动特定区域,从而改善康复功能恢复[1]。但关于针刺疗法联合运动想象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康复功能恢复的作用研究罕见,现报道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早期强化踝关节运动训练对偏瘫患者下肢功能恢复产生的影响。方法将在该院接受治疗的8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根据运动训练方式差异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40例)采用常规治疗和康复训练,实验组(40例)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早期强化踝关节运动训练,比较两组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恢复情况。结果两组在治疗前下肢运动功能评分、平衡功能评分以及步行能力评分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干预后,实验组下肢运动功能、平衡功能、步行能力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强化踝关节运动训练在偏瘫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十分显著,能够促进患者下肢功能的恢复,应该在临床中进行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偏瘫患者采用早期下肢运动功能训练联合针灸的治疗效果。方法 2017年8月—2018年8月在该院接受治疗的偏瘫患者中随机抽取102例,入选患者均经随机抽签法分为参照组(n=51)和研究组(n=51),参照组患者接受早期下肢运动功能训练,研究组患者同时采用早期下肢运动功能训练联合针灸治疗,比较治疗前后分患者FCA评分、FMA评分、Brunnstrom分期以及生活质量、自理能力评分。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FCA评分、下肢FMA评分以及Brunnstrom分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FCA评分、下肢FMA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且Brunnstrom分期高于治疗前,治疗后研究组患者各观察项目评分以及分期均高于参照组,2组患者各项目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有效治疗后2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以及生活自理能力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治疗后研究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以及生活自理能力评分均较参照组患者高,护理后2组患者各项目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偏瘫患者采用早期下肢运动功能训练联合针灸治疗能够加快其下肢运动功能恢复,同时还有助于提升临床疗效以及生活品质。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运动想象疗法联合被动足背屈训练治疗脑卒中下肢运动功能障碍的效果。方法:6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3例。两组均用常规治疗及被动足背屈训练,观察组加用运动想象疗法。结果:观察组较对照组FMA、MBI评分高(P<0.05)。治疗6周后,观察组中下肢肌张力分级为0级者所占比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运动想象疗法联合被动足背屈训练可促进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康复,提高下肢肌力,改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采用康复训练疗法和针灸疗法对偏瘫早期患者行下肢运动功能恢复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120例脑卒中早期偏瘫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加用康复训练和针灸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下肢运动功能。结果治疗3个月后,观察组患者下肢各项指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偏瘫早期患者运用康复训练疗法和针灸治疗,可以有效恢复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效果良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肋木下膝关节控制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64例脑卒中恢复期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对照组各32例,均接受常规药物及康复治疗,观察组增加在肋木下膝关节控制训练。治疗前后分别用FMA下肢评分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前两纽评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一月后两组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均有明显改善(p〈0.05),但观察纽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肋木下膝关节控制训练可以更好的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早期应用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模式、平衡功能和步行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连云港长寿医院50例早期脑卒中后偏瘫患者,进行常规康复治疗,对照组在常规康复基础上增加徒手辅助步行训练,观察组在常规康复基础上增加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均在治疗前、治疗12周后采用Fugl-Meyer量表下肢项(FMA)、Berg平衡功能量表(BBS)及Holden步行功能分级法(FAC)进行评估。结果:治疗12周后,观察组FMA、BBS及FAC评分均较治疗前均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较对照组亦有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应用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辅助常规康复治疗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改善具有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巨刺疗法联合运动想象对卒中患者肢体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将80例卒中后单侧肢体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40例,予巨刺疗法联合运动想象治疗;对照组40例,单纯予巨刺疗法治疗。2组均以4周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3个疗程后,采用 Fugl -Meyer 运动功能评分(FMA)评定患者运动功能,改良 Barthel 指数(MBI)评定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改良爱丁堡斯堪的那维亚评分(MESSS)进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定,并采用 MESSS 评分进行疗效比较。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5.0%,对照组总有效率82.5%,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2组治疗后 FMA、MBI 及 MESSS 评分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FMA、MBI 评分升高,MESSS 评分降低,且治疗组改善均优于对照组(P <0.05)。结论巨刺疗法联合运动想象可以明显促进卒中后肢体功能障碍患者肢体功能恢复,疗效确切,二者联合相辅相成具有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悬吊运动疗法联合针刺夹脊穴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功能障碍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9年9月我院收治的88例脑卒中偏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各44例。对照组实施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予以悬吊运动疗法联合针刺夹脊穴治疗。将两组的Berg平衡量表(BBS)、10 m最大步行速度、下肢Fugl-Meyer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进行比对。结果:观察组治疗后的BBS评分、10 m最大步行速度均比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662,4.276;P=0.001,0.001均0.05);观察组下肢Fugl-Meyer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均比对照组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7.611,9.865;P=0.001,0.001均0.05)。结论:对脑卒中偏瘫实施悬吊运动疗法结合针刺夹脊穴治疗可促进平衡能力、下肢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改善。  相似文献   

17.
目的:康复训练联合针灸对偏瘫早期患者下肢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分析.方法:针对案例中的35例研究对象进行针灸及康复训练治疗下肢的临床效果,并同时与对照组(35例)进行药物治疗的患者进行康复治疗效果比较.结果:对2组患者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后4周进行治疗效果评估,效果显效的患者有25例,占71.4%;基本有效的患者有5例,占14.2%;完全无效的患者有5例,占14.2%,总有效率85.6%.对照组效果显效的患者有12例,占34.2%;基本有效的患者有6例,占17.1%;完全无效患者17例,占48.5%,总有效率51.3%.两组患者之间的总有效率相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在康复训练中联合针灸对治疗偏瘫早期患者的下肢运动的功能恢复效果明显,值得临床医学治疗借鉴.  相似文献   

18.
19.
罗晓萍 《四川中医》2014,(4):159-161
目的:观察电针结合康复训练对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足下垂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方法:将56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电针康复组(30例)和单纯康复组(26例)。电针康复组在单纯康复治疗的基础上加电针治疗。分别于治疗前后采用简化Fugl—Meyer运动量表对下肢运动功能进行评分(FMA-L)和踝背屈主动关节活动度(AROM)进行评定。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各评估方法之间的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4周后,电针康复组和单纯康复组各评估结果均有明显改善,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电针康复组的踝背屈AROM、FMA-L改善情况优于单纯康复组(P0.05)。结论:在单纯康复训练的基础上,加电针治疗能更有效的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踝背屈障碍,促进偏瘫侧下肢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恢复。  相似文献   

20.
杨冬岚  林希丹  周文强 《光明中医》2020,(21):3414-3417
目的观察穴位埋线对中风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98例中风偏瘫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埋线组和常规治疗组,各49例。最终每组有48例患者完成医治。治疗前后分别采用Berg平衡量表(BBS)、下肢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下肢FMA)、CSI评定量表(临床痉挛指数)评估。结果 2组患者治疗前CSI、BBS、下肢FMA比较,P> 0. 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治疗前相比,2组治疗3周后CSI评分都有一定程度的下降,埋线组治疗前后比较,P <0. 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常规治疗组治疗前后比较,P> 0. 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组治疗3周后CSI评分比较,P> 0. 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治疗前相比,2组治疗3周后BBS评分都有一定程度的上升,埋线组治疗前后比较,P <0. 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常规治疗组治疗前后比较,P <0. 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组治疗3周后BBS评分比较,P <0. 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3周后2组患者下肢的FMA评分均较治疗前有一定程度的提高,埋线组治疗前后比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